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危机防控

企业危机防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危机防控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在行政、税收、金融等各个层面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在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信贷资金被挪用、贷款不良率高、企业主信用意识淡薄、不良贷款处置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一、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特征

1.易受小微企业主个人影响

小微企业一般是由企业主个人及与之关联人员出资创建,因此企业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准确的自身定位,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安排、人员配备等也不十分规范,内部控制相对薄弱,小微企业经营活动容易受企业主个人主观意识影响,容易出现风险意识淡薄、盲目乐观,短时间内急剧扩张、跨多个行业,家族式经营,挪用资金、随意担保,逃避债务、缺乏信用意识等一系列问题。

2.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小微企业生产规模有限,资金有限,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小微企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或是围绕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或集中在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区域内,为有需求的客户提品。在经济周期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因为外部环境变化、核心企业经营不善、整体经济下行等因素受到剧烈的冲击,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倒闭破产等情况,最终导致小微企业贷款无法偿还。

3.信息不对称

银行在受理、审批小微企业贷款时,对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息掌握的不充分,不及时,许多信息失真。同时,金融同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互相挖掘客户,且不掌握企业在他行贷款履约情况,企业及企业主名下关联企业的整体融资情况,或有负债情况,以及企业主的信用情况等。因此无法对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资金需求合理性、偿债能力等做出准确的判断。

4.容易发生内外部道德风险

一方面是小微企业主的道德风险引发的贷款风险。小微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企业主本人,日常财务行为多是按照企业主个人意愿,相对随意,当企业主个人还款意识淡薄,有意拒绝偿还贷款时,就造成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另一方面是银行员工道德风险引发的贷款风险。小微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阶段,需要银行客户经理对企业进行详尽的调查。但是因为小微企业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个别客户经理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尽职尽责的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小微企业主为了快速获得贷款,也会通过不正当手段笼络客户经理,触发道德风险。

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防控措施

1.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一方面,银行在办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之前,要对该笔贷款产生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测算,确保收益大于风险。尽量通过其他手段使风险分散,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产品覆盖度,通过增强企业与银行的粘合度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对客户进行标准化管理,借助技术优势,结合客户所在行业特点,及时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调整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经营

对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实现“支行专业经营、基层标准经营”的管理模式。支行专业经营的主要对象是业务相对复杂、额度相对较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基层标准经营主要针对的是办理低风险业务的小微企业客户。网点可以根据客户结构、区域特征等对附属网点进行分层,派遣综合素质较高的客户经理完成。

3.加快服务产品创新,突破业务瓶颈

加快服务产品创新,主要是借助传统的网点渠道和新生的电子渠道,借助大数据理论和银行后台的技术力量支持,借助政府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借助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优势,借助专业市场内小微企业的共同特征,借助同业和网络金融的先进经验,将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媒介、新需求相结合,创新出一系列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全新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客户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4.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在受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之前,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了解。一是查询企业及企业主的银行信用情况,履约情况,了解是否存在拖欠银行贷款,履约不及时的历史记录。二是查询企业及企业主在工商、税务、海关、环保、商检等有关部门是否有过不良记录,掌握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行为操守情况。三是查询企业在司法机关是否有诉讼案件及判决情况,判断企业日常守法情况。四是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查询企业与上下游交易对手的交易情况,掌握其日常经营守信情况。

5.加强贷后管理

在企业办理贷款业务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该笔贷款加强管理。一是要借助受托支付等手段,规范贷款资金的用途。同时对自主支付方式下的贷款资金,通过查询相关单据及账务,印证贷款资金的流向。二是要定期核查企业水表、电表、税表、财务报表,核实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同时配合贷后实地走访,验证其存货、??收账款、固定资产、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主要指标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银行早期预警工具,对贷款的小微企业加强日常监督,根据风险提示逐一排查风险隐患。

6.创新处置方式,加快处置效率

一是针对不良贷款建立专门的处置团队,对于债权催收、信息收集搜索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岗位职责。二是加强与司法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减少贷款收回障碍,缩短处置时间。三是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将短时间内处置难度高、处置成本大的不良资产批量打包转让,快速实现回收,提高处置质量和处置效率。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 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金流 资本结构 预警机制 动态监控

民营企业集团是民间资产的投资主题,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当民营企业一旦规模增大之后,财务风险也加大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概率就会增加了。而且,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还缺乏救助和保护商业利益的保障机制,那么在资金流存在较大风险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如何实现自救,进而做大做强呢?这种资金流风险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来进行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近期,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报告,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2倍。平均下来,每家内资开发商资金缺口达1201万元。在房地产行业导致民营企业集团资金流风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价格过高,一旦跌落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入减少;房地产资产负债率高,一旦负债偿还出现困难,就会存在倒闭的风险;地产企业的过度扩展,圈地太多,高成本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增大。

一、资金流风险的原因分析

所谓资金流,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流风险是指导致企业资金流断裂的可能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控制资金流风险十分重要。

(一)融资难

民营企业的融资,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且融资成本较高,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规范,使得融资成本增加,二是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和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都主要是为国有企业和上市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这些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三是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借贷存在“心理障碍”,不能快速借款或者不愿意借款,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无法借款的困境,无奈之下进而寻求高利率的民间融资。

(二)资金流管控的失效

民营企业资金流的管理和控制,实质是围绕企业生产和投资流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管理,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本运营有效规避资金流管控的失效。资本运营是以经营方式和经营战略的多样化为手段,以企业并购、股份制改造、无形资产运营、强强联合及战略联盟等为使用方式,是中小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民营企业资金流管控的失效的症结不仅在于融资的难易程度,还在于资本的运营和投资。房地产作为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特殊产品,具有资金量巨大、投资周期长以及市场流动性差的特点,我们认为,一般来说,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把资金合理配置、资金效率以及资金的安全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为了严格控制资金运用的方向,需事前编制全面的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加强预算约束意识,对超支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在确保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项目的开发成本。

(三)发展现状的缺陷

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集团是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够雄厚,底子较薄,造成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抵御来自诸如1998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类的破产风险的能力相应较差;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较差,具有资金的需要不大、需求频繁以及随机性强的特点,使得融资的复杂性和融资成本的增加;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大部份不尽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不能及时给企业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过于冲动可能导致资金压力重现,银行借款和民间融资等使得房地产普遍资产负债较高,企业资金风险较大。对于房地产,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也能成为导致该类民营企业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在金融货币政策上,比如,2003年出台“121文件”,规定房地产企业申请国家贷款,自有资金不得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2004年这一比率增加到了35%。在税收政策上,比如2012年我国在重庆和上海进行了房产税的试点,并逐渐推向全国,这类税收政策从房地产的短期效益而言,是非常不利,它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销售量,因此可能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紧缩状态,从而造成部分民营集团企业出现资金流的短缺,甚至倒闭。

二、资金流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良好的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在资金流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运营的重要性相当,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仅能影响到到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还能影响到该企业的筹资活动。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越高,则财务风险越高,当企业遭遇金融危机等原因导致经济状况变差的时期,便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另外,负债比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企业新的筹资能力减弱,在银行等融资机构进行审核时难以通过或者增加融资成本。因此民营企业应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一方面,民营企业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资本结构相匹配。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除了检查资产负债的比率,还应关注短期资产、负债以及长期资产、负债的比率,相得益彰才好,避免因资金能力和公司发展规模不相匹配,从而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多和资金流风险的增大。另一方面,实施稳健股利分配政策,即在实施股利分配政策时,更偏向于将企业的税后利润多留少分,增加企业的资金量。在企业盈利能力弱、业务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较多的企业自有资产可以增强举债等的融资能力,在盈利能力较强、业务稳定的情况下,适度举债并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降低资金成本。

(二)建立资金流风险预警机制

资金流风险导致企业破产的资金流风险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具有长期的潜伏期。我们说需要建立一个资金流风险防范的预警系统,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资金流断裂的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民营房地产企业应以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的土地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市场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特点等,利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等指标,结合房地产公司的建造进度、开工面积、保守的房屋销售率等实际情况,对处于警戒区的业务实施重点监控,预计该业务需要的资金数量和资金的时间安排,做出合理安排,一旦发现某些异兆,要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因资金流不足引起的风险和损失,比如为防止资金流不足,提前与银行等融资机构签订一定限额借款的承诺书等。

(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民营企业集团,尤其是房地产公司,它的投资受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状况、国家宏观政策法规以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资金流的断裂容易发生且可能危害巨大。因此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是控制资金流风险重要工具,这主要包括加强资金来源的管理、对资金实施动态监控以及对资金集中的管理。对资金来源的管理,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和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资金动态的监控,需要定期收集各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表,严格对项目资金的领用和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在制度上对各个环节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资金拨付程序;资金集中的管理,主要是应当调查客户的资信记录,保证按揭贷款能及时收回,对于回笼的资金,除了用于日常开支和支付项目款外,都应集中在企业总部以便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发展方向;内部控制

一、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的上层管理水平偏低

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这会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整体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构成复杂,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在一些企业决策上不能够做出正确处理,这就给建筑企业的决策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第二,目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有问题,管理体制不合理就会给企业的上层决策工作带来苦难。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上需要提高,否则将不利于企业日后的长远发展。

2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中具体执行施工任务的施工队也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低下的现象,而一线施工人员的总体素质素质会直接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队伍素质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施工队伍内部分施工人员不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他们基本上是通过他人介绍参与到建筑施工工作中,专业能力的低下会导致施工质量下降;第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不能端正工作态度,对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缺少足够的认识,不负责的工作态度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建筑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也是阻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环境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的法律法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此外,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追求施工进度,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企业对规章制度没有正确的态度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二、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1建筑企业应把吸收优秀人才作为发展重点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基础工作就是吸纳人才,企业发展要靠人力资源支撑,可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建筑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很受重视,高校非常关注建筑专业的科学研究、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这无疑是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人才支持。现阶段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校建筑专业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是影响这个转折点的重要因素,行业的人才应该是即具备理论基础,同时也具备实践水平,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这也是我国高校对建筑人才培养的方向。

目前,建筑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工人流动性过大就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各建筑企业固定工人数量过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工,基本属于是兼职工作,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建筑企业应该同各大高校开展紧密的合作,通过专业的建筑技术培训,把没有技术经验的工人通培养成有技术、有经验的建筑工人,同时增强员工的稳定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建筑企业应该将改善工艺、降低人为因素影响作为发展方向

建筑企业未来应该向工业化生产状态靠拢,建筑产品将来会在预制生产工厂完成,而不再是在建筑工地上现场加工完成。建筑工地本身是一个复杂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建筑产品现场加工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物料资源浪费,增加建筑成本,显然这样生产模式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此外,在建筑工地现场进行材料加工也加大了人为因素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在建筑工人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其自己加工生产的建筑产品质量和工艺难以得到保障,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企业形象。

未来建筑企业使用的建筑材料可先在工厂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使用时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简单的处理或者无需经过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这样不仅会提高建筑产品质量,也会为日后建筑产品的维护、维修带来便利条件。此外,建筑企业对所用建筑材料也应作出标准件及非标准件之分,标准件在市场直接购买即可,有条件的企业也可自行生产,非标准件产品可根据图纸在材料市场订购。未来建筑企业要把握好行业的方向,努力朝着工艺完善、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的方向发展。

3我国建筑企业将向工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工业化,当前建筑企业的工业化已经起步,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未来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建筑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上工业化道路,企业要有完备的工厂设备,才能将人为因素影响程度降低,才能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保证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此外,建筑企业进行工业化可以缩短工期,据权威数据统计,建筑企业工业化可以将工期缩短百分之二十,工期的缩短会使企业节约更多的建筑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无论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或是从企业的未来发展角度考虑,建筑企业工业化对企业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推行建筑企业工业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企业想要在市场立足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获取效益,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成本过高会使企业在市场中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质量问题会使企业丧失发展的根本,使企业难以提升品牌形象,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生存。如果建筑企业不进行工业化改革,企业就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很难降低建筑成本、很难保证建筑质量,企业获取的利润也会减少。例如:目前建筑企业的钢筋材料弯制工作实际上可通过数控机床来完成,建筑材料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我国建筑企业一线岗位没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薪资水平低,如果建筑企业可以降低一线岗位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的技术含量及工资水平,那么企业就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的需求。

三、建筑企业在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则越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内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风险管理氛围,风险评估效果不佳

企业对内控工作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目前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对内控的理解还停留在查错的层面,内控意识不强,一线员工甚至对内控工作有抵触情绪,企业整体上缺乏内控文化氛围。

在风险评估方面,风险评估会议多由企业领导参加,会议内容不贴合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很对内控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执行。

2控制缺乏柔性,部门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制定不合理,给制度的具体执行带来的困难,过于庞杂的制度使员工疲于应付。例如:某企业建筑大额材料采购业务要经过询价、比较、招投标、业务公示、合同签订、执行验收、审批付款等多个流程,每个控制流程又都设置了多个审批步骤,走完整个流程有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这种情下,企业一些采购人员就将大额采购进行拆分以规避上述流程,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还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给企业埋下了风险隐患。

此外,建筑企业内部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最终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这样不但会使企业错失一些机会,还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及时行,给企业的运营造成风险。

3监督部门无独立性,监督重点偏离

企业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但受限于时间和专业性,一些企业外部监督在监督体系中发挥不出作用。部分建筑企业虽然成立了审计部门,但审计部门的工作却缺少独立性,导致一些审计部门完全以领导的好恶来开展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内控体系封闭僵化,内部控制缺少全局性

企业内控工作不能随控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内控活动缺乏应有的活力,有时企业的经营环境明显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相应的内控措施和手段却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企业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部分企业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但却忽略了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大部分的内控措施都是针对企业日常经营层面,眼光过于浅显,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发生。

四、建筑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1积极引入新的内部控制理念

首先,养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管理层要充分的了解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理论,了解建筑企业的特点及其所要面对的风险,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融入到企业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风险管理文化。

其次,企业对内部控制新理论也要有新的思考,具体包括:第一,对内部控制目标及动力的重新认识;第二,对内部控制模式的重新认识;第三,对不同管理层级职责的分配、部门间关系的重新认识;第四,对内部控制收益及成本的重新认识;第五,对发展内部控制的重新认识。

2构架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关键举措

所有的理论都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构建也是这样,整个控制体系应该做到条理缜密,在内部控制构建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第一,完善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权责;第二,设定内部控制目标,识别核心业务流程;第三,完善配套风险识别评估体系;第四,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第五,注重信息的交互沟通;第六,加强内部监督。

3改善内部控制的其他措施

改善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其他一些细节,内部控制体系最终要适合企业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其他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包括:成立风险防范及内部控制研究会、设立风险防范奖励基金、设置内控联络员来加强信息流通、制度的制定要有基层员工参与、在实际工作中提炼企业内控要点、引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功铁编著建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0-57

[2] 李梦西编著建筑成本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8-87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第5篇

粗放式财务管理面对危机束手无策

正常经济环境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各企业表现得不是相对而是极为乐观,有些企业管理上可能存在粗放的现象,危机意识淡薄。因此,在面对市场萎缩、销售不畅、资金匮乏的时候表现惊慌。

直接表现为:一、危机意识淡薄,防控能力较弱,处理危机手段相对比较简单,不能符合应对危机的需要;二、面对危机的到来,准备不足,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应对较仓促,达不到预期效果;三、由于防范措施不力,仓促应对,一旦失败,没有后续跟进措施,只有任其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机会,经营每况愈下,过多寄希望于政策的救市。其实在任何情况下,关键是靠企业自身,应该客观地看待出现危机的实质和企业在危机中所处环境而去认真分析总结。

成本管理解决了危机中的慎出问题

不管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还是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公司应对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差异,其实这是企业管理能力的差异。那些财务行为比较规范、制度比较完备的企业,在危机防控意识、精细化管理方面都是胜人一筹的,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与现金流管理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笔者认为,这两方面正是应付危机的灵丹妙药,因而总结为四个字“谨入慎出”。

成本管理在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本的节约,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反比例关系。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在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抵挡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可以降低下滑的速度,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

其次,成本有效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低成本策略反映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在危机环境下更能显示出低成本策略的威力。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增强了企业谈判中的议价空间,在同一市场中,与同行业相比价格决策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危机环境下,对于较差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调控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此意义重大。

第四,在危机环境下,是培养员工成本节约意识的有利时机。在事实面前,这是一本任何措施都无法比拟的有效教材,从而加强上至企业领导层下至基层员工引起对成本节约的高度重视,形成一种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并在危机中得以执行。对企业长期而言,有效解决了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上一直难以治理的症结。

如果说成本管理解决了危机中的慎出问题,那么现金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现金流管理的好坏决定企业管理的成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在危机发生以前,企业更多地表现在口头和表面上,没有理会到其真切的内涵,但在危机面前,尤为可喜的是更多的企业已意识到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现金链条紧绷以及生存与发展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与深度的思考。然而,很多企业在现金流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现金存款越多越好

其实对企业而言,拥有较多的现金,日子可能好过一点,生存更平稳一些,机会可能更多一点,是好事,但这并不符合财务管理的思想。我们知道任何资金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否则,顾此失彼对提升企业效益不利。

误区二:重利润、轻现金

在日常企业考核中,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更多地关注利润而非现金,认为利润达到目标就是一个好公司。国内外大量实例表明因现金流链条断裂倒闭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是一个利润完成较好的公司;利润与现金流同样重要,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它是企业经营业务是否运转正常的重要指标。

在危机环境下,对现金流的关注应更优先于对利润的关注,利润质量取决现金流,没有充足现金的保障,更多地意味着是风险;而充足的现金流预示着利润实现的质量高,并具有持续性对抗危机的能力,这就是现金流管理的价值之所在。

因此,保持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同时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剂良药;“现金为王”的今天,只有有效使用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如使用不当或不加以合理利用,其不能称之为“王”。

应对危机的两把利剑:成本与现金流管理

危机环境下,既然成本控制与现金流量管理对解决危机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企业又如何进行控制与管理呢?

成本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各个方面: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比如资金成本、人力成本、产品成本、环境成本、风险成本等,需控制的成本有哪些;二、根据成本内容,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哪些是公司防范的重点;三、着重对各成本性态进行分析,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对不可控成本采取一定的办法冲抵,比如,对闲置资产对外出租取得租金收入从而冲抵其闲置成本;四、确定预算总成本,根据“目标利润=收入-成本”,权衡三者量的关系,在危机形势下应慎重对待,最好稳健保守预计;五、划分成本归属,实现责任控制;六、加强过程控制,认真客观做好总结分析。

现金流管理措施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一般外部融资受阻,相关的融资渠道及条件极为苛刻。尽管如此,与相关金融机构、投资者、债权债务关系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还是必须的,但企业更多地应从内部挖掘:一、金融危机出现后,大部分企业表现为资金紧张、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那么改变销售策略,加速回款是当务之急;二、财务策略的转变,积极的财务政策应向稳建的甚至保守的政策转变,谨慎投资或减少、叫停投资项目;三、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避免资产损失,防制突发事件发生;四、企业合并或重组,突出主业;五、利用商业信用,与供应商、经销商等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