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06-01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使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通过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使课堂提问更具有“艺术性”。

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应该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提取数学对象和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幂函数的时候,要引入幂函数的形式,就可以举一个生活中常用的实例:银行存款的问题。假设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3%,现在存1000元钱,到期继续转存,问五年后有多少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年后有钱1000×(1+3%)元,两年后有钱1000×(1+3%)2元……五年后有钱1000×(1+3%)5元。再比如,为了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从细胞分裂的问题进行设问。假设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细胞,这两个细胞再继续分裂成四个细胞,四个细胞再分裂成8个细胞,一直这样分裂下去,问分裂20次后,有多少个细胞?我们知道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是21,两次分裂后的细胞数是22,三次分裂后的细胞数是23……分裂20次后,细胞数为220。同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于细胞分裂的问题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晰本节课的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突出章节知识的重点,体现难点。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讲解二次曲线椭圆这一节课时,教学重点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确定。我们在讲课时,一般是先介绍椭圆的定义,然后建立坐标系,设点,由椭圆的定义写出等式,经过一系列的化简,写出椭圆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这时,我们就可以提问了:上面我们一起推导出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那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否只有这一种呢?如果还有别的形式,那其标准方程又是什么样的呢?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并且从建系的形式上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当建立的坐标系不同时,椭圆的焦点还有可能在y轴上,因此还可以求出一个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那么经过这样的提问,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醒了学生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难点。

三、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引例:割圆术,在这个引例当中,需要学生体会的就是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大的时候,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会向圆的周长逼近。因此,我们在讲解这个引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画出一个圆,先把圆周分成三等分,让学生观察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差距,然后再把圆分成六等分,让学生观察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差距,然后再继续分割下去……等分割到二十四等分的时候。圆的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从图形上看就很接近于圆的周长了,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要是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下,这时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这两个值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经过观察图像,再在脑子里思考一下,就会得出我们要的结论: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大的时候,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会无限的向圆的周长逼近。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实例当中抽出问题的本质,给出极限的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提问;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12-02

在公元十五世纪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产婆术。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是为新生婴儿接生,而他的教学方法则是为人的思想接生,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激问法”,“谈话法”,因为他的教学始终是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相互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他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目前任然是课堂上最常利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个学科,在数学学科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谨的逻辑性等特点。数学学习不仅能开发学生智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发展。课堂教学上通过适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带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既能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又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思考问题。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虽然教师们都认识到了课堂提问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数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课堂提问形式化:重提问,轻反馈

有些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精心准备了许多问题,但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甚至是学生思考后,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师就说出他的答案了,不能留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一次去听课,老师问“一元二次函数开口的大小与二次项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答案。可是这位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说,“为了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我就在黑板上讲一讲”。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参与思考回答问题,长久下来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麻木,结局就是课堂提问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有的教师则只注重问的形式,不注重问题的解答过程.从表面上看,与学生进行了积极地互动交流,但这种单方面的提问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低迷。

2、课堂提问低效率:重数量,轻质量

新课改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朝素质化发展,即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这就导致不少教师误将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课堂气氛是否和睦融洽、师生间是否交流互动的标准。但这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课堂提问数量过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们常常责怪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究其根因就是对问题没有进行透彻思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频繁的提问表面上师生交流很频繁,但事实上学生对所提问题根本没有消化吸收,甚至没有深刻印象,也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课堂提问口语化:盲目提问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丰富课堂内容的关键,有的教师在提问时过于口语化,随便使用“对吧”、“行不行”、“是吗”等词语;这些类似是提问的含有情态的语句会带给学生误导性的答案。比如:一位数学老师问,“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吧?”这样的提问带有期待肯定答案的语气,即使学生上课没有听课,也能从老师提问的语气词中捕捉到正确答案。一节课下来,确实提问了很多次,但是没有真正能引起学生认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问题。要保证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学生的思考,那就要保证教师的每次发问都是正式的,不口语化,不随便发问。

二、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环节,它起到激发集中、启迪反馈、巩固提高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1、激发集中

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提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它能让学生展现才华、发表见解、陈述观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问还促成了以问题为纽带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人际交流、沟通感情、发扬教学民主、凸显主体意识,是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手段,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引导他们如何围绕着数学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区开展各种数学学习活动。

2、启迪反馈

课堂提问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诱导发展上有着重要影响。提问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又可以诱导学生由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高水平的提问还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那么课堂教学提问就更好的诠释了这点。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及学生的回答反馈出学生对本节课,或对某知识点的把握理解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3、巩固提高

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习得离不开发人深省的启发;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来自精心设计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构建认知结构,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三、提问的原则和提问的技巧

1、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第一,是为了促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有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状态,从他们的眼神、动作中都能反馈出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讲解详略得当。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提问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

2、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上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般问题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易犯错的知识点。从而严密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其次,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为基础进行问题设计,即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难度应慢慢加大,从直观形象到模拟抽象,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只有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帮助其解决数学难题。

3、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和设计原则,还需要选用恰当的提问形式,才能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六种。一是直问,常常是对某一简单问题的直接发问,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二是反问,这种提问形式是针对学生对某个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使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三是曲问,为了强调某一概念,从相似的概念问题中提问,通过类比得出异同点。四是激问,指的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想办法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斗志昂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五是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有了回答后,刨根问底进行更深层次发问,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本质。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提问形式。

4、选准时机进行提问

如何利用好课堂上仅有的四十五分钟,进行最有效的提问?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看出,具体的提问时间应该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而定,可以在课堂开始就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列举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怀着对答案追求渴望的心情,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讲到具体的内容时,老师只要引导让学生们探讨总结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另外,在课后做课堂小结也十分有必要,也可以在课堂尾声提出问题,将答案在下堂课中给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加注重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出最佳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技巧,遵循提问原则,灵活变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本要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具体的课堂情景、教学内容,随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有教师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红旗.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艺术[J].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46-48.

[2] 季素月.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文彬.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J].内蒙古教育,1996(02):33-34.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第3篇

一、 提问的基本要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但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该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教师问“对不对呀”“是不是”等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作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怎样问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一)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法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问法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三)穷追不舍

穷追不舍的问法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四)层次分明

层次分明的问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三、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不宜过大、过于宽泛。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宝贵的学习时间就白白浪费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问题要有需要性

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四)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追求设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1-01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容,应该要对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其效果和质量。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引导以及主动性调动都能够产生影响。其实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精心的编排,是加强和学生交流的途径。良好的提问,可以瞬间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这一过程是自然的。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由教师一人从头说到尾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因此课堂提问几乎就是成为了没有意义的环节,教师不会对问题进行过多的思索,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答案,单纯的当成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工具。

1 现有的部分问题

1.1 问题太多,学生被动接受

小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几乎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主动的提问是比较少的,说明教学的主体并没有落实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这种提问不仅频繁,而且主动,没有引导性,单纯的就问题而进行提问,目的也只是答案,因此导致了学生形成了被动的思维方式。

1.2 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1.3 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这些情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1.4 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 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2.1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2.2 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3 结合教学进程来编排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要具备探索性,而这一要求就需要对提问进行精心的编排,让提问的答案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甚至是省略号,在问题的答案之后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加深思索深度,逐渐的进入教学内容的深层,这样就起到了对问题的探索性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探索性的问题往往会改变一个课题的节奏,通常课题教学节奏比较快,我们适当的使用提问来放慢节奏,并且提问的初期,答案往往会被忽略,因此通过探索性问题,可以在获得答案之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这样就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后面更加重要的问题上,也就是抛砖引玉,通过连环式的问题,来不断进入教学内容的中心,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新的情境。

2.4 提升问题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兴趣

课堂提问过于平白直叙,往往缺乏趣味性,学生会有乏味感,兴趣索然,所以不会有较大的效果。教师进行问题编排的时候,应该要改变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增加问题的新颖度,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可以愉快的去接受。

2.5 提问的机会选择

好的问题应该是在对的时间点出现,在一堂课程中,提问并非随时都合适,而是由那么几个关键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要顾忌教学进度,另一方面要观察学生的态度和反应,以此来确定时机。

通常教师进行提问之前都是经过思索和演练的,那么提问就会出现在课前复习、新课引入、信息反馈以及总结这几个地方。一节课的提问次数要有所限制,否则课程节奏太慢,内容较为空洞,所以备课的时候要仔细的琢磨问题的时机应用。

例如,课程的初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的回归到课堂,因此通过提问来进行思维的复苏,向他们提出一些记忆性问题,能够让学生激发兴趣;课程进入中期,学生的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因此可以对一些理论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进行提出,让他们持续的处于思索状态;到了后期,学生的思维处于倦怠的状态,那么就不要进行新内容的引入,而是一些巩固性问题,甚至是非教学性问题,目的在于保持他们的兴趣。

2.6 提问对象的选择

教学中学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能力差距,因此提问的时候,要根据整体的学生水平来进行调节难度,提问的时候,若是问题是比较难的,则应该选择能力强的学生,相对问题简单的就对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这样不会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而且也能够照顾到不同水平段的学生。

2.7 有效处理问答结果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第5篇

一、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疑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产生的,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现象与数学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对其解释和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学的数学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觉得学习数学有很多好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时,可设疑:要用40米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圃,怎样才能是花圃的面积最大(如图)?本来二次函数内容较为抽象,通过这个问题来设疑,将二次函数的极值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创设情境设疑

多媒体教学资源有丰富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从多渠道、多方位向学生展示动态的几何图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其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例如“黄金分割”这一节,教材上仅给出五角星和巴台农神庙的图片,资料偏少。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和艺术运用黄金分割的图片,在美的享受中提出问题:1.为什么许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图案?2.芭蕾舞演员跳舞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3.舞台报幕员为什么不站在舞台的中央而是站在舞台两侧?等等。通过多媒体来设疑,让学生体会到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视觉上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三、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设疑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凡是能够进行实验的数学活动应尽可能让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去猜测、想象、分析判断。

例如在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第一节《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时,拿三个和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红色乒乓球与白色乒乓球各十五个,当着学生的面,在第一个纸盒中放入红球白球各五个,第二个纸盒中放入白球十个,第三个纸盒中放十个红球。然后提出问题:1.从三个纸盒中任意摸出一球,结果分别是什么?2.从三个纸盒中任意摸球五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学生很快掌握了必然事件、偶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四、有意设置陷阱设疑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好练习题,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而又不容易发现的习题,先故意错解,再让学生判断正误,分析错误原因,然后改错。以此加深学生印象,克服思维定势。提问:1.将结果代入原方程式检验,看看是不是原方程的解?2.本解法有几处错误?3.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4.学生讨论如何改正错误。5.这道题的解法引起我们今后应注意哪些问题?6.小结。通过设置这样的错解陷阱,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可减少学生今后犯同类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