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
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转贴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七、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关键词】报告分析方法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6-02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关键的交流和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关系或老师主观的原因,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1)实验结果交流不全面,只有一、两个小组的汇报;(2)分析不深入,没有对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3)忽视学生丰富的发现,对学生发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由于担心影响正常教学视而不见。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必须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结果进行质疑,相互间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后,得到了亲身体验的、丰富的信息,如果此时学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探讨分析,那么,不仅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功不可没,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要抓住结论形成这个契机,根据不同形式的实验结果,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现象观察型结果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及分析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里,许多科学探究的结果是以某一种现象呈现出来,尤其是三、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实验中,学生提出了“水分、光线、温度、养分、合适的温度、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协调,12小组分组进行某一个条件的研究,最后各小组学生汇报汇总实验结果,全班一起讨论思考、比较分析推理,最后得出“水分、合适的温度、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而光线、养分并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相互的汇报和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做好实验数据处理,促进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路培琦老师说过“科学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小学高年段的数据收集比较常见,在实验中搜集了许多数据,如何处理,如何理解,就需要老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例如三年级《空气的压缩》,学生在压缩空气前,针筒里的空气读数为5毫升,堵住针筒口,用力推活塞后,空气读数为2毫升,学生就会很兴奋地说:“空气少了!”老师可以顺势问:“真的少了?从哪里漏走的?如果继续用力压,空气还会少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再思考空气的读数为什么由5毫升变成了2毫升,由于继续学生继续用力推针筒后,空气的读数并没有减少,从而想到是因为空气被压缩而体积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推理:假如空气是从某个地方漏走的,我一直压,它会一直少至0毫升。可是,我压到后来,读数并不是0毫升,还是2毫升。可见,空气不是漏走而变少的,是被我挤压缩小的。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就会对“空气可以被压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认识从表象提升到了本质,学会了抽象概括这种思维方式。
三、重视实验结果的偏差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第四章 项目投资计划及来源
第五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年限
第六章 项目效益分析
第七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xx县xx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75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完善。现有在校生371名,教职工28名,覆盖xx、新兴2个行政村、7个自然屯,覆盖人口5100人。多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为首、以人为本、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曾评定为市级合格学校。该校依据我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我县中小学布局规划中确定为永久保留学校。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然而,学校校舍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基础出现不及、不均匀沉降、墙体断裂;屋面漏雨、明棚下沉、局部脱落;木制门窗破损严重、难以开启,在2009年我县校舍安全排查中鉴定为D级危房。陈旧的教学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现有教学条件亟待改造。根据省“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之路”的倡导以及《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当地教育状况,计划**2688平方米教学楼,届时泉眼学校将覆盖周边6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覆盖人口达15000人。该项目已申请并获批准为2010年我省“明德小学”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该校办学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县整体办学水平。
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教学楼建设面积2688平方米。功能设计为:普通教室、辅助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第四章 项目投资计划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xxx万元(xxx元/平方米)。其中:申请台塑集团援建资金xxx万元,地方匹配资金xxx万元。
第五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年限
项目建设地址为xx学校原址。项目建设年限为2010年。
第六章 效益分析
本项目完成后,xx学校可达到年招生80名以上、在校生700名以上办学规模的九年一贯制。届时该校将成为办学条件优越、教学手段先进、教育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使该校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步入标准化学校行列。同时为我县基础教育走规模办学之路、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提供了物质保证,推动我县基础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七章 项目建设管理
一、组织机构。
该项目由县政府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实施。成立由县教育局、经济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建设局、审计局、县纪检委等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项目建设工作。确定县教育局为项目法人单位,实行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制。
二、项目建设法人代表及联系方式
法人代表:xxx
联系电话;xxx
三、管理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4-03
一、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探索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研究假设:中职数学的内容安排及课堂教学具体实施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概念:“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包含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以及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涉及单招和中职两个方面。单招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要为专业服务等两方面。
二、研究背景和依据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出现“普高热”,中职校生源质量下降;(2)中职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相关素质总体不高;(3)中职校数学课程虽几经修改但问题还是不少。
课题组明确提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中职校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有效教学的力度。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2.实践依据。比较成熟的学科教学实践方法有顾泠沅青浦实验法、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黎世法异步教学、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等。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
以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实践的经验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借鉴。
三、研究程序
课题组在相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以所在学校为研究和实验基地,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性研究为主旨,以两周一次的数学组活动为载体,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每次研究都有一个围绕课题的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组内同伴互助,相互听课研讨、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等方式,将课题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两年来,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12年5月顺利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中期检查验收。
四、研究结论
(一)有效教学以教学内容和课堂实施的改革为基本前提
有效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一是要重视教学内容安排。课题组对中职数学的要求和现行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针对性的《单招数学校本教材》及《“一课一清”成考数学校本教材》,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课题组认为,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组织中职数学课堂。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主要从数学专业化研究、数学史的引入、引入数学中的美学思想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要重视开展有效的教学各实施环节的研究。这主要是指中职数学课堂上的复习旧知、引入、新授、提问、举例、布置作业等方面。如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应该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课堂所设计的问题要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的。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难度适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如有效举例,则应遵循适应性、循序渐进原则。
(二)有效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互为促进的内在要求和机制
凭借学校着力打造课题研究、校本研修、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平台的东风,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课题组先后有12人次参与各级各类“两课”、基本功、评优课比赛并获奖。课题研究助推课题组成员快速成熟、成“名”: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成为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职教数学中心组成员;季松林校长是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熟市名校长;陈梅红老师是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张建青、李瑞林老师是常熟市数学学科教学能手;穆丽新老师成长为校级教学能手。
(三)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
在“有效教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近两年共有3人获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三创”优秀学生荣誉证书;在2010 ―2012年的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119人获得各项等级奖(国家级、省级);在2011年江苏省成人高考中,学校录取率为81.2%,2012年江苏省成人高考,成绩也相当出色。近几年学生就业率稳居99%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实验学校对口单招班数学高考成绩稳步提高,本科上线人数也逐年增加。在2011年江苏省竞争激烈的对口单招高考中,学校从普通中专班中抽取37名学生参加单招高考,其中4人本科上线,其余均达专科分数线。2012年对口单招高考,107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本科上线60人,其余均达专科分数线;本科达线率为56.1%,名列常熟市第一。优异的办学业绩和教育质量使学校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不断提升。
五、研究成果及影响
(一)主要研究成果
一是发表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实施以来,共有39篇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或获奖,其中有29篇在各级各类期刊上。二是参与各级教学比赛。围绕课题的开展,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带领数学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先后有21人次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杨艳红、陈梅红参加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获苏州市一等奖,并获“十佳网络团队”荣誉称号;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获全国二等奖。杨艳红、陈梅红设计的课件《指数函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分获江苏省二、三等奖,并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三等奖。教学设计《指数函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分获苏州市二、三等奖等。三是出版教学专著。近两年,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先后参与3套省市级数学教学参考资料编写,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参考资料,在省内外获得了好评。杨艳红老师主编了《单招新学径・数学导学导练》(苏州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了《2013年单招复习丛书・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了《单招直航・数学分册》(华夏出版社)等多部教材,参与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编《数学》教材的审稿工作;殷堰工老师则是《数学》(共七册)教材的主要审稿人。四是整合教学资源。围绕课题,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课题组成员及时地将教学中的有关有效教学的点滴感想记录下来,积极撰写教学札记、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刻录优秀实况课等,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二)主要影响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负责人在常熟市和苏州市开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开展五课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多场讲座;并先后为南京市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苏州市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南京市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等中、高职校作了关于《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讲座13场。课题组内多名成员以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有效教学的相关主题为对象,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以《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中职数学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等为题顺利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得到相关领域多名专家的肯定。部分课题组成员以数学有效教学的内容参加2010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得教学设计类一等奖。
六、讨论和建议
课题研究为学校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仍然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要围绕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精神,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研究
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重点围绕高效课堂、信息化和课程整合、对口单招等课题,扎实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切实推进中职有效数学课改模式向纵深发展。
(二)进一步探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量化问题
尤其是对于普通中专班的学生,如何对有效性作进一步的量化和测量,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实现优质、高效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为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义成.由名师一节课看有效教学[J].数学教学,2011(10).
[2]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分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秉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殷堰工.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探索,2010(1).
[5]殷堰工.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的三个目标[J].江苏教育,2010(4).
[6]杨艳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举例艺术[J].中学数学月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