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技术与科学

建筑技术与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技术与科学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4―0039―0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都让智能化建筑中各项系统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智能化建筑中的多功能系统的连接包括安全监控系统,用于服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防火、防盗系统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大促进了这些功能系统之间的连接与相互配合,还衍生出更多的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有助于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1智能化建筑

根据我国GB/T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综合各类智能化的信息,将系统、应用以及管理组成一个整体,使建筑物具备记忆、推理、感知等综合的智慧能力,打造出人c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功能环境。总体来说,就是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建筑物的各项功能。

智能化建筑最初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它的出现成为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1984年,美国建立起了世界第一栋智能建筑,包括了语音通信、信息处理、资料搜索等功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大楼内的空调、电梯、防盗防火及供电系统等都由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智能化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功能多样化需求的增加,自身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拓展。通常设计中把它归为三个大系统,即安全系统、通信控制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其中又常见分为: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音频视频系统;机房控制系统;消防警报;防盗系统等。

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讲,它自身的组成内容较多,不但要合理的将设备安装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当中,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自动化的控制效果。智能建筑中的设备基础是指在整体建筑中监控系统的组合,包括建筑物体中的照明、供暖、冷气、防盗系统等,把这些系统的作用进行一个统一,就是该建筑的基础管理。对于不同住户的不同生活方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可以针对性的采取管理模式,保证智能建筑各项功能的发挥。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现代建筑的通信连接和管理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布置监控控制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等在智能化建筑中的有效利用,促使各个系统之间有效的互通和协调。建筑中设备和系统功能之间形成的任意组合和构成,形成建筑整体智能化,体现出智能化建筑的核心内容。在一个监控控制平台中可以对整个建筑物体进行掌控,及时获取到建筑物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再根据结果进行系统的自动化调整,也能够展现出现代建筑应用智能技术的优点。

2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建筑包含的设备数量、设备自动化程度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组成了自动化系统。这些设备是指用于监控及控制的中央监控系统;建筑内的给排水系统;门禁系统;影像监控记录系统;电梯以及家电智能控制系统等,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以及设计要求,进行差异的调整和管理。而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具备以下几项功能。

(1)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安全监控功能当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建筑安全监控方面可以与其他建筑本身的安全设备连接互动使用。如门禁系统在发现有人通过非正常的方式进入建筑内部的时候,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安保人员在接收到警报后会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一些重要地方的监控预警,直接与110报警系统挂钩。

(2)建筑物的公共设施设备关乎到整个建筑的安全问题,如配电房的变压装置、配电箱、照明装置等设施都有设置监控设备的必要。智能化建筑之前也存在着组织原理上的差异,发展初期的技术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标准,被社会淘汰。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把智能化建筑的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突出建筑的特性,实现信息系统的管理协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智能化建筑中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整合和有效利用。

3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1)地域性的监控中心系统,它就好比一个中转站,是进入智能化的出发点。该系统通过接口接收到控制系统传出的信息,并且根据标准进行数据的甄别和设置,然后对数据项目进行保存、统计及分析,最后把分析出的结果反馈给集中监控系统。

(2)现场监控系统,具体作用是传递自身收到的信息,达到现场环境智能化调节的目的。

(3)集中监控系统,它是通过访问来获取下属单元系统的监控区域反馈回来的数据信息,以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形式表现,进行人机交互,把监控的实时信息状态或者紧急数据真实有效的统计出来,并且通过自身的分析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存档留底。另外一个接口将分析出的数据结果传达到单元监控系统,并下达控制指令,实现对下属所有子单元监控系统和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集中监控系统能够促进整个监控系统的控制和管理,达到智能化建筑的控制中能够自动化操作和控制,改善设备的安全性,提高智能化建筑集成的水平和质量。

(4)计算机技术监控终端在智能建筑通信中起到监视应用程序的作用,监控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开关,电源和温度测量仪器,湿度计在内的环境检测设备和通风设备等监控终端。

4系统集成化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的原理是解决网络出现的匹配问题,任意的将新的系统兼并集成到原有的系统当中,解决软件开发和硬件生产厂商之间的冲突,即操作系统和设备控制之间产生的矛盾。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是用于过程控制的工业标准,可以完成系统的兼并集成,而且能够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录入,使各个设备之间互相联通,提高了系统的可互操作性。利用DCOM(Distributed COM)和OPC标准,可以创建一个解决冲突的控制系统软件。智能化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信息、通信技术、图像的处理及显示、计算机网络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解决这些技术和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集成化技术的功能体现。

智能化建筑中含有较多的技术信息和设备数量,必须要具备系统功能集成处理的技术,能及时解决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出现的不兼容现象,保证系统的任意性,也便于建筑物以后的发展和功能选择多样化。其次,很多智能建筑系统与设备不相匹配,导致在使用过程出计算机网络不兼容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保证每个设备都能够与系统任意连接互通,达到数据实时共享的效果。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而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的能耗占比迅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99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62%[1]。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曾表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30年同比2005年下降60%~65%[2],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它集成了城乡规划、建筑学及土木、机电、材料、环境、生态等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与技术经济、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课程主要讲述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原理与途径,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理念,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建筑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法规,能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基本的节能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建筑节能技术的传统授课方法多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育部于2019年出台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22条举措,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移动即时通信应用小程序微信已在高校师生中广泛应用,因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1雨课堂的功能特点

清华大学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融入教学场景中,于2016年4月推出了“雨课堂”这一在线教学工具,实现了能向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的目标[3]。教师和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在课前、课上及课后进行互动交流。

1.1操作简单,师生互动便携

雨课堂是基于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WPS演示)和微信实现了信息交互[4,5]。软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创建教学班级,实现学习资料推送、通知公告、建立讨论区等班级在线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码加入教学班级,这样可以收到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班级通知等;上课时,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发送弹幕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则可以在手机端对不懂的PPT标注“不懂”,方便授课教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课程结束后,课件会自动保存在云端,学生可以反复调阅及复习。雨课堂可以方便实现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题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学习方式,且集课件制作、课件推送、自动任务提醒功能为一体,可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师生互动。

1.2学习资料制作简便,信息统计全面

雨课堂可以实现在PPT内插入题目、视频、语音以及发送外部链接,学习资料易于制作。雨课堂习题的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投票题及主观题,习题可以在PPT中制作,也可以批量导入Word格式习题。教师可以设置答题时间,可以在课前或课中将题目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点击提交即可。教师可以实时查看答题的情况,课中可以将答题结果推送到屏幕上,便于讲评。课后,教师进入班级教学日志,就能查看学生签到、习题、试卷、课件推送数据等所有教学相关数据。教师可以将本次课程的小结批量导出。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后都会收到雨课堂自动推送给大家的学习报告,包含整理好的错误习题、不懂课件、收藏课件、课程PPT等,便于分析自己的学习动态。

2雨课堂在“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1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下可以通过雨课堂将课程的基础、可自学的知识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资源、视频、语音、外部链接等形式制作预习课件。例如,在讲解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技术时,课下把建筑遮阳、自然通风的基本概念,以及收集到的相关工程案例视频制作成预习课件。在制作视频课件时,雨课堂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视频插入,包括学堂在线所有慕课视频,以及来自腾讯、优酷等主流视频网站的网络视频。所有预习素材添加完毕,就可以将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正式上课前对本次课的基础知识点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在手机端查看学生的预习反馈,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2课堂授课

教师针对课前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而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目前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相关的视频、网络资源,也可以讲解教师本人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或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讲解零能耗建筑技术时,以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为例,通过视频介绍和单项技术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如何基于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墙体和窗户保温,阳光房利用,太阳能和蓄热建材利用,实现零能耗采暖;通过无动力风帽和热回收实现零能耗通风。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和教师讲解,再结合一定的师生互动,了解到更多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培养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可预先设置单选、多选、投票题及主观题等测试题,在某一知识点讲授结束后即时推送给学生。课堂测试题为主观题时,可以采取分组答题。测试题设置一定的答题时间,可随堂实时查看学生的作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答题结束后,可将答题统计情况投屏,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试题讲解时,可以借助雨课堂的弹幕、投票等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与学习热情。如果测试题为主观题时,在课堂主观题分组答题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手机遥控器端答题详情界面发起小组互评。通过小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同时也提升了老师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个性化的需求。

2.3课后分析与总结

所有雨课堂创建的教学活动,都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包含学生签到信息、课堂互动信息(学生发送的弹幕数、投稿数、随机点名的情况等)、课堂习题统计(正确率与错误率)、学生表现(优秀学生与预警学生)等。教师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也可使用雨课堂的“批量数据导出”功能以Excel文件格式导出这些数据。教师通过对数据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及掌握不到位的部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分析结果,可以个性化地设计课后作业题,分别推送给不同的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且避免了学生之间抄袭。对于所讲授的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应布置一些课程拓展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并拓宽知识面,为学生后续接触实际项目做储备。所有学生课后都能够看到已授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总结及所有随堂练习题的整体作答情况,并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在线答疑功能,进一步归纳应用、查漏补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复习。

2.4课程考核和评价

传统的课程综合成绩多数是以学生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综合成绩是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一定比例计算得到,难以全面而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情况。而基于雨课堂的教学过程数据记录功能,教师能够获取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互动参与度、课堂测试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并将这些数据算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6,7]。相比于传统的综合成绩计算办法,雨课堂平台的数据一目了然,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平台给出了每位学生详细的学习统计信息,可以着重关注表现最优与较差的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采取各种考核方式,可以实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督促学生学习,并在考核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古建筑工程技术集中式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引导示范院校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 2010年我院开始申报古建专业,结合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同期启动,集中授课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学生能力为目标。现就本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试点教学实施过程,推广意义作总结说明。

剖析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量化技能训练时间和评价标准。将课程转化为任务链。

高职建筑类专业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将建筑类专岗位技能转化为课程任务,分组完成教学任务,集中式技能训练。分析建筑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和高职职业岗位技能,将每种能力量化到对应的课程中,把课程内容转化为递进的任务链,通过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按学生的兴趣点组成团队完成任务。以集中时间、强化训练来实现技能的掌握。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和强化专业岗位技能。例如,岗位基础能力中的色彩协调能力绝大部分是在美术基础课中完成的,我们将色彩协调能力转化为三个任务:单多色渐进、色块组合、色调变化。此三项任务分三周完成。按兴趣和能力分组的学生完成单向任务时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促发团队精神。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客观的评价。并在比较和合作中促进了学生追求进步的信念。这样就实现了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感受岗位气氛,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能力集中授课是指将古建专业的职业基础技能课程和岗位实践技能课程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将传统教学中以周别为单位的授课顺序,根据课程性质及职业能力需要,改为分任务、分阶段集中训练,将传统教学中各门课程教学时段平均分配,改革为集中时间连续教学集中时间,打“歼灭战”。

实践技能课程是推动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源动力。就古建筑专业而言,美术基础、彩绘作、油漆作、木作、瓦石作、古建测绘等课程对学生从专业的感性认知到进入学习状态最终掌握职业岗位技能都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将这些课程集中时间、师资教学,深入、深刻、深层次的挖掘专业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学到最有用的“渔”而非“鱼”。以期实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拓宽学习思路,拓展后续学习空间和提高学生自主后续学习的目的。

二、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目标,以集中授课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

古建筑专业是一门自成系统的学科,是一门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专业。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市场日渐繁荣,在古建筑行业中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规范和良好的行业竞争机制。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据有良好的后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市场紧缺,高校的古建筑专业培养方案和思路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就业。国内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基本延续中专或本科教学模式。我国高职高专学制一般为三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让学生一技多能 ,拥有岗位职业技能和后续学习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集中授课教学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教学强度,强调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思维习惯。所有教学内容直指岗位技能。集中授课教学法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对于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有推广意义。

三、针对岗位需求的教学实践进程,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按兴趣点和任务目标分组教学。

古建专业集中授课教学思路

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中,以彩绘作为例,建立工作室制,每个教师有固定的实训室,在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后教师可以按个人风格安排教学内容和传达个人绘画技巧。保证学生技能掌握的和审美趋向的多样性。具体教学按学生兴趣点和教学任务目标分组进行,第一周为学生讲解彩绘作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样式,将学生随机分为几个小组,教学内容以造型基本手段和彩绘三大样式为主。目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建立基础能力。第二周将前一周兴趣和基础能力表现一致的学生分配成一组,教学内容三大彩绘种类任选其一,重点突出和表扬学生的表现技能。第三周重点辅导每组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使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业有质的飞跃,较差的学生能加快进入研究状态。第四周安排学生依据个人所长作业风格自由组合,教学内容以技法巩固和体现个人风格相结合。四周的教学以每个小组完成指定任务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成为学生结课成绩。同时教学中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说明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其今后专业学习的作用和指导性。使学生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思维习惯。保持良好的专业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进度计划安排表

在每个阶段都进行小组教学观摩和公开作业讲评,教学观摩可以让学生开阔眼见,客观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公开作业讲评是让学生了解评价的多元方式,增加学习的自信。有成就感就会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评分以鼓励学习为目的,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

四、 建筑类专业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是体现高职技能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古建类专业集中授课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分析职业基础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中进行的。古建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性训练方法和感受性进步方式允许其可以集中授课。集中时间和精力的学习,对技法操作的掌握和专业思维习惯的形成都非常有好处。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课程连续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其次,集中授课使课程学习周期缩短,产生学习的紧迫感。从教与学双方宏观效能来看,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整合了教学资源,集中了教与学双方的精力,教学效能显著提高。从教学微观层面对比,集中式授课对绘画课程技法的掌握巩固以及专业学习的连贯效果更加明显。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来说, 最大的动力莫过于自我对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 也就是说, 对专业的酷爱是自我学习的最好教师。由于集训时学习成绩明显,业绩是兴趣的导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来看,集中式授课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结束后的巩固也是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否则会出现学过即忘的结果。另外,精力和时间的集中,绝大多数学生较入学前有了明显得提高,尤其对一部分入学前和基础较弱的学生效果明显,成绩的进步也增强了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其今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有约百分之五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造成这部分学生进步滞缓的原因可能是操作的技术性问题,亦或是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应用;建筑环境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7-02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以往的建筑热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光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及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应用等都是该专业涉及的范畴,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给该专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宽,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改革。

二、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理论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常面临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速、流量、液位、热量、气体成分、噪音、放射性物质以及光照等参数的基本测量原理及方法和测试结果的数值分析,是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环境检测技术是每一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重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以往,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手段都比较传统。一方面,测量原理抽象、内容较为枯燥,课本中相关理论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此外,传统考核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内容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没有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

四、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本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实验学4。要在32学时内使学生掌握一门应用性较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结合专业实际应用,应有重点的讲解。在建筑环境专业参数测定中,经常需要测量的参数为:温度(包括干、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压力、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速度,以及流量、热量、光照、环境噪音及空气污染物等。需要重点掌握测定这些参数的测量原理、方法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等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和更新非常快,其中建筑环境测试中空气有害物质(例如当今比较热门的VOCs)的测量、新技术(例如PIV测试技术等)等需要的实验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PIV测速仪等,这些实验仪器十分昂贵,本专业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有的实验仪器操作十分复杂,不便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部分实验内容可能不便于在课内实验开出,导致学生接触新的测试技术的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从事的科研过程中的实例结合该部分课程内容,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讲解,以便让他们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增强和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强了学生对测试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例相结合,重点介绍各种测量技术、测量x器在工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结合课内实验和演示设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法的研究,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该课程的网站,丰富电子教学内容,学生能开展自主学习。课后教师提供电子教案,帮助学生课后复习。设置网上答疑,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渠道变宽了、跟老师的交流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考核方式改革。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课程结束时“一锤定音”的做法,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改革,一方面,通过完善习题、试题库,有助于学生复习相关考点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全过程实施过程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试验,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过程考核实施以来,无论从学生反馈,还是从综合成绩来看,实施的效果均较好。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大减少了缺勤、吃到、早退等现象。课堂气氛好,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不死板。不定时的随堂测验督促学生自始至终的良好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显示,期末总评成绩有所提高。

4.其他践性、创新性教学改革。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及各个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该活动或项目,学生可组成小组,对本专业目前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课题进行立项并实施,充分运用本课程的专业测试技术,结合研究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测量及系统评估工作。例如,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七个同学的研究小组对上海市南桥医院病房为研究案例,从现场实测和实地调研的角度研究其室内空气环境的状况,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找出室内空气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病房的具体使用情况,对改善病房室内热环境提出改进措施。该过程充分锻炼了同学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本课程教学的理想拓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和方法,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先进测试技术调整课程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完善课件、编写试题库、建立相关网站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集文字与图片、动画、虚拟与现实等多媒体素材为一体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以应用为目标,将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项目结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学习、实践主动性,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实践技能。此外,对该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李淑展,李淑强,李洪欣.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5-47.

[2]陈刚.建筑环境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Test Technology to Explo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IU Chun-yu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China)

建筑技术与科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结合信忠技术课程学科的特点.主要从对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驱动、目标完成、目标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完善五个方面,探讨信忠技术课程常规教学的新模式。即五步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即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五步教学模式:学习者分析一目标驱动一目标完成一目标评价一总结完善.

1学习者分析

所谓学习者,即学生.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分析与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学生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典型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处在7~l3岁左右,基本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初中、高中的学生基本处在l4~2O岁左右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强调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获取….

1.2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个性.在心理学上,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对学习来讲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个性主要有: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要以共性为主体,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法等.

1.3学生的初始能力

学生的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特定的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态度.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既不能让学生感到很轻松,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很难.要让学生“翘一翘脚”才能学到.

2目标驱动

所谓的目标驱动,即让学生带着目的和任务去学习,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目标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要学的知识,分清哪些是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的方法。从而学到新知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和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核心,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目标要有层次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和个体差异,大体上从以下三个层次设计教学目标:第一,基本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在这个阶段基本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完成即可.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第二,提高目标.只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只给出具体的目标,简单地进行说明提示,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第三,开放目标.教师不给出具体的任务与目标,完全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目标,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2.2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考虑到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地联系到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到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来,而不能单纯是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2.3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合理地过度。要让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感到很难,也不能感到很容易.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轻松地学到新的知识.

3目标完成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完成目标,而是先指导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理清问题的整体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大体方法.比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几个子目标,逐个解决.引领学生先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解决问题.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3.1自主学习教学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即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目标。充分词动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断尝试成功与失败过程中来体会正确认知的艰辛与成就感

3.2小组协作教学法

小组协作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分组时要注意将能力强与能力弱、兴趣广泛与兴趣单一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以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彼此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3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指教学应围绕和结合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在框架中如同建筑工人一样。由低逐渐向高处攀登,也就是由最初的教师较多的指导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控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4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与真实事物类似的问题情境,呈现真实的目标与任务及相关的案例,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主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选择和开发在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学生通过独立和合作探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4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即教学目标评价.它是以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标准,调动一切高效可行的手段,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并给以相应的价值判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打破传统单一评价主体,要侧重多元评价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和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对教师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根据实施教学目标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

4.1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

准备性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教学背景及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

4.2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4.3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5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