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860个PPP项目,3.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落地签约仅为2000多亿元,这三个数字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行PPP一年多来的成绩单缩影。
为什么PPP项目“上热下冷”?为什么落地这么难?为什么社会资本参与PPP不积极?在讨论这一连串的为什么之前,让我们先回到经济学的常识。
为什么要选择PPP?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却是PPP这套机制顺利运行的基础,而我们很多时候却忽视了。
PPP本质上是一个政府发起的长期投资项目,通过与社会资本在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降低投入、高效建设、经济运行、合理产出”的最终目的。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很多PPP项目是不健全的。如果政府只是因为财政上有资金缺口,产生融资需求,不管什么项目都包装成PPP强拉硬推,不要说民资不参与,国有资本也不可能参与。
目前大部分PPP项目在经济性分析上都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前期投入概算大、运营管理粗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像投资回报、运营损益、净现金流等财务数据的测算难度大、可靠性低。前期建设预算受规划、技术选择和关键人员影响大,经济性要素权重低,制约了后期运营管理,也降低了项目全周期的经济可靠性。
我看过一些示范项目报告,即便勉强给出一些财务预测,但是涉及投资净现金流、运营损益、成本收益变化等分析,很难让专业的金融机构信服。
例如,近年来地铁PPP项目逐渐增多,各大建设公司、城市综合开发公司等都积极加入竞争。与他们交流时也都坦诚,几乎没有一家能真正搞懂地铁运营。什么时候维护保养,什么时候更换设备,不同时期人员成本的变化等等,这些基础数据都没有,怎么可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财务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地铁建设的预算又是怎么通过的呢?
在过去,政府是很难算这笔账的。一是算不出,政府不懂运营,像地铁运营的成本费用,维护维修这些都需要行业专业人士才懂。二是不愿意算。经济性如果算出来很差,项目就没有了,政府是需要项目投资维持GDP的增速。
现在,政府要想将待字闺中的PPP项目嫁出去,就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选亲者,这个“闺女”有哪些可量化的优点,不能再回到简单依靠财政托底的老路上。
政府就需要在发包PPP项目时,将关注重点从“建设期”向“全周期”改变,进行详细的运营期经济分析。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要集中考察,要求咨询、财会、税务、法律等服务机构加大对运营能力的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这么做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举个例子,现在铁路建设中大多追求高速化、现代化,因而无砟轨道纷纷取代传统的有砟轨道。但是传统的有砟轨道建设成本要低很多,对列车的减震作用大。无砟轨道是更为先进的技术,建设成本相对高很多。在运营维护期,两种轨道的维护成本又在不同周期和运输条件下,互有利弊。如果不考虑运营管理,不做运营分析,一味地提倡高速、现代化,那么建设初期的投入会是巨大的,也会给后期运营带来诸多限制。
关键词:英国;经济;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26-01
1 英国国内经济分析
1.1 自然资源及行业概况
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能源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等;生物制药、航空是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英国的农业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工业的重要性则不断下降,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
1.2 英国经济发展进程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打击。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使英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英国经济在经历了1990年开始的衰退后,从1992年起开始复苏。根据英国统计局数据,在2000-2009年期间:英国于2007年GDP首次突破14000亿英镑,创历史新高。同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00年人均GDP只有25,082美元,2007年达到45,962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与其他西方经济体一起遭受重创。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2009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自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6个季度大幅下挫,这一数字显示去年英国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英格兰银行2009年底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在采取了扩大货币发行量即定量宽松措施及维持低利率之后,英国金融系统在过去6个月已“稳定得多”。虽然英国经济面临较多的不利因素,且整体复苏尚需时日,但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回升。2009年10月,英国工业生产以两年来最快速度增长。
1.3 英国经济现状概况
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9年居世界第七,落后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经济比上年萎缩5.0%,比第一次的下降4.8%下调0.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2009年英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3964.74亿英镑,同比名义下降3.6%。按照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2640.77亿英镑,同比实际下降5.0%。
分经济部门来看,农林渔业同比实际下降6.8%;工业同比实际下降10.2%,其中,采矿业和油气业同比实际下降10.3%,制造业同比实际下降10.5%,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同比实际下降7.8%;建筑业同比实际下降9.3%;服务业同比实际下降3.6%。GVA同比实际下降4.7%,扣除油气产业后同比实际下降4.6%。
2 英国对外贸易现状与特点
英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大,外贸对国内经济有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英国提高就业,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
2.1 英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2009年英国货物贸易规模有明显下降。据英国海关与消费税局(H.M. Customs and Excise)统计,2009年英国货物贸易进出口8648.8亿美元,较上年(下同)下降25.0%。其中,出口3533.4亿美元,下降27.0%;进口5115.4亿美元,下降23.6%。贸易逆差1582.0亿美元,下降15.0%。
2.2 英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英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等。英国前20个贸易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其中欧盟成员国占9个。
2009年英国对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和爱尔兰的出口额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4.8%、10.9%、7.9%、7.7%和6.7%,自德国、美国、中国、荷兰和法国的进口额分别占其进口总额的12.1%、9.7%、8.5%、6.5%和6.4%。主要逆差来源地是中国、德国和挪威,2009年逆差额分别为354.6亿美元、232.0美元和188.9亿美元,下降14.2%、25.4%和43.1%。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是阿联酋和爱尔兰,顺差额为53.5亿美元和48.0亿美元,阿联酋同比变化数据不详,爱尔兰下降61.3%。
2.3 英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是英国的前四大类出口商品,2009年占英国出口总额的23.2%、18.6%、11.8%和11.4%。其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的出口的目标市场均以美国和德国为首,而荷兰是矿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英国的主要进口商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矿产品,2009年进口1067.1亿美元、604.8亿美元、531.4亿美元和521.7亿美元,占英国进口总额的20.9%、11.8%、10.4%和10.2%。其中,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方面,德国均在英国市场上居首位,在运输设备市场上更是占到了25.9%的绝对优势。
2.4 英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
外国投资对英国经济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0年,英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221.6亿美元,以后,随着全球并购活动陷入低潮,加上受欧元诞生的影响,英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在2001-2003年连续3年大幅下降。
2004年,受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以及金融、制造业中重大并购活动的影响,英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增长278.7%,达到780亿美元。2005年英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21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的外资投资国,超过第二位美国的1060亿美元、第三位中国的600亿美元(UNCTAD)。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的报告,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39%的背景下,英国2009年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0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92.7%,在欧盟国家中排名第十二位。而2008年英国吸引外资达96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2009年在英国进行跨国并购涉及金额为249亿美元,较2008年的1477亿美元大幅下降83.2%。在2009年涉及金额超过30亿美元的27起大型跨国并购中,仅有5起涉及英国公司。
3 加强中英经贸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议会民主传统,政治制度成熟稳固。政权更迭、党派竞争不会动摇国家上层建筑。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英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英国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先进,金融服务业居领先地位,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中英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英双边贸易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英双边经贸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负面影响,两国间的加强互利合作也更凸显其迫切性和必要性。如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双边合作空间,发掘彼此在贸易投资领域的新的增长点,对双方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相信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将促使中英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的水平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J].历史教学,2003,(6).
[2]康逸.中英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J].中华工商时报,2009,(5).
[3]英经贸合作简介[EB/OL].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网站.
[4]英国经贸形势及中英贸易关系[EB/OL].商务部网站.
[5]英国投资与经贸分析报告[EB/OL].qdwzb.省略,2010,(6).
在2008密云县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密云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密云调查队(简称密云局队)被表彰为政绩突出单位。同年,密云局队获评全市统计系统先进单位,并在北京市统计年报综合评比中,从2006年位列全市末位、2007年第13位,跃升至2008年第5位。人们赞誉:密云局队在全市统计的大舞台上秀了起来,风光起来!
“密云统计工作连年跃升,根本的经验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能力素质的提升。”国家统计局密云调查队队长卞晶在接受采访中谈了这番感悟。
■开启创先的动力
一个单位的进步与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内在的动力。
密云属山区县,其中山地面积占79.2%,水域和平原面积约各占10%。全县21个乡镇级单位,354个行政村。前些年,在道路交通和信息化建设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往往力不少出,劲没少用,但成绩却不尽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打不通思想上的路,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卞晶说,他们这一届班子工作的三年是统计体制大变革的时期,人员从2000年的10个科室54人,发展为“一局两队”、20个科室、21个统计所,168人的大队伍;信息化达到村村通网络,不管在县城还是边远山区,统计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操作。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略,政府和公众对统计信息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改善统计工作地位是形势所迫、职能所系、责任所在。”卞晶发出这样的感慨。
局队班子达成共识,把“团结、民主、务实、争先”作为本届班子的工作宗旨。从人的观念入手,通过学理论统一思想、“争先创优”主题讨论、实施创优成绩考评等形式,引导大家逐步确立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观念,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观念,创先进正当其时的观念,争先需勤奋、创优需拼搏的观念。
此法还真灵,密云局队把思想工作融入统计文化,一个创先进、争先进的目标和愿景很快在局队上下产生共鸣。
■强化能力素质
强素质、练内功是密云局队抓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
领导带头学专业。有道是“主帅无能,累死三军”,抓队伍首先要强班子。卞晶诠释,统计是一门科学,是专业,练内功须从领导抓起,从专业练起。从2007年开始,局队把专业技能升级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局队班子成员带头报名参加了中级或高级职称考试学习。在局领导带动下,全系统2008年获得初级、中级、高级统计职称人数达到61人,占总人数的36%。2009年,局队又有56人报名参加了统计职称考试学习。平时,除组织干部职工在内部相互学习外,他们还带领大家到毗邻密云的河北省兴隆县统计局、滦平县统计局,向同行同仁学本领、练作风。与此同时,邀请国家统计局和市局总队领导、专家多次来局队进行专题讲座,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使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优化人员配置。记者了解到,2008年,密云统计系统先后轮岗、竞岗58人次,如果从2007年算起,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80人次。卞晶谈到:“通过干部交流、竞岗,能够促进人的能力和活力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
自然界法则表明,人们都有一种潜在的向上的动能。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打破“一潭死水”,形成“先进坐不住、后进争上游”的格局,使局队上下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可喜局面。
开拓竞技舞台。密云局队引导干部职工把竞争比赛的视角瞄向全县、全市,比着能者学,照着先进做。卞晶以参与集中执法检查为例诠释,他们不放过每一次全市大型活动锤炼干部的机会。2009年统计执法,既要对经济普查报表进行检查,又要对年报及定期报表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可谓内容多,情况复杂,质量要求高。执法人员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向市局总队行家请教,与各区县高手切磋,掌握了新增物流、价格、科技等专业的执法检查技能要领,终于在专职执法人员业务考核中,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把所学技能运用于执法实践。今年上半年,他们结合贯彻新《统计法》和《处分规定》,对全县46家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有统计违法行为的31家单位进行了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收到“处罚一家,教育一片”的效果。
■ 力促量变质升
和任何事物一样,人才队伍的成长、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统计体制改革的深化,大批新人充实到统计队伍。自2007年以来,密云局队新进大学生干部40余人,由乡镇、街道划转和接收干部74人。人才培养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在抓人才培养,促工作落实方面,密云局队除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外,有“两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招是让每一个目标都有着落。“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心中有目标”。密云局队每年都把年度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科室(所),落实到人头。同时,建立局队长科室分工包干制度、局队长带科室联系基层统计所工作制度。与基层统计所每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个局队领导负责联系3个统计所,重点任务是包工作落实,包协调关系,包能力提升。
卞晶先后在市局总队的农调队、企调队、统计监测处工作过。他长于业务,善于沟通。鉴于局队统计年报工作薄弱的实际,从2007年开始,班子明确分工,由他来抓这项业务。落实中,局队结合每年任务的不同特点,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用人规划,分段推进,分期达标。注重从严抓起,严格每一项工作流程,严把每一笔数据质量。正是凭着这股劲头,由平时到“战时”,积小胜为大胜,通过局部量的积累,实现整体质的升华,终于使年报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
二招是把经济形势分析会开到部门去。卞晶介绍,他们在重视提升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能力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法,创新经济形势分析会的方式和内容。一是“请进来”,改由过去专业负责人汇报为主为主管业务的局队领导汇报。届时请县发改委、农委、建委、经委、政研室、旅游局等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并进行点评,提高了经济分析会的质量和档次。二是“走出去”,把分析会开到经委、建委、旅游局等相关经济部门,共同为经济形势把脉,从而增加了统计的说服力、数据的权威性,也扩大了统计的影响。
■ 统计人秀数灵
“一年一个台阶,三年实现大变样。”密云局队班子当初这个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统计兵强马壮了。记者获悉,卞晶和局长王建国同为北京农学院的学友,两人历经不同的锤炼走到了一起。局长从任职镇长、书记,统领全盘工作调到统计业务部门,队长从市局总队做业务工作到参与主政县统计工作全盘。两人各有优长,优势互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把他们紧紧连接到一起。群雁看头雁,班子成员和谐共事,形成整体的战斗力。
记者了解到,密云局队今年首次有计划地组织青年骨干参与全市统计科学讨论会征文,其结果,一经发动,上交专业论文8篇,成为开展这项活动的最好单位之一。市局相关负责人称赞:密云统计分析已刮目相看。
“近两年,局队推向业务科室领导岗位28人,占副科级以上人员的60%。局队一大批年轻同志成为了业务科室的台柱子。”谈起统计队伍发展势头,卞晶甚是欢喜。
统计产品丰富了。据了解,以前,密云统计局只有一种统计产品――“密云统计”。从2007年开始,根据统计信息多元化需求,他们努力在开发统计产品上下功夫。卞晶说,截至目前,密云统计产品实现了“由一变八”,即由原来的“密云统计”发展到现在的“《统计公报》、《经济发展月报》、《统计内参》、《统计快报》、《统计跟踪调查》等统计产品。今年上半年,共编辑出版各类统计产品28篇,向市县各宣传媒体提供统计信息近300篇;编辑出版了《2009年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手册》、《数说密云改革开放30年》;创新研发了《经济决策参考汇编》、《密云经济新视点》,为县委、县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说话间,卞晶取出最新的一期统计月报,竟然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口袋书”。他介绍说,其他几种外发的统计产品都是这样设计的,携带方便,使用灵活。这些新版统计产品广泛受到县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县委书记、县长等几位县里领导,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表扬统计局的创新产品,说统计服务提高了档次,统计服务工作更到位了。”看着县领导的批示,卞晶向记者示意。
统计地位提升了。有为才能有位。密云统计工作得到了肯定,也赢得了信任,赢得了支持。记者获悉,从200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对全县具有经济职责部门和各乡镇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的任务赋予了统计局。今年,他们又参与了县委安排的县域17乡镇经济社会绩效考核工作。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在政府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在对部门和乡镇的考评中,统计的声音越来越响了,“用数据说话、依数据决策”正在成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令人鼓舞的是,经县政府批准,“密云县数据中心”大楼于2008年5月30日破土动工,如今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采访间,“密云县数据中心”的彩色效果图映入记者眼帘。卞晶向我们介绍道,新建成的大楼,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包括了信息和数据查询服务大厅、数据中心机房配套用房、数据中心业务培训用房、机关办公用房等,可满足县数据中心的中期和远期需要,同时解决公众数据查询服务和基层被调查单位每月上千人次的报表及核查需要。
记者获悉,为配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密云局队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正在逐步展开。将来,提供给公众的统计信息不再仅仅是文字和数字信息,而是包含了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元素的多媒体信息,公众接受到的统计服务也更具体、更形象。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在管理会计这条路上,如何为企业价值增值,成为价值最大化的驱动力,这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人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才?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性、复合性、整合性、前瞻性以及协调能力。”这是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给出的答案。
知识性就是能把所掌握的会计体系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能把会计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管理会计方法、工具运用到管理中去,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信息,具体涉及到预算管理、岗位考核与业绩评价。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会计信息有效地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把会计信息转化成为企业管理、决策所用的相关信息,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
复合性是指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甚至对风险管理都懂的人才能称之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所谓整合性,是指过去业务与会计两张皮,而管理会计是将业务与会计通过管理会计的工具及作用整合起来,使企业的价值信息更好地反映业务信息。
所谓前瞻性,即企业管理中充满着未知的风险,管理会计就要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评估未来的业务及市场风险,同时要进行过程控制,在了解、分析、判断以及预算的过程中要有前瞻性。
最后就是协调能力。管理会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整合利益,上要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下要与企业各业务部门进行协调,有时还需要重新建立如成本、利润、投资等责任中心。这些工作要有高度的沟通及协调能力。企业的业绩评价更是如此,需要协调高层、中层及业务层,以及各方面的利益分配,这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
这些特性归纳起来,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人才。力拓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与市场顾问陈泽晖拥有令人羡慕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证书。在他眼中,管理会计教会了他如何用驱动因素去看待经济行为。
会计作为技术手段,最终价值是帮助决策者找到经济活动背后成本与收益的驱动因子。用管理会计的眼光去描述和分析经济行为,找到其中真正的驱动力,就能很合理地去评价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
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多的是被动会计,用归类分类形成的报表来表述公司一年来的行为。管理会计更多的是主动性会计,因为不满足被动接受财务发生的行为,所以专注于经济行为的驱动力。
比如,收入来源主要在哪里、哪些行为贡献了公司最大的收入、哪些活动消耗着公司最大的成本,通过与行业及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分析,提出建议,被动变主动,改进公司的行为。
作为企业实践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陈双翼对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才有着清醒的认识。
“我们特别需要基本功扎实,表达能力强,具有好奇心和领导力的管理会计人员。这4点是有内在叠加关系的。”陈双翼说。
她接着解释到,“说得通俗点就是自己明白,然后让其他人明白。”首先,“自己能明白”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管理会计们会看数字、会找数字、会归纳善总结。其次,“让其他人明白”,就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背后是思维的缜密,逻辑的清晰。只有对事件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得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轻松地表达。
令人很高兴的是,管理会计人员整体表现在近10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发展。
“不论是在主观意识认知层面还是技能经验方面,相应的,对比过去大部分将时间用于常规性的预算报表、PPT准备,现在管理会计人员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越来越高的参与度,个人潜能和价值也得到更大的发挥。”陈双翼很有体会。
管理会计是公司的内部顾问
陈泽晖告诉记者,在国外,管理会计将自己定位为公司的内部顾问。
在公司中,对于每一个业务部门或后台支持部门的预算、经营成果、收益的产生,管理会计都可以参与进来,给予相应分析,告诉这些部门哪些是正面行为,哪些是贡献率相对低甚至拖后腿的行为,进而对一些行为给予相应改变。
“我始终坚持,管理会计和业务部门是伙伴关系。”陈泽晖说。对此,陈双翼表达了同样观点。
“伴随业务的发展,我们的财务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但结构上的变化很明显。”陈双翼对此颇有感触。
以她所在的公司为例。传统的财务会计团队在优化系统、改善流程和提升效率的背景下人员数量稳定。而管理会计团队,比如项目管理会计、事业部财务合作伙伴、精益制造财务团队则在持续扩展中。“除了人员的增加,我们不断推动管理会计岗位的人员走出办公室,走进项目、事业部、职能部门,成为业务、运营等多方面的”副驾驶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CMA项目支持的影子随处可见。
陈双翼表示,
除了公司内部的沟通、定向培训培养,CMA项目的引入的确迅速助力了整个团队从传统财务思维转型的过程。 简单的例子便可说明。“以前大家看三大报表。现在大家有意识花更多的精力去挖掘量化风险,并协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这就是从看历史到看未来的转变。对公司而言,一支强大的管理会计团队是构建有效风险评估应对的核心力量,尤其对于上规模的企业而言,实现稳步持续经营与谋求业务发展同样重要。”陈双翼说。
全球财务人士普遍认为,取得CMA认证,不仅代表了该持证者完全具备了财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具备了极强的综合能力协助企业宏观掌握其财务状况,参与企业管理、规划,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而真正要做到为企业创造价值,一定要站在企业战略高度,对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在这个行业发展当中的地位及未来的目标,都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为企业增值,帮助企业增加利润,和企业一起向战略卓越和专业卓越迈进,而拥有CMA认证是走向财务管理层的前提之一。
拥有CMA提升职场灵活度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亚太区总监白俊江表示,从2009年至今,中国地区CMA持证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另外还有近万名财务专业人士正在备考CMA认证。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我国信息、金融、船舶、能源、装备等行业的生产实践中。
管理会计搭建了一个从会计到管理的桥梁。CMA给了财务人员一张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只要有心去做,就能最大发挥这个价值,帮助自己做好职场上的准备。
陈泽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CMA证书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止一条。
既可以像他一样在公司内部做宏观经济与行业的分析与咨询,也可以做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好的管理会计是好的分析师,很容易通过高质量的分析报告,让管理层对你的工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很容易从财务人员的角色进入经营管理决策的角色。也可以投身到外部的顾问公司,利用自己在一个行业锻炼的经历和能力去为其他面临相类似的投资、成本效益及企业扩张等问题的企业进行诊断,最后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成为外部顾问的角色。因为CMA本身的课程设计,就是希望更多的财务人员能够带着管理会计的概念和方法论,不管是从事微观的企业经营、财务核算、分析,还是宏观的经济分析工作,将终身受用于这套方法论。
“我现在虽然没有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但依然受益和感谢这种训练。”陈泽晖说。管理会计,既可以从财务管理过渡到经营管理,还可以转化到行业分析及咨询顾问领域。在职场上,有很大的灵活度个人如此,公司更是如此。
为助力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财务管理人才,IMA设有/:请记住我站域名/企业合作伙伴计划,ABB、IBM、微软、卡特比勒等大型跨国企业都是IMA企业合作伙伴。陈双翼所在的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一员,参与以来,获益匪浅。
“我们希望并鼓励我们的管理会计人员都能够不断学习、更新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对于想通过学习进入管理会计领域的人员来说,今天的世界选择很多,效率是关键。CMA认证提供了一个快速接近、了解、体会、学习如何运用财务数据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工具。”陈双翼说。
不仅是知识体系本身,该认证项目使公司员工长期受益的关键是理念的进步和思路的开阔。
一、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全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以上,农业生产呈现稳定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粮食产量略有减少,畜禽、水产、果蔬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其中上半年增长17.7%,7、8、9月分别增长16.8%、16.8%和16%,增长幅度呈现略有回落态势。服务业增长幅度上升,占GDP比重预计将比上年有所提高。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在2005年增长10.5%、2006年13.4%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4%,高于全部投资增长幅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29.2%,进口增长29.5%。
2.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经济较快增长、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增长。1―9月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49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1.3亿元,增长28.2%。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预计达到1123亿元,增长28.5%。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其中工资性收入11238元,增长11.6%;全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前三季达7779元,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来自工资性收入3291元,增长14.6%。按历年情况,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比年度统计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高,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增长10%左右。
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展,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1―9月全省单位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1%,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7%。按国家数字,上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比上年同期减2.4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05%,降幅分别列全国第1位和第4位。据省环保局等部门测算,三季度污染物减排二项指标进一步有所下降。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力度,据省国土资源厅资料,1―9月供应的建设用地中,存量土地达到2771.64公顷,占20.14%。
3.创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投入与产出增加。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2亿元,增长34.3%;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技投入增长26.5%;科研和技术服务投资增长47%;前三季新产品产值3600亿元,增长40.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4.3%。据省经贸委资料,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已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287项,计划总投资2312.5亿元,年内约可完成投资1100亿元,这对促进产业升级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二次创业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两方面推进,在加大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同时,一批企业着力构建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增加,据省工商局资料,到9月末,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1%。
4.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增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据省农办资料,1―9月全省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92.28亿元,累计建成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提前完成五年建设计划。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对农村水利事业的支出为87.4亿元,增长28.1%;农村限额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比全省限额以上项目投资平均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建设卫生强省“六大工程”有力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到37%。据省卫生厅资料,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87%,90%的县(市、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5%和22.8%。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大。1―9月城镇单位新增就业58.6万人,同比增加17.8万人。1―9月,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增加24.5%,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有所加强,1―9月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2070户,有了很好的开端;新开工经济适用房241.1万m2,全年预计达到300万m2以上。
5.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我省经济运行情况看,一是市场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半年为102.3%,1-9月103.3%,9月单月达105.7%,创1997年以来新高。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02.5%,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EPI)为104.7%,“高进低出”压力依旧。同时,农资价格转降为升,1-9月上涨5.6%。房屋销售价格前三季上涨6.4%,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上涨7.5%,涨幅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省内价格水平上升,加上国际石油价格走高等因素,对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二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增添新的因素。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力、土地、水、能源、矿产等生产要素价格必然上升,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支出等社会成本必然增加,企业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理应增加,综合这些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正在进入“高成本”时期。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必然要求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品牌创建和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支出。此外,银行贷款利息上升,当前物价上涨引发的通涨预期也将推动工资等成本上升。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特别是石油加工、化工、化纤、造纸、冶金、建材等工业高速增长,使节能减排面临新的压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面临新的问题。主要是,新开工项目减少,企业投资向股市和房地产业分流,使实体经济投资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企业省外投资增多,这虽属企业“走出去”谋发展的理,但与省内产业发展的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五是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不确定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和楼市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增加,国内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都将对我省对外贸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上述经济运行中的情况和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相关。
从国内宏观经济背景看,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全国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预计将会趋缓。值得关注的是:(1)在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上,货币政策趋向偏紧,土地闸门继续严把,节能减排的约束力强化,推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控制贸易顺差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关注民生、统筹协调的政策措施,将对经济运行状况起到越来越大的导向作用。(3)虚拟经济加速发展,流动性过剩推动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上升和泡沫加大,虚拟经济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引起重视。
从国际经济背景看,全球经济在经历多年强劲增长后,增长速度可能略有减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17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增长5.2%,2008年4.8%,均低于2006年的5.4%。其中,美国2007年、2008年均为1.9%,欧元区分别为2.5%和2.1%,日本2.0%和1.7%,俄罗斯7.0%和6.5%,印度8.9%和8.4%。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和楼市低迷估计不会终结全球经济繁荣,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基本稳定。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稳中趋降,有助于我国经济降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我国按WTO承诺扩大金融开放条件下,将趋于加大。国际市场农产品和石油、矿产、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波动或继续上涨,特别是原油市场期货价格已创每桶90美元以上的高位,这对我国和我省经济的影响将会增大。
二、浙江经济运行特点与全国的比较
1.浙江经济运行轨迹与全国基本一致。2007年浙江经济运行,在全国宏观调控政策下,总体发展轨迹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高,浙江和全国均创近三年来增长率的新高;(2)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协调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加大了关注民生的力度;(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大幅度增加;(4)居民消费价格以食品价格上升为主较快上涨;(5)股市和房价等资产价格上升,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分流。
2.浙江经济运行与全国的差异。(1)三大需求增长格局与全国有所不同。全国总体上仍然保持以高投资、高出口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格局,2007年消费需求增速加快,这主要表现在:前三季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加上就业增加和社会保障有所改善等因素,使消费增长加速,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浙江前几年消费和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2005年、2006年人均分别为全国的1.54倍和2.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前几年浙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国增长率已上升到15.9%,与浙江16.4%接近。明显不同的是,2005年以来浙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已高于投资增长率,全国则低于投资增长率9.8个百分点。可见,三大需求增长格局浙江与全国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省区域经济运行,具有与全国经济运行不同的特点。在一省区域经济运行中,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并不具有可以准确进行定量分析的“匹配关系”。在宏观经济中,经济增长率可以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率准确进行计算。但一省区域经济,没有海关之类的“边界”,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难以准确计量,加上浙江属于能源、原材料和产品、服务“大进大出”省份,无论投资品还是消费品,都大量由省外国外供给,导致省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大量溢出;同时,浙江产品大量销往省外国外,因而以净出口计算对一省区域经济的拉动力存在诸多局限性。浙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省内需求,而是取决于浙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轨迹与全国有一定差异。在1997―1999年三年经济低谷时期,浙江投资增长率1999年曾降至2.1%,比全国5.1%低3个百分点;2000年增长率大幅上升至20.2%,比全国10.3%高得多。2001―2004年,浙江投资增长率达22.5%到38.9%,但从2004年起,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2005年起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与全国近几年投资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07年1-9月增长率仍高达25.7%不同,浙江投资增长率2005年为10.5%,2006年13.4%,2007年1-9月11.8%。投资占GDP的比率,2000年浙江和全国分别为36.9%和33.6%,浙江到2004年达到最高点52.0%,2005年、2006年分别下降到49.8%和48.2%;全国逐年上升,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48.3%和51.9%,并且还将有所上升。据研究认为,浙江投资增速下降,总体上属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过程中的理性回调,现阶段保持两位数投资增长处在合理区间。与省内投资增长率减缓相伴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浙江企业省外投资增长快、规模大。浙江人在外省投资经营的企业已有10万多家,投资额估计已达7000亿元左右。这一现象,在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也很少见到。这对浙江省内经济发展无疑有着机遇与挑战“双重效应”。同时,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发展也较快,投资方向以流通领域居多,这也是有浙江特色的。据省外经贸厅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的境外生产型投资企业只占境外投资企业的13.82%,而商贸流通企业点占绝大多数(对出口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3)金融市场活跃,运行状况与全国差异明显。2007年浙江金融运行,虽在企业存款同比多增、储蓄存款向股市分流等方面与全国相同,但在以下三方面有较大差异:一是浙江存贷比较高。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比(年末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82.6%,比全国67.2%高出15.4个百分点,比广东57.1%、江苏71.5%高得多;2007年9月末浙江存贷比为84.1%,比全国67.6%高出16.5个百分点。二是贷款规模较大。2006年浙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为全省生产总值的128.8%,比全国106.8%高出2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广东90.3%和江苏85.8%。2007年1-9月,这一比率浙江为184.1%,比全国156%高出28.1个百分点(因贷款系9月末余额,与年度比率口径上不同)。三是与全国流动性大量过剩不同,2007年出现了流动性结构性紧张现象。在商业银行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以及股市对社会资金“虹吸效应”凸显的双重影响下,银行体系出现结构性紧张,民间融资再度活跃,民间借贷利率2007年年中已上升到13%以上。
对于浙江金融这些特点,初步认为是与浙江经济结构、民营企业活力等特点密切相关的。从现象上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对资金的需求增加;间接融资比例低,通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仍占90%以上;企业到省外投资的部分资金来自于省内金融机构贷款。此外,浙江潜在金融风险,除与全国类同的以外,还有民间融资规模扩大带来的某些风险。据省发改委在金华、义乌等地调查,民间融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如民间借贷资金提供给企业和个人用于归还贷款,通过还旧与借新再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中介组织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以高利借贷易引发风险。总之,浙江金融运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今后浙江经济运行、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育的影响,需加以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4)对外贸易结构与全国有所不同。浙江外贸出口,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2007年这一状况开始改变,上半年全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为447.28亿元和127.38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2.9%,进一步凸显了浙江一般贸易为主的结构特色。1―6月民营企业出口增长38.3%,高于全省出口增幅9.8个百分点,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1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已占全省出口总额47.4%,进一步凸显民营经济出口生力军作用。
浙江进口总额1990年代初到2004年一般为出口总额的40%~50%,2005年、2006年为40%以下,2007年1―9月37.31%,进口比率有所下降,这与全国明显存在不可比因素。浙江企业购进的原油、燃料油、钢材、有色金属和技术设备等,大量是国有大公司进口的。区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包括进口产品在国内流通,对浙江经济运行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浙江经济运行特点的启示
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从深层次看,是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的,并且反映着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迹象和加快这一转变过程的必然性、紧迫性。
1.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特点,是浙江发展方式转变的初步迹象。2006年浙江人均GDP31874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3998美元,为全国的198%。在这一发展水平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缓,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应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客观趋势,也是符合国家科学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的。同时,在省内土地供给短缺和商务成本上升的约束下,企业到外省投资大量增加;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重新回复到高于加工贸易增长速度;金融规模相对较大,且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等特点,可以说是浙江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以后经济转型加快的趋势性现象,也是浙江民营经济比重大、发展快这一特色在经济转型阶段走向调整升级的趋势性表现。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整体质量提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江苏两省按人均GDP等指标比较,与浙江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这两省的投资增长率高于浙江,主要原因是,两省投资的后续空间比浙江大得多。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投资增幅趋缓后,珠江三角洲以外区域的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已超过珠江三角洲。江苏省在苏南地区苏州等市的投资增长趋缓以后,苏中、苏北投资高速增长。而浙江在环杭州湾地区投资增幅趋缓以后,后续投资空间十分有限,作为后发地区的金华市2006年投资只占全省的9.7%,肩负全省生态屏障任务的丽水、衢州两市投资只占全省的9.5%。
2.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特点,表明浙江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性。回顾近几年浙江经济运行,以2004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为契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建设用地供给和环境容量约束日益突出,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共识,并付诸实施,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收到初步成效。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增幅低于全国,而GDP增长速度持续上升,重要原因之一是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但是,国际贸易竞争加剧,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随着浙江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省内资源供给约束越来越大,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集约节约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和环境;又持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稳定较快的发展。
3.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以上是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认识的,还可进一步从发展趋势来探讨。
首先,从国际比较看,浙江人均GDP2004年24352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3000美元的门槛水平;2006年31874元,接近4000美元;2007年将超过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数据看,按1994年汇率计算,日本1961―1973年人均GDP从2200美元上升到14000美元,韩国1983―1994年人均GDP从2870美元上升到8260美元,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政府经济管理来说,关注的重点无疑应是促进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从国内比较来看,浙江人均GDP为全国的198%,城市化水平比全国高12.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中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比全国高20.1个百分点。这表明浙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得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