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全球化知识

经济全球化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全球化知识

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引言:由于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与传统的货物贸易不同,知识产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国际贸易中得不到切实的保护。面对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应权益和合法利益,就需要企业本身与相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与重视。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匮乏

根据我国目前很多企业所拥有的产权专利数量以及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每一百个省级或省级以上的企业手中掌握相关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的企业不超过十个,这种情况导致很多企业的专利技术被国外企业抢注。由此看来,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了解与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引发这种抢注问题;其次是我国政府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机制发挥不出明显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发展与深入,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之一。

(二)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

目前,我国没有设置专门的负责知识产权问题的机构,而现在负责解决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部门也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在处理工作量极大的知识产权问题时,尤其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与他国产生的知识产权贸易的摩擦时,我国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家的及时与有效的帮助[1]。加之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也没有设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导致企业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时要付出高额的诉讼费用,从而造成企业的消极应对。

(三)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与不足,一方面导致很多国外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我国的法律漏洞进行贸易垄断等不利于我国企业利益与效益的手段。另一方面,很多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由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国内企业不占优势,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以至于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经济垄断,从而不利用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国家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国家首先要做出表率与应对,给予我国企业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首先就是要制定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政策上,国家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企业团体,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增加一个坚强后盾。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设立专利申请奖项,以此激励企业与相关人才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从而带动更领域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

法律的制定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常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制定相关法律。所以,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存在漏洞,且这些漏洞已经成为很多国外企业牟取暴利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要根据目前知识产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中可以有法可依,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供有力的依靠。

3.重视培养相关人才

人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只有再拥有大批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同样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的市场中,很多国外企业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这个大市场,并从中吸纳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企业人才供应不足。所有,如果国内企业不能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与竞争力。同样,企业也应该重视对知识产权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企业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

4.对外借鉴经验与自身特点相結合

由于我国入市时间较短,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上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进行相关经验的借鉴,并根据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发展特色,将二者进行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根据盗版在自身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将打击盗版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心的做法,从我们的市场发展或企业发展中寻找突出问题,并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2]。同时,还要注重进行多边谈判和国际谈判,与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达成共识。

(二)企业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1.树立品牌意识

在知识产权问题中,品牌意味着产品的知识含量,不仅代表了产品,还代表着企业。但是品牌知名度的树立是不容易的,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被大众接受且产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品牌,并将其打入市场;其次是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具有特色的民族品牌深入国际化市场;最后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将其发扬光大。

2.制定具体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企业在防止自身品牌产品出现侵权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产权信息网,将知识产权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企业在技术或产品研发前,进行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可以查看是否构成侵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上,从而推动企业新技术专利的注册或申请,从企业本身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加大创新力度

从企业自身出发,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时,应该建立专门负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在增加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潜能。

总结:总的来说,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通过智力创造的成果,并获得了其相关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显示除了其特有的、巨大的优势,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孙萌.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34):84-85. 

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外资并购 经济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具体来说,它是指各国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及其相关的生产要素跨国间自由流动的过程。 日本学者金子胜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没有冷战的霸权主义”。 经济全球化很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显著的发展势头、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等优势,一直是外资的青睐对象。尤其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WTO之后,外资更取得了长足迅猛发展。另外,为了开展对外贸易,促进国际投资,我国逐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对外贸易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等。为了配合WTO项下法律文件的实施,并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我国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及其附件。新《目录》明显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然而,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外贸立法的相关缺陷也开始暴露出来了。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当前相关法律体系存在的“短腿”现象,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促进外商投资尤其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了,可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如此,在外资大举进军国内市场的状况下,未免会仓促应战。这在下文阐述的外资并购中,开始显现出来。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政府意义上的国家其经济管理职能上的稳定而没危险的状态。特指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政府意义上的国家履行其经济职能时,克服来自国际层面的危机,以保证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一)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威胁的具体表现

首先,打压国内企业遏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方式主要是间接并购和直接并购,而直接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更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收购,热衷于控制市场影响力高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商标。将这些企业控制住的目的,往往是获得其核心技术以提高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自身巨大的品牌优势、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我国其他企业开始进攻,抢占市场份额,进而遏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次,控制民族品牌赶杀同行竞争者。民族品牌不仅对我国市场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民族品牌尤其是电信、能源等,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经济安全的脊梁。其他民族品牌,诸如饮食卫生等则关系着民众的身体素质。外资并购使不少民族品牌消失,如“洁花”被“海飞丝”、“飘柔”取代,“美加净”被美国“庄臣”取代。 民族品牌往往具有良好的知名度、成熟的购销渠道、先进的核心技术与强大的创新能力。民族品牌的丢失,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失去丢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进而威胁到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进程,损害国家经济安全。

再次,进行市场和行业垄断。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控制我国市场,取得行业垄断地位。近年来随着外资进入速度加快我国局部领域已经形成了外资相对或绝对垄断的趋势。

(二)外资并购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具体原因

首先,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及《公司法》、《反垄断法》等涉及外资并购与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然而,随着并购之风愈演愈烈,我国关于安全审查的法律法规却发展滞后了。主要表现在:规定过于原则化、立法层次低等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淡薄。当前,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国有资产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很多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对吸引外资很上心,并积极制定地方规章来给予外资企业以优惠,将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垄断资源和规模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列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地方政府除了在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竞相攀比外。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为外资收购敞开大门。然而政府容易忽略对企业品牌的估价和对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合理评估。因此,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

最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集中表现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三、我国安全审查的现状、问题

(一)我国外资并购领域的国家安全审查现状

我国在安全审查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首先,明确了国家安全审查的受理机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将我国的审查机构定为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其次,提出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反垄断调查标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51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资者应就所涉情形向商务部和国家行政管理总局报告:(1)并购一方当事人当年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2)一年内并购国内关联行业的企业累计超过10个;(3)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4)并购导致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最后,规定了相应的审查程序。《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52条对审查范围、审查标准、审查程序和期限均作出了规定。

(二)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存在的缺陷

(1)规定过于原则化。《反垄断法》只有第31条原则性地提到了国家安全审查,并未规定具体如何操作。《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外资并购中只规定了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情形。另外,也没有对国家安全审查的具体部门和工作程序做出规定。(2)立法层次普遍低。关于国家安全审查方面的规定多出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权威性不够。比如,《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外资并购须经审批的情形及审批机构商务部但此规定由国务院部委权威性不够。再次,相关法律的用语也不一致。《反垄断法》中使用的是国家安全审查,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使用的是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首先需要统一。(3)审查标准过于模糊。不管是国家安全还是国家经济安全,我国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给出定义或范畴。虽然大多数国家借如美国,都故意对“国家安全”不作出明确定义,以便赋予本国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本国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来判断一项并购交易是否需要适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这些国家大都会给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将“国家安全”或“国家经济安全”归结为“重大的”、“根本的”“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利益”或“国家安全利益”,并相应给出审查时的考虑因素。

四、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建议

(一)审查主体

按照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外资并购的审查主体是商务部但涉及金融并购的离不开财政部和银监会涉及国企并购的离不开国资委涉及上市公司的离不开证监会。实际上对外资并购的审查处于多头管理阶段。因此如何协调审批效率与审批事项的多样性是我们确定审查主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鉴于中国目前多部门监管外资的客观现实,建议成立统一的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委员会,负责对重大外资并购项目进行审查。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例如,成立的用于专门负责反垄断工作的国家反垄断委员会。首先,由于该机构地位高权威高,能够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优先原则,避免地方干扰。其次,因为该机构需要鉴别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的外资是否会危害到国家安全,还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由其需要国家反垄断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二)审查标准

首先要明确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安全审查;其次审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我国应建立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我们要在立法中明确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具体标准。虽然各国对国家安全没有一致的标准,但外资并购的对象是形成各个产业的单位——企业,我们可从被并购企业的角度来设定标准。可以赋予我国政府以合理的自由裁量权,根据个案的情况向有必要的灵活度,以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三)审查程序

我国可以将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分为申报、通报、初审、调查和总理决定等部分。我国应要求涉及国家安全的并购的中外各方主动地向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进行申报,如果没有申报,审查机构的各组成部门也可以主动要求委员会对并购进行审查。经审查,如认为有必要,则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调查结束后,委员会向总理提出报告和建议。同时,整个审查程序要有明确的期限限制。

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第3篇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分工日益加深和加剧,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并将某些产品的部分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安排和布置,为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创造了机遇[1],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提升其国际竞争力(Ernst and Kim,2002;Schmitz,2004;Giuliani,Pietrobello ,Rabellotti,2005),达成其国际化成长的梦想。一些学者(Lazzarini,Chaddad,Cook,2000)将全球生产和价值链体系称为“网络链”。但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并非不区分区域差异而机会均等,跨国企业将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安排在国内,其他相关环节则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或竞争优势进行安排布置。我国由于改革开放较晚,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为主,缺乏对核心和关键技术的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的信息缺少和渠道有限,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常常受到主导企业的牵制,自我创造力不足,因此向全球市场拓展机会较少。同时,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仍主要被定位于GVC的低端环节,所提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在全球市场中主要依靠低价格进行竞争[2],这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3],如何突破“低端锁定”和“悲惨增长”的困境,成为当前特定情境下我国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4]。即使有机会全球突围并成为了国际企业的中小企业,也难以在全球市场长期生存并做强做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必须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及其相关知识,知识学习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序列模式的重要决策因素,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获取和积累知识的过程[5]。因此,关于中小企业通过借助全球分工的历史机遇,主动寻求全球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关联,积极开展知识学习,积累知识资源,利用创新资源,加以吸收和创新整合,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跃迁,增强其国际化成长能力等的相关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分工背景下中小企业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知识学习与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机制及相关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全球分工背景下知识学习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影响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全球价值链为中小企业知识学习提供了知识池

企业的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的国际化竞争优势的源泉(Grant,1996)。全球分工加速了价值链的整合,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不同企业和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协同(Tallman,Fladmore-Lindquist,2002;Sam Palmisano,2006),是企业早期国际化的推动者(Kiss,Danis,2008)。在全球分工体系下,知识资源嵌入全球分工所形成的价值链互动网络中,并在网络中相关主体及其关联机制作用下,激活分布在网络中、嵌入网络内的累积性知识资源,加强不同区域间、不同产业间、不同企业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链接,促进知识的有序、有效扩散和转移。同时,中小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其拥有的经营资源有限,全球价值链为不同工序、不同区域间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合作和学习机会,凭借全球价值链网络以整合外部知识资源,丰富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知识,构建了国际化竞争优势。根据知识的流向,可把知识流动定义简化为从知识源到知识接受者间的转移过程,即在一定的情境中,知识从源单元到接收单元的传播或者转移的过程,由于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源单元与接收单元可以互换角色。全球价值链就是一个全球知识流动平台,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知识源单元,通过全球价值链的联系,更容易促进价值链上下环节间的中小企业的“无摩擦”对接,知识的无缝连接。从全球价值链中知识源的角度看,知识流动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中小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以及中小企业所在区域构建的模块型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可以概括为中小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如部门内部和研究开发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供应和销售部门之间对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以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流动,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知识流动。以上两方面的知识流动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合作和互动的频繁性、经常性,可以深化价值链内企业间互动和信任,有利于价值链形成“知识池”。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

H1:全球价值链内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知识库,价值链内知识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H1a:全球价值链内中小企业内部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正向显著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1b:全球价值链内中小企业间的有效的知识流动正向显著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二)全球价值链为中小企业知识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的组织模式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又非等级制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独特的网络经济型组织模式,有利于形成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知识分享环境和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节约了知识交易成本。跨国公司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地位,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东道国的中小企业,由此,相应的知识、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也随之流向东道国中小企业[6]。另外,跨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的产品,是知识溢出的重要介质,有利于东道国中小国际化成长中模仿创新,带动中小企业的知识学习,推动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企业中的人员流动和交流,也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知识学习的机会,只要在东道国有生产合作、人员流动和商品贸易,就存在知识的溢出。由于同处一个价值链,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安排,价值链邻近环节的相关企业也会相互沟通、切磋和互动,经过横向和纵向的长期合作,有利于减少国际市场知识获取和取得的交易成本(Uzzi,Lancaster,2004)。第二,提高了学习效率。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围绕同一产品形成一个生产体系,由于组织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上下游企业间为确保产品质量和数量,以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它们通过资源共享、技术转移和外溢等进行生产协同、组织协调和知识共享,同一环节企业之间的国际化成长相关知识和经验,不再是秘密,而是公开的。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差异性,同一价值链内的企业,存在“拉拨效应”,通过价值链环节的频繁的交流和知识溢出,促进更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交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的学习效率,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在价值链的知识创新,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

H2:全球分工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全球价值链提供了知识共享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H2a:全球价值链作用下节约了学习成本,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2b:全球价值链作用下提高了中小学习效率,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三)全球价值链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知识学习提供了中介组织

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型活动的全部主体(Sturgeon,et al.,2001),由于高度专业分工,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种类繁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知识学习和信息扩散,节约了交易成本。

知识学习资源分布在全球价值链的各个位置,中小企业在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中介组织对中小企业国家化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左右。Howells(2006)指出,中介组织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知识,具有诊断和预测、信息搜索和筛选、知识处理和整合、守门把关和连接、鉴定等10个作用。中介机构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促进国外市场知识向价值链渗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相互学习,也可以孵化国外市场知识,为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双方建立外部对话平台。

同时,中介组织既可以反映供应商的知识和信息,又可以反映购买商的国际市场信息,为处于中间环节的中小企业生产和学习提供指导,而且有的中介组织就是专门负责技术咨询和知识服务的,成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重要的知识源。中介组织通过自己的技术网络和研究,从不同层面对显性知识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国外的交流和合作,传播隐性知识,譬如,国际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经销商等,既反映了市场信息,也反映了生产技术信息,这些都有助于中小企业知识学习和资源共享。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

H3:全球价值链有益于中介组织的诞生,中介组织促进了全球分工体系企业间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H3a:全球价值链下的中介组织搭建了中小企业交流平台,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3b:全球价值链内中介组织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资源,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四)全球价值链为中小企业知识学习构建了知识学习通道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全球网络中的龙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升级的重要知识源[7],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一个强有力的知识携带网络,能够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相关技术和市场知识(Yang ,2006),全球价值链是对分散在全球的地方生产网络进行整合后形成的知识通道(文蟾等,2005),为企业间相互学习提供了知识通道。第一,一个区域内总存在着国际化成长的先行企业,它与后发企业要么存在合作或竞争的关系,这都能为后发企业带来国际化成长的显性或隐性知识,减少中小企业国际知识的学习成本。先行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中,通过多种渠道较早学习和掌握特定市场的先前的国际化经验和知识,并与国际市场建立了的国际市场网络关系,通过与中间机构、国外市场或合作企业的联系,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学习到特定市场知识和经验知识,逐步构成了“开展国际业务学习反馈学习创新开展新业务过程”等知识学习循环活动。先行企业国际化知识,对处于同一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讲,可以减少邻近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学习成本,加速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第二,全球价值链的先行企业可以丰富本地国际化知识。先行企业国际化成长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关系网络之中,处于同一区域的价值链上的企业存在较强的多维邻近性,它们通过产业内部存在长期的横向和纵向上的关联,对区域内进行知识的溢出,尤其是全球化较高的多国企业,不仅包括市场、管理、技术、营销等知识,还包括不同的国际市场的信息和知识,有利于提升本地中小企业或集群中小企业的产品国际化竞争力,由于本地也存在价值链关联,产品的生产环节必然带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联动,并不自觉地带动所在区域国际化知识的积累。区域内价值链内其他企业在学习中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消化、整合和创新并加以利用,也会在区域内反复进行回流、循环,这也有助于本地国际化知识的提升。第三,全球价值链先行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体学习。集体学习是指相邻空间中的行动者行动、劳动力流动、供应商及客商互动以及面对面交流等活动,先行企业的知识创新,必然带动价值链的集体学习和价值链整体知识的提升,有助于产业的知识学习和产业创新,增强产业的国际化竞争力。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

H4:全球价值链形成的信息通道,有利于国际化知识的流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H4a: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化先行企业的知识溢出,降低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学习成本,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4b:全球价值链下丰富了中小企业间的知识域,有利于形成国际知识场,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4c:全球价值链下先行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集体学习,提高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五)全球价值链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的市场上,创新意味着创造或改进产品和过程[8]。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性不可能依靠单打独斗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全球价值链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生成是以企业现有技术为基础,内外部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9],中小企业嵌入全球网络,全球价值链网络为中小企业编织了一个多样化异质性知识流动的个体网络,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各种最新产品的相关知识,为保证产品质量,以及规定的交货期限,跨国公司通过生产手册、产品规程甚至派往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传递,中小企业通过学习,改进自我的技术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资源,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10]。同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持续创新,中小企业通过创建新的利基市场,提高自己的国际化竞争力(Brok,Evans,1989),并以国内市场和国内研发为起点,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生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国际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全球分工体系对国际市场的反应异常敏捷,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把握同行最新生产的产品及所适用的工艺,这些信息和知识总是可以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外溢出来,就像弥漫在本地的空气,并通过逆向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内化为企业自身价值,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获得较高附加价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

H5: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力,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H5a:全球价值链下中小企业具有生产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知识,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H5b:全球价值链下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反应和创新能力,正向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

二、数据与变量测度

(一)数据与样本

本文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发放对象是具有国际化业务且参与了全球分工的中小企业。样本主要以浙江和广州等国际化中小企业发达地区中所调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主要涵盖纺织、农林牧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制造业、电子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化学纤维等。采取随机抽样,通过实地走访、通过校友、同学以及E-mail等方式发放问卷,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本文发放问卷252份,回收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2.9%。主要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概况非常了解的资深员工,能够对本研究所调查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变量与测度

全球分工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影响,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调研问卷,本文将企业能够了解行业内国内外知识学习资源的最新进展;企业能够将国内外先进技术知识或科研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企业在价值链中能获得国际化成长的技术和知识;企业在价值链中通过知识学习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熟悉东道国的政策、金融、法律等的知识和信息等五个方面定义为知识学习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贡献绩效,并将此定义为被解释变量,即因变量。

本文将全球分工下形成的中小企业内部组织间的知识流动;中小企业间的有效的知识流动;节约了中小企业国际知识学习的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知识学习的效率;搭建了中小企业交流平台;中介组织搭建了知识学习交流平台;国际化先行企业的知识溢出;丰富了中小企业间的知识域;先行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集体学习;中小企业具有生产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知识;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反应和创新能力等这11个方面定义为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在回归分析表中依次以D11、D12、D21、D22、D31、D32、D41、D42、D43、D51、D52)。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在于衡量测量结果稳定性或一致性。在量表正式测试前,由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以及湖南省内12位专家开发的量表进行了评测,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然后实施了预调查,对相关表述和条款进行了改进。本文采用Cronbach's ?幌凳?来检验信度。信度系数的值越大,则测量的可信度也就越大。各变量的Cronbach’s ?恢刀季?大于0.7,这说明本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见表1)。

根据Bartlett球体检验,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进行KMO值判断,当KMO在0.5~0.6之间时是能够接受的,当KMO在0.6~0.7之间时是可以接受的;当KMO在0.7~0.8之间时是相当好;当KMO在0.8~0.9之间时是非常好。由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KMO值都为0.6以上,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

(二)统计描述及变量的关联度

首先,分析F值和调整的确定系数R2,若F值对应的Sig.值是0.000

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对本文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见下页表4)。

由下页表4可以看出,调整的确定系数R2为0.405,F值为10.716,达到了较显著的水平,这表示11个预测变量共可解释“贡献绩效”变量40.5%的变异量。常数项t值所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这说明其和0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可出现在回归方程中。从回归分析表中可以看出,11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都大于0,这说明各个自变量对贡献绩效即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本文所提出的假设相符。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标准回归方程(Y为贡献绩效即知识学习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作用;X1~X11依次为D11~D52的自变量),见式(1):

Y=0.216X1+0.344X2+0.292X3+0.026X4+0.389X5+0.364X6+

0.137X7+0.046X8+0.139X9+0.354 X10+0.065 X11 (1)

从以上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之前所提出的11个假设得到了验证,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形成了知识池、中介组织搭建了知识学习交流平台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起到了最大的作用,而知识合作共享机制提高了中小企业知识学习的效率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起的作用较小,创新能力还不强。

结论及建议

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对外汉语传播;经济;价值

我国大学设有对外汉语专业,注重培养汉英双语,具备可以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等职位工作的能力。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在中国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对外汉语传播概述

(一)分析对外汉语传播的主体和传播方式

对外汉语传播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既包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同时也包括政府组织、人民群众等等,可以简单来说,我国人民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汉语,任何一个以汉语作为母语就是传播者,通过使用汉语进行活动就可以成为汉语的传播过程。

对外汉语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彼此之间存在不同。其中最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就是以政府为主体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以海外为主要对象的对外汉语教学和身在国内的国外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二者表面上看大致相同,但要是从传播方式来看,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异。海外的汉语教学内容以较为抽象的孔子学院为主,国内的汉语教学在包含抽象孔子教学的同时,也可以联系中国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一定的验证作用。

(二)对外汉语传播的特点分析

1、复杂性

对外汉语传播涵盖的内容数量多,而且较为复杂。汉语传播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还包括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仅仅是汉语中的听、说、读、写就已经让人难以理解,其中对特定语境下的汉语认知也就会更为麻烦,汉语是中古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要想全面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2、动态性

对外汉语的传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以便符合时代的发展进程,对外汉语传播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尤其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外汉语必须有所突破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3、交互性

对外汉语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行为,主要体现的就是传播者与接收者二者之间的传播互动,从而促进二者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传播者和接收者往往不是处在同一个文化背景和交流环境之中,所以对彼此的理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二者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彼此理解和认知才是重中之重。

4、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对外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单单依靠一个特定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渠道是多样的,它包括组织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同时还可以依靠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比如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等。对外汉语的传播文本也会存在不同,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还可以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外汉语传播还具有逆流性的特点,传播者的互动行为有可能直接会影响到接收者之后的行为习惯,也有可能会改变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二、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传播的经济价值

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个领域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传播适应时代所需,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一)体现着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对外汉语是中国向外传播中国思想的主要途径,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外汉语不仅包含中国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蕴含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对外汉语可以向国际宣传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满足国际上日益增长的汉语要求,从而帮助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发展势必会带动经济的进步,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多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从而赢得地位,所以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产业应运而生。进行对外汉语传播可以为赢得汉语教学产业这样的无形资产,增加我国的经济收入,创设的汉语语言学校也可以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增加我国的汉语教育的对外收入。

(三)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全球化趋势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各国之间都离不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关键,对外汉语传播使各国改变了以往对中国的认识,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对外汉语传播使人们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也增加了对中国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各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使各国在和睦共处的环境下取得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传播是我国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为我国创造了更大的经济财富,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更为密切,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进步。我国应当重视对外汉语传播的发展,发挥其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知识范文第5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欧洲每年有超过140,000个学生参加海外实习计划,各会员国之间学历证件亦能相互承认通用。日本文部省也于2000年宣布,通过简化外国学生入学申请、签证手续,以及设立外国学生低息贷款、提供奖学金等计划,希望未来10年能加倍留学日本的外国学生人数。2004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提出哈佛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以及国际经验,除了学习外国语文外,更应该有出国留学、研究或工作的经验;哈佛与耶鲁大学对他们的大学生都提供至少一项国际研究或者实习生职务。我国也已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认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国际眼光,教授一定要具有国际的学术视野,学生的来源也一定要国际化。北京大学加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强合作”,比如,邀请国际名校校长来访,举办了莫斯科大学日、耶鲁大学日、剑桥大学日、斯坦福大学日等;为了拓展学生海外研修的经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建成。与耶鲁大学暑期互换学生、与早稻田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等,充分显示了一所正在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学具有的宽阔胸怀和国际视野。

二、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并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世界性、研究性、开放性、宽容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大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成败。全球化的发展也带给大学一项服务社会的新任务。环境与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大学的运作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大学的看法。在军事竞争让位于经济竞争之后,政府仍然需要大学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英国政府对大学提出两个基本的要求:发挥引擎作用,推动“知识经济”;输送高技能的劳动力,让5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五大趋势: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影响。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在逐渐增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的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筹资来源多样性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有:(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将有利于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2)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大大拓宽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吸引政府、民间和国际投资,而投资渠道多元化也将给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幅增加提供机遇。(3)高等教育国际化将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例如,通过国际人才交流,可以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以几乎同步的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有利于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教育、科技方而的差距,大大加速我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比如教育市场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队伍的争夺与流动将加剧,人才培养模式将受到尖锐挑战,高校之间的优胜劣汰将加剧等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人才流失问题,发达国家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物质待遇的诱惑,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外流,我国也面临同样的威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能够从容应对国际性的竞争,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水平和效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位置。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1.树立国际化观念。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必将不断深入。制度的创新需要有新的观念做先导,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上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的宣传和形成,以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运作大学里的各方面工作。如果我们没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眼光,那就只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坐失良机。

2.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要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西方国家较早介入教育国际化,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就在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中开设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还开设大量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课程,在其他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外国的知识和国际观点。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走出去”,就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思想活跃、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通过国际旅行、培训以及交换项目等机会为他们创造国际经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搞合作课题研究,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二是“请进来”,即直接招聘合格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师,积极邀请国外同行、专家前来讲学,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介绍进来。

4.明确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应当把培养适应未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放在第一位,让他们不仅熟悉本国的实际,还要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具备能够应付未来的挑战、参加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国外大学互派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送到跨国企业、机构实习或者到国外高校留学。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生源紧缺,而其师资与教学资源却很丰富,这就为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国外的教师引进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我国的学生送出去,通常互认学分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接受国际师资的教育,有机会走出国门,分享到国际教学资源,同时接受外语的强化训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与专业基础。

6.教学手段国际化。通过网络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师生的教学研究受益。学校要做好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等,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穿插运用投影、图片、幻灯等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现在全球的学术研究网络被建立起来,彼此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深化,跨国性课程、教育机会与跨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已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

7.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讨论分析、探讨推理,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收效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实践应用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注意加以弥补,又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8.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学校把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他们。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9.科研国际化。加强科研、开发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重视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共同开发的工作。例如,可以聘请外籍语言教师和专家参与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外学者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合作研究项目等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