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中的课程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改革一般都是从教育课程入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指导理念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理念与职业教学理论在近几年迅速成熟起来,较多的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如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职业导向,并且这些观念应用于部分院校,且已见成效。不过,更有大部分的院校对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理解不深,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停滞不前,此外,教师对关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改革问题尚未重视起来,可能还有部分管理者连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都没有认识到。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非与学科体系相对接,而是与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衔接。

2.实践探索的经验不足。

目前,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倾向于探究理论和建构体系,有些走在教育前沿的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不过,我国还缺少专门提供课程改革的引导和帮助部门或机构,导致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缺乏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所以也造成这些高等院校的好的改革经验与方法止于一定的区域内。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方面较为熟悉,而教学观念却流于表面,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仅仅会使用经验感知的方式,未深入并全面地学习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探索经验不足,导致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受阻。

3.缺少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院校的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尽管部分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吸收了先进的职教课程思想和理念,但在课程改革实践上,还缺少动力和压力。 当然配套措施的缺少也是阻碍课程改革进程的一大原因,毕竟课程改革这一工程趋于系统化,课程改革还有赖于必要的改革激励机制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协助。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1.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主体,以科学知识教授和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有不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缺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为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改变这种被动学习局面为主,在高等职业课程改革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中来,使其亲身体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采集更为全面的意见,以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第二,在编制课程时要多多收集学生的意见,使得课程编制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落实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自己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教学,使得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2.以探究和实践作为主要的课程形式

在过去,一般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的机会,缺少参与课堂的机会。可见,因此也难以取得教学效果,所以,应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以集探究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课程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索,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而实践是强化理论探究、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毕竟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就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最终使学校教育登上新台阶。

3.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应研究出新的课程模式和新的课程资源,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新的实训体系,总之也就是改革应深入。课程改革直接关系着院校的各方面利益,各级领导、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院校及广大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将示范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开来,由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努力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开发适应职教发展的课程体系。职教课程改革要先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再进行课程的引导的开发和培训,在这一职教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此外,仅有先进的课程还不够,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师的能力形成于不断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改革首先应从强化教师的改革意识入手,教师应对课程改革重视起来,熟悉新的课程,进而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4. 深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强化理论指导

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中去,在不断的探讨中取其精华,总结出先进的理论,加大理论成果的推广,形成一个包括课程模式、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职教专家负责开展专题研究、编制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学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有赖于先进的理念的支持。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是硕果累累,其中2008 年我国院校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建设得尤其完善,不过,这些成果还未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为了将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到理论层面,应以示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引导对院校内部教学与科研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求将课程改革推广开来。

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课程改革积极性

在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少不了广大职教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是目前课程改革困难的重要原因。 教师应提高课程改革的热情,真正领悟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见,肯定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仅有优秀的职教课程还不够,还应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加以配合,需全面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同时为了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尽情发挥、各施其能,还要建立完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如此一来,可以解决像工作量的计算、改革成果的认定、资源的使用等问题,教师在提炼、 转换和实施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应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

三、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和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而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地时代,职业教育应挑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梁,作为教育者应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推动课程改革进程,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问题表征;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将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也是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层教育体系改革的总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实现形式。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其中,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1]。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建一套符合我国高职发展特点、适应高职办学规律的治理体系,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作为职业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形成一套制度化的治理框架。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是否科学、有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制度是否完整、科学;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组织体系运行能否有序自如;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四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效果能否得到明显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建立起完备的治理体系[2]。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逐渐加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就突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面对内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突破,关系着其发展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应理性客观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走向,清醒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的症结积极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

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问题表征

(一)“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治理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日渐兴起,引领起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潮流,教育治理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建立起的完备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目前处于概念化的探索时期,治理体系还很不完备。具体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行政化为制度导向的治理体系,面临着“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的泛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行政权力主导着高职院校的一切。高职院校的组织序列由行政权力来划分,校长的产生类似于行政官员的任命,也被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同时,在高职的办学理念、职能配置、组织建构、运转机制和决策管理等方面实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构成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化”治理倾向较为显著。在“单中心”的行政文化主导下,作为独立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内部难以形成科学的治理体系,以教师、普通行政职员、学生等为代表的学校内部力量被排斥在高职院校治理之外;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行政化导向排斥了学校外部市场力量的参与,如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组织、高职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无法充分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来,制约了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形成。第三,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权力边界来看,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泛行政化”的典型特征。在治理方式的选择上,在行政文化依托的基础上以科层制的行政控制手段为主[3],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上的权力边界不明,权力意识高于责任意识,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定单培养;高职教育;人本主义:培养模式

一、“定单培养”的模式及其内涵

方兴未艾的“定单培养”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单培养”实际上就是企业向学校的大规模定制培养,“定单培养”的特点是必须满足企业个性化的要求。人们认为:定单式培养是条捷径,学校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对于学校而言,“定单”教育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定单培养”的高就业率也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在就读前就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就读时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加上不必为就业烦恼.直接得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作者担心的是:一味追求定单,把学校教育完全置于企业的现实指导下,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个人素质、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将被抛弃,教育将有可能偏离高等教育的轨道。

“定单培养”把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以“服务为宗旨”,片面理解为以“完全服务于企业”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为学习者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了毕业生当前就业的数量,忽视毕业生个性化需求,使企业与员工的双向选择变为单向选择;“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变成了一句空话,或者走向形式主义的老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抛弃科学化教学思维,一味迎合目前的劳动力密集企业、科技含量低下的企业甚至一些投机企业的需求,以企业定单为准培养一些只适应目前,不适应未来,只适应低档,不适应高科,只适应区域,不适应全球的临时性企业劳动力。被严重简单化的“定单培养”把学生个人发展置于次要位置,放弃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岗前培训。同时,这种短视行为反过来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该以为谁服务为宗旨?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诞生的,社会生产性是职业教育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高等职业教育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主动与其相适应是天经地义的。黄炎培在1917年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在此三大目的中,个人需求为首要,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把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性格养成、情操陶冶有机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核心。其次是为企业服务,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需要,同时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后继力量。没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后备生产力大军,就无法保证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客观上为企业发展服务。再次是为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即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围绕专业的设置和学生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同的学科群,并按教育科学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学制和进程实施教育。其教育的功能不仅着眼于外显的直接工作能力培养,也重视内隐的、潜在的间接能力的培养。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关键的是为学生打下就业的基础,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它在教给学生就业本领和就业能力及技术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根据发展需要和将来创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教育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并接受学生的有偿服务,对企业经济的服务也是通过培养成才的学生来完成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现实下,能否适应未来的要求?

美国于1968年颁布了《职业教育修订法》,系统地提出新的职业教育观和原则,立足于为受教育者服务,通过学校卓有成效的培养,学习者毕业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来选择企业和岗位。教育不再分为普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教育,应该将学术教育、技能训练和工作实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强调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范围和自由。职业教育不应该是仅仅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而应该是以促进个人发展为目标,就业准备应该适应个人的需要。这种首先服务于人的职业教育理论的突破有力推动了后来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开发学生的特质和潜力.满足其兴趣追求。而“定单培养”将选择权直接给了企业,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企业并没有为人才培养买单,但却买断了学生选择职业甚至选择企业的权利;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必须从下定单的企业需求为宗旨,垄断了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干扰了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使高等职业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沦落为特定企业的岗前培训将在所难免。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几个问题

1.过度细化的岗位能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职业千差万别.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步子进一步加大,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分工极限化的特征。这种被细化了的分工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会更加具体化、专门化。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紧跟企业的这种细化要求也会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埋下祸根。因为未来制造业将要求反应快捷,拥有快速改变生产的能力,包含满足市场不断更新的能力、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多重弹性生产能力取代固有生产能力,同时新的流程式将取代固定生产模式,工厂将脱离固定配制的观念。任何单独设备甚至整座工厂都可能迅速重新配制,以适应特定的生产需求。所以,岗位能力的要求更新是企业对劳动力永恒的主题。另外,未来的制造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创造,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知识流,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创新需要新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知识的转移过程。即便是新技术新概念的发现和创造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来完成,但是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必须通过转移到这些使用者身上才能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从事某一种或者与其相关的职业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技能,发展潜力,使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适应大的环境等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实际上是为他们奠定一个继续学习的基础,终身发展的平台。

2.跟着市场走不一定正确。“定单培养”教学针对性具体而实用,行业培训的特点十分鲜明。有是学校让企业“冠名组班、组系”,学校教育为这些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这些企业往往以制造业居多。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制造业科技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价格低廉,企业对于一线的工人的技术要求并不高,特别是这种成建制的技术要求相同的大批的劳动力。沿海城市数以百万计的打工者分散在千千万万个企业里,成就着中国制造业暂时的辉煌。但是,这些企业对于这样一些散兵游勇式的打工者并不很放心,一是他们来路不明,结构复杂,难以管理;二是企业招收的时候也很盲目,用工短缺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企业在招收员工的时候更倾向于到学校订制。有人认为,企业介入高校培训,除了能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提前锁定人才,不至于发生关键岗位的人才断档,还减少了试用期环节,为企业节省了培养成本。今日的企业从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方式中得到了实惠,可市场一旦转化,这些劳动知识和能力单一的员工将被无情淘汰。

3.就业能力是一个复合的动态概念。在西方,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为保障自身就业安全所应具备的包括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等一系列因素在内的能力的总称。美国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对就业能力所设定的标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越发展,对就业能力所设定的标准就会越高,反之,就业能力的提高也会推动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如果就业能力标准的提高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劳动者实际的就业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就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由此,他们认为,职业培训并不只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保持美国社会活力的百年大计,关系到美国在本世纪创造的辉煌能否在下个世纪继续延续下去。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在第一期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长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以能力为本的能力是个广义的概念。所谓的能力为本的教育不仅是讲技能,而是包括胜任岗位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质、专业知识、身心健康等素质要求的综合,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广义概念。把以能力为本与素质教育原则对立起来是一个误解。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对能力的理解过于狭窄,把能力仅仅看作是某项、某几项具体的岗位技能。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我国生产的成本低廉的产品其主要竞争力在于劳动力成本低下,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所以起价格也往往较低,这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倾销调查的主要原因。专家们呼吁:善待自己的工人,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崛起是以高科技为动力的制造业,而不是靠廉价劳动力来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要分析我国企业主题发展的格局,我国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定单培养”是解决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状况下就业员工缺乏的应急之策,笔者认为它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核心职业能力、基础科学知识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不但不能丢弃,还要不断丰富加强。那种企图以企业暂时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应该得到纠正,要提高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济身世界经济强国,一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有核心职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的应用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系统设计和培养方式。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质量规格则是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主要包含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等。

最后,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成了为教改而改,盲目删减课程,这对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4)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2.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原因

(1)外部因素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的制约观念上的偏差,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资源的运行规律,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僵化。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严重,毕业生众多,但是社会对一线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更加加剧了问题的存在。

(2)内部因素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除了以上外部因素之外,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不活,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对策

3.1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发展未来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性的劳动者,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又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3.4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1.1高职教育到底是姓“高”还是姓“中”

在将高职教育划分为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开始,又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模糊界定,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太多的相同点,所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要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出一个层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际的技能培养方面,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但是实际却完全没有做到,从我国的教育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二者都具有“高素质”和“技能型”的特点,这就在概念上存在模糊性。由于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二者的专业设置几乎相同,课程体系一样,教学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在实践教学中的实习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根本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这严重扰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设置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1.2就业面向与岗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度

由于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过程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导致两者最终产出的成品也极度相似,人才质量包括素质、技能、态度都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由此带来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没有多少区别,从就业岗位、薪酬、保障等方面也没有多大差别,有时高职生还竞争不过中职生。这样的高职教育对市场的吸引力不会太强,对社会的贡献率也不会太大,甚至没有必要办高职,只要把中职办好办精就可以了。

2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走向

2.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两个对接”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看,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改革意见“: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据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两个对接:一是向上与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对接;二是向下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在向上对接中又有两种路径可走:首先是拓展“专升本”空间。第二个关键点就是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

2.2办好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需要“练好内功”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只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育形态,才会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练好内功”,在内涵建设上打造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发展空间。而这种“个性特色”的标志就是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区分度,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为此,有人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

2.3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教资源的需求

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来看,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全国上下兴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层次的教育。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