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文化差异;渗透教学
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开设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的基础上,从西方引进的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包含有浓重的西方语言文化色彩与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的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越来越多,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学生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学生多是借助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便利用于娱乐,而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与知识拓宽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拥有便利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与阅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外,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文化教学学科,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教学环境下,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生受到的文化环境以及氛围熏陶越来越少,再加上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认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教学知识与内容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等进行全面认识。最后,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英语阅读教学相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局限性,英语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教学过于重视,而对英语学科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训练中多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习,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二、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分析
1.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西方文化语言教学学科,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和语言色彩,其中也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引进与融合,因此文化背景和氛围比较浓厚,但其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与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文化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两个人之间的见面招呼方式的教学,就应结合中西方见面招呼方式的不同,进行教学知识的引进与教学开展。习惯上,西方人见面多以“Hello”为打招呼方式,但“Hello”在汉语中仅表示“你好”的意思,这与中国人之间的招呼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在招呼上除了会用到“Hello”外,还会说一些表示客气或者是问候的语句,像“吃了没”“去哪”“干啥”等,但如果将这些招呼语言用到西方国家的招呼中,就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这属于对于别人隐私的探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
首先,针对上述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渗透以及融合应用中,老师应注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举例解读,以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有个初步认识,进行知识学习中的文化氛围营造,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注意结合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英语阅读学习质量与效率。其次,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学习,使学生通过更多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体现。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金玉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吉林教育,2009(1).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克服这种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必须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中西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去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天气
与英国人交往,会发现他们很热衷谈论天气。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英国人很保守,彼此交谈不会涉及什么太深入的话题,所以一般无关痛痒地谈论天气。这说明了西方人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第二,英国气候为温热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性、脾气和性格。英国人开口闭口提天气,就如同中国人见面问:“今天你吃过了吗?”
二、饮食
英国以前是两餐,现在和中国一样都是一日三餐,但中国把午餐视为正餐,而英国一般把晚餐作为正餐,另外有个下午茶。英国的典型食品是fish and chips,hot dogs,和hamburgers这类的fast food以及roast beef。而中国人则擅长各种美食,煎炸烹煮蒸炒。在饭桌上,中国人非常殷勤好客,不停地劝酒劝吃,否则就是招待不周。而在西方,一般是分餐制,help oneself即可。
三、抚养孩子
中西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一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个人财产,要么打骂随意,要么一味溺爱。中国家庭一般父严母慈,父亲在家长有绝对的话语权。中国的父母也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从孩子上学,成家立业,养家糊口,都一力操持。而在西方,父母跟孩子之间是相对平等关系,孩子满十八岁,父母就尽完责任,孩子就独立自主了。
四、节日
中西方的节日也有所区别。中西方都有New Year’s Day新年,但中国分阳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即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西方则Christmas Day圣诞节作为家族团聚日,类似我们的春节。另外中国还有其特色节日,如: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端午节 the Drago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Valentine’s Day,复活节Easter,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等。
在收礼这块,中西方也明显有差别。中国人性格含蓄,谦虚守礼,一般不会轻易接受,总要再三推却直到收下。西方人则不然,落落大方,直接地表达欣赏与喜欢。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应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初步的认识。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为了告别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真正掌握英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很有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的理解。
五、文化差异课堂教学策略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作为老师,很有必要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被动地授予知识,要以适当的引导方式,让他们能够自发主动地去学习英语。方法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灵活多变,因地制宜。
1.课文文化背景介绍
在上每节课前,提前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加大多媒体教学的力度
利用音频、图像、幻灯片、多媒体等电子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更加生动、真实的文化背景资料,在课堂上把背景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加强知识的立体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各种文化背景。
3鼓励学生扩大阅读
鼓励学生去阅读各种世界名著,扩大知识面。在阅读的同时,加以一定的引导,注意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累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毕竟我们真正出国留学,去经历各种社会风俗的机会是很少的。
4观看外国名片
学生们对英语电影普遍兴趣比较高。可以挑几部有学习意义的大片给学生去观摩,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欣赏当中领会了一些当时的电影背景和文化风俗。
总而言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在英语学习中要注意区别和分析。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越多,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犯的错误就越少。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
[2]李湘.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通外研社,2005.
[3]杨自检.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作为节日重要表现的颜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有很大差异,传统节日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如红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崇尚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阳光滋养万物,促其勃勃生机,繁衍不息,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红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却是贬义多一些,是“火”与“血”的联想,象征残暴、流血,危险、紧张,更有甚者表示放荡、。白色是一个禁忌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用于葬礼。和西方国家,白色的象征意义看其本身的颜色,如雪、牛奶等等。西方人认为白色纯净优雅纯真的象征,所以白色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关键词: 商品名翻译 跨文化意识 语言文字规则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商品名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成功的商标翻译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率;同时不成功的翻译可能给公司或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正确的名称(和徽标)开始,是品牌建设的基石。一个好名字,以代表公司或区别于其他的产品,必须是唯一的和原创的,而且能携带有利消息以激发客户与该公司的交易。创建这样的名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这必须以社会学、心理学、语义学、法律为基础(马可尼,1993年)。简单地说,一个好的品牌名称能提供良好的第一印象,和给人积极联想”。Coca Cola(可口可乐),Rejoice(飘柔),Spring(雪碧),Head-shoulders(海飞丝),Pantence(潘婷)就是很好的例子。
“翻译是最困难的一点在于两种文化的差异”。[1]中文和英文主要区别在语义学、语音学、音韵学,这会给商标翻译带来的文化冲突。例如,“白象”电池在海外市场销售欠佳,由于其英文名“White Elephant”,这是一个固定词组,意思是“累赘或无用的东西”。另外,西方人常用拟声、韵脚、谐音增加商标的美,唤起消费者的美感。此外,中西方还存在着审美心理差异。中国喜欢用幸运的字眼,如:“福”、“万”、“寿”、“百”、“佳”等。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考虑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辅音像/b/,/f/,/l/总是翻译成“宝”、“富”、“力/利”;音节如/si/,/le/,/f/翻译成“喜”、“乐”、“芳”。但对于说英语的人,“fang”是指“狗的长而锋利的牙齿;或蛇的毒牙”。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商标的翻译也应遵守此原则,并以目标语言文化为导向。本文将分析在翻译品牌时产生文化矛盾的原因,并探寻其策略,以消除文化矛盾。
1.培养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人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方面。而中国品牌翻译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应为目标读者服务”。[2]同样,在跨文化环境下,商标翻译应为目标消费者服务。
1.1翻译是一种国际交流与合作。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变。对于“翻译”一词,Christine Nord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跨文化交际)来代替;而Hole-Manttar用的“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4](跨文化合作);Andre Lefevere则用“acculturation”[5](同化)。上述这些词精练地概括了什么是翻译。每一个商标都有其文化内涵。商标翻译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2尊重文化,连接中西方文化,富有创造性。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译者应持开放的态度,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理解,了解词的确切含义和文化内涵,避免文化冲突。中国产品的国际化是吸引外国人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好方法。当然,翻译也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
2.尊重和掌握英语语言规则
英汉差异往往使说英语的人对某些商标产生误解。因此译者首先要掌握英语语言规则,然后尝试使翻译商标符合这些规则。
2.1寻求语义对等物。
商标可以传递信息,体现商品特征。它要求我们通过语义差异比较获得对等物。例如,“金丝小枣”――“Honey Sweet Date”,显示出此品牌的优点。“止咳川贝枇杷露”――“Zhike Chuanbei Pipalu”。这可能很难让国外客户了解这个由拼音组成的名字。我们可以用“A cough syrup from loquat leaves”,告诉人们其功能和原材料;“红豆”(衣服)――“Red Seed”,这个译名并不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红豆又称相思豆(lovesick seed),中国传统文化里,它是爱情的象征;“玉兔”――“Moon Rabbit”,而非“Jade Rabbit”。在中国的美丽传说里,玉兔是陪伴嫦娥住在月宫的。
2.2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心理。
据心理学研究,人们喜欢活泼的节奏。通常节奏会带给消费者美的感受。译者应让译名和原名的意义、声音或字形相符合。如:“顺美”――“Smart”,“肤美灵”――“Skinice”,“鄂尔多斯”――“Erdos”。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字母“S”,人们通常使用的“S”赞扬女士身形优美。如:“美加净”――Maxam,两个相同的字母a夹着辅音,以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都是“m”,很醒目,吸引人且容易发音。
商标是一种商品的识别标志,也是生产者用来出售的商品宣传方法之一。商标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龙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崇高地位的象征。但是,“dragon”却是西方人眼中的怪兽,因此,我们翻译成“Long Jing Tea”而非“Dragon Well Tea”。“轻身减肥片”――“Slimming Pills”,而不是“Obesity-reducing Tablet”,以满足市民的口味。“卓夫”衣服――“Chief”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联想”――“Lenovo”(该名称是由“Legend”更名而来)表达人们对新事物和发明的追求。有趣的是,现在许多产品命名的方法是“先英文,后中文”。如:“Yonger”――“雅戈尔”服装、“Bird”――“波导”手机、“KissMe”――“骑士美”、“Robust”――“乐百氏”都是根据其英文发音而命名的。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一个新时代的显著特点。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商标成为影响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商标,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的记忆,促进他们的消费行动。
参考文献:
[1][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12,6.
[3]Nord Christi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