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共21例患者,均符合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2~72岁,平均63岁,其中临床分期Ⅱ期6例,Ⅲ期10例,Ⅳ期5例。
1.2 治疗方法 21例在每个化疗周期之前常规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肌酐清除率和血清β2微球蛋白,所有以上指标符合化疗标准方可进行化疗。所有患者均采用FC治疗的化疗方案:氟达拉滨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环磷酰胺0.2静脉滴注,第1-3天;28d为1个周期,重复4-6个周期。化疗前均使用中枢性止吐药盐酸格拉斯琼,同时保护肝功能,并水化和碱化尿液。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1例患者共完成了92个化疗周期,平均为4.4个周期,其中CR 13例(61.9%), PR6例(28.6%),OR率为90. 5%。
2.2 不良反应 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的FC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21例中,有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20例(95.2%),出现Ⅲ~Ⅳ级粒细胞减少者7例(33.3%),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者12例(57.1%),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者4例(19.1%)。
有7例出现感染、发热,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和肺感染(3例),经过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后都好转。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在常规化疗前给予格拉司琼预防治疗之后,出现Ⅰ~Ⅱ度恶心、呕吐2例,Ⅰ度肾功能损害1例,中度贫血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及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好转。无一例发生静脉炎。
3 护理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护理 氟达拉滨同其他细胞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样,刺激小肠释放5-HT,经由5-HT受体激活迷走神经的传人支,触发呕吐反射[2]。此时护士应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养成少量多餐的习惯;在进行化疗前30,分钟给患者静脉注射止吐药物格拉司琼等;在化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补液,保证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3.2 预防感染
病室要注意通风,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应减少病房探视,陪伴率。工作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重视手及诊疗器械的清洁消毒。要注意患者口腔,皮肤和会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清洗体表,便后需要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肛裂。出现I-II度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每天晚上紫外线消毒30分钟,墙壁地板每日用洗必泰擦洗。出现III—IV骨髓抑制的患者进入无菌病房。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感染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治疗和抗菌素对症治疗。
3.3 预防出血
血小板小于50*109/L的患者建议减少活动,防止碰撞,用软毛刷刷牙。血小板小于20*109/L的患者建议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成分血小板输注。
3.4 心理护理
由于该方案化疗患者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较长,患者继发各种感染,患者的恐惧感增加,这种消极情绪严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应在化疗前认真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全过程,化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同时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关心,使患者能够消除恐俱情绪,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 结论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SLL/CLL的疗效较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累加造成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护理工作细致的观察,及时的对症处理,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化疗。,
参 考 文 献
摘 要:目的:评价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AECOPD患者随机分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2.5 ml加氨溴索30 mg,B组单一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2.5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治疗7 d,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有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应用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氨溴索;复方异丙托溴铵;AECOPD
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AECOPD,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2月~2011年3月入住我科的AECOPD患者共89例,均符合《COPD诊疗指南》.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59.
解放军153中心医院(东区)肝胆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并具体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已确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采取300万U的干扰素(IFN)肌肉注射,1周3次,同时使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并服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在停药后追踪观察3个月,记录患者的病情复发状况。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中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中不良反应有5例,占14.29%,观察组中不良反应有4例,占11.43%。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利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明显,其近期和远期效果持久,比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法成效出的效果要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能降低转氨酶,兼具药效性和安全性,未见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小,而且用药较方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关键词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1-03
[作者简介] 欧阳洪(1969-),男,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肝胆疾病的治疗。
慢性肝炎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急性肝炎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超过半年的情况下演变而来的;二是肝炎病毒潜伏在人体内,待发现时已经发展为慢性肝炎[1]。按照症状的不同和肝脏的病理演变情况,慢性肝炎由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成,两种类型的患者都会表现出乏力、食欲不振、出现黄疸等症状。慢性丙型肝炎具有代表性,目前无有效的根治疗法,只能通过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病情[2]。就临床经验来看,轻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好;重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差,大部分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还有一部分会演变为HCC,死亡率比较高。因此,应该做好慢性丙型肝炎的筛查工作,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做好预后工作,防止其恶化为肝硬化或HCC[3]。该院致力于寻找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上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6.34±3.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7.23±3.21)岁。
所选取对象的基本条件:ALT出现异常,比正常值高1.5倍超过6个月;血清HCV-Ab和血清HCV-RNA经检验呈阳性;3个月时间内基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排除标准:自入院其往前3个月内使用过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试剂;经检查对干扰素、利巴韦林过敏,无法进行相关药物实验;患有免疫性疾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综上,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比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后均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有:饮食搭配、肝脏保护、免疫功能调节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药物疗法。对照组中,为患者行IFN300万U肌肉注射,3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批号20081106),3次/d,持续1年。观察组中,给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批号S20120047 )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3次/d,持续1年。
1.3观察指标
在该次实验中,观察指标主要是所有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具体观察方法如下:①在治疗前,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初步检测;②分别在治疗的第12、24、48周时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动态再测,并做好详细记录;③在治疗24周后,对患者进行追踪,了解HVC RNA和ALT的转阴例数,并算出转阴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持续应答:药物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随访半年,发现HVC RNA呈阴性,ALT水平正常;复发:药物治疗刚结束时各项指标正常,随访24周发现HVC RNA呈阳性,ALT水平再次异常;无应答:在治疗和随访中,HVC RNA和ALT水平始终处于异常状态。
1.5统计方法
该实验中所有数据均经过详细的记录与整理,真实可靠,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呈现出了一定的效果差异。其中,对照组中有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情况如下:对照组中,白细胞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观察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各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情况
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2千万,每年死于肝病的约有35万人,肝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恶疾之一[4]。慢性丙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其预防和治疗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体液传播和血液传播,又以母婴传播为主,此外,在医院输血也会有感染隐患[5]。针对肝病多发的现状,我国在肝病诊疗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控制肝病病情,防止其转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依然有待突破[6]。因此,当前的重点是提高药物的疗效,做好肝炎患者的预后工作,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上更要注重药物疗效的探索。
3.2 实验情况
该院致力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药物探索,对70例患者进行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如下:①治疗效果上,通过对HVC RNA和ALT水平的追踪观察,总结出对照组的总应答率为60%,实验组的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良好,能对患者的HVC RNA转阴和ALT水平的稳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②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明显的差别,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中的数据是通过动态监测获得的,主要是在第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的24周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监测。值得注意的是,肝炎病毒的潜伏期很久,所以在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追踪回访的周期较长,以便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近年来已有了大量的相关报道,Ceuevas[7]的研究中提出,慢性丙型肝炎的首发事件是HCV E2蛋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E2区域作为患者病毒基因组中易发变异的区域,其变异可以由IFN压力引发一定程度替换或持续的感染而导致,且变异的数目具有一定复杂性,对HCV感染的疗效和转归产生的影响较大。该研究对此结论表示基本认同。
3.3 药物具体情况分析
3.3.1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一种专门用于抗病毒的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生长和扩散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利巴韦林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药效较强,运用比较广泛,但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不大,但在临床使用中仍然要重视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8]。临床中,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部难受,并伴随着轻微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影响睡眠,产生头昏现象;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异常等。
3.3.2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一种长期性的抗病毒性药物,一般和利巴韦林配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过皮下注射进入到血液之后释放干扰素的速度表较慢,能将其药效尽量延长,起到长期抗病毒性的作用。因此,该药物的用药时间间隔相对较长,1次/周即可。另一方面,一般的干扰素会被体内酶所降解,削弱它的药物疗效,但聚乙二醇干扰素本身具有包裹作用,能够保护自身,减少被体内酶降解的几率,维持较强的药效,将其运用于慢性丙型肝炎能提高药效,更好地做好只来哦中的相关工作,给患者减轻身心负担[8]。但是,在临床运用上,要注意该药物适用于大于18岁的患者,以免因人体的免疫能力低增加不良反应。另外,此药物只适用于代偿性肝脏疾病。
Poynard T [9]等的研究中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改善患者的肝坏死、肝硬化和炎症情况,以此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该次研究中,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持续应答率达51.43%,但仍有10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对此可考虑其与干扰素抗体特别是中和抗体具有一定关联性。
3.4总结
在传统的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治疗上,一般采用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正如对照试验中所呈现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租的患者在治疗后的12周时,HVC RNA和ALT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没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药效性。但在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此类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显示出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效持久性,能很好地兼顾预后工作。因此,综合该次实验结果和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肝病的发生率都成增长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肝病的治愈可能性较小,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最大程度控制患者的病情,做好预后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就目前而言,肝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作用是抗病毒性,必须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病情,防止其转换成肝硬化或癌症,延长患者的生命。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显著,其能使HVC RNA和ALT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该治疗方法比普通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法效果更显著,临床上可广泛采用此治疗方法对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治疗。
[
参考文献]
[1] 黄平,杨永峰,熊清芳,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5):394-395.
[2] 周立夫,李刚,王旭,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63.
[3] 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42-45.
[4] 李雅馨,杨彦佳,杨梅,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45-347.
[5] 何伶俐,陈竹,陈杨,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34-37.
[6] 滕志兰,巩维进,张树青,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101-104.
[7] Cuevas JM,Conzalez M,Torres一PuenreM,etal.The role of Positive Seleetion in hepatitis C virus[J].InfeetioncenetEvol,2000,9(5):860-866.
[8] 于静,刘博伟,兰玲,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5):373-375.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获取营养知识的常见途径
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意识到了营养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途径学到了很多营养知识。但是,大家选择了正确的学习途径没有?在这里我们总结了目前我国老年人学习营养知识几种常见方式的优缺点:
一、书籍、报刊、杂志等平面文字媒体。在各大图书卖场中,总能见到养生书籍的身影,种类繁多,这也是很大一部分老年朋友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买上一本养生书籍,可以回家仔细阅读,也可反复斟酌,将知识融会贯通,还可随时查阅。但是这类养生书籍可能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而且老百姓不能够区分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盲目遵从,反而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例如前几年有一本养生书籍,认为生吃泥鳅能够治疗癌症,让很多老年人相信并尝试了这一方法,导致了很多老年人感染了寄生虫病,这就是盲目遵从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电视节目、科普讲座等。电视节目和科普讲座也是老年人获取营养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两种方式都会请养生方面的专家给老年朋友们讲授营养相关知识,它们的共同优点是讲的内容通俗易懂,一般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而且在讲授过程中会加入一些相关图片或实际案例等,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但缺点是事后若想查阅相关内容不太方便,而且一般讲座或节目都是面对大众,不会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也不易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三、口口相传的偏方等。主要是指“听说”得来的所谓偏方,这是我们非常不提倡的方式。那些所谓的偏方都是道听途说的消息,本来可信度就比较低,即使是正确的内容经过口口相传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歪曲,如果盲目跟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生命。前段时间有不少老年人听说生吃鱼胆对身体有好处而盲目尝试,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严重的疾病,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不要轻易相信“听说”的消息,一定要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
营养门诊的作用
如今,营养门诊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方式,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很多医院都陆续开设了营养门诊。在西方国家,慢性病人接受营养门诊指导早已成为常态。正如上面所说的,各种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各有优缺点,营养门诊则集合了各种方式的优点,为老年朋友开辟了一个更好的方式。
营养门诊有专业的营养科医师坐诊,能深入浅出地为每一位患者讲授正确的营养知识。而每位患者的自身情况不同,营养医师能针对性地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解决本身最需要或者最关注的问题,提供科学而专业的营养指导。如果患者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随时向营养医师提问,沟通交流。老年朋友定期复诊时,营养医师根据患者各方面变化情况为来访者调整营养治疗方案,对营养状态实行动态监测。而且,相对于其他门诊来说,花费较少,只需挂号费用和一些基本的生化检查费用,营养药物也比治疗药物要便宜。对于糖尿病、慢性肾衰、痛风、高血脂、冠心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尿路结石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更需要适当的营养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共同促进机体的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门诊并不是只针对那些已经存在营养问题的人,更适合老年人长期的营养监测。因为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出现症状,就没有必要看病,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营养问题。营养医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是否存在营养风险,从而给予适当的营养指导。所以说,虽然目前很多老年人都意识到了“吃”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选对“方式”。对于他们来说,营养门诊是非常适合的。
营养门诊适合哪些人
那么,营养门诊适合哪些人呢?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
一、营养不良者。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6%以上的住院病人和38%的社区老人有营养不良症状。而近年的日本调查也显示,平均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人营养不良。中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牙齿会逐渐脱落,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味觉和嗅觉也会降低,吃再好的食物也“味同嚼蜡”,食量自然明显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消化能力也明显下降,吃进体内的食物没有被充分吸收。久而久之,营养素摄入不够便会引起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营养不良势必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会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营养不良人群来说,适当的营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营养过剩者。据近年卫生部关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这种情况说明营养过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之一。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因为肥胖与平时的膳食有很大关系,所以,如何预防肥胖也是老年人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三、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长期困扰老年人的疾病。这些慢性病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同时,这些慢性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患有一种疾病会增加其他慢性病的发病率,因此,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营养治疗作为这类慢性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也能起到预防保健作用。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