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大学生;园林艺术;教学
中国图分类号: G424.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它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1]。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走二者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
《园林艺术》课是观赏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学生主要来自于理工类的高考生。《园林艺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为创作高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奠定基础。结合《园林艺术》课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 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和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人文缺失即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尊重和反思,是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生的入学率不断升高,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缺失较为严重。据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26%曾有过自杀的想法。2008一年中,就教育部直属高国高校就有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导致如此后果的原因较多,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当代大学生人格不全,人文素质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和人文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重科技轻文化的教育思想
我国高考制度中,由于文理分开招生,在中学阶段理科学生重理轻文现象就较为普遍,导致大多数理工科类的大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较差[3]。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重视学习科学和技术,而忽视社会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容易导致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缺失的后果。
1.2 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么建设,拜金主义泛滥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加上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静心学习,花很多时间去兼职,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1.3 教学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也较少。如在我校观赏园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大学生德育》课外,没有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而且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方法较落后,仅仅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等,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非常不利。
2 提高观赏园艺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2.1人文素质是观赏园艺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1]。现代人才质量观认为,现代人才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道德和高度的人文修养。创造一部园林艺术作品不仅仅需要设计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文艺术修养,所以观赏园艺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和人文艺术修养。
2.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有顺序地想与思考。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和概括认识,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3]。所以,思维即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一种高级而理性的认识活动。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观赏园艺的学生进行园林作品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园林艺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3]。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与其他思维有关,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3]。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4]。
所谓形象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是一种通过形象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3]。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不一定是直观的,但一定是具体的,如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思维进行的。本人在《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曾给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宋朝时,有一家画院曾用“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来考应试的画师。他们到底是怎样画的呢?
大部分画师都是首先把酒店画在了宣纸的中央,然后再在酒店的周围陪衬上竹林、河、桥等景物。唯独当时的大画家李唐,别出心裁,他没有正面取酒店,而是把“竹锁”之意推上了画面:一座小桥,桥边是茂密的竹林,竹林高处挑着一面旗子,旗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酒”字。由于李唐把酒家“锁”在竹林深处的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至,结果他得了第一名。
李唐就是发挥了其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才取得成功的。园林作品的设计需要应用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创新设计,防止模仿和抄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结合专业课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5]。一般观赏园艺和园林专业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机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的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完善人格和个性。专业课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专业教师可以利用渗透教学法让人文素质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6]。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3.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人文知识,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交给学生人文社会知识。本人在教学之余认真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如道家和儒家思想,并且在讲授《园林艺术》课过程中能应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来诠释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如道家的“空灵美”、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学生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当学生有进步时,应该及时鼓励,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3.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解必要的专业知识外,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授中国传统的人文知识和优秀的文化艺术,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绘画、书法、文学、音乐艺术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和艺术的熏陶。本人在《园林艺术》课教学过程中利用渗透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中挖掘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园林艺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多门艺术如道家、儒家思想和书法、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如在“点景”一节中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对联和书法艺术向学生进行介绍;在“园林意境表达”一节中,可以结合中国的唐诗宋词来讲解,使学生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在讲解“植物造景”一节时,要求学生去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对环境有净化作用的植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教学。通过园林作品的创作来反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如在“公园设计”一节中,指导学生除了要注意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各景观要素的运用及景观的艺术处理方法外,还要求作品要反应当代人们的生活情趣、时代风貌、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观念变化等。孝感是以孝文化闻名的城市,本地区的公园设计中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孝文化内涵。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公园规划设计时,要研究孝文化,并将孝文化的思想内容能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第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节中,结合“”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通过介绍中国西南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如漓江风光、丽江风光、九寨沟、张家界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结合大学生熟知的园林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他们对校内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大多数学生能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学习,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举止不文明等。在《园林艺术》课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绿地景观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并提醒大学生在校园绿地、公共绿地、公园绿地中行为举止要文明得体,不得随意践踏和毁坏园林植物等,使学生能够感悟到人文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意义。
总之,在大学课堂教学、现代科技教育中不能没有人文教育,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一定还要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基金项目:
为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资助(校教字[2007]11号)。
参考文献:
[1] 薛川.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6(7):31
[2] 夏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J],继续教育,2011,1:117-118
[3] 杨清平. 大学生创业就业案例教程[M]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 过元炯. 园林艺术 [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年
[5] 罗宣. 现代设计中的人文理念[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5):33
[6] 杨清平.高校园林艺术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3):95-98
作者简介:
杨清平,1963年出生,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艺及园林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名人名言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学员,案例学习,学习意愿
在开放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行业广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等特点,因而一直对以成人在职学员为主体的广大学习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于培养既能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又具有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和知识型员工。目前的生源以未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企业在职员工为主,这些学员一方面具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构架。对于这一类学员,在教学中通过讲授企业实践案例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进而促使他们探索蕴含其中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对案例的学习意愿无疑对其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强烈的学习意愿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管理论文,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因素。”(李向红,2009)。学员的案例学习意愿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调查和分析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现状,找出其影响层面及各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增强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员为研究对象总体,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学员案例学习意愿方面的情况,期望以此为依据指导开放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更好地进行案例学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态度量表中普遍适用的李克特式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量表填答方式选用5点量表法中国学术期刊网。根据问卷内容,对部分题项设计了反问题,在项目分析时对这些题项进行了重新编码,以确保题项计分方式的一致性。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使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
本研究的样本为上海电视大学系统的开放教育学院、徐汇财贸分校、普陀工作站、杨浦工作站、虹口分校等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教育学员,涉及到的课程分别为专科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和本科层次的《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发放和回收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一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员工商管理案例学习情况问卷的样本分布
问卷涉及的课程
教学层次
发放问卷(份)
回收问卷(份)
有效问卷
中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5
41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8
41
公司概论
开放教育本科
50
43
37
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本科
50
关键词:园艺;“3+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H150412
中图分类号: S6-4;G6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1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中高职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重要举措。“3”是指3 年中职的培养,“4”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培养4年。园艺专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园艺行业一线,掌握园艺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蔬产品贮藏加工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园艺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初步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完善“3+4”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而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3+4”人才培养方案可由本科院校领头,与中职学校、园艺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实地查阅有关资料,明确“3+4”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优秀专业人才。
1.1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该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表现。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要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市场结合、与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构建出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系。
1.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理念和能力
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大学生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的科学生产管理与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其能胜任园艺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构建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两大体系,教学实施与工作环节密切联系,课程与就业岗位职业两个标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胜任专用工作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2 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4”专业衔接中,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4年培养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3+4”的专业衔接,形成一个新的连贯制的课程体系。根据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多方向的总体原则,建立新的4个模块课程体系。
2.1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
即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事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注重热爱园艺专业、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体育、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无机和有机化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2.2 学科平台模块体系
本能力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3果树生产能力模块
果树生产能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果树专业能力,需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果蔬产品贮运与加工、果树的组织培养、果树的种质资源、果树的盆景与鉴赏等课程知识。
2.4蔬菜生产能力模块
本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蔬菜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园艺植物昆虫的识别与防治、园艺设施学、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良种繁育学、无土栽培技术学等课程知识。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架构实践教学体系
3.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例如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运与加工等专业骨干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实验,增加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3.2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加强通过带有职业模拟或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强化职业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园艺相应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突出开放社会实践教学,扩展大学专业教育的空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园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调查、试验管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要以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并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3.3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要实行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要以某个省、市或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重在寻求科研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在校的不同学期、不同实践条件,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合理参与,并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李子组、钙果组学生通过参与吉林省李子和钙果品种选育项目,积累生产经验,从而增强果树实践能力。
4拓宽“3+4”人才培养的途径
4.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既是企业更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建设,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现场实践教学等,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2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5健全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5.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应用型、兼职型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3+4”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三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国培、省培、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逐一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采取人才引进、外聘、人才激励等形式,在外聘教师中,由实践经验、技能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企事业的园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组成,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园艺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挂职下场锻炼、观摩交流、听讲座等形式了解园艺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园艺相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以掌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的密切关系。
5.2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与园艺相关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学研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果树科技示范园、观赏花卉科技示范园,实现实训基地自我建设发展,还可通过技术转换(我校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园艺实训基地。以服务“三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以满足示范科技服务为辅,实习教学为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只有建设好园艺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园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由学校、院系双方共同负责承担,学校是调控者,负责基地的政策指引、目标调控和组织协调。院系是领导者,主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检查和落实实习项目,检查实习执行情况和实习质量。落实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用品、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实习安全。实习后还需要及时上交实习成绩,并组织开展实习交流会,对带队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的文档整理、存档。
5.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下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没有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为保障它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可通过学分制管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年中职的学业合格完成后,转入该校的转型本科继续学习,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最低学分标准。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下发给各级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项职责,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可选择考核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生产劳动、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得到落实。
5.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面向市场的集中体现。以园艺相关企业的评价机制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3+4”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标准,需要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企业评价的满意度、个人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通过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同时还可将教学质量监控报告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全年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各项内容相联系,利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园艺专业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研究。这是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构架的教学体系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因此,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黄小璜,杨燕,柳铭.“3+4”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3):101-103.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至高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1999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改革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进弹性学制的实施等内容。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三个方面给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可见,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项现实的、紧迫的任务。
本研究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研究生培养为试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为推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明确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范畴,调研清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找出园林学科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新型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和关键环节,从理论层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进一步修改培养模式,最终形成完善的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调研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学方面、导师指导情况、培养质量评定、研究生管理及能力拓展等方面。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培养方案中培养方向面窄、课程设置中课程较少,范围较窄,学生选择余地小,不利于研究生的多方向、个性化培养。②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③导师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创新创造能力有所欠缺。④研究生日常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少,质量有待提升,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尚需增强。⑤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人才的需求。⑥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培养的各环节都存在一些重视不够,把关不严等问题。培养质量实时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三、构建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完善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运转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全面实施以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反馈和综合评价体系入手,构建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修订形成了新的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增了园林植物造景应用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同时调整优化了课程设置,增添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实践技能、体现技术应用能力的6门专业选修课。
(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了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形成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规范教学日历,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教学;制定修订研究生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增强指导学生的业务保障能力。将在园艺学科和校外科研院所从事观赏园艺研究工作的教授、研究员邀请至本学科,联合成立导师组,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融合,极大拓展了青年导师的知识面,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构建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级组织建设,形成了科学、严密,旨在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强化建设。制定了系列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涵盖研究生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先优评比、行为管理、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制度体系。
(五)多措并举,切实增强研究生素质。加强了条件建设,依托“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原有校内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山东农业大学城乡风景园林研究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综合实验室、园林校内实训基地,并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倡导学生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激励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定期举办林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和阶段性学术交流报告会,浓厚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其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指导。起到丰富生活、培养爱好、形成专长、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多种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动手操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六)完善培养质量实时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订了一系列事关培养质量的评价办法,每学期一次研究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座谈、调研会,每年度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涵盖了从研究生复试、课堂学习、课程考试、能力培养、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毕业答辩、工作表现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和监控督导机制。
四、新培养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该培养模式从2008年9月开始在2008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点研究生中实施,后扩至2009、2010级学生,经实践检验,有力提升了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学术素质、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显著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得到显著提高。该模式实施后,研究生社会竞争力得到增强,就业情况有明显变化,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馈良好,总体评价较高。
该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促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该培养模式已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实施三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林学、水保等相近学科专业相比,产生了明显比较优势。受其影响,林学院内林学、水保等学科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借鉴其做法,推广其经验,相信随该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将会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层次的提高,近年来园林学科的招生状况趋于火爆,每年研究生报名数量达到招生名额的3倍以上,每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占到学院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一半,同学院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生源优势,好的生源又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了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闻.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3-75
[2]崔慧霞等. 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9-50
[3]刘红奎等.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35-36
[4]牟艳娟等. 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78-79
[5]陈新忠等.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6
[6]马林刚等. 优化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3) 41-43
作者简介:
1.韩克杰(1971-),男,山东临清人,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