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合成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的,各个单元反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也是一系列经典反应的抽象总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考核手段单一,实践动手与理论脱节。如何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三年制高中后大专的精细化工0711、0721班的第4学期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初步尝试。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通过设立一些教学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达到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这些项目主要是依据现实工作项目的具体过程分析而确定的,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考核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一份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改为项目化的过程考核。那么,这种项目教学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考核?项目化过程考核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造企业案例成为适合教学的项目
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项目载体,通过项目训练实现学生知识的渗透、能力的掌握、素质的培养,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项目的选择中不能单纯为了做项目而找项目,为了将所学的知识与将来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寻找了一些企业案例,并将此作为学生的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知识,又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并能够从所做的实验中进行分析、总结,实现知识的提升,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效果。如何寻找这些企业案例,并使这些案例能够适应学校教学的现状,就成为一项比较艰苦的需要花大力气的工程。
由于企业案例与市场相关,也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状态等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太适合直接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在将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时,就需要将所选择的案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教学和学习的项目。开发这些项目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师资、社会与化工企业的资源情况,首先确定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基本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专门人员负责从企业案例中寻找合适的项目、任务作为知识载体并由学校的教师最终开发成教学项目。所选项目必须是典型的,将其开发成教学项目后,要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例如肉桂酸的合成是企业里一个很大的项目,因为肉桂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中间体之一,广泛用于医药、香料、塑料和感光树脂等化工产品中。在选择这个项目时,我们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合成过程安排在实验室完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进行理论上的放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精细有机合成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很难用一个项目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在选择项目时,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企业中有关的案例作为项目。为了达到所有知识点的融合,在针对不同单元反应设计了8个项目后,又设计了2个综合项目,以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高。
教学项目在制定后,就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工厂内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笔者进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硝基苯的制备,这个实验只要一步完成,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时,学生反映利用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很容易找到有关的解决方案。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既培养了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过程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归纳、总结出一些合成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熟悉了项目化的教学的过程后,所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和易于应用。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既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图书馆资源,又可充分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笔者进行最后的综合项目时,学生已经感觉不到太大的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建立适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与考核方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用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对合成基础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没有办法考核的。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或任务)来进行。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探讨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说服项目委托方代表(项目形成时,模拟现实场景,教师作为项目的委托方代表,由学生竞争、投标,获得项目),还要运用查阅的资料、实验的数据、理论的根据等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也就是说,学生是自主学习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随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的身份、行为、结果都是不断变化的。项目布置时,教师的身份是项目委托方的代表;项目进行时,教师的身份可能有如下六种:一是提醒者,二是巡视者,三是咨询者,四是自由参与者,五是过程控制者,六是问题记录员。只有点评结果时,才是指导教师。
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建立针对操作过程的考核方式,用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改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整门课程后,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可使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团队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总结,对个人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在这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是首先建立项目化的情境,委托学生进行项目的投标,学生根据项目情况在实施之前做好人员分工,确定好各自的角色,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
其次,为了不使学生仅仅为了完成项目而单纯地去做项目,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建立项目引导文,让学生能够在做项目之前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先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把有关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都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使用。
再次,进行项目投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项目化注重的是平时考核,所以在这里,笔者进行了有关项目投标(汇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的考核,加强考核的针对性。考核方案的重点放在对资料的检索以及方案的形成上,通过学生的汇报和学生的互评来完善这一考核方案。在学生就投标的内容进行互评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及时确定实验方案,而且一些操作与理论会有些许脱节,所以,教师应适时对一些关键点进行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环节。
又次,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方案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实施自己形成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按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按记录格式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实验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最后,学生完成了项目的实施阶段,将进入的环节是对项目的总结。这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相应单元合成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并将所总结内容进行汇报。笔者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核时,是按照学生所交试验报告以及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要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汇总,而不是简单地查找课本进行知识的罗列。
项目化教学成果总结
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学到了以前课程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得很好,并表示希望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延续。学生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完成一个实验,而是一类合成中的一个特例。
项目化教学也存在一个难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预先设想不到的问题。
总之,项目化教学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项目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都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也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昊昱.精细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2):109-110.
[2]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2-13.
[3]陈东红.有机化学实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有机合成化学 双语教学 互动式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决定》中指出,要积极推动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多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1]。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进一步强调教学质量工程要重视双语教学,并且正式启动了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审定了全国首批百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这为规范全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有机合成化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化工、制药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06-09级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前提条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是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应用化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入学以前已经系统地学过了语法知识,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继续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量的化学专业词汇。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均为从事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和科研且有海外背影的老师。以上两方面是确保有机合成化学课程能够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前提。
二、选择教材
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而英文原版教材的选取,则是双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虽然我国也有一部分专业工作者致力于相关领域英文版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在很多学校双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都是优先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国际交流的语言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世界科技最新成果,不断地掌握国际最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英文版教材对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还具有相当的难度,且价格也较昂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Hanson编写的“Organic Synthetic Methods”的英文版,由唐川江进行了概要性的翻译。比如将摘要与重点词语翻译成汉语,对其中的部分专业词汇做了中文解释,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做了中文提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预习和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了地道的英文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一方面,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其首要目标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不能忽视专业课程本身知识教学,一味地强调英语知识的理解,这样难免会本末倒置,从而失去双语教学最初的意义。另一方面,双语教学并不是全英文教学,鉴于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中英文可以互相补充,以达到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内容,调节教学进度。双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一些常见的专业词汇,如有机化合物命名教学中取代基的名称methyl,ethyl等;di-,tri-,tetra-等表示复数的词头;constitutional isomer,configurational isomer,conformational isomer等易混淆的专业概念,一定要反复强调,要求学生牢记,便于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另外,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一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行烷烃名称教学中,烷烃的英文后缀是-ane,由此引出烯烃的英文后缀是-ene,炔烃的英文后缀是-yne,醇的后缀是-ol等,当学生学习完烷烃的命名后,只要变化后缀,其他化合物的母体名称就同时学会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和理念的传递。与此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些简单背景知识,如烷烃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应用、IUPAC的简单介绍等,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加以补充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很多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知识得到了直观形象的展示,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便于知识的反复重现,也节省了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硫卡宾对环已酮的羰基加成时,由二甲硫醚和二甲亚砜生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卡宾加成时取向不同,如果我们仅用语言来描述,就很难将空间上的细微区别讲清楚。如果在黑板上现画,又存在很难在短时间里将结构式画出来,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使用了PPT,并引入计算化学的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原因是取向不同所致。
另外,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改善教学工作,而且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核时,重点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采用英文出题,中文或者英文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我们评定教学效果。
五、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我们坚持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从四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90%的学生认为得到了英语和化学的提高,8%的学生认为提高不大,2%的学生认为有副作用。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在这个学习过程得到了两方面的提高,一方面,学习了有机合成化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英语,这些为学生以后出国发展深造奠定了基础。这个结果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有机合成化学双语教学的信心。
我们在教学课时较少的前提下,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四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由于我们双语教学的经验有限,尽管做了相当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逐步增加教学课时,拓展教学内容,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实施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化学类专业双语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梅.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有机化学双语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8,25(6):49-51.
[2]涂海洋,杨光富,张爱东.双语有机化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22-24.
[3]郭珍.西部地区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07,22(5):18-24.
关键词: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2]陈禧音.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J].大科技,2015,(16):29-30.
一、2016年广东高考化学全国卷题型新特点
全国卷理科综合全卷300分,化学部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化学有7道单项选择题(7~13),每小题6分,共42分;第II卷有3道必考题(26~28),共43分;选考题3选1(36~38),共计15分。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内容。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为选考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内容,对于2016届的考生,如无特殊,选考模块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选择有机化学题。3道必考题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近几年从题型的角度依次为实验题、无机综合题、反应原理题。
二、对比高考化学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命题及策略
1.全国卷考点分布稳定度较低,灵活性较高
在平时的备考中,学生选择题错误率较高,这反映出学生知识点的缺陷以及方法的不足。然而,全国卷选择题的分值大,每小题6分,那是不能做错的题目。对比历年选择题,总结出学生做选择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举例法、排除法、细节识错法等。
2.非选择题必考题的总体难度和能力侧重点有差别
实验题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卷中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的实验探究的命题方向已引起关注。实验题题型围绕“实验探究”“气体制备”“控制变量”为中心考查。
无机综合题一般以化工流程的形式呈现,在这一点上与广东卷基本一致。以化工流程的背景下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全国卷的灵活度较大,不仅像广东卷一样需要学生准确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需要学生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
反应原理题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转换能力要求高,此外在定量分析可逆反应方面的要求、在化学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都远高于广东卷。此题涉及的内容多,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分析和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
3.选做题选取有机模块,主要以有机合成推断框图的形式
考查
找准化学有机物推断与合成的突破口,从特征、反应条件、转化关系、官能团结构特点、特征现象、特殊量关系等有关数据和图像进行突破,解答时,主要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分离法、分层推理法。
三、2017年全国卷备考复习建议
1.教师潜心钻研全国卷,准确把握好复习方向
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从高考题型的变化中找到备考的异同点,并思考各省份高考题的联系,从而对2017年全国卷试题发展有一定的框架和构想。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详细列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抓好细节,打好坚实基础
(1)帮助学生克服全国卷的不良心理
2016年高考考生在周围环境的烘托下,大多数认为全国卷比广东卷要难很多,都抱有一些胆怯心理。教师应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其树立自信,积极备考。近十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只要坚定地打好基础,继续强化原有优势,不盲目备考,认真研究考题内涵和学生需求,天道酬勤,必定能够顺利完成向全国卷的过渡。
(2)明晰高三化学复习全年计划
一轮复习的核心任务是高考考纲的掌握,第一轮复习内容要认真筛选,一轮复习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务必克服先松后紧、拖沓懒散的消极备考现象。
(3)加强科组合作交流,努力提升教学品质
高三备考时间紧凑,一定要摒弃课堂“炒冷饭”“知识点简单堆砌”“满堂灌”等弊病,可通过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呈现出新形态的复习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复习的重点。科组继续加强“同课异构”模式交流研讨,加强对细节的研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月考进行阶段性分析,及时发现备考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更高效的备考方案。
(4)合理利用好考试,提升习题训练的效果
考试频繁是高三复习的老问题,导致训练的效果不理想,老师讲评的压力大,学生个人反思的时间被压缩,好题型得不到挖掘。师生陷入题海,但成效不好,题型稍有改动,就无从下手。因此,复习备考的题量不在于多,“一题复习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一道题来整合相关问题,可以克服题海战术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本期嘉宾】
邵国光,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特级教师
记者:化学知识点多而散。学生平时如何复习才能有较高的效率?
邵国光:中学化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三多一杂”:知识点多,实验多,联系实际多,内容繁杂。知识分散但主线清晰,细小零碎但规律性强,兼顾文理科特点,易学易懂又易忘易错。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定律的得出有以实验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理论为指导的理性分析,因此,化学知识完全可以靠理解而熟悉并记忆,靠应用而巩固并掌握。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就能从容学好化学。那么学生平时如何复习才能有较高的效率?我觉得应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1.学习过程四落实(三先三后、一结)
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他人,每一节一章学完后必须做小结。重复是学习之母,一个行为重复三次会成为习惯,一个知识点重复三次会牢固掌握。
2.课后练习两到位(精选精练),提高练习质量
练习题精心挑选,做到难易适度,避免重复劳动。精练以中档题为重点,着重解决: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等问题。练习时要将题目按内容或解法进行归类,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将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放在挖掘试题内容的隐含性,提高试题的创新性上;放在以一道题为突破口,寻找一题多解、多题同解、一法多题及同类题目的联系点上;放在对典型错误及产生原因的剖析上,使自己通过做一题、学一法、通一类。能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3.学会巧妙记忆,学习轻松愉快
歌诀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节约时间,效果明显。
如:物质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水快,碱溶钾钠钡和钙,硫酸盐不溶(银)铅钡钙,氯化物不溶氯化银,其它盐碱水下沉。
如:盐类水解规律: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如: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极反应):原正负,解阴阳;正入负出,阳氧阴还(谐音:痒痒银环)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 如黑色金属有三种:“铁、铬、锰” ,可谐音为“铁哥们”。
会意记忆法: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
记者:呵呵,很好玩啊。举个例子。
邵国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可会意成:山顶一个寺叠寺,吾爬上山参观,爬得一身透湿[即: (3.1)山顶一,(4.4)寺叠寺,(5~8)吾爬,(8~10)爬湿]。
记者:呵呵,这个更形象。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怎么容易记忆,就怎么来。
邵国光:是的。还有两种方法呢。
浓缩记忆法: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联想记忆法:把化学中的概念、原理与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类比联想,使概念、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如:学生不好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一词,我举了一例:把雨水打湿的衣服拧干,你不能把水全部去掉,而只能减少衣服中的水,这就是“减弱”的意义。
记者:邵老师您真是太高明了。简单的例子很快就能让学生明白。一轮复习后期,针对学生如何抓牢某些知识难点,您有何高见?
邵国光:1.善待课本、夯实基础,形成网络。高考仍重视基础,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陷阱”正是设在你基础不扎实处、概念模糊处。课本是复习最好的蓝本,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因此复习时要依纲据本,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清楚每一个概念及理论,尤其要与实际问题融为一体。即:概念弄清、原理用熟、规律悟透、方法用活。
2.加深理解主干知识,提高叙述表达能力。对已学主干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满足于“我知道了”,还要能简明扼要地用文字表叙,学科专用语言不要出错,叙述的前后不要自相矛盾。最好是把化学知识设计成习题,在练习中实现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3.注意提高能力品质,灵活解决问题。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并提高。如思维能力,在复习中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重复。对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景,要主动思考,参与讨论促进自我“解惑”,培养良好的思维。
4.用新角度重新审视课本实验、培养创新能力。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强,近年考的原理都最普通、最常用,但问题情境是新的,仪器常见,而所给实验装置组合是新的,有些同学一看就不知如何入手。因此实验复习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特别重视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理解其原理;回归教材“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真正动手完成实验很重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几个实验创新设计。
5.精选试题训练,总结方法规律、快速规范解题。训练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定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技巧性,从而解决如下问题: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如何挖掘题意,抓准立意与情境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题干信息的有效选择与转化技巧在哪?各种试题应答策略。
6.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反思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如错题本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复习疑点、盲点。
记者:针对上述几点,您能以有机化学复习举例说明一下吗?
邵国光:1.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使有机内容网络化。
应该以一些重要物质或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思路。
2.熟练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特征现象、特征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特征产物、特征数据和有机物的性质。
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知道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其相应的化学性质;一提到某一反应类型,便知道哪些物质发生此类反应以及反应条件。这是解答有机合成和推断题的关键。
记者:列举一些常见特征产物和特征数据。
邵国光:常见特征产物:若醇能氧化为醛或羧酸,则醇分子中应含有结构RCH2OH;若醇能氧化为酮,则醇分子中应含有结构RCHOHR’;由消去反应的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由取代产物的种类可确定碳架结构;由加氢后的碳架结构,可确定“C=C”或“C=C”键的位置;由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能生成环酯或高聚酯,可确定该有机物是含羟基的酸,并根据环的大小,可确定-OH与-COOH的相对位置。
有机物变化过程中物质式量的变化值:
①某有机物与醋酸反应:A(一元醇)+CH3COOHB(酯)+H2O,则M(A)+60=M(B)+
18,故M(B)- M(A)=42,相对分子质量增加42,则醇含有一个-OH;增加84, 则醇含有两个-OH;
②由-CHO变为-COOH, 相对分子质量增加16;
③与Cl2反应,若相对分子质量增加71,则有机物中含有一个C=C键;若相对分子质量增加34.5,则为取代反应,取代了一个H;
④当醇被氧化成醛或酮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2,则醇含有一个-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