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调研

文化交流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交流调研

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第1篇

在国外,欧洲自1983年开始就有“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评选活动,用以推广当选城市的文化及发展内容。而英国则是由文化传媒体育部组织策划每四年评选一次“英国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又比如,自2011年以来,法国巴黎市政府与法兰西学院合作,每年与一个全球城市联合,在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系列跨文化活动以开展交流与对话,这些城市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1)、德国的柏林(2012)和塞内加尔的达喀尔(2013)等。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在2015年还特别强调以可持续发展路径重塑巴黎作为欧洲城市与国际合作伙伴城市的关系,尤其是突出通过组织“欧洲日”和“巴黎欧洲”等推广活动来唤起青年巴黎人对欧洲议题的关注。再比如,作为巴黎的友好城市,纽约在2016年启动了“2016巴黎―纽约串联”(2016 ParisNew York Tandem)活动,着力于加强两个城市在艺术、戏剧、音乐及创意方面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国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各个城市文化、外事及外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在对外交流中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14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上海市则注重从产业出发,鼓励创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以交流带动企业对接,形成了以产业驱动文化交流的模式。

南京市则在2002年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并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文化南京”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1年起,南京坚持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南京持续开展国际交流的成效不断凸显,在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组织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南京与成都的国际形象排名并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但纵观国内外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发现,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南京近年来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探讨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路径,并就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

一、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深入,一个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具有城市特色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但总体来看,是否能培养出具有自发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聚合力量,推动并实现对外交流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应是考察以城市为基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自发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必须是从城市内部自发地生长出来,符合本地文化和社特点,同时又能符合国际推广与传播要求,能为国内外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强制性、自上而下地去推广和建设一些本地不具有的“特色文化”,而对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需求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必须从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生产上确保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的精准性和面向国外一般受众接受时的普遍性,要在这个平衡点上把握分寸,同时还要确保内容是从本土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符合地区气质,适合本地土壤。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凝聚。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所呈现的对象,是物质的城市,也是抽象的历史、文化,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显现的城市精神。这需要强而有力的政府,富而知礼的群众,更需要无数社会主体的聚力。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激发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文化团体、社交平台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来,需要自下而上地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年的力量参与推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创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广阔空间。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产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在于产业。产业必须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甚至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和主要方式。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于具体的项目,并能在项目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固化成文化产品。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才可能是有传播效力的文化承载物。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形成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同时还会造成文化的“空心化”;灵机一动的选题,临时搭班的组团,匆忙寻觅的伙伴,造成的是不具品牌内涵,更不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游击队,且勿论能产生任何深远、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二、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对外文化交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文化理解和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抓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如何利用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推广,关键在于要解决对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名不符实”“路径单一”和“短期效应”三大难题,形成一条涵盖内容生产、参与主体和项目运营的系统化路径,从而推动南京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名不符实”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应性,缺乏精准到位的内容策划

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效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内容。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但南京留给公众的却是一种特色不浓、个性不突出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对外文化交流时,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文化消费者的重视不够,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文化交流效果并不显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意义的表达。而意义的表达需要物质符号载体来传达。本土文化是具有排他性的,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符号系统,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转换成外界可以接受的符号体系,这种意义的传达就会失败,更不可能产生持续性效果。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以受众为导向生产内容、开展交流,就会导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真正地“走进去”,造成对外交流效果的不可持续性。

(二)“路径单一”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政府“包打天下”的主体单一性,缺乏自发主动参与的社会主体

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最具实力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都是各自国家具有强大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很多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将高校、企业、艺术机构、媒体等社会主体紧密结合。南京市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项目中已经开始探索新模式,注重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转向更加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和渠道的作用,着力提高参与度。比如2009年立的“双百”品牌,即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家对外文化交流使者评选,通过统筹国内与国外、官方与民间等资源,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是文化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政府职能尚未能完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其他非政府组织或者单位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项目进行时资金、人力等资源经常出现匮乏的现象。

(三)“短期效应”问题:项目生命周期短暂,缺乏形成以品牌为目标的系统化运作

继2015 年成功举办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活动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推动南京文化、创意和南京企业走出去,呈现有品质、有温度的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然而,之前所指出的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依然存在。南京市不少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内外开展时,能在当时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成为人们一时谈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活动结束后,影响力较难持续。这是由于项目运作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缺少品牌的固化和产业的催化。类似的项目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来说,不构成持续的影响力,不足以形成深刻记忆或者品牌效应,交流的长期效果不能保证。

三、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建议

对外文化交流是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效如何,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近年来,南京市委外宣办通过开展朝天宫装置艺术展、国际设计师驻地计划、中意画家交流、中英云锦交流等一系列驻地计划活动,在破解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梳理总结了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表达“语境”,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就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考虑国外受众实际,尽量做到“中餐西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话语表达与外国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使之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就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把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表达中,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前夕,南京市委外宣办邀请国内外设计师驻地中外市长论坛举办地――朝天宫,以实现历史文化的时代表达、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为主旨,创作了“浮阁”“宫影”两大艺术装置。“浮阁”将丝绸、榫卯、云锦、金箔等非遗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形式重新呈现,装置整体在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柔性美丽的同时,与现代建筑极简意味进行了有机融合,金箔门钉方阵则呈现了精美的南京金箔非遗工艺。“宫影”以“窗格”和“万花筒”为灵感,装置选取朝天宫、天妃宫、静海寺等“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建筑细节,以万花筒视角幻化出斑斓视觉效果,由亚克力材质制成大成殿窗格围合形成光影走廊。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要想实现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与全球化观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还包括将国际元素融入本土文化,在该过程中,许多流入的文化元素经过综合和嵌入过程,在新的本土语境中获得转型。不同文化元素的本土碰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表现方式,文化的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种创意性融合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输出不仅要在物理层面上“走出去”,更要在效果层面上“走出去”。

(二)构建“社会发起、政府跟投”的“精准自动化”活动组织模式,将政府与社会多种力量相结合

在这里,“精准自动化”特指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不同的联动模式。“社会发起”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起点,依靠民间、社会力量自主地产生交流动议,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政府跟投”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支撑,积极参与和支持由社会主体发起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

2015年以来,南京市委外宣办支持了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发起的“跨越边界: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由贺福传媒公司发起的“苏格兰云锦: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实践了“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政府-高校-艺术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负责邀请意大利艺术家来宁驻地采风创作,安排与南京本地艺术家、学者、学生及老百姓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活动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方山艺术营负责具体承接意大利艺术家驻地。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则以“政府-传媒公司-文化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同样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贺福传媒负责邀请英国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及在英国定制云锦礼服,并对该活动在中英两地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跟拍、记录并剪辑制作非遗主题纪录片《苏格兰云锦》,还有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云锦研究所则负责具体承接驻地,组织中外设计师共同创作交流。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对外文化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提出了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迫切任务。基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考虑,在政府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出面怼鞍打天下”,导致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淡化官方立场,更多地联合社会主体,采取商业往来、民间友好交往、高校学术交流等形式,协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构建“交流在前,产业跟进”的“兼容”发展机制,将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还要靠具体项目运营过程中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系统路径。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要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又有经济属性,要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利润。因而,文化产业一头连着文化产品,一头连着文化输出,可以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力之源。其实,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是互为支撑关系。文化产业为文化交流提供内容和资金支撑,体现在提供大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以及将所获得利润转换成经费支持;文化交流则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创意理念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信息等。

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第2篇

领导重视

2008年6月,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宜宾主持召开了川南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蒋巨峰强调川南经济区应该创新机制、统筹规划、找准项目,推动川南合作与发展,使川南经济区成为四川经济新的增长极。

2010年12月,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再次在宜宾主持召开加快川南经济区发展座谈会。他强调,要加快把川南城市群建设成为新的重要增长极,助力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2012年5月,在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

2012年10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到宜宾、内江两市调研,强调川南经济区要抓住遇、发挥优势,在全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担当重任、走在前列,努力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建好新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规划先行

2006年,省发展改革委专门编制了长达2万多字的《川南经济区区域规划》。

该规划提出,川南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构成的“T”形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腹地。川南经济区对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30%以上。应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向,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使之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尽管该规划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但却使川南经济区的融合发展逐步走上了快车道。

2009年,川南经济区各市出台了各自的规划。

同时川南也开始在外部寻找自己的参照系。他们认为广佛及长株潭一体化的具体操作方法值得川南经济区学习。

这进一步推动了川南各市一体化进程,同时川南四市也逐步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泸州:川滇黔渝4省市接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宜宾:长江上游川滇黔接合部的经济强市。

内江:成渝经济区的中心节点和腹心城市,川南经济区面向成渝的前沿节点和嵌入城市。

自贡:川南及“成内渝”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

2011年1月,《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将川南经济区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并依托“黄金水道”,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建成全省次区域交通枢纽,形成四川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沿江产业带,发展壮大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

2011年3月,《成渝经济区规划》正式获准通过,所包含的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为川南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引擎。

2012年6月,四川省启动成都和川南两大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涉及城镇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自此,川南经济区规划发展的高度再次提升。

川南经济区最新规划将于2012年年底出台并投入实施。

全力推进

2011年1月,川南经济区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席会议在自贡举行。

会议签署了《川南经济区文化交流与合作自贡宣言》。《宣言》指出,努力形成文化合作与发展核心区域,打造彰显川南区域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会议还签署了《川南经济区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川南经济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审定了《川南经济区文化交流与合作2011年度活动计划》。

继经济融合发展之后,川南地区又开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巴蜀文化的川南“航母”。

2011年3月,川南经济区商务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自贡召开,川南各市商务部门签署《川南经济区商务发展与合作框架协议》。以开放合作、商贸流动、服务业合作为切入点,川南经济区各市迈出了同城发展关键一步。

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留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55-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也随之成长壮大。留学生的招收与管理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做到尊重留学生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又能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呈现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特征,但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高职留学生教育发挥沟通友谊的桥梁的作用,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以其特征上的相对劣势转换为教育管理中的相对优势,起到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的作用。

1 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现状

把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时,以往论述侧重于讨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面临的短板和困境。这些因中国高职院校历史起点和发展途径所决定的短板,似是高职教育者们头顶上一块逼仄压抑的天花板,阻碍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管理机制不完善;留学生办学层次处于低端,语言生占主体;留学生规模较小,生源集中来自自亚洲等,这些特征和劣势展现了高职院校想要在留学生教育上有所为,却有劲无处使的窘境。

2 留学生教育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

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留学生教育中的现状,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和解读,转化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这样的内在特征,如果精耕小天地,也许能把劣势反转为精微易行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下面分析这种转化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2.1虽然起步晚,但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高职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其国际化步伐也才刚刚迈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低起点、晚发育、未成熟成为了中国高职留学生教育天生的烙印。但国内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所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外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样式模板,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中国人在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也想了解敞开国门的中国。从国内看,国内知名学府的留学生管理相对成熟,在投入与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摆脱制约提供借鉴意义。从国外看,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交流机构的孔子学院,其发展历程虽仅仅十来年,比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还要较晚,但发展的脚步却相对成熟,其教育管理模式也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结合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长远目标,认真研究留学生教育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定位好高职院校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充分借鉴各教育管理模式,融合高职院校的特色,熬好现阶段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高汤,发挥后发优势,寻机破门,为推动后续招生规模的扩大做好充分准备。

2.2虽然层次低,但可以逐步提升办学层次。

高职院校留学生层次在教育体系中,所属层次较低,多以语言生为主,伴之以合作院校间的交换生或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占比微乎其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师资紧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专业选择面较窄,以应用文科专业为主,多数集中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个特征制约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但正因如此,这也为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留学生的座谈调研,不管是交换生或进修的语言生,或毕业拿证的学历留学生,他们来华的目的相对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并不强烈,来华主要目的在于体验古老中国在当代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他们选择来华,本身是自由意志与意愿选择的结果,或许在本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某方面感兴趣,或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与获取文凭留华工作的学历留学生相比,在感情方面要相对纯粹一些。如果能在文化上加以感染与熏陶,在管理上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来华之旅就会显得更有意义,更能凸显文化交往中所体现的友好交流的原则。

2.3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试行精细化管理。

从规模来看,高职院校的在校留学生并不多,规模大多在百人以内,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普遍低于1%。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周边亚洲国家。从规模数字和所学专业结构来看,并不理想。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各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目标,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其办学目的在于通过留学生的招收来展现各高校的实力与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留学生教育是赔本赚吆喝。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由于人数少,规模小,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便于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国别地域分析,国别相对集中,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文化辐射力要比欧美留学生要强,内在的文化冲突并不紧张,文化适应性和生活上的适应性都要相对较好,其真正的困难在于语言学习的进度与语言交流适应性。

3 强化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对策

3.1文化交流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精髓的发扬是国际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加以重视和实践的。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正视文化交流的普适性原则。

文化的本质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恰如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渗透需历经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其次是在文化的碰撞中,特别是身在异域异乡留学生,在文化脱敏后,进入文化适应阶段,最后通过某主导文化的引领,达到文化渗透的效果。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经历这三个层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慢慢融入传统文化,需要认清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两大特征和表现形式。

文化交流存在着异邦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缩小文化差距,克服文化冲突,才能达到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冲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行为文化的冲突,留学生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内的教学方式与留学生本国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并融合各国的较通行易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消除心理差距,逐渐地文化脱敏,过度到理解与包容的文化适应阶段。二是精神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与生活习俗的冲突。就目前的留学生群体而言,多数留学生处于东亚文化圈内或东南亚文化圈内,各国的和生活方式与国内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强化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渗透与影响力,必须更新观念,从教学、人才、管理三大方面加大投入,细化具体举措,支撑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3.2.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和管理留学生,最紧缺的资源就在于双语教师的匮乏,引进和培养一批外语能力好,业务水平强,责任心重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之一。交流沟通第一要素就是语言的表达畅通,只有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保证双方交流的准确性。其次,留学生教育管理者需要拓宽知识面,通晓在校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和制度要素,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并能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还要能巧用跨文化知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干预,准确地查找到留学生是否因异邦文化的陌生和不适感而产生的误会,消解其潜意识中对本国文化的乡愁,成功化解文化冲突与对立。

3.2.2制度建设

虽然在校的留学生人数较少,但其管理却是一项复合工程,涉及到外事、招生、教务、学工、后勤等方方面面。实现高效便捷的管理,需要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摸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留学生管理机制,要保障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脱节、部门间不推诿,做到科学协调相关部门,分工有序、权责明晰、监督到位。要求把握好留学生管理中的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管理要素,制订出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发挥教学、管理、服务与咨询的功能,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根据实践及时更新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倾听来自留学生的建议,做到既有严格操作标准,又有预留空间的弹性管理制度。

3.2.3文化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需要精心设计,除所学的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交流活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常州,江南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组织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梳篦、乱针秀等传统手艺制作流程,提升软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课外交谊活动,让留学生了解当地生活圈,深化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初探[J].职教通讯.2013(35):69-71.

[2]范莉莎.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30-32.

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第4篇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国际化已经走在了全国教育的前列,武侯区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的“软着陆”,使武侯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明程度与日俱增。伴随着武侯教育国际化的前进脚步,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在刘晓燕校长的带领下,与国外学校和机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讨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以特色促进国际交流

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以“真·爱”为教育核心,以陶行知的“真”育观和“爱”育观,确立了“以真为根,以爱为本”的办学宗旨。学校“真·爱”教育核心的提出是有故事的,这要从“5·12”大地震说起。当“5·12”大地震来临时,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一位女教师冒着房子倒塌的危险,奋不顾身冲进办公室,开启扬声器,拿起话筒,高声喊:“同学们,快往操场跑!”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那时起,在校长刘晓燕的心中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命名新校区一个响亮的名字。于是,一所以“真·爱”教育为核心的武侯行知实验小学由此诞生。

为了进一步践行“真·爱”教育,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邀请了加拿大生命国际协会的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为学校的“真·爱”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

在武侯区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加拿大生命国际协会主任庄健老师夫妇携考察团4人来到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参观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并详细了解了学校行知思想所形成的“真·爱”特色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各处匠心独运的“真·爱”特色文化,加拿大生命国际协会的专家和学者对此感受很深,并不断称赞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考察结束后,加拿大生命国际协会的专家为学校题词:“知先知己知来,行前行后行起。”

校长刘晓燕指出:“我理解什么是‘真爱’,就是做真人,爱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真心热爱教育;作为学生懂得做真人的道理,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国家;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最终,才能以真爱之心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用文化推进教育国际化

为了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国外学校的文化交流,同时为了响应成都市武侯区教育要努力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样本、全面现代化的窗口、充分国际化的先导”的重要指示和总体要求。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迎来了来自德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理学校的14位师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在学校行知堂民乐台,国外友人被学校卿春老师悠扬的古筝演奏深深陶醉了,当听到刘晓燕校长介绍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在悠扬的琴声中,深深感动了国外友人。

德国专家和老师对学校以“真·爱”为核心的办学理念非常感兴趣,当了解到学校才搬迁不到两年,而且生源都是来自当地和外来农民工子女,还有失地农民的子女时都十分震惊和惊叹:“中国的城郊学校太好了,中国城郊的孩子太幸福了”,德国专家诚邀刘晓燕校长到德国爱因斯坦文理学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他们为这所具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和中国文化气息的行知实验小学深感满意,并对学校欣然留言:“We like your school and the pupils are so cate and nice!”

以项目加强国际合作

2012年4月26日上午,在武侯教育局叶志豪副局长的陪同下,来自上海的新加坡的科思达教育集团下的幼教机构爱儿坊培训部的两名老师和丹麦乐高基金会的中国总部代表杨女士三人来到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领办的成都市武侯区小陶子幼儿园进行回访调研。2011年9月,爱儿坊(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向武侯区等地幼儿园捐赠了由乐高基金会(丹麦)提供的450箱乐高积木,并开展了玩具教程的使用和婴幼儿智力发展专题培训,将这一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向西部进行辐射。来校专家和学者与园内教师及幼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调查,对幼儿园能认真贯彻落实培训要求,将这一份公益性事业开展得有声有色给予了高度肯定。

文化交流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新训练项目 指导教师 外语专业

笔者于2013-2015两个学年中指导了三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总结了点滴经验,可以大致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三个引导、四个重视”,分享如下:

一、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实践活动是保障上述理论的支撑点。国内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因专业特点,历来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空间,而学校团委提供了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的优秀平台,为所有学生搭起了平等舞台。阿语系2011级黄世宇等四位学生珍惜并且抓住这次机会,组建起“斯芬克斯团队”,创造性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变所学为所用,尝试将阿拉伯语语言基础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积淀运用到社会实践调查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笔者亦在多数场合鼓励各年级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将书本上的阿拉伯语变成嘴边的阿拉伯语,将理论上的跨文化交流变成实践中的思想碰撞,认识周边的外国朋友,构建未来的职场模型。之后,学生抓住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申报上述计划,课题题目为“阿拉伯语网络信息资讯平台建设”,并成功获得立项。

2013年,这个学生团队以周密的调研报告、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密切的团队协作,在考核中成绩突出,顺利结项。紧接着,2012级阿拉伯语系的另外两个学生团队受到启发和鼓励,也成功获得该计划立项。两个立项项目分别是“面向阿语学习者的阿拉伯人文视听体验中心建设”和“阿拉伯风情主题餐厅的市场调研”。

二、两个基点:即以语言文化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基点。

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应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语言文化的特色,不仅仅是懂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会说阿拉伯语,更应是以此为立足点,掌握阿拉伯朋友的思维习惯,调查厘清他们的生活需求,从而做到社会调查所需的适用性。将这两个基点融为一体,是笔者鼓励学生和督促学生的主要思路。

在实践活动中,这三个学生团队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融合网络技术、掌上媒体、新闻宣传、市场营销、教育技术等手段,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他们在成功获得省级立项后,迅速建设并运营面向南京市内的阿拉伯人的网络咨询平台,并且与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同学组建运行团队,参加南京大学“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了不少商家的青睐。

三、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规范团队分工、引导学生做好调查记录、引导学生“打磨”调查报告。

合理的团队分工是实践团队赖以为生的根本保障。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四名成员是2011级阿语系的学生骨干,团队负责人黄世宇是外院的团总支副书记,笔者对这样一支力量感到满意甚至羡慕。在成团之前和成团之后,笔者和这个团队进行了几次集体会议协商,对团队分工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调查记录是团队调查活动的主体,没有清晰的记录,就不会形成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因此,为本科学生进行合适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成团之后和实践进行过程中,笔者通过不同的形式,例如会议和网络交流与团队成员进行协商,提供指导。

调查报告是优秀团队皇冠上的“明珠”,唯有写好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的价值才能凸显。因此,指导和“打磨”学生的调查报告,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上述三支学生团队在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四篇论文,分别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交通、交流、饮食等情况的调研》(黄世宇、郭丽萍)、《“面向阿语学习者的阿拉伯语人文视听体验中心”建设的探索》(项毛毛、许若梦、曾雪芳、杨雪露)、《阿拉伯主题餐厅市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钱淑玲、陈靖钧)和《国内阿拉伯主题餐厅现状调研分析》(陈柏锦、李昱),发表在《考试周刊》杂志上。

四、四个重视:即重视以“点”带“面”、重视原型启发、重视整合资源、重视巩固成果。

调查活动应有的放矢,以重点带全面,从重点突破全局,例如针对阿拉伯留学生聚集的部分高校采取大面积数据采集,针对义乌地区阿拉伯商人采取走访式调查等。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重视原型启发,就是以外国语学院成功的事件调查案例作为原型,鼓励学生学习领悟。整合资源尤为重要,利用南京已有的外教和穆斯林学者的资源,为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巩固成果,就是将这一批学生实践的优秀经验传承下去,为更多的学生实践团队提供可信赖的导航。

总之,通过两年来指导的三项外语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让笔者更深刻地领悟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柏锦,李昱.国内阿拉伯主题餐厅现状调研分析[J].考试周刊,2015(53).

[2]崔林杰.阿拉伯语口译课程的宏观设计[J].考试周刊,2014(87).

[3]崔林杰.全面学分制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管理创新的若干尝试―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3(82).

[4]黄世宇,郭丽萍.南京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交通、交流、饮食等情况的调研[J].考试周刊,20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