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企业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学习贯彻十精神,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当前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但在要加强交通企业的制度革新,而且要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联系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文化,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和实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增强实效,建设交通的企业文化理念,加大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打造交通企业的品牌,取信于民,又快又好的发展交通行业,让老百姓看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行动,让职工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同分享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成果。以新理念、新思路、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促进交通行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文化及交通企业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也可以狭义的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交通企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交通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交通行业的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环境文化,就是工作、学习的办公条件,环境文化是借助环境效应,对交通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严肃交通风纪,使交通职工举止大方,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环境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诱导者、监督者,是无形的学校,它能为交通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以良好的行业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信任,赢得了交通部门的社会地位,树立了交通部门为民、利民、便民的良好形象。制度文化就是管理文化。交通行业的管理文化可分为硬性管理文化和软性管理文化。前者主要是指制度建设,交通工作目标制度、廉政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后者是指教育管理制度、公开办事制度、跟踪检查制度、违纪处罚制度等,重视的是人的因素。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既有约束,又有激励。观念文化是指行业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现象,是交通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升华。确立新的价值观念、理念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交通核心。
和谐交通建设成就的体现应是让全体人:舒心生活、开心工作。交通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没有交通人员良好的精神文化素质,交通事业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谐交通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和谐交通的建设必须依靠交通文化建设,培育我们良好的精神文化,规范的制度文化,丰富的物质文化。我们要在交通精神、制度、物质文化的框架下,用交通价值文化、岗位学习文化、网络宣传文化、执法文明文化、培训教育文化、管理绩效文化、便民服务文化、清正廉洁文化等来构筑和谐交通文化体系
2、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是交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
做好交通行业管理,树立交通企业形象,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交通队伍是不可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文化,需要和谐的交通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改变交通职工的行为方式,激活各部门的组织和队伍;只有和谐交通文化,才能在广大职工中树立正确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培育良好的心态、负责任的精神,才能迅速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品牌价值,创造社会效益。
3、加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是树立交通良好形象、打造交通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
立足行业 建立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9年,前身是广东交通学院,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多年发展,学院政校企合作平台稳固,社会服务能力强,形成了“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校企合作,走交通特色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的办学特色。
“四层”质量文化体系。实践中,学院建立起了具有交通职业特色的“四层”质量文化体系。一是物质层,即学院质量的物质文化,它是凝聚在高职物质设施中,体现高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外化部分;二是制度层,即学院质量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政策等;三是行为层,即学院质量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的管理层、师生员工利用物质层的要素,在制度层的约束下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教学、学习、质量交往、质量公关宣传等活动的行为模式;四是精神层,即学院质量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高校质量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四个层次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换,互相渗透,为学院内涵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融入行业文化精髓。学院的专业和专业群具有鲜明的交通职业特色。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学院深入发掘博大精深的交通文化底蕴,重点引进优秀交通行业企业文化进学校,实现了质量文化与交通行业文化、质量文化与交通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与学院交通专业文化的交汇融通,形成了体现交通行业文化精神、融入交通企业文化精髓、具有高职质量文化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模式。
汲取行业文化精神。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学院深入研究学校与交通行业企业在管理运行机制、制度、管理流程、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寻求相互交流融通的突破口。通过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具有行业文化精神和职业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的“开路先锋”精神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铺路石”精神与敢于与大风大浪搏斗的“航海搏击”交通行业精神。
面向市场 文化质量建设魅力无穷
近年来,学院坚持铸入行业企业精神,大力加强校园质量文化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全面对接,为创建“国内知名、同类领先、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弘扬交通文化,推动自身发展。学院坚持在历史中传承,现实中扬弃,创新中发现,发展中升华,积极开展交通文化、优秀交通企业文化、质量文化的教育研究,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逐步建立内容覆盖理论课、实践课、课外活动的教学体系。大力弘扬以“开路先锋”“铺路石”“航海搏击”的行业精神为核心的交通文化,吸纳优秀企业的团队协作、客户中心、以人为本等企业文化。
学院在新的质量文化的提炼、设计过程中,让新老员工共同参与,发挥他们积极参与管理的作用,使质量文化的价值观固化为组织习惯,增强质量文化的执行力,实现了学院自身的发展壮大。
推动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学院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企业参与、专业相关、社会认同”的各类活动,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学院分期举办各专业的文化节,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开展与专业密切联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学校专业教学的有力补充,开拓了师生的专业视野,启迪了思维,丰富了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着广大师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很有帮助,对提高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优化校园景观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体现环保精神,彰显交通特色,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学院从实际出发,以校园建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设施,以及教室、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将学校精神体现于各种标记物之中。
在实训室质量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专业文化特色,展示实训室的文化内涵与亮点:数控实训室――精密高效,柔性集成;制冷空调实训室――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电工工艺室――勤学、苦练、技能,安全、文明、操作,等等,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和交通特色。
同时,依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学院在典礼仪式、视觉标识、物品使用、文件制作、对外宣传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规范系统,在学院的各种交流、仪式、庆典活动中推广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成果。
深化校企合作,铸入行业企业文化。 实践中,学院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和服务对象特点,依靠交通专业,积极引进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借此开展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教育效果显著。积极引进企业管理理念。例如,利泰集团的“您的汽车专家”、丰田“5S”管理等,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与企业管理共发展,与学院共奋进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
另外,学院与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时,方案中不仅有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要求,还有学生从业态度和思想素质培养的要求。将订单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订单班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一系列的内容制成标语悬挂于课室大楼,并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或基层管理人员到班级座谈,使学生时刻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改进实训教学,营造文化氛围。学院在教学内容及管理机制上不断探索,使实训教学有企业氛围,努力缩小与企业的差距。在建设校内丰田实训中心和机加工工厂时,均按企业标准制定生产流程,借鉴企业的6S管理等制度贴在或悬挂于墙上,学生进入实训场所犹如进入车间,学生就是员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思政教育 融合
前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成型。经济结构和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改革正在深入的进行。在企业改革过程当中,曾经被忽视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关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形成于企业发展过程总结的经验当中。企业文化是符合企业特征的价值体现。从企业运营生产、员工管理、规章制度等多个管理方面都能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统一价值导向。企业文化包括经营理念、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员工具有良好的约束、激励和凝聚作用,具有良好的协调功能,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潜在的实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教育员工,帮助员工更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政工作融入到员工管理当中,用最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引导员工,提高员工良好的意识,增加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全新的观念。员工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帮助。企业通过先进科学理论的应用,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规范员工的行为,提供让员工接受的价值取向,使员工自主投入到思政工作当中。以思政教育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形成深刻的思想认识。另外,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该环境当中,员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到企业工作当中,以最佳的状态参与企业的发展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以培养人的素质品质为前提,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在企业工作当中,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运营管理开辟新的路径。另外,企业方面对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员工要予以奖励,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地参与到企业运营管理当中,有利于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这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共性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一致的发展目标,都是以培养员工为主,推动企业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交集,都是围绕着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的运营导向,展开实施。价值取向相同,价值观念一致,都是以教育、培养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发展,针对员工的思想、心理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员工的素质品质,以思想政治来培育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员工的自身素质,对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了企业发展良好的氛围。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互补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共同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差异的形成促进了的二者之间的互补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企业文化建设更着重于经济层面,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政治层面,二者发展目标的方向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对于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平衡发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从企业整体出发,广泛提升企业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员工个人出发,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素质水平。二者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却形成了互补,二者的有效融合,着力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多个方面,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更加积极主动,将企业文化化作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思政教育推动了企业文化的传播,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整体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结论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发展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的企业发展实际,对二者加以有效的融合。利用二者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异,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运营发展当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推动现代企业改革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2]刘晓云.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源性及融合路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人类学;双语教学;地方性教材;阿依特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14-03
社会各界的研究学者对于人类教育的问题有过数篇研究文章,包括正式教育(学校、机构类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家庭教育、生活中所得到的教育等);双语教育、多语教育以及母语等方面的语言类教育、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在这些教育类型中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有所研究,但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汉语和母语的学习不恰当)、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学生难就业等问题,学界还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以下笔者通过新疆地区的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背景,简要探讨大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类学对教育的研究
人类学对教育的关注是由非正式教育(家庭教育)入手的,即婴儿成长过程中教育信息的获得为切入点,探析人类通过平常生活习俗中得到教育的重要性。比如玛格瑞德・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年),米德在本书的最后两章,在重新系统地叙述萨摩亚养育儿童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儿童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并作了对比剖析。她在书中这样描述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与生命中的其他任何时期别无二异,甚至会因为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而显得更加美好……那种在别处会出现的青春期的不安和压力在这里消失了……萨摩亚社会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使青春期变得容易度过。……这正是由萨摩亚社会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①人类学对教育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因此后来人类学领域发展出了一门教育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人类获得教育信息的途径、方式、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人类学主要涉及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进行研究。教育人类学在1970年以前的历史主要是社会性的而非学术性的。其历史的第一阶段始于1900年,止于1960年;第二阶段从1960年起持续至大约1970年。在第一阶段中,人类学家驳拆了关于美国公立学校中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层次儿童以及殖民地属地中原住民儿童学习症结的“错误理论”。他们对这些儿童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解释,对学校的问题提供了一些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并开展了研究工作,以为更好地解决学校问题提供知识扶持。第二阶段所做的主要大事为,人类学家开始鼓励在大学前的教育层次教授他们的学科。美国人类学协会成立了一个课程研究委员会负责开发和散播合适的课程材料。人类学家准备了一份教育参考书目,组织了多场研讨会,并就具体的教育问题撰写了论文。将人类学家引进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为纠正文化概念被误用的需要,教育研究人员和干预主义者针对低收入阶层和少数民族儿童提出的“文化匮乏”论。“文化匮乏”论意指这些儿童不具有他们来自主流白人中产阶级的同龄人中所常见的一些“特质”。人类学家反对这种对文化的特质定义,支持少数民族群体关于他们的儿童在学校遇到困难的原因是基于他们的“文化中断”的说法,并在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和学校展开民族志研究以展示和寻求解救这种文化中断。……1970年由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类学家和对应用人类学概念解决教育问题感兴趣的非人类学家共同成立了人类学与教育理事会。该理事会下设12个委员会,对学科与文化研究、认知与语言学研究、人类学教学、少数民族事务以及教师备课等兴趣领域开展研究。从此,教育人类学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得于发展。”②
人类学的教育研究就是这样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从1970年开始美国黑人孩子在官方学校(正规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委员会的人员站在体质特征上认为黑人孩子(或少数民族和收入低下的家庭孩子)在学校跟不上所设课程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缺陷,由于他们的文化低下、脑部不发达所致,用一种文化偏见和人种歧视的眼光去看他们,而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差异不在于体质上的不同,而是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应该用文化高低来看待,而是每个人群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文化中断”现象,所以人类学家提倡在这些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的地区去了解情况,进行民族志的调研,要找出文化差异存在的根源,从而解决他们在学校所遇到的问题等。那么,中国也是多民族的国家,内地(沿海地区)和边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因素和传统非正式教育系统,因此,在中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对学习乏味、在巨大的压力中学习、应付考试、理论学习跟实际应用联系不上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疆地区大学、中学甚至在小学也存在着。下面笔者举例新疆教育中的问题和双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作一番探讨。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有些问题跟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与基础教育相关。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后就选择了报考硕士研究生,导致研究生也难就业的问题。这些光追究学历不考虑质量的教育体系为什么会蔓延?是学校教育,即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我认为中国的孩子负担最重,他们一生下来会走路以后就承担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艰难任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或忽略了非正式教育的环节呢?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人类的重要环节。那么现在的孩子们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了吗?就像现代人对电脑或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样,他们对正式教育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没有自己的设想、爱好,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造力等。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在制造一些机械性的机器,总想把孩子培养得十全十美,让孩子什么都要学,课外学习音乐(钢琴、小提琴等等)、美术、外语、数学等,当然以上课程对于孩子的思维发育有好处的,但是强迫的学习会使孩子对这种正式教育产生怀疑,失去积极性。有些孩子怕长辈,只能应付性地学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反面影响。“家有小儿,一天,忽地问道:‘爸,我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父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口应了一声:‘嗯!’却突然听见了欢呼声:‘哦!明天不上学了!’父亲这才想起,明天即非周末,也非公休日,怎么就可以不上学呢?于是狠狠地说:‘不行,明天得去上学!否则周末不带你去玩儿。’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理由想象,这样的状况绝不仅仅只发生在一个家庭……”③越来越多的都市孩子面临如此的困惑,而想上学而没有条件上不了学的偏远的牧区、农区孩子也很多,这种问题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也在研究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现代人对于工具的依赖远远超出了原始人使用工具的情况,虽然原始人所创造的工具很粗燥,但那是他们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中的斗争中所制造的,是普通生活中发现的。因此,培养孩子也要考虑地方特色和非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内容。
(一)教材和教师梯队缺乏,是影响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源
边疆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相同,因此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并存的特点。所以全国统一进行的双语教育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各地区的教育实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时统一的教材(统一编的小学、中学汉文教材)不能普遍使用的原因就是统一的语言――汉语。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也非常渴望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甚至缺乏优秀的汉语教师,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分散地居住着众多民族)学校设立在偏远的牧区或山区,教学环境很差,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在那里教学。
个案:“为了传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依特斯”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接班人,我们从2011年开始编纂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小学通用的课外教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教材》(1)(2)(3),目前已经在青河县各中小学开始试用,如果自治区政府和教育厅同意使用,我们想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等哈萨克族聚集区普及使用,这在哈萨克族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对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保存和传承作用。”④
以上个案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地方性教材(尤其是文化类的教材)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口头传统文化。
(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富裕人民和解决这些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牧民定居、奔小康、建设食宿学校(在牧区)、民汉合校(最近几年全疆市、县、乡学校都实现了合校)、进行双语教学工程等,其中我认为存在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工程的实施。民汉合校指同一个市、县、乡的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一体化,并统一管理,统一授课。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明显发现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的差别,文化、习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民汉合校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提高民汉学生交流学习、提高团结、共同学习,但是交流肯定带来一些冲突,尤其是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明显的、容易发现的身体间的冲突,而是在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习俗方面的冲突。民汉合校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在小学、中学理科类课程都用汉语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第一,对授课的民族教师带来压力,以前一脉相传的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教学的老师,一夜间要求汉语授课,使这些教师很难接受。第二,对于刚在小学和中学开始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以他们的汉语水平接受这种教育会很吃力。一门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应该是专业词汇,小学、中学物理、数学、化学等课程都有自己的很多专业词汇,这些孩子所学的只是初级汉语,只掌握了日常使用汉语,专业汉语学习还很差。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会受到歧视,对学习不感兴趣,越往后越没有学习的兴趣,严重时会导致退学、逃学等现象。
也有部分都市孩子适应很快,容易适应这种学习氛围,但是这些占少数。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用少数的成功案例来分析民汉合校、双语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在这些教育模式中仍有很多问题。这些学生考入大学后,在大学基本上都用汉语授课,由于基础很薄弱,在大学的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都遇到很大困难。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他(她)们业余的时间学习外语(英语、外语、日语等),而不愿意学汉语,问题的根源出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使他们对汉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没有地区特色,教材中缺乏地方性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很差,缺乏书本知识和实际实践联系能力,缺乏创业意识的培养。
三、解决的措施
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民汉合校后,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次是中小学教材和相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在小学、中学里教学方式的不妥当,导致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受挫。由于突然实行民汉合校、汉语授课措施,给没有心理准备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应该实行教育改革之前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在专业和汉语授课方面能够全面发展。
在小学(民族班)课程里设立一门专业汉语学科,包括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的专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词汇相对应的内容。而初中和高中也同样设立这样的专业汉语课程并编出教材,同时从小学开始教授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课程。这样学生进入到大学对于汉语授课的环境并不陌生,容易适应这种教学环境。
大学教育教学中,设立专业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并且设置一些地区特色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地区,如全校设立民俗、民族文化等公共课,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新特的民族风情,设立旅游专业时也要考虑民族文化、民族民俗、人类学的有关知识跟旅游资格证等挂钩,让民族文化以正宗的方式介绍给旅客。
在大学教学中尽量塑造条件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也应该在大学能接受到创业、企业操纵等工作的运行过程和创建过程,从而及时适应社会,转变观念,把知识转变为职业能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四、总结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大学教育质量,是学生适应社会和生存的关键阶段。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地区必须狠抓落实的一项教育改革,但是不要把双语教学搞成汉语教育,忽视民族文化、语言的传承。只要在中小学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进行双语教学,进入大学阶段学生才会很好地适应,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也对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从而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保护传统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注释:
①玛格瑞德・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化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周晓红、李姚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431~4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③邱泽奇著,《社会学是什么》,1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④该个案于2013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某中学副校长访谈所得。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袁同凯.教育人类学简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王铭铭.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4版)[M].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 CIS 中医院 文化建设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market, the role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N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form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estern-oriented construction and repetitions are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plac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CM hospital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image design of enterprises by using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lesson f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81 TCM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我国医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富有卓见的策略。如何构建凸显中医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院文化是当前中医院思考的重要问题。
1.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稳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并在2009年制订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1.1 医院文化形式化、肤浅化
主要表现在:①把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职工文体活动;②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结合不够理想;③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开展到基层,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医院文化建设功能时,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其他功能。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1.3 文化建设西医化、雷同化
由于客观经济因素,目前很少有中医院能脱离西医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中医院为“西医”而代言,在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带有西医色彩。另一方面,中医院之间的文化建设雷同化严重,千院一面是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回顾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2],由此可见,中医院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企业化组织管理方式转型。医院与企业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理论体系导入中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空间。
2.1 组织结构的相似性DD借鉴企业CIS经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载体。
2.2 功能目标的差异性DD创新医院CIS体系
企业最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营销学的理论,带有明确的推销导向,即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医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医疗行业毕竟不同于企业,中医院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自身还具有公益性质。
3.中医院文化建设运用CIS理论的重要性
3.1 树立正宗中医的医院形象
我国中医院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正宗”中医院文化传承却面临后继乏人乏术,有些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就诊方式和医院环境已经完全“西医化”,甚至可以说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面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医药在中医人手里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手里慢慢隐失。要使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变味、不走样,就必须要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3.2 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提供一种长期的牵引力,与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等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将是提升中医院市场竞争力,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院的文化形象建设要突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文化基因,中医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将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的文化观念相融合,以塑造当代中医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现代人能够直观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认同中医药。
4.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CIS是由理念识别(me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统组成,其中理念识别是CIS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CIS的实现途径,视觉识别是CIS的传播手段。为了认真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文化,2013年6~7月,由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设计了调查问卷,展开对江苏省81所中医院进行中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对医院职工和患者采用了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本研究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在医院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3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4.1 理念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1.1 概念 CIS体系中的理念识别是确定企业组织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组织发展、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医院理念识别系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指导医院管理者如何运营医院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来源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理性正确的思考、对医院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诊断,对于医院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4.1.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您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54.4%;“体现得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体现”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体现”的仅有1人。
4.1.3 分析与思考 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理念识别核心内容,也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调研的81所中医院中,93%的职员认为本院的院训或宗旨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4.3 视觉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3.1 概念 视觉识别主要是传达中医院理念,是中医院表层的形象,是将医院办院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独特的医院形象。视觉识别在CIS理论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通过视觉识别设计展示中医院文化,是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
4.3.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49.0%;“体现得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体现”的有19人;占0.6%;仅有4人“完全不体现”,占0.1%。
调研问题二:“您对这所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深刻吗?”,可供选项: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无印象。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对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7.1%,“深刻”的有963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人占47.5%,“不深刻”的有905人,占19.7%,“毫无印象”的有222人,占4.8%。
调研问题三:“您认为这所中医院的就诊环境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吗?”,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认为中医院的就诊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563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12.2%;“体现得较好”的有2009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人,占38.7%;“不能体现”的有214人,占4.6%;“完全不体现”的有31人,占0.7%。
4.3.3 分析与思考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示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医院的环境形象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依据调研结果,我们能清楚了解到不论是医院职工和还是来就医的患者都非常认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环境形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