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炼了师资培训方面好的做法,为建设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问题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14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管理者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受益匪浅。借此良机,笔者设计了《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师资培训方面好的做法,以期更好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该次培训班的学员为广西各地从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共收回调查问卷36份。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年龄方面,5.6%为30岁以下,41.7%为31—40岁,33.3%为41—50岁,19.4%为50岁以上;学历方面,58.3%为本科学历,41.7%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年限方面,52.7%不到5年,22.4%为5~10年,8.3%为10~20年,16.6%为20年以上;单位性质方面,19.4%为教育行政机构,22.3%为本科院校,27.8%为高职院校,16.6%为中职学校,13.9%为其他单位。

一、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师资现状,问卷第13题设计如下:您认为职业教育师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多选)A.学历偏低,B.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C.多为双证型而非双师型教师,D.优秀的技能型教师过少,E.名师匮乏,F.缺乏现代信息技术,G.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H.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广西职业教育师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次为:

1.缺少优秀的技能型教师

有31人选择了D项,占86.1%。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尽管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2.名师匮乏

有21人选择了E项,占58.3%。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中职教师只占1人(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中职教师只占3人(1.7%);教学骨干2432人中,中职教师占82人(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达到1:1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3.多为双证型而非双师型教师

有20人选择了C项,占55.6%。纯粹的双证型教师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形象。教师个人没有注重技能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

其余选项,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占36.1%,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占36.1%,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占30.5%,学历偏低占5.5%。

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前的培训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72.2%的人认为一般。和师资薄弱相对应的是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的意愿不足。那么,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

问卷第14题设计如下:您认为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多选)A.培训经费不足,B.教师不重视培训,C.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D.培训方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E.教师紧缺、培训时间少,F.师德培训不足,G.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依次为:

1.培训方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有33人选择了此项,占91.7%。从问卷来看,目前采用最多的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其次是学校跟岗研修和实地考察。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有28人选择了此项,占77.8%。从问卷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

3.教师紧缺,培训时间少

有20人选择了此项,占55.6%。根据南宁市教育局的《2014—2015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有34所,在校生9.21万人,专任教师1997人;兼任教师没有具体数字,但从了解情况看,约占专任教师的四分之一,师资严重短缺。而且教师寒暑假忙于招生工作,根本没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培训的机会,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效果不甚理想。

其余选项,教师不重视培训占47.2%,师德培训不足占41.7%,培训经费不足占36.1%。

三、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及活动

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师资培训的效果,问卷第10题设计如下:您认为理想的培训模式是什么?(多选)A.学校独立培养,B.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C.企业实践培养,D.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培养,E.在线培训,F.其他。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依次如下。

1.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有33人选择了此项,占91.7%。理想的校企互动共享模式中,由企业力所能及地提供实习基地,并参与学校教学方案的制定,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发挥师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培养

有26人选择了此项,占72.2%。从调查中了解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培训团队,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行业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企业实践培养

有24人选择了此项,占66.7%。但目前教师企业实践的收效不大,由于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企业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帮助中职学校培养教师的义务,更不可能打乱生产经营秩序让教师到企业短期顶岗或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有些流于形式。

其余选项,在线培训占30.5%,学校独立培养占5.5%。

为了从被调查者的切身体会中提炼出师资培训的好的做法,问卷第15题设计如下:举例说明您参加过的或了解到的效果很好的职业教师培训活动。从调查问卷结果看,依次归纳如下。

一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顶层设计的师资培训活动。此项活动得到被调查者的高度赞赏。到企业顶岗(跟班)学习培训、下企业锻炼、引企入校、全程参与企业技术项目都是被调查者认可的好活动,但也提到企业为了不影响效益,很难配合学校,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

二是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广西名师培养工程2014年度示范教学辐射活动,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崇左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组织了11场专家现场指导的示范教学研讨课。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搭建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环境,吸引、聚集和培养一批中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头羊效应”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

三是以职业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各类评选推动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例如,为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2013年起,广西每年举办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教师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有较大的提升。

四是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南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系承担了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任务,模具专业已开发了《机械零件的测绘》《制作单工序冷冲模》《制作塑料注射模》等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教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开发水平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得到了同步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针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难题,教育部近5年出台了指导性较强的政策,例如,《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系统培养与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这些年职教攻坚、内涵提升等系列活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我们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打造成专业技术强、师德高尚,既有专业理论,又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选学机制;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78-03

一、研究背景

1.主体错位现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此外,教师培训还存在着教师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工学矛盾条件下教师参训难等问题。

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培训的“主体错位”。传统的教师培训思维下,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培训客体。培训管理者及培训专家团队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培训的规划与实施,在课程结构设计、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选取以及培训资源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培训客体缺少必要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上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因此,有必要将“主体”让位于教师,为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力,形成自主选学机制。

2.自主选学机制

自主选学机制是指参训者根据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由参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机构与参训学员共同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联结关系和运行方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有必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实现自主选学机制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以适应中小学教师培训及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目前,浙江等省市构建了具备自主选课功能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管理平台。除了自主选学机制,招投标机制仍然是分配培训资源的重要方式,为此该平台将同时支持教师培训项目的招标评审工作。

二、系统设计原则

该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设计合理,符合用户使用习惯。②可联通性。适应上级有关教师培训的文件要求,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能够聚合各培训机构的课程信息。③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采用开放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系统升级、兼容、处理能力、数据库、软件二次开发等方面的可扩展性,提供相应的应用开发接口。④安全性和保密性。具有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禁止越权操作,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自动异机备份。⑤高性能。支持注册用户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应达到规定的标准。

平台采用B/S架构,可支持Unix、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支持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可采用J2EE标准或.NET技术,在数据交换上提供XML支持。应用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要采取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三、系统总体架构

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旨在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集招标评审、自主选课、学分记录、资源聚合、统计监测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化的教师培训管理、课程资源共享和培训信息公开等,转变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管理水平。

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浏览器在线访问该平台,按照权限类别可将用户划分为省级用户、市级用户、县级用户、校级用户、培训机构用户、公众用户等6类,其中,公众用户仅限访问前台门户系统,而其他用户除此之外还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

采取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构建分布式和多级式的“省一市一县一校”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集群。①每级用户负责本级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可以创建本级管理员、本级培训机构、本级数据操作员、本级主管领导、本级评审专家等用户角色,对本级数据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输出等。上一级用户可以查阅和统计其下辖所有子级用户的开放数据。②各市(县、校)级单位可以定制本地化管理子平台。从分级角度来看,平台集群由省级平台、各级本地化平台构成。其中,省级用户使用和管理的平台称为“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仅用于管理实施省级培训项目(即国培和区培项目)。如果某级用户(市级用户、县级用户或校级用户)要利用本平台实施和管理本级教师培训项目,可申请开通拥有独立访问网址的本地化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例如“某市、某县或某校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四、功能需求设计

1.招标评审

(1)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单位可以相应级别的培训项目。校级单位的培训项目属于“校本培训”,不需要经过招标评审,由学校确定后直接遴选和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或县级培训项目时,进入招标程序,需指定评审用评分表(评分表的指标项可以动态添加和设置)。

(2)项目申报。经培训项目单位审核后,培训机构方可具备申报资格。培训机构申报时,需要填报投标信息及上传培训方案。

(3)项目评审。项目单位对投标培训机构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进入二审;维护和管理评审专家库,从评审专家库中委派若干名专家完成二审;按照得分排名,输出评审结果报表。经项目单位审定后确定评审结果,在平台上公布定标结果。

(4)学员选配。项目单位将已定标项目的培训名额逐级分派下发至学校,由学校遴选和组织教师进行报名。平台提供一定智能性或辅助功能,实现选配的均衡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避免重复派送教师)。培训机构确认学员名单,并向学员发放培训课程表及通知书。

2.自主选课

该模块用于培训机构申报建立课程项目,并供教师自主选学。培训管理单位依据教师选择培训机构的课时总量,与培训机构结算培训经费。

(1)自选课程申报。培训机构每学期在开放申报的时间段内申报自选课程,提供课程基本信息、开班信息、学分信息、预学片段等。经专家组审核,以及培训管理单位(教育厅或教育局)审批后,申报课程方可开放。

(2)自选课程报名。在自主选课开放的若干个时间段内,教师自主报名选课,培训机构对自主报名名单进行复核。报名人数达到开班条件的班期,由培训机构进行“确定开班”操作,并可以进一步设置每个培训班期的课程表,发放课程通知书。报名人数达不到开班条件的班期,由培训机构取消办班,或组织二次报名。

(3)选课情况统计。按时间、培训机构统计选课的人时数,并可自动计算选课结算费用。

3.学分记录

该模块用于登记学员学分及培训记录,提供查询统计功能。培训机构可以对培训学员录入成绩和评价;教师可以查询已完成或未完成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信息,查阅在各年度的学分统计数;各级单位可以查询本区域内所有教师的培训记录及学分统计信息。

4.资源聚合

该模块基于开放接口将生成性资源或本地特色资源的索引信息进行聚合,供全省教师共享使用。其中,生成性资源来源于各培训机构的学员作品或案例;本地特色资源来源于省级资源平台征集、引进、自主开发的资源。平台提供资源审核、评价的机制,以便遴选优质资源。

5.统计监测

该模块用于监测培训的基本信息、过程信息和质量信息,具备项目信息统计、学员信息统计、区域培训统计、机构培训统计、学分评价统计等功能。项目信息统计可以按学科、培训班期对基本信息、报名信息、选课信息、成绩评价信息等进行统计,可以对起止时间、所在地区等字段进行透视筛选。区域培训统计可以对某区域内幼儿园、中小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参训情况进行统计,例如参训人数(率)、完成人数(率)、满意率等。

6.门户管理及前台门户系统

门户后台管理具备常见的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功能,可以设置栏目、、审核和管理文章,将信息在前台门户系统进行公开。前台门户系统主要用于公开新闻公告、政策文件、培训简报、招标通知、统计报表、优秀成果等,分为省级门户系统、培训项目门户系统以及各市(县、校)本地化门户系统。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救互救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20-02

近年来,由于高校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如大学生出现自杀、溺水、坠楼、车祸、中毒、中暑和意外砸伤等,并表现出猝死、昏迷、休克、过敏等急症现象屡见不鲜。院前及时正确的自救互救在救护过程中极为重要,现实生活中很多案例表明当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时,由于没有及时、正确的实施院前救护,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院前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培养,提高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的意义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病人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1]。伤病事件发生在最初的4~10分钟左右是急救处置的关键时期,积极进行自救互救可以明显降低意外伤病造成的伤害,但专业救助人员通常很难在4~10分钟内到达现场,不少病人多由于抢救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2月17日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一位高管倒在台阶上猝死身亡充分说明了民众懂得并实施自救互救的重要性。高校是大学生的聚集区域,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和宣传能力强,能够在社会上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且大学生每年的寒、暑假,经常出现在车站、码头,这些地方人群比较集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也相对校高,如果掌握了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护,对维持病人的生命,防止再损伤,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已刻不容缓。

二、院前急救和自救互救的内涵

1.院前急救,即院外(现场)急救。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情况下,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的呼救、治疗、抢救、转运等一系列过程。

2.自救是指当发生意外事故或灾害时,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自我保护,等待救援的方法。

3.互救是当发生意外事故或灾害时,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幸免于难的人员或其他人员利用自己的急救知识,妥善地救护受伤人员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院前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现状

我们随机对井冈山大学2013级和2012级200名非医学专业学生(2012级学生52人,2013级148人)进行问卷调查,76.2%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自救互救正规培训,35.5%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交通报警电话,84.7%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救护培训,从表1看,不少学生自救互救知识缺乏。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救护知识缺乏,救护能力低,大学生急救理论知识错误最高达50.30%,而急救技能错误最高达97.57%,有8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急救护理知识[2]。

四、高校大学生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偏低的原因

1.对自救互救认识不足,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认为灾害离我们很远,不必杞人忧天,即便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急救任务也应该是医生的事,从而不重视急救知识的掌握。从表2看,不少学生自救互救意识薄弱,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漠不关心,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束手无策。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通过调查表明,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自救互救正规的培训。一般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电视、报刊杂志、展览等)和家庭教育来获取应急自救互救知识。

3.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接触意外伤害的机会不多,自救互救意识不强。同时,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重,互帮互助的精神相对欠佳,从而导致在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不知所措。

五、提高大学生院前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的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发放急救知识手册,定期出急救知识专栏、图片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急救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以及座谈讨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和利用网络资源让大学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和学习急救知识。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危机意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自救互救知识专题讲座,运用国内外生动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理论水平。

3.加强应急能力培养,提高自救互救能力。(1)强化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制定各种急救预案,规范流程,成立高校大学生互救自救协会,针对常见急症处理(呼救、心脑复苏、止血、包扎、搬运等)技能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模拟演练和培训。对每一幢楼都配备灭火器,在醒目位置悬挂疏散逃生路线图,并实地进行逃生演习,消防演习,自救互救演习,提高应急技能。(2)心理素质的培养。当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有些人会恐慌不安,不知所措,失去理智,错失挽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正确判断,急中生智,果断决策,同时及时拔打求助电话,尽最大努力摆脱危险,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加强挫折训练和耐压训练,以磨炼意志,提高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开设院前急救医学课程,普及急救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医学概论,常见急症与处理方法、意外伤害和创伤的识别与现场处理,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急救援助,急救常用药物等。

总之,院前急救在急救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自救互救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普及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和探索自救互救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庞国明.院前急救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现场急救;意外事故

近年,地震、海啸、火灾、洪水、甲流等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出现,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层出不穷,现场施救在社会发展纷繁复杂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为了维持受害者生命、稳定伤情、防止继发性损伤就必须对伤者实施现场急救,但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内,严重创伤病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内,故意外伤害现场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掌握紧急救助技能对自救或对他人实施救助非常重要,如果施救及时准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经常会手足无措,从而错失很多自救或施救于人的良机,而使事故向恶性方向延展下去,其后果也是令人悲痛不已。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意外事故频率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急救意识淡薄。

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均不够,在急救知识宣传上形式单一单调,普及工作不到位。大学里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宣传展板形式,宣传没有成为常态化。偶有大型的宣传都是在“大难”来临时或之后(非典、甲流、地震、火灾、意外伤害等)才开始陆陆续续映入人们的眼帘。各高校现普遍以冬日防火等为契机搞一些讲座、演练等形式的宣传活动,或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传授一些意外身体伤害的急救措施为主要的急救知识宣传渠道,但均涉及范围狭隘,学习知识有限,缺乏专业、正规指导和训练,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急救知识相当匮乏,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实施自救和施救于他人,在施救现场,大家多以旁观者的身份处之,急救意识相当淡薄。

2、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出现“想学无门”局面。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比较高,他们非常希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自救或对他人进行施救。但是,当前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体,大学里面很少有相关知识的教学,专业的指导老师也少之甚少,更不要谈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器械,使大学生想去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因为缺乏这样的渠道而无处可学。

二、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措施

1、通过校园网络电视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并且内容定期更换,组织学生和教职工观看学习,并在观看完成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2、通过学校开设网站设立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网页,网页内附有急救措施及技术的操作短片。短片主要包括全面、系统地介绍疾病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知识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设相应的网上对话栏目,为大学生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答疑解惑(和医务室校医协调由医务室专人负责)。

3、为将急救知识教育普及到校园每一位学生,学校可以将急救知识教育片进行拷贝,下发各个院系。各院系通知各个班级进行拷贝,保证每个班都可以看到教育片。班级可组织分寝室观看或者集体观看。观看完之后各班自行组织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急救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并搜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形的其他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问题。将学习效果和所搜集的问题向学院反馈,学院尽快给予评价并对所搜集的疑问进行解答。

4、举办急救知识方面的展览。定期出急救知识专栏、图片展,将其分为疾病、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几个大的版块,内容定期更新。利用周末、节假日或主题日将急救知识专题专版放在餐厅前、体育场、实训中心等处展出,让同学们在这些时段内能够更加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活动期间还可以给大学生发放急救知识手册等措施来宣传急救知识和提高大学生的急救能力。

5、组织急救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开展常用急救知识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每学期培训完之后组织一次大学生急救知识竞赛和急救技能操作比武,在集中培训完之后竞赛活动之前发给志愿者或有兴趣参加本次竞赛活动的学生关于急救知识的文字材料、真人模拟教育片等,同时校医务室提供所需器械并指派专人现场指导,进行大概一周的强化培训,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集中练习。从志愿者和兴趣爱好者中选出一定比例的选手进行分组参加比赛。在人流量较多且比较宽敞的场地进行竞赛。通过必答题、抢答题和技能操作的三轮竞赛,由学校卫生所得老师和教务处、学生处领导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参与奖等。竞赛的效果一是巩固培训知识、加强技能掌握,同时对围观的学生也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对急救知识的普及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对获取急救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拥有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优势,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仅可以使他们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实现自救,还可以在必要时候挽救、救助他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大学生一批一批地培养出来走向社会,传播更多的急救知识,并带动社会各类人群熟练掌握急救技巧技能,“滚雪球”式的效应会将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彭晓青.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探讨[J].科技信息,2009(34).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具备矿山救护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是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基石,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每天都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前沿,他们在常规工作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采矿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能对矿井事故的预防、煤矿职工日常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发挥指导作用,而且能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引导和救助灾区人员迅速撤离灾区,准确地报告事故的情况,协助矿山救护队更好地发挥救护作用,对控制灾情、遏制事故扩大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降低矿井的损失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矿山救护工作的大力开展,针对矿山职工特别是井下一线作业人员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较弱的现状,具备矿山救护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培训教育,对矿山职工讲解、演练和互动操作等。所以应该培养采矿工程学生了解矿山救护任务、具备一般救护知识及氧气呼吸器的使用能力,掌握事故动态和报告事故的能力及指导矿工自救、互救能力等。

二、建设矿山救护实验室的内容

矿山救护实验室的建设主要考虑矿山救护的装备和设施、矿井灾变事故的处理、现场急救技能及井下有害气体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革新,凸显矿山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矿山救护技能的人才培养。

1.矿井火灾事故救援。培养学生掌握控制灭火设备,并明确灭火设备的使用范围、考虑在灭火区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例如水煤气等,能够根据现场需要输送距离来调整浆液混合物比例。起到防止烟雾的蔓延,防止火灾扩大;防止引起瓦斯或煤尘爆炸,防止因火风压引起风流逆转;有利于人员撤退和保护救护人员安全;创造有利的灭火条件的作用。

2.矿井水灾事故救援。培养学生能够形成遇到水灾事故使用井下救生舱的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排水泵的适用条件;计算被堵人员所在地点容积、氧气、瓦斯浓度;计算出被困人员应救出的时间;判定遇险人员位置,涌水通道、水量、水的流动线路,巷道及水泵设施受水淹程度,巷道冲坏和堵塞情况等。起到矿井水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的作用,根据各设备的适用条件准确使用水灾救援装备,提升矿井水灾救援能力。

3.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救援。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压风自救器等自救设备,正确使用正压或者负压氧气呼吸器等施救设备,起到当发生爆炸事故后保障自身及工友的生命安全,积极抢救遇险人员;清理灾区堵塞物;扑灭因爆炸产生的火灾;防止出现连续爆炸;恢复通风的作用。

4.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救援。让学生掌握熟知避灾路线和各种灾害的标示图标,发生突出事故时,能够快速进入安全系统巷并具有采取停电、撤人措施,在逐级排除瓦斯后,方可恢复送电,以及非救护队人员不得进入灾区,救护人员必须佩用氧气呼吸器,不得单独行动的知识。起到对所发生的事故,能够积极领导工友进行紧急避险、自救,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尽量减小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5.顶板事故救援。让学生掌握井下易发生顶板事故的地点,采用探测仪器判断遇险人员位置,与遇险人员联系,采用掘小巷、绕道或使用临时支护通过冒落区接近遇险者;一时无法接近时,应设法利用钻孔、压风管路等提供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起到在日常易发生顶板事故的地点生产时,尽量注意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当发生事故时能够积极地自救和营救的作用。

6.避灾自救。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避灾自救设备,增强自救意识,做到有效进行自行救援或等待救援。通过培养以应急自救、应急救援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以兼职救护人才为目标,为国家矿山培养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设矿山救护实验室的装备和器材

矿山救护实验室的装备建设,主要从以下七个方向着手。

1.个人防护类装备: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紧急呼救器;移动式救生舱等。

2.处理矿山灾害事故的专用装备与器材:正压氧气呼吸器;负正压氧气呼吸器;移动式防灭火注浆装置等。

3.气体检测分析检测类设备:光学瓦斯测定器;多功能甲烷检测报警仪;便携式煤矿气体可爆性测定仪;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等。

4.通讯器材及信息采集与处理类设备:矿用救灾无线视频通讯装置;灾区电话;防爆数码照相机等。

5.医疗急救类器材:自动苏生器等。

6.交通运输工具:铝合金折叠担架等。

7.训练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等。

四、实验室课程设置

根据矿山救护实验室的建设方案,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特色,满足采矿工程、煤矿开采技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等本、专科的教学科研要求;同时满足煤炭企业安全培训要求。实验室开设如下几大类的课程。

1.结合矿山个人防护装备、处理各类矿山灾害事故的专用装备与器材,拟开设《矿山急救技术》类课程。

2.通过气体检测分析仪器、温度、风量检测仪表,结合煤矿井下模拟实训基地模拟实际的矿井通风量、井巷温度的控制,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竞赛平台使用。

3.通过医疗急救器材结合医疗急救技术,培训学生医疗急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自救与救援的能力,弥补学生医疗救援的空白,充分体现矿山综合型人才的核心价值,可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4.通过通讯器材结合煤矿井下模拟实训基地,展开模拟井下发生事故后的实时视频、通话、现场取证、搜救受伤人员等科研与课程教学工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