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庭院植物;景观设计

小庭院模拟自然的景观效果,往往可以使居住其中的人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闲适、幽静的空间氛围。而庭院植物则是营造大自然景观的核心内容。

1植物选择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在进行小庭院设计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通过设计带领使用者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景观。在具体实施时,依据住户的不同喜好与需求,制定不同的设计主题[1]。例如有些住户喜欢回归田园、体验劳作的感觉,在进行设计时,可加入一些可采摘的、且具有观赏性的蔬果类植物。比如用葡萄藤作为花架的藤蔓装饰,用石榴树、桔树作为庭院小乔木,在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通过对果树的养护和对果实的采摘,让住户感受到生命的孕育与丰收的乐趣。而有的住户喜欢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那么在设计时,应注重假山、流水、与植物的搭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江南园林的那份闲情逸致。1.2经济实用原则小庭院以私家庭院为主,后期鲜有专业人员进行养护,因此,不但在进行设计施工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植物景观后期养护费用,做到经济实用。在进行植物品种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长且避免后期需要重复施工的品种;由于生长空间有限,设计应选择生长较慢、易修剪的品种,以维持稳定的植物观赏形态;还应选择管理相对简单容易的植物,比如病虫害少、无飞絮等。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后期植物景观管理和养护的成本。1.3安全性原则小庭院中的植物与人的距离更近、关系更密切,在种植设计时,植物栽种的适宜性、安全性更需要着重考虑。如变叶木、夹竹桃等有毒的植物,应尽量避免在小庭院中实用。而根据住户的个体不同,植物种植的考虑也不同。如给有小孩的住户进行设计时,避开有刺的蔷薇类植物;给有哮喘的住户植物配置时,不选用飘絮、飞花粉的植物。

2植物搭配设计小庭院的形状有很多,正方形、长方形,或宽或窄,或长或扁

在设计时,要依据功能来进行各个部位硬质铺装和植物的搭配,避免使小庭院沦为花草仓库。因此,在进行小庭院景观设计时,要遵循植物设计原则:植物搭配层次丰富,景观精致、耐看;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品种为主,易于管理[2]。2.1空间层次设计在进行植物空间层次设计时,高大乔木属于最高层的植物,往下是灌木层,再往下是草本花卉、地被层。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乔木和灌木的搭配,首先要符合生态互补性。面积较小的庭院,要避免种植生长过高、过快的大型乔木,参考选用小叶树种,避免大型和伸展型的树形。灌木层可以连接庭院外景观,并作为背景效果创造柔和协调的视觉感受,起到隔离外界噪音与灰尘,防护院内景观环境的作用[3]。从光照角度看,植物群上层的乔木接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选择喜阳的植物;而中下层的灌木和地被,因接受的阳光照射相对较少,选择半阴性或阴性植物更利于存活。常绿植物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斑驳树荫,和其他植物搭配容易形成较高的层次感。常绿植物也常作为背景,在冬季衬托落叶植物的枝干、形态美。在植物种植的中低层设计中,地被植物往往是最底层的植物。多年生耐寒植物和灌木基本保持在中层。灌木作为背景可以单棵种植或并列成排种植。而在小庭院中使用花境设计时,其形态原则为后部高、前部分低、中部突出。突出部分为主要观赏部分,需要精心设计。2.2色彩层次设计在进行小庭院色彩搭配设计时,首先庭院植物的基础色调应保持一致,强调整体感。把绿色中颜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作为植物搭配的一个标准,通过其巧妙合理的搭配,营造出安静舒适的效果。绿色作为小庭院中的主色调,应保证四季都有绿,因此,叶色较深的常青树是小庭院植物配置中必不可少的。而落叶植物在春季抽枝发芽,生出的嫩绿色叶片,与常青树的色彩产生对比,体现出勃勃生机。

3结语

小庭院景观设计与城市大环境设计有着本质区别。庭院植物景观的营造更为多样化,能满足个体住户需求,使人有参与感,并从中得到满足与乐趣。而植物景观作为小庭院景观的设计主体,对庭院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分隔和引导,通过植物形态的选择和配置,让庭院空间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小庭院的发展源于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源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静.小庭院植物景观设计的思路探讨[J].现代园艺,2014(6):94-94.

[2]叶小玲.小庭院植物景观搭配[J].艺术科技,2014(11):105-105.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第2篇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荷花是百花中最有灵性的,在被人们栽培利用的数千年中,其美逐渐地展示了出来,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它的地下茎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干果(莲子)是重要的营养保健品,藕节、莲须、花瓣、荷叶等是重要的中药材。它那艳丽而又高洁的花朵、硕大而圆润的翠盖、特异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内在的处污而不染的高洁秉性,被数千年来的文人墨客作为美的象征而歌之、咏之,也是历来绘画大师及当代摄影爱好者最易利用的好素材。它素有“水中仙子”之美誉,是庭园水景美化及现代园林湿地生态修复所首选的观赏花卉植物。现代水体植物造景应用中,荷花能与大多数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浮水植物共生,构建多种多样的水体植物群落景观。荷花与其它植物组景,能展现出色彩、层次、质地更丰富,意蕴更深的园林佳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景色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荷花与翠柳搭配构成壮丽美景的描绘。“荷花初红柳条碧”、“莲绕闲亭柳绕池”,春天,水中荷芰刚冒出苫,岸上已是柳条萦绿,生机悠然;至初夏,柳枝纤柔蔓长下垂,轻风吹过,随风飘摇,岸下红荷照水,“一风荷举”,相映成趣。荷、竹搭配的景观组合更有特色,荷塘岸边植竹主要在于精神或意境,竹青翠常绿,杆通直,它与荷的共同之处是“中通外直”所以文人们认为荷、竹都具有君子的情操,“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雨竹翻山翠,风荷漾水香”。水中翠盖佳人亭亭玉立,飘洒着幽香,岸上修竹刚直不阿,节节向上。真正是“眼前无俗物,万竹与千荷。”这种柔刚相济,而又清雅谧静的环境,别具一格。

荷花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引入庭院种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自己的离宫为供宠妃赏荷而修筑“玩花池”,至今已近2500年历史。水是园林的血液,有园林就必有水,而有水必有荷花,荷花是水体植物的典型代表。《群芳谱》中胜赞荷花为“花生池泽中最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水体生态的重视,荷花在湿地及园林水体中的应用就更普遍了。园林中的水体有大有小,其类别各异,甚至有不同的功能,要使荷花在园林水体中展现出最佳景观效果及其人文意境来,园林工作者应根据具体园林景观的个性或特点进行认真地控制设计。

湖面或海域造景

这类水体具有平远、宽广甚至一望无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足了该类景观视野开阔,气度恢宏的空间格局。如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的福海、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类似湖泊水体,大面积种植荷花,夏日展现的是“万顷荷花红照水,干丛荷叶碧连天”的意境,这种景观体现了荷花的群体统一美,远景美、模糊美、朦胧美,是宏观壮美。所表现的颜色单一,只有“碧”和“红”。在种植设计时,可以考虑少品种或是单一品种,建议用大株型、少瓣类、红莲型的“株洲红莲”、“微山红莲”、“东湖新红”等品种,而且尽量少种植其它水生花卉,或是点缀而已。荷花种植面积宜控制在1/2~3/5,远处露出湖水,方可显现水天一色、空明澄澈、寥廊天际的境界之美。

庭院水塘(池)造景

池塘面积较小,灵活多样,在园林中应用非常普遍,尤其是江浙园林,多为自由或不规整式,表现出一种参差美、天然美。但这些园池,多有硬质的、垂直的驳岸,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景点孤立与环境有隔离之感。

小面积(几十至数百平方米)池塘荷景的建造,主要展现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即挺拔美、色彩美、韵律美、静幽美。在设计时,每池宜稀疏种植1个~2个荷花品种,展现“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的意境。荷种植在水边,中部(或远处)点缀以浮叶植物或浮水植物,如萍蓬草、水罂粟、睡莲等。植物种植面积宜控制在1/3~1/2,让水中有倒影,绿叶红荷照清水,给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又有扭曲变形的特殊感觉。设计水体面积在数千乃至上万平方米的荷景,宜重点考虑荷花与其它水生植物、荷花与岸边植物搭配组景。水下泥土层应高低变化,以便根据景观特点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岸边配置垂柳、枫杨、夹竹桃、丛竹、水杉等植物。水面有绿叶轻浮,水上有红荷照水,岸边有绿树掩映,构成一个植物种类较为多姿多样、有层次高低变化、颜色绚丽多彩的生态和谐美景。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可超过水体的2/3。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景观;雨水资源

一、海绵城市背景下湿地公园设计概况

(一)湿地现状分析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改造为一个巨大海绵体,将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吸存或消化,补充和净化地下水资源,当干旱缺水时,将其释放利用。[1]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有害气体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紊乱、雨水资源减少、自然环境破坏、土壤荒漠化等,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对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紊乱,自然生态资源减少;2.公园周围河流阻塞,水资源受到污染;3.居民建筑分布杂乱,历史文化流失等。

(二)西溪湿地公园区域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西临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东临紫金港路,北面临近文心路,公园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分为三个区域。“三区域”分为东、中、西三区,公园南临山区河道,北临文心路。西部地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从前进道至宝家塘港,旅游资源少,鱼塘多而河流少,部分区域完全关闭;东部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临近西部北侧,主要为鱼塘湿地,可供人们浏览的资源较少;中部地区位于“三区”内的重要区域,本方案主要对中部地区进行规划设计。中部地区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东临宝家塘港,南至山区河流,北临文心路延长线,西部边界线由北至南分别为环路绿化带、年家港、朝天木岗和长家海滩(图1)。这里的湿地景观最为明显,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常见绿地植物有狗尾草、早园竹、忍冬、野蔷薇等。相对稀少的动物资源有松雀鹰、雀鹰、红隼、燕隼等。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目标

在改造西溪湿地公园时,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能够良好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问题,使湿地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发挥其净水功能、蓄水功能、景观功能,这是改造设计的重要问题。[2]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对湿地公园进行改造设计,并提出目标:第一,重点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在湿地的湖泊与陆地交界处建设生态驳岸,驳岸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第二,针对湿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湿地内设置下沉式储水池,雨季可以收集雨水,旱季增加下渗,减少蒸发;第三,针对当地人群性质,进行场地分析,提供学习、生活的区域,使人们更多了解湿地文化。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

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是在平衡保护自然文化和遗产、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旅游和宣传保护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造方案,保护湿地生态。

(一)生态保护原则

注重湿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减少水污染,维持水土均衡,优化湿地生态结构,在湿地湖泊周边建设天然式山石驳岸,山石驳岸不但能够美化湿地内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选材上可以选用砂石等多孔隙易滤水的材料,以此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水功能。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使之具有造型美,符合湿地的生态环境,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与周围景色相协调。

(二)植物景观原则

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大致分为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两类。要根据湿地公园气候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四季交替明显。从美学的角度看,陆地植物可以种植一些狼牙草、狗牙根、木槿、野蔷薇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灌木类植物,增强土地的渗水作用,体现“海绵”吸收的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河流湖泊可以适当种植菖蒲、香蒲、鸢尾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净化水资源的问题,这类植物可以吸附水中杂质,促进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资源质量,它还加强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的植被状况,结合场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公园内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3]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措施

(一)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公园的问题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植物种植设计:根据周边城市建筑建造一个植被缓冲带,在缓冲带附近的不透水路面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用来储存和排放雨水,对雨水起到净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湿地内打造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资源的储存再利用有着不错的效果。2.公共设施的布置:湿地内增大绿地空间,促进湿地动植物发展,在陆地和湖泊之间增加亲水木平台进行衔接。3.再生材料的应用:根据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利用园内的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可以提取树脂进行处理,制作园内的塑木座椅,利用植物截留净化河水径流。再生材料对湿地的污染小,很好地节约了湿地的生态资源。

(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合理地运用在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修复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那如何才能不浪费自然资源?针对城市雨水下渗问题,可以在湿地内修建下沉水池。在水池周边种植芦苇等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湿地的自然景观,植物根系对水质净化也有一定作用,可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减轻湿地河流的富营养化,具有改善湿地水文状态的作用。雨季降水量大,水池可以汇集并储存雨水;旱季降水少,水池能够加强雨水下渗,减少蒸发。利用水池可以合理使用雨水资源,在湿地中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的雨水渗透再利用的作用(图2).

四、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分析

(一)湿地内部功能分区

在湿地公园的整体功能分区上,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图3、图4):1.滨水区:该区域设有亲水平台,这里的亲水景观平台设计选用再生塑木,油罐铺底,利用钢架和钢网将其固定,使其更加稳定。这是一个由陆地和水相连的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级人流集中在该区。将该区域设计与西溪湿地文化相结合,丰富景观设计的多样化。2.亭区:亭区位于公园东侧,地面铺装采用再生材料室外塑木地板,减少资源浪费,此区域供游人放松活动。3.沿岸走廊区:该区位于二级人流附近,设有主题雕塑和喷泉,是让人们欣赏湿地风光的区域,地面铺装采用塑胶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方形砖,塑胶材质渗水性能较好且十分环保,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4.坐台区:该区位于沿岸走廊区附近,是水边休闲场所,便于游人休息,区域的地面铺装采用防腐木,材料环保,具有防腐蚀、防潮、防真菌、防虫蚁、防霉变以及防水等特性。能够直接接触土壤及潮湿环境,是做湿地公园地面铺装的良好材料。5.绿田种植区:该区域设有绿篱群,是整个湿地公园内植物群落最集中的地方。该区的植物种植采用浮园耕作法,耕作法是指在用芦苇编成的芦筏上堆积泥土,浮在水面,在此之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巩固人造的浮动园圃,采用新材料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再利用。此区域可以丰富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特色,有利于培养植物资源和多样性发展。6.私密活动区:三级人流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区域内设有景观凉亭,该区是游人集中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地面铺装可以采用不同颜色材质的彩色透水地坪以达到海绵城市的渗水性。这四个区域内还分别设置钢结构的透水路段,结构坚固,满足人们通行需求,且透水性极高。除此之外还设有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和地面小射灯,利于人们更好地游览湿地公园。

(二)湿地内部植物景观

在生态学方面,植物景观设计应首先分析场地的安全格局,植物种类选择应符合自然性、生态性、多样性、地域性。[4]整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兼有一些乔木和灌木,常见的乔木有垂柳、柿、桑、早园竹等种植。[5]为了更好地体现海绵城市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下,可以在湿地内种植木槿、芒草等生命力顽强的灌木草本层,可以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起到对水中杂质处理的作用;栽植枫杨、莲香树和香樟等乔木层,这类高大的树木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能丰富湿地整体自然环境。在整个湿地公园中打造一个植物景观绿廊,绿廊内可以种植水菖蒲、万寿菊、绿萝等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绿廊系统建立在基础河流沟渠上,串联成新的汇水系统,雨水沿着周边的山体汇入绿廊系统中,结合浮园耕作法,种植的植物在起到净化作用的同时,场地可提供开放空间,供居民散步、观光、跑步等日常活动。

五、结论

总之,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减轻“负担”并改善水系统资源的作用。将城市雨水最大化积聚、浸透和过滤,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减少城市雨水灾害、控制城市自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到既保持生态环境原有的样貌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丰富,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更加协调融洽。

参考文献:

[1]王柏岩.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21.

[2]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

[3]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环境;场所空间;宁波商帮文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be into the design concept and method for urban open space,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Ningbo Confraternity Museum Project.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museum should highligh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with the original site, an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function,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ffect. With the theme of Ningbo merchants culture, the museum is a modern museum with an evident characteristic of presen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museum must explore the Ningbo merchants culture, incorpor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need to satisfy the aesthetical tastes and travel habits of the modern public. This will make it necessary to design an inclusive and innovative scheme.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environment;urban open space;Ningbo merchants culture

1区域背景分析

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北临核心圆环路,南靠现有的宁波商帮文化公园,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景观面积约3.4万平方米。作为一座城市人文博物馆,她以年代为脉络、以史实为线索、以人物为亮点、以丰富的陈列手段为载体,系统展示明末至今宁波帮形成、发展、鼎盛的辉煌史诗,以此来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籍以营造全世界宁波帮的“情感地标、精神家园”。

图1 区位分析图

2建筑特色

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海洋性格兼具的人文地理特征,造就了宁波帮这个秉承传统而又开拓创新的群体,建筑设计理念上则充分凸显了这一文化品性。

宁波帮博物馆主建筑群为“甬”字型结构,玻璃廊道结合水街长庭的“时光甬道”, 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各展厅间隔着玻璃竹院与“甬道”相接,构成江南传统庭院建筑风格,营造出一个舒畅、通透的城市开放空间。

图2 总体鸟瞰图

3设计理念

我们以“意境中的江南情结”为设计指导思想,围绕主要建筑群为“甬”字型结构,抓住诗意江南的“埠、廊、巷、院”四大特征,通过写意、剪影、留白等手法来展示博物馆特有的清幽淡雅,诗意江南,富有清秀怡静的水乡意境。

图3 宁波帮博物馆景观

图4 总平面图

4设计表现手法

景观设计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主题,通过线、廊、巷、院四种不同的景观空间,来诠释我们对本博物馆建筑的理解。利用地形、水体、构筑、植物、山石等多种景观元素,结合浓郁的宁波文化,来体现甬城清幽淡雅、诗意江南的生态人文景观格局。

4.1线——水街、临水步道、亲水台阶

采用江南水乡传统的亲水台阶形式,根据不同时节因时制宜,形成变化丰富的亲水平台空间。水岸步行道铺装以青砖、青石板为主,以此体现江南独特的水街巷道。这样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

4.2廊——建筑屋檐伸出部分,以及周边的半室外灰空间

屋檐下的过道,可避风雨;半室外的灰空间,可驻足于此欣赏室外景观。设计中在景观水面区域的周边,利用建筑底部半开放空间,以及玻璃长廊与水面间形成一长条灰空间,让“廊”的形式在景观中得以体现。

图5 长廊景观

图6 庭院景观

图7 水街景观

4.3巷——建筑中狭长的空间

为体现江南水乡这一特色,在狭长空间充分体现江南这一空间特点。通过用现代的建筑和景观元素互相融合,重新演绎传统符号。

4.4院——天井,建筑内的庭院

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以及场馆内的庭院均体现了这一空间特性。在这里选用青砖、木材、竹院等设计元素,围合出具有江南特色的院落空间。

4.5收与放、开与合

通过水面的“大”(三江汇流、广场)与“小”(江南水街、回园流水)的对比,呼应着不同的环境氛围。通过水面围合空间的变化和不同尺度的水面的呈现给人以不同的景观体验。将江南情景、水乡印象以现代的表现方法和设计元素再现,充分展现江南水乡的婉转温柔、宁静含蓄、韵意流长。

图8 曲桥

4.6直与曲

博物馆东侧以直线型景观水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博物馆西侧以生动活泼的曲线型景观水面营造出收放有致、空间宜人的江南水乡韵味。曲折的园路,结合水体旁的湿地绿化种植设计,步行其中,舒适惬意。

5设计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需要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努力创造宜人空间,以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5.2以水为脉,突出江南特色原则

因博物馆室内、室外不同的空间需求,设计了一系列水体形态、围合空间、环境氛围各不相同而又互相呼应的景观空间,借以丰富内外空间层次,将内外环境联系起来,更好的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情景韵意。

5.3景观、生态效益并重原则

在营造景观环境的同时,尊重现状,合理组织环境需求。

5.4简洁、明快原则

建筑的围合决定了景观空间形态,结合建筑的结构和形态特点,运用简洁、明快的线性设计,使建筑外部的景观环境与建筑相协调统一,而形成一个标志性景观。

6总体布局

“以水为线,点线相连”

结合建筑布局和参观流线,以水作为串连总体景观格局的主线,各景区为节点,形成一个景观序列。将整个环境划分为:主入口广场区——三江汇流区——江南水街区——静影水景区——广场区——回园城市公园。各景区通过一系列水体形态、围合空间各异的水体景观串连起来,使得传统江南水乡的情景在参观序列中一一诠释于眼前。

图9 空间分析图

7分区介绍

7.1入口广场区

入口广场选用灰、白色调的花岗石铺装,线条化的纹理简洁大气,与建筑风格相呼应。成阵列种植的翠竹以及入口两侧的水中种植池、灯饰,无不加强了主入口的导入性和标志性。同时,也增添了主入口水景中光影的变化和对比,使得主入口景观变得更加富有韵味。

图10 主入口效果图

7.2三江汇流区

三江汇流区位于入口水景、江南水街和回园流水三个水体的交汇处,代表着宁波的地域文化——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汇聚在宁波,三江交汇的地方形成了三江口,是宁波最早的“宁波港”港埠,也使得“宁波帮”声誉蜚声海内外。

中心水景中,富有地域文化气韵的戏台,成为三江汇流区的重点和视觉中心。结合听戏台、曲桥、荷花池等的种植设计,进一步诠释了江南水乡的婉转、温柔。

图11 景观戏台

7.3江南水街区

该景区为静态水景,结合建筑的空间围合,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元素,形成极具江南韵味的“廊”和“巷”的空间感受,通过驳岸以及亲水台阶的设计。结合种植池中的翠竹,体现江南水乡的清幽宁静。在驳岸边,点缀雾喷喷头,不仅调节了小气候环境,也营造了江南烟雨朦胧的意境。

图12 水街效果图

7.4静影水景区

该景区位于博物馆东侧,结合建筑的形态,设计上运用直线型景观水面、建筑镂空墙体旁满种翠竹。这样不仅突出了建筑立面上的虚实对比,更增添了水体的光影变幻,营造出展馆的宁静氛围。水池旁成排种植高大挺拔的榉树树阵,形成一片榉树林。榉树的新绿、红叶、以及树叶凋零后的美丽枝条都是这一区域的景观亮点。树阵下的条状草坪、柔和的景观灯光,与水景交相辉映。细腻的铺装、弧形坐凳,为人们提供休憩交流场所。

7.5广场区

简洁、大气的铺装设计,高大挺拔的植物种植,干净明快的草坪,人性化设计的休闲台阶,以及临水的亲水木平台,都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聚会、休闲的空间场所。而水中主题雕塑的设计,则给参观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7.6回园城市公园

自然婉转的水面,曲折有致的园路,延缓自然的河岸,水边野趣盈然的湿地植物,杨柳依依,一片田园风光。沿岸的处理中一边是传统的江南台阶,一边是亲水宜人的自然草坡驳岸,两个邻水的木帆平台构架,给人一丝暇逸和舒心,每逢连绵细雨,则呈现出一片朦胧水色,烟雾缭绕,能不忆江南?

图13 回园城市公园效果图

8绿化种植设计

8.1绿化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同地段,不同的景区环境,采用多种配置方式,选用各种树种,满足分隔空间、遮荫、观赏、游憩、美化等需求。遵循各种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合理利用,营造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环境。

8.2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根据功能要求选择树种,主入口区域根据建筑空间和意境要求,选择翠绿如滴的孝顺竹作为主要树种,使其与建筑风格相融合,营造出江南特有的素雅韵味。

三江汇流区点缀芭蕉、孝顺竹、榉树、桂花、海棠等树种。水池内种植荷花、睡莲,以其与戏台建筑风格相互映衬,烘托出江南水乡的意境。

静影水景区、广场区域的林荫景观树种选择富于季相变化、树形优美挺拔的色叶树种,如银杏、榉树、黄山栾树等,水池中点缀孝顺竹。池中翠竹倒影与岸边高大的色叶树阵形成了良好的光影效果。

图14

图15

滨水的区域选择常绿乔木香樟、桂花等,色叶树种选择银杏、榉树、红枫等,而沿河则种植垂柳,水中植物则选择菖蒲、荷花、睡莲等等。

整个区域的种植设计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合理搭配,注重乔、灌、草层次的搭配以及花、香、叶树种的合理应用,以做到四季常青,春夏有花,体现季相变化。

9铺装设计

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以灰白色调为主体,主要材料有:芝麻白花岗岩、芝麻黑花岗岩、芝麻灰花岗岩、青石板、青砖、鹅卵石等。而在局部景观节点上,在满足铺装主色调的基础上,点缀一些色彩丰富的铺装样式,以突出各个节点的主要景观特色,如:黄锈石花岗岩、红锈石花岗岩等。

参考文献:

[1]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黄家平 肖大威(中国园林2012,02)

[2] 园林的融合与创新——以菏泽曹州牡丹园改造工程为例——李雷 许健宇(中国园林2012,02)

[3]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刘东云 (中国园林,2012,11)

作者简介:

葛建平/1980年生/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 园林工程师/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所副所长(宁波 315010)

庭院植物种植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英国风景园林;格特鲁德•杰基尔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工艺美术运动概述

在1880--1910年间,英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恢复标准。在设计上,工艺美术运动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工艺美术运动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试验。

以英国诗人、文艺批评家拉斯金和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家莫里斯为代表的传统派,一面在理论上展开了批评和宣传,一面积极致力于设计实践。他们不满当时机械化产品的粗糙、简陋,认为真正的工艺产品应该既实用又美观,企图恢复中世纪传统作坊生产的手工产品的标准的手工技艺和完美而精致的设计。为此,莫里斯建立了自己的染织作坊,亲自设计并以手工制作各种织物、壁纸、地毯和家具等。其设计在否定当时机械化样式缺少曲线变化的前提下,运用了自然界有机物(如花草)的形式,并加以变形,使装饰纹样呈现出变化丰富的曲线,富有生机和运动感。它们和曾经风靡欧洲、有强烈装饰感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见巴洛克、罗可可)的曲线风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提倡简单、朴实无华、具有良好功能的设计;反对设计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艺术化手工业产品,反对工业化对传统工艺的威胁 [1]。这些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张,同样反映在园林设计中,并且使之成为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探索的开端。

2工艺美术造园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设计的特征是一种装饰高度繁琐华贵,折中混合各种欧洲古典风格的古典折衷主义,表达了新生资产阶级企图利用繁琐、华贵的设计来炫耀自财富的愿望。英国的园林风格跟建筑方面的风格十分相似,该时期大量新植物的引入伴随园艺科学的创新,使英国的园艺行业取得了兴盛的发展。为了满足植物展示的需要,地毯式花坛(carpet bedding)的植栽形式和花卉移栽(bedding out)风行一时,成为维多利亚时期花园的主要内容。然而,这些花园里堆砌的丰富的外来植物,以新奇的形式、肌理和颜色混乱地叠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审美思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随着工艺美术运动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逐步深重,使得建筑师和园艺师在园林设计中取得了一种平衡,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工艺美术园林”。

格特鲁德•杰基尔是英国一位杰出的造园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作家和手工艺者。她在美国、德国、爱尔兰留下400余座花园,一生广泛传播了花卉园艺知识,撰写了1 000多篇文章,刊登在《乡村生活》、《花园》等期刊杂志上,出版了14本有关园艺学的著作,其中1899年到1901年杰基尔出版的《Wood and Garden》、《Home and Garden》、《Wall and Water Garden》对英国的园艺事业影响深远[2]。1982年,在杰基尔死后50年,杰基尔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设计大师,对她而言,造园与油画绘画和雕塑艺术一样,都是创建美丽的过程,花园的构思、植物品种的选择、植物的栽培永远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如今,她在花园设计方面的影响已经遍及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2.1 设计思想来源

1843年,杰基尔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艺术家庭,幼年在色雷度过。1861年, 杰基尔在英国的肯特郡学习了绘画的色彩理论,当时的杰基尔在国家美术馆花了很多精力临摹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特纳(J.M.W.Turner)的作品,仔细地勾画和研究其中自然景象的细节。这些早期的艺术教育赋予她对色彩理论与色彩效果的深刻理解, 其中的色彩构成理论和印象主义方法大大启发了她的设计灵感,以至于在她很多的设计作品中都透露出特纳作品的影子。例如特纳画中从灿烂的晚霞、黑紫的海水到金色光影的颜色序列在其后杰基尔的很多花境的色彩规划中都有着完美的体现。

后来,杰基尔在希腊、意大利、北非和瑞士的游学经历使她注意到传统造园的价值,加强了她保持传统造园精华的决心。当然身处工艺美术运动之中的杰基尔也深深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所宣扬的工艺美术思想。对杰基尔而言,艺术、工艺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激发创造,自然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杰基尔穷其一生在自己的花园中进行植物的栽培与实践,通过对植物特征和习性的了解、栽培技术和植物间搭配艺术的研磨来实现其造园理念,而不是在画板上简单地推演。因而,贝斯格•娄乌(Richard Bisgrove)将她称作“身为艺术家的园丁”(artist gardener) [3]。

2.2颜色规划理论

“自制与慷慨”“协调与对比”是杰基尔植物配置颜色规划理论的核心,而“漂浮物”状的种植条块则是杰基尔标志性的语言[3]。杰基尔的设计从形式、肌理和颜色的仔细规划中寻求协调,而不是单纯刺激感官。这种协调和对比的均衡首先通过对花园尺度的控制来获得。其中杰基尔的野趣园设计,通常尺度较大,有着大片的荒野和林地,她通过对花园的物种组合配植和对颜色的对比控制来调节花园内外的平衡,例如位于NORFOLK郡的DRAYTON WOOD,在两个边界模糊的团块中央设计成入口,使用榛树、白桦、苏格兰松和栎树均夹杂着低矮植物形成入口氛围,两边形状不规则的场地上配植冬青、白桦、黑刺李和山楂树,并随机点缀装饰性的山梨、重瓣樱花与周边村庄环境相呼应。园内建筑的周边,浓密的杜鹃花与长长的绿色骑马道迂回延伸,常绿的冬青深入林地,整体看去,横向穿插着的组团形成了重叠的层次[4]。杜鹃花开时节,绿色的叶片包围着大片杜鹃花丛,错综复杂的植物品种界定了花园核心的园路,围绕自然水塘的边缘鸢尾与蕨类植物交替排列,在这样的控制下达到了了既产生了绚烂的色彩又不至于凌乱的效果。空地里长形的条石围合创造出一个次序更为井然的非正式画面,使乡野的趣味弥漫在自然式风景园林之中。

杰基尔的种植规划不是简单地在建筑框架内肆意摆放无定形的植物材料来遮挡建筑僵硬的墙角,而是克制地运用植物材料来实现总体规划的思想,塑造一系列的景致来装饰花园的结构骨架,保证花园的协调统一。这在杰基尔所设计的bowerbank的 Wimbledon入口花园中可见一斑。通过与建筑师爱德华的合作充分展现了建筑和庭院的整体和谐之美。杰基尔通常在建筑的南墙和西墙种植灰色植物以强调其阳光照射的面,相对应被阴影覆盖的北墙和东墙则种植蕨类等植物。 Wimbledon入口花园北墙由石楠属、冬青属植物叶片形成片状阴影,点植的熏衣草和野橄榄树强调阳光照射的建筑正面的南墙;在房子后面的花园沿房子东面的墙角种植常绿植物,窗户对面阳光照射的地方种植大片的中国玫瑰和熏衣草;紧邻建筑有大量的潮湿阴暗地带,蕨类植物与玫瑰和铁线莲穿插交叠;阳台对面的花园种植了迷迭香、熏衣草、石竹等灰绿色调与芳香类植物,混植的牡丹、玫瑰、晚樱等在不同季节放红色、粉色和紫色的花;小径两侧重复种植着深绿色植物形成规则的韵律感,并且与阳台周边浅色的环境形成反差[4]…杰基尔通过对阳光照射形成的迎光面和被阴影覆盖的地方运用“自制与慷慨”“协调与对比”的原则,使原本不成体系的灌木丛产生光影的变化,将建筑物柔化在自然的花园之中。

杰基尔的种植设计中重要的形式元素是长条形、薄的、富于流动感的种植条块―――她称其为“漂浮物”。杰基尔的“漂浮物”元素在她的花境设计中非常明显,条状的植物组块沿着长长的花境交错着排布,犹如在长长的溪流中漂浮。漂浮物状的种植方式使植物在开花时能最大数量地展现出来,花谢时突出其他植物,不同植物之间可以更好地搭配、互相衬托。另外,重复的条块就像画家笔触一样,可以取得设计特征上的统一。即使在林地的植物配置中,互相交叠的冬青、橡树等乔灌木的植物组团同样采用这种设计形式[5]。

2.3主要成就

在造园艺术领域,杰基尔有两大贡献:第一,她将艺术与花园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园艺栽培的艺术化。第二,通过与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 Lutyens)的合作确立了规则式设计结合丰富的植物种植的花园设计形式,从而平息了建筑师和园艺师之间旷日持久的纷争―――花园应由谁来主导设计的话题[6]。杰基尔和路特恩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花园与建筑的融合。与同时代沃塞(Voysey)、玛娄(Mallows)、斯科特(Baillie Scott)和韦伯(Webb)等人的作品相比,杰基尔和路特恩斯设计的花园看起来像是建筑的一部分[6]。杰基尔的设计不是去软化建筑形体,实际上她的种植设计提升然式种植的设计模式,从实践上解决了规则式设计和自然式设计之间无意义的论争。这种设计模式经杰基尔和路特恩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后,成为当时园林设计的时尚,并且影响到后来欧洲大陆的花园设计。这一原则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