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面护理;鼻饲;呼吸RICU;并发症
在呼吸ICU住院患者中,大多数为年老体弱、意识不清和(或)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上述原因导致其通常不能够正常经口进食,临床上常通过鼻饲饮食方式配合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护理措施实施不当,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使疾病进一步恶化[1]。本次研究对接受鼻饲的呼吸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60例接受鼻饲的呼吸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24-93岁,平均年龄(54.8±1.5)岁;患呼吸系统疾病时间6个月-14年,平均患病时间(4.2±0.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6-92岁,平均年龄(54.6±1.4)岁;患呼吸系统疾病时间8个月-13年,平均患病时间(4.4±0.6)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鼻饲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内容为:①保证无菌操作,每天对注射器及纱布进行更换,餐具保持干净;②对鼻饲管进行固定,防脱出或松动;③食物温度控制在36℃左右;④及时清除口腔残留物,使口腔保持清洁;⑤每7天更换一次胃管,但硅胶管留置时间可达到20d以上,更适合长期鼻饲患者应用[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控制效果、ICU观察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并发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基本治愈:症状表现得到彻底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基本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有大幅度改善;无效:症状表现没有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患者死亡[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效果对照组经常规鼻饲护理后有8例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0例患者治疗无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有效率66.7%;观察组经全面护理后有12例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6例患者治疗有效,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效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ICU观察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照组经(5.25±1.08)d呼吸ICU观察后转入普通病房,共计住院治疗(12.28±1.32)d;观察组经(3.17±0.75)d呼吸ICU观察后转入普通病房,共计住院治疗(9.04±1.28)d。两组患者ICU观察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P值
2.3并发症有7例对照组患者在呼吸ICU治疗期间出现鼻饲并发症,该组并发症率为23.3%;有1例观察组患者在呼吸ICU治疗期间出现鼻饲并发症,该组并发症率为3.3%。两组患者鼻饲并发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体会
对于不能够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在临床上通常采取鼻饲方式保证其治疗期间的营养供给,使机体代谢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保证充足,配合胃肠道用药,使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机体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使静脉输液量适当减少,使医疗费用降低。因此,做好胃管及其鼻饲并发症的护理,对于配合治疗,促进康复,都有积极促进作用[4]。
参考文献
[1]张瞿璐,吕键,戴芳德.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35(13):1641-1642.
[2]田小京.高龄患者胃镜引导下空肠置胃管支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36(18):159-160.
【中图分类号】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呼吸内科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1]。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病程时间长等临床特点,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7月-2017年10月)搜集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按照优质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02±3.1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59±1.08)年;平均年龄为(63.05±3.1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62±1.05)年。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护理、输液护理等。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环境护理。保持呼吸内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环境清洁度和安静度,定期开窗通风;除此之外,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和发病情况,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则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医生;(3)吸氧护理。积极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取患者半卧位,设定氧气流量,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血样情况;(4)保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呼吸内科患者翻身,促进呼吸内科患者排出痰液,正确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咳痰;(5)心理护理。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充分了解呼吸内科重症的救治方法,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产生更大信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呼吸内科患者在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消失为有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未消失为无效)、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2.2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分析
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95.78±2.32)分,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2.28)分,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其一,呼吸困难;其二,血氧饱和度不足;其三,容易产生烦躁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2]。呼吸内科患者的消化功能易受损,使用相关药物治疗之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对呼吸内科患者的相关治疗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对呼吸内科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恢复呼吸内科患者的身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病变轻者多受到咳嗽和呼吸等影响,病变重者呼吸困难甚至缺氧。由于环境受到污染,人口逐渐老龄化,所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3]。因此,临床中必须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并给予细节护理管理的患者980例作为观察对象(细节管理组),男540例,女440例,年龄16~76岁;消化系统疾病203例(20.7%),神经系统疾病225例(23.0%),呼吸系统疾病189例(19.3%),循环系统疾病169例(17.2%),内分泌系统疾病194例(19.8%)。另选取2012年6月前(我院实施细节护理前)的976例作为对照组,男506例,女470例,年龄18~75岁;消化系统疾病231例(23.7%),神经系统疾病173例(17.7%),呼吸系统疾病201例(20.6%),循环系统疾病188例(12.3%),内分泌系统疾病183例(18.7%)。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资料大体相似。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生命体征的日常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褥疮的预防及护理、助产护理、吸痰、注射、各类标本采集等。细节管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按照细节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强化细节管理观念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护理规范化专业培训,落实和规范各项技术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培养慎独精神和严谨态度。护理人员定期培训专业知识、规范消毒技术,并定期进行护理相关知识考核,全面提升全院护理人员对理论和实践水平,让护士自觉自愿的改进护理服务细节。
1.2.2注重环境细节管理
基层医院是集就诊、治疗为一体的空间,人口流量大,病种繁多,易对空气和物体造成污染,应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至少1h,物体表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每天2次,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时清洁空气过滤器,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生存的机会。
1.2.3强化细节防范意识
严禁将诊疗无关的物品带入诊疗间。护理人员应重视手污染,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手清洗和消毒;规范护理人员正确戴口罩,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1.2.4加强器械细节管理
制定医疗器械使用规范标准、器械消毒流程。根据诊疗器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既要确保器械不受损坏,又要保证消毒质量,所有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1.3效果评价
对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价。①护理质量量表包括病区管理、基础管理、药品器材管理和护理文件质量等4方面,每个方面均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质量越好。②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数据比较用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管理质量比较
细节管理组在病区管理、基础管理、药品器材管理和护理文件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细节管理组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以往,基层医院多注重诊疗技术的提高,而比较忽略诊疗细节护理程序的制定和完善,这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成功率下降和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升高,从而影响到医疗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机会。
4结语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真菌培养的方法了解真菌种类,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7]邓乃梅,马晓鸥.医院内真菌感染81例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33(6):55-57.
【关键词】急诊内科;疾病谱;调查;分析
广州是我国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疾病谱较广。为了探讨我院急诊内科疾病就诊规律、就诊特点及提出相应的医疗管理措施,特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1 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诊内科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诊内科就诊患者,无性别、年龄限制。
1.2调查方法
通过我院目前使用的广州市讯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日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种排列等数据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同一患者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急诊内科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在2008-2012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岁组的青年为多,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数也相对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详见表1
2.2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间,我院急诊内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分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诊人数最少,从9月份起,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再达小高峰,详见图1。
图1: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分布
2.3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间的分布
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高峰时段为20:00―24:00,此时段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统(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详见图2。
图2: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时间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种分类
在2008-2012年期间就诊急诊内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少。详见表2:
3 讨论
3.1 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人年龄分布特点以14-30岁组的青年患者居多,这部分人群占总数的37.38%,可能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学,集中在夜间急诊就诊;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生理状况也逐渐衰退,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同时,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诊内科就诊人数增多。因此,应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 [1]。
3.2 在急诊内科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护人员 根据我院急诊内科患者时间分布、病种排列等就诊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3月份广州为潮湿雾霾天气居多,早晨常有雾霾天气出现,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在有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带上口罩,防止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变,人们在误食变质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这个月份为学校假期,外来旅游人员较多,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容易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天气炎热在户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后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引起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同时也发现,20:00―24:00为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时间,大多患者多处于上班工作时间,不方便就医,所以在夜间时间造成了一个就诊小高峰。夜间时间,内科和其他科室门诊均停诊,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诊内科,这也是导致夜间小高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夜间人们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饮酒过量、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此外,夜间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间发生,发病急且病程严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病人及时有效地就医诊断治疗,是有效缓解夜间小高峰的一个重要手段。
3.3 急诊内科医师培养方向需根据疾病谱变化而调整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内科的70%以上,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统疾病虽然排在首位,但根据5年的比例分析,未见明显增长趋势,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和人们注重呼吸道卫生有一定关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过量喝酒吸烟,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急诊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突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力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上有所进展和突破,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朱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28826 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3] 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4] Linda F.McCaig,M.P.H.National hospit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2000 emergency department summary[J].Advance Date For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