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规划

能源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规划

能源规划范文第1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产业政策的修改一直在运转,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也运转一年了,原来说去年年底。现在,政府已明确表示了,不再出整的、全部的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所以我们也不期待了。

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的整体规划,已经给汽车工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它从三个方面对汽车工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个是24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有12个指标是指定性指标,又叫做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要做到的。能耗性指标、排放物指标、温室气体排放指标、有害气体排放指标――这四个指标都直接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汽车工业占整个石油消耗的50%,占有害气体排放的30%,占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20%,从这个意义上稍微一做分析,就知道什么是汽车工业肩负的任务。

第二,在传统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面,这个规划纲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加强整车的研发能力,提高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要保证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它谈到了要重点突破高效内燃机,也谈到了普通混合动力,都点到了。

第三,新能源发展方面。把汽车工业明确的作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且明确提出了发展的重点,明确提出了商业化示范运行的要求和产业化模式的推广。它的文字表述,是所有五年计划里面文字最多的,也是描述的最具体、最清晰的。

人代会通过的规划纲要是具有法律意义的,部门的东西不具有法律性,部门只能颁布一些规章指令。人代会通过的东西,五年以后,政府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已经有了一个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所以我们要不折不扣的贯彻,不要道听途说,不要东讲西讲。

我估计新能源规划不会设量化指标,更多的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质量的指标。质量指标的核心是要掌握核心的竞争能力。温总理讲,混合动力人家搞了很多年了,我们能不能跟得上?纯电动汽车我们不掌握核心的技术,那到底技术路线是什么?起码有一条,温总理已经认识到,我们跟国外的差距。不是像有的人吹的那样,我们和国外站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弯道超车,冒险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弯道超车是要翻车的。现在讲究科学发展观,谁让你翻车?翻车带来的损失谁承担?死了人谁管?真正问一汽、二汽、上汽花了多少钱,估计在它们的整个投资里面5%都没有,大多只是说得大。

能源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能源规划;降耗,智能节电;可再生发电

中图分类号:TK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2-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现代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

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目标,要求达到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而针对“十一五”及“十二五”的后续政策,国家对于能源行业的重视逐渐凸显。提出了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一、校园系统特色和智能能源规划意义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至于校区的新建或扩建,这种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不断增长。

1.校园系统的特色

(1)师生人数众多,人口密度大。

(2)舒适度需求增长,单位能耗增加。

(3)建筑体量巨大,运营成本高昂。

(4)建筑类型繁多,管理类型单一。

(5)学校间距大,系统间影响不大。

(6)学校的示范效应大。

受现代能源规划行业工作内容的启发,再结合校园体系多项特色,本文定位探究建设智能校园能源规划,绿色校园可以节约学校的资源消耗、降低办学成本,在社会上也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整个社会的节约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在校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从而达到深远的教育意义。具体运行环节,在分析调研基本材料后,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模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对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案。

二、能源规划内容和基本步骤:

1.区域性能源规划的基本步骤

(1)能耗负荷调研与分析。

(2)区域内一次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状况及分析。

(3)制定可行的若干方案。

(4)初投资分析。

(5)运行成本分析。

(6)资源需求分析。

(7)能源政策分析。

(8)针对项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论证,形成最终能源系统方案。

在以华北电力大学为区域末班进行能耗负荷调研与分析及区域内一次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状况及分析后,得出区域性能源的规划可以从可再生能源方式发电、智能模块节电、水能循环利用、热能智能利用四个方面实现集成、增效、开源、降耗的目的。

2.利用智能模块节电的应用模式

大学对整个国家的节电意义重大。校园建筑的多样化、管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关注度决定了校园节电解决方案是系统化的综合方案。资金来源、解决方案、技术人员、施工措施、评估效果都是学校关心的问题,因此实施校园节电工程应避免成为简单技术的堆砌。节约型校园最终目标是实现节电量,实现节电减排指标性的目标。对于学校而言,将获得运行成本的降低与校园管理的高效化。

目前, 我国有2000 多所高校, 近2500 万名在校大学生,是节电减排理念的重要传播群体。据测算, 如果它们都采用行之有效的节电技术, 一年可节省约210 亿元人民币。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测算, 如果百所北京高校都建设成为绿色大学,采用行之有效的节电技术, 每年至少可以节约20多亿元。每年有600多万名毕业生走出校园,如果他们将节电理念推广到社会中去,对全社会起到的作用将不可估量。结合分析华北电力大学现状与特色,总结校园区域性可应用的节电技术如下几项:

(1)教室红外感测LED灯

要由光照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热电红外线传感器及处理电路、单片机系统及控制电路组成。工作时,光照检测电路和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采集光照强弱室人是否有人等信息送到单片机,单片机根据这些信息通过控制电路对照明设备进行开关操作,从而实现照明控制,以达到节电的目的。

(2)红外感应路灯

能进行补充电能并且利用红外线感应装置通过判断是否有行人和车辆通过来控制灯的明灭,既达到省电的目的,又不影响交通照明。根据红外线感应装置自动控制灯的明灭。技术关键在于利用红外线感应开关及其它开关(电磁继电器开关、光控开关、定时自动控制开关等)巧妙结合,及时控制灯的明灭,达到车来灯亮,车走灯灭的目的。

(3)太阳能辅助加热和浴室热水锅炉并网运行系统

该系统首先对学校锅炉房进行改造,使用了真空负压锅炉、节能型屏蔽泵,并在每栋楼的回水管路上安装了一个相应型号的数字式恒流量调节阀,实现了热力管网的供热量平衡;创新式的采用了分区供暖和分区单独补水形式,提高了供暖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减少了跑冒滴漏;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远端采温系统,实现了控温自动化、及时化和方便化,达到了经济供暖,节俭用电的目的。

(4)节能电梯

该电梯系统采用变频调速的电梯。电梯起动达到最高运行速度后具有最大的机械动能,从到达目标层前要逐步减速直到电梯停止运动为止,这一过程是电梯负载释放机械动能的时段。变频调速器通过电动机可以将这一时段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存储在变频器直流环节的大电容中,大电容存储电量有限,采用制动单元和外加大功率电阻,将大电容中过多的电量消耗到外加大功率电阻上发热消耗掉。能量回馈器则可以将大电容中储存的电量几乎无消耗地回送给电网。从而既达到节电目的,又避免了大功率电阻耗电发热,大大改善了系统的运行环境。

3.利用可再生方式发电的应用模式

基于对现有小型发电方式的仔细筛选,以下几个发电措施可以在较小规模的区域使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具体如下:小型风光互补发电机、太阳能发电、压电陶瓷发电、健身器材发电等。

针对校园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社会功能较为单一的区域而言,我们从中进一步筛选出以下几种适用于校园的发电措施,并大约估算了其带来价值的多少:

(1)太阳能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系统是由光伏电池板、控制器和电能储存及变换环节构成的发电与电能变换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与电力系统连接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像其他类型发电站一样,可为电力系统提供有功和无功电能。光伏电池所发的直流电能经变换器变换成与电网相同频率的交流电能,以电压源或电流源的方式送入电力系统。

(2)小型风光互补发电

风光互补照明系统主要由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灯具等部分构成。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可以各自独立发电,也可以共同联合发电。阴雨天和夜间可以利用风能,无风时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同时配有蓄电池,可以保证在无风又无光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冲、过放进行保护,并对光源的开启和亮灯时间进行控制。

(3)压电陶瓷发电技术

压电陶瓷发电技术利用压电陶瓷的正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为各种微型电子设备提供动力。

(4)健身器材发电

利用液压传动的措施将健身器材的不规律机械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平稳地发电,并利用电力电子装置改善电能质量后供电力设备使用

4.水能循环的应用模式

(1)水能循环简介

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处理、处置和优化循环利用等已成为当代水系统的重要内容。在校园这个“用水大户”里,利用水循环往复的原理,对校园的雨水、地表涵养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开发中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雨水自然水循环利用系统,进而可有效解决用水需求与供水困难之间的矛盾。

(2)可循环水资源分类

污水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宝贵的再利用资源。可利用的污水资源可来自于学校澡堂、水房、宿舍楼、食堂和教学楼卫生间等场所;雨水包括屋面排水、路面径流雨水和绿地降水。

(3)节水处理系统

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分配特点,校园节水系统可分为中水循环系统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中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由集水管道、分流取水器和综合处理池两部分构成。来自于澡堂、水房、宿舍楼、食堂和教学楼卫生间等场所的污水通过集水管道,到达综合池,污水在综合池内进行调节、水解酸化、厌氧脱氮、初次沉淀等功能。这些污水经过再生处理和二次处理,便可达到使用水标准,回用于冲厕、绿化、河流观赏等。当污水量大于取水量的情况时,可应用不需要动力和清渣的分流取水器进行取水。

雨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分为对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和路面雨水收集利用两方面, 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洒水清洁。一方面,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考虑到雨水降雨的不均匀性和屋顶面积的大小,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雨水贮存池,雨水储存调蓄池根据建造位置不同可分为地下封闭式、地上封闭式、地上敞开式等。一般建筑密度高、土地昂贵的校区,采用混凝土地下式贮存池,并采用成套水处理装置,通过沉淀、过滤、消毒、活性炭处理和膜技术等处理措施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或调蓄处理,将污染程度高的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网,将水质高的雨水输入调蓄池处理。计算表明,储存池按降雨量10-20mm储存,此时的集蓄效率约为45-60%,雨水回用工程可以实现效益大于费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路面雨水蓄渗利用,通过对路面雨水口构成蓄渗排放系统,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管道就近流入综合池或中水处理站等,使雨水尽可能长久的得到储存和分散利用,并实现绿化、清洁等用途。

5.热能智能利用的应用模式

(1)热能智能利用简介

暖气流量智能控制系统是一套旨在通过充分提高暖气利用效率,减小热能浪费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的装置,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及时有效的根据室温变化改变暖气流量进而改变室温的智能调控系统。

(2)热能智能利用系统原理概述:

该系统由电源模块、测温模块、中枢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气温输出显示模块和流量调节执行模块这六部分组成。在系统工作时,首先由测温模块采集到室内温度,通过由两位数码管及数码管排阻组成的气温输出显示模块显示出来,并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之后输送给控制系统处理。 中枢控制模块AT89S51单片机处理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同时将处理之后的指令传输给执行模块和显示模块。 当显示模块显示的数值不满足人们对室温环境的要求时,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由两个温度设定键和设定温度显示器构成的人机交互模块上自主设定最合适的室温值,该模块可直接与单片机相连。流量调节执行系统是具体完成管道内暖气流通量的执行机构,主要由驱动电路和步进电机组成,与步进电机转轴连接的转子阀门被安装在管道内,达到调控目的。

(3)热能智能利用性价比分析

本系统解决了目前室内暖气流量无法根据不同需求实现自动调节的实际问题,该装置通过自动检测实现自动调节,智能化明显,装置结构体积小,方便安装,且综合能量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

三、区域性能源规划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分析

能源规划的目的是借助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能源系统进行全面、细致、专业化的设计,充分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控制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安全、节能、高效运行的目的。

通过逐步分析和筛选解决方案,可以使区域内的能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值,同时获得了经济和环保两个方向的盈利,而所列举方案均已成熟并试用于各大高校,若完整规划统筹安排,所获得的盈利是可观的,也能使校园以及其他区域的能源管理更加清晰。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缺口已达9.93%,预计到2015年会剧增至15%。如果全国高校都采用区域性能源规划管理校园能源消耗,能有效缓解电力资源的紧缺,与此同时高校所建立的教育意义的深远性更是无法估量。

参考文献:

[1]曹秀芹,车武,孟光辉,等.屋面雨水与建筑中水系统联合运行问题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02):4-8.

[2]韩民晓,尹忠东,徐永海,文俊.柔性电力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0.

[3]尹忠东,朱永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

能源规划范文第3篇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再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表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列为五大系统体制改革之一,这无疑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高度。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在当前政府对生态环境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转型与建设成为此后城市规划的重要路径。目前,传统的城市规划,正是由于缺乏前瞻性,造成了城市边建设、边拆迁、边规划的恶性循环,其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因此,在总理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我们必须吸取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好新型城镇化这条路。

城市规划,能源先行

传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建设在先规划滞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如今,各界愈发意识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公共政策,与能源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在国内各类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除了包含城市供电、供气和供热等规划外,很少涉及能源规划,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能源规划意识的相对淡薄。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们的住房需求随之增长,这意味着建筑能耗也在随之增加,包括用电、制冷、供暖等。当前的焦点问题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源规划,这就很容易出现能源分配不均、分配不足等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当前的城市规划更注重经济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能源方面的部署也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随着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能源规划在新型城镇的发展规划中理应先行。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曾提出“构建新型城镇能源体系”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研究和实践的能源利用方式,恰恰是我国目前能源规划中缺失的一部分。王玉锁提出的“因地制宜用能”观点认为,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利用不同用户负荷特性的互补性,加强区域能源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不同区域用能的协同调配,达到系统能效最优和能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笔者以为,这套能源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新奥集团提出的“系统能效牵引”概念,就是希望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权,整合城市供能体系,依托技术创新,对城市进行整体“能源规划”。

能源体系调整加速度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的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虽然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总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的增长,人均能源拥有量已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当国际社会正加紧探索新能源的脚步时,中国当前主要的供能方式还是以煤炭为主,使用方法也较落后且方法传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能源体制本身的缺陷。比如,我国85%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的,包括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民用取暖和家庭炉灶等,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已居世界前两位。在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城市的能源规划亟须提高到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中国政府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在中国新旧能源交替的现状之下,技术创新或许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可行路径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讲,清洁能源技术持续革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气体能源技术富有调节性,促进了不同清洁技术的互补协同;特别是信息与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能源系统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正在改变着一些城市的用能模式。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改变城市对化石能源的单纯依赖,并使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在能源技术领域方面的探索有很多,例如,已建成的将信息网、能源网和物联网高度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泛能网)。它能够将多种不同品类的能源进行嫁接、转换,同时进行智能高效的有序配置,最终形成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互补、供需双向互动、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转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打造区域能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利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该网目前已在北京、青岛、上海、常州等多个城市进行应用,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在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同样可观。

能源规划范文第4篇

一、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

目前全县有新能源汽车32辆,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无,私有充电桩32个(在家充电);本县区域内现有停车场3个,旅游景点停车场4个,急需覆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8个,预测“十四五”期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量为2100台。

二、本县县级停车场整体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共修建四所停车场,广场停车场、森工局停车场、灯光球场停车场、旧城改造1号楼停车场,所有停车场均属公共停车场,均符合《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8-2010)要求。

其中广场停车场,属地上公共停车场,有40个小车停车位;森工局停车场,属地上公共停车场,有150个小车停车位,80个大车停车位;灯光球场停车场,属地上公共停车场,有50个小车停车位;旧城改造1号楼停车场,属地下公共停车场,有38个小车停车位。共计278个小车停车位,80个大车停车位。

三、“十四五”期中大型停车场的规划布局

全县修建的停车场的规划思路主要是县总体规划要求和主要考虑全县道路设施和交通便利,主要满足以下几点:

1、构筑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并与道路设施和公交设施相协调的停车系统。规划公共停车,场用地规模为0.53公顷,可以提供约300个停车位。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用地占80%-90%,自行车停车场地用地占10%-20%。

2、全县停车供应结构,坚持“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和路边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方式,遵循“核心区停车位适度供应,地区足量供应”的原则。

3、全县按照分类供应和区域差别供应原则提供停车设施。出台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强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停车场。

4、利用拆除用地多开辟绿地、广场和停车场,增加空地率,并实施立体绿化,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能源规划范文第5篇

一 能源消费需要顶层规划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常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相比之下,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从历史数据分析,我国煤炭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维持在65%以上;石油消费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近年来都在25%上下浮动:天然气占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长期在2%左右徘徊:水电、核电及其它能源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智慧城市新背景下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关键是要针对于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领域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首先,是能源与信息化的结合。根据“十”的指导思想,现在能源利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从“推动变革”调整为“革命”。之所以把能源生产和消费作为革命来对待,与GDP的高增长相关。过去是以GDP作为决策标准,却忽略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发展这个大前提,GDP高速增长,实现了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但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如此快速的发展需求,这才是关键。另外,“十”也将“推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为“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意在以消费未定生产,正是考虑到顶层设计的问题,在能源消费这个顶层规划下来发展生产,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等,能更好地避免盲目发展和浪费资源。

现在,我国常规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量都很有限,其中煤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但燃煤将带来“高碳”等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制约,新能源虽然可以做到低碳、可持续性,但是其有“不连续”的特性,可以这样说,它的“可持续”并不等于“可连续”,例如太阳能,只有在晴朗的白天才能获得,如果是阴雨天气或夜间就无法实现能源的持续稳定地供给;风能,能源供给量由风力的大小来确定:水能,雨季和旱季的供给量明显不同……这些可再生能源受客观自然条件影响大,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能源供给。另外,由于目前全世界依旧缺乏大规模储能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突破,导致新能源在能源储备方面依旧受到限制。所以新能源无法做到源源不断的供给,因此如何平衡矿物原料、水能、核能、新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消费结构的顶层规划显得极为重要。

二 坚持创新驱动策略

创新驱动,既是国家策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工业生产,大都采用“拿来主义”,从国外购买现成的产品和专利技术,拿过来组装即可,不论是汽车还是家电等电子产品,核心技术均来自国外,我们从事的更多的是生产制造,虽然制造的产品总类丰富、品牌多样,但缺乏自主创新,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再看自主创新发展的韩国,国民使用的汽车、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源自国内品牌,国民对国货深刻认同并鼓励使用。这一系列创新的驱动也使韩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国家发展初期,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甚至购买专利和成品,这虽然能降低风险,提高经济增速,省时省力,但是却极度打压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同时不利于自主创新产业的建立。一个国家长期单纯依靠这种发展思路,将很难掌握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我们还要注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新东西和新事物,在探索过程中肯定会有风险和失败,我们要允许犯错误,更要控制好科研和生产中的风险。创新驱动应是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国策,不仅产品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思路和理念也要创新,这是政、产、研各方的责任所在。

但是,创新科技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在现今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要紧抓最迫切、具备战略发展意义的技术来创新,从点的创新逐渐到面的创新,慢慢积累从而达到全面综合创新。综合国情来看,我国的创新驱动首先可以从节能减排抓起;其次,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即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第三,致力于资源的分级利用,即把资源分等级,不同级别的资源用在不同的地方,使其效益最大化。

三 产城融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热点,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现今发展的一个刚性课题。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占比是75%―80%,最高能达到85%―90%以上,而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占比只有53%左右。所以,将来还会有大量的人口进城,将会形成很多更新、更大的城市。

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城镇能源消耗翻倍;第二,城镇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第三,劳动人口过剩导致城市用工问题突出。而“产城融合”概念的适时提出,也为我们带来了应急的思路和方法。

产城互动,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要相互推进。如果仅仅搞城市化,把土地推平了,只是建一些住宅来吸引人,却完全没有产业支撑,生产和生活地区分离,就会加重交通负荷,既浪费资源又降低效率。如果同时发展产业,企业进来了,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带动形成产业就业规模,吸引人口集聚。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兴起,相关城市的配套设施、市政建设,以及围绕城市居民和产业的相关配套服务也被带动起来了。这样产城融合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多产业新城,依靠产业发展和城市支撑来相互推进,有利于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

但是,“产城融合”也讲求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基础效应,牵头带动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建设特色之城。不能一味跟风,“种棉花的地生不出钢铁来”,如果千城一面,将会阻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四 低碳与能源消费都需要把握好“度”

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之路、新能源发展规划,这些都需要顶层规划和创新驱动。但是,不论现在走到了哪一步,都需要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