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一、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选择
目前我国对服务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测算,由于角度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用投入产出法测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投入产出法虽然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但是该方法计算复杂,要编制一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很困难。因此,本文在研究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时,从两者的组成部分及共有的特征方面的联系上做出分析。因此,可以在服务业和区域经济两者之间,从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向,以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这四个特征方面为桥梁纽带,来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构造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就是要分析服务业代表指标的变化对区域经济代表指标的变化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服务业的代表指标可看作自变量,区域经济的代表指标可看作因变量。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确定服务业在某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自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列表。
第二,确定区域经济在同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因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对应列表。
第三,根据两变量指标特定的经济、技术含义,设置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公式,如弹性系数公式或影响系数公式等。第四,利用历史统计数据,计算各时期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值。由于单一时期的作用关系系数值更易受到随机、偶然因素的影响,一般需要计算某一阶段各时期拉动作用关系系数值的平均数。第五,将所计算的拉动作用关系数值与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数值作对比分析,判断服务业在此特征方面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力度。
三、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测度
1.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经济系统运行质量的反映,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可以用产出效率表现。我们用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代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区域生产总值指标代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1)其中,Rb为服务业水平拉动系数;GDP为区域生产总值增量;IP为服务业增加值增量。服务业水平拉动系数说明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区域生产总值增加多少个单位,系数越大,拉动作用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1)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表1宁波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拉动系数1996-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拉动系数为2.11,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经济增长2.11个单位,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拉动水平(2.05),在促进宁波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从不同发展阶段看,“九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下降趋势,但“十五”期间的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明显大于“九五”期间的服务业贡献水平;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波动不大,但“十五”期间的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明显低于“九五”期间的贡献水平。从横向来看,1996-2006年期间,全国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系数2.87,而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拉动系数为2.11,表明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比较低,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2.发展速度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度量指标,选择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作为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度量指标。构造服务业增长弹性系数来测算服务业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计算公式为:=(2)式中:Eb为服务业增长弹性系数;RGDP为区域经济平均增长率;RP为服务业平均增长率。该式表明服务业增长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系数越大,拉动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2)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表2宁波服务业对经济发展速度拉动系数1996-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平均拉动系数为0.77,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0.74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拉动水平(1.07)。总体来看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呈下降趋势。从不同发展阶段看,“九五”期间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拉动作用高于“十五”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从横向来看,1996-2006年期间,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服务业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系数0.96,而宁波市仅为0.74。但全国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波动幅度比较大,而宁波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
3.发展规模在发展规模方面,选用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度量指标,选用服务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作为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度量指标。确定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作用程度,可用服务业规模拉动系数来度量,计算公式为:=(3)式中:Rx为服务业规模拉动系数;Rn为区域经济规模变化量;Ri为服务业规模变化量。此式表明服务业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区域经济规模增加多少个单位,系数越大,拉动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我们依据公式(3)测算出1996-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拉动系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表3宁波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拉动系数1995-2006年期间,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73,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每新增加一个单位,将拉动全社会新增投资1.73个单位。总体来看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拉动呈上升趋势。
4.发展结构用服务业内部各主要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作为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用三次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因此可以在服务业内部各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和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系数,来反映质量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推动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应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来建立能够反映度量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拉动作用的关系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因素序列。假设要计算参考因素X0(服务业结构指标)对N个比较因素Xi(i=1,V,N)(区域经济结构指标,如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及服务业比重)的关联度,则首先要给出各因素相对应的序列数据,即:X0=[X0(1),V,X0(l)]Xi=[Xi(1),V,Xi(l)](i=1,2,V,N)各因素相应的序列数据为同量纲的数据。(2)求关联系数。设参考因素X0相对比较因素Xi在k上的关联系数为i(k)=(k=1,V,l),则有:(4)其中为在[0,1]上取值的分辨系数,一般取0.5。(3)计算关联度。与的关联度为:(5)ri值越大,说明X0与Xi间的关联影响程度越大,关联性也越强,X0对Xi的作用就越大;其值越小,说明X0与Xi的关联影响程度越小,关联性也越弱,X0对Xi作用就越小。
依据宁波的实际情况我们用生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作为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用三次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代表指标,度量宁波服务业发展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拉动作用。我们从服务行业十四个门类中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5个门类界定为生产业。依据公式(4)和(5),测算出宁波服务业发展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表4宁波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关联系数从表4可以看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大于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大约为第一产业关联度的2倍。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对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用前面介绍的方法计算出2003-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平均拉动作用,由于行业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计算主要行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规模的拉动,具体结果见表5:表5宁波市服务业主要行业对经济拉动系数从对区域经济水平的拉动作用看,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房地产、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比较小。从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最明显,金融、房地产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拉动不大。
从对区域经济规模的拉动作用看,金融的拉动作用最大,金融资产每增加1个单位,使整个资产规模增加958个单位,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区域经济规模的拉动作用最小。
五、结论与建议宁波市服务业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低,不仅表现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拉动作用,也表现为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为了促进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提升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为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打破服务业中的行业分割、部门壁垒、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等行为,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调整市场进入条件和标准,放宽市场准入,尤其要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的发展,发挥非公有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作用。
2.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保持规模的适当扩大由于宁波目前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顺序调整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因此,现阶段应确保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保持规模的扩大。
3.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吸收外资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是中国既定的基本国策,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弥补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带来现代流通和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应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服务业。
当前,商业银行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应认真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区域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分享政策红利,在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同时,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上收基层贷款权限严重,使资金投大量放到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导致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融资程序十分繁琐,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外,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目的在于保护重点企业,而很多欠发达区域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给基层银行开展业务带来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利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倾向于效益高、发展好、信誉高的工业企业,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与某些地方的产业格局相矛盾。针对地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提供给银行的抵压物有限,且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极不愿意向其投放资金。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抓紧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络
落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需要从扶持相关产业和优惠政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对消除政策壁垒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不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无非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政策敏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别使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应正确判断并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产业脉络,为此需要明确在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产业。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的授信政策,并将其进行细分。同时也可借鉴在成熟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经验移植,进而打破区域限制。并尝试整体式迁移成熟行业的研究、分析经验,例如防范措施、风险识别等;其次,详细了解不同地方已出台的发展规划,把握地方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不少地区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传统行业中新兴领域当做发展的重点;最后,商业银行应转变以资源换市场的发展观念,因为当前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淡化了之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注重生态、绿色行业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有限资源的限制,导致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耗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企业再生难度困难较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项目并不利于长期的储存。总之,商业银行应对地方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对地方不同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肩负起调配市场资源的重担,为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提供支持。
(二)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利用
商业银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巧妙的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纺织业为例,位于该行业链上游的主要是羊毛供应商和制造纺织产品机械设备生产商,另外羊毛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纺织业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此时商业银行如能借助业务遍及全国以及网络机构优势,将防治产品市场整体性的向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转移,不但能够促成商机,而且能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客户资源范围的扩大。
这种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促进政策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延展,即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进而为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添加动力。在政策向密集、集约式方向倾斜的趋势推动下,社会资本布局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尤其各大商业银行广泛推广的供应链金融,将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政策过剩提高警惕,因为在政策扶持条件下,很多项目将争先恐后的上马,会加快新兴行业衰退步伐,例如之前晶体硅行业发展形势迅速转变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发展质量的把控。
三、准确把握完善业务资源布局时机
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和梳理业务分布和结构,选择性的退出未被列为重点的发展行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布局,同时可以借鉴当前区域发展思路适当调整业务,使业务发展与政策相协调,以避免因政策的配置错误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中西部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业务带,依靠不同地域的政策资源优势,实现各个支行的业务融合。同时建立以行业为序列的分析和管理团队,及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选择最佳时机退出。
四、准确定位客户
商业银行发展不能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支持,应考虑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利率变动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如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有量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高于大型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润。另外,商业银行适当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能够在分散贷款投向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尤其应在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突出自己的战略优势,依靠实力雄厚的影响团队,设计并制定综合性产品组合与金融服务方案,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
商业银行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中小型企业中的信贷投入,进而实现降低风险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钦.浅议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关键词:企业转型;行业竞争力;创新驱动
引言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更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它是某一区域内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区域主导竞争力是区域经济辐射与聚集能力的大小。每一级部门努力探寻的焦点是探寻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方式,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十二五”阶段各个经济圈、省际、城市圈乃至县域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区域竞争力相关概念简介
(一)区域竞争力的核心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创造竞争优势。具备竞争优势的区域,就有可能使自己在区域中通过竞争来获取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挑战。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任何一个区域性的地方政府,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总是感到资金、人才、技术的缺乏。因此区域竞争力的本质就是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达到资源合理运用。
(二)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根深蒂固、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竟争力是行业竟争力的基石。因此,实现行业竞争力与企业竟争力的互动良性循环是实现企业竞争力优势的来源。
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较均匀的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的很多企业一直比较好地保持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美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竞争力是维持的。所以,企业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2、行业竞争力
行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行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行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是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前提。对于一个行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而言,资源的禀赋条件、区位特点、环境条件和相关支持产业只是行业竞争优势获得的一般条件。某一行业要维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这种竞争力也应是可持续的,这样这一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3、科学技术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与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国民素质等并列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要素之一。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日益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创新,将科学技术最为做强化的竞争能力来提升和控制,是应对竞争并保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二、企业转型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
(一)企业转型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转型的最直接作用肯定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企业进行转型的出发点也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转型”大师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企业转型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作用。如今,企业转型需要适应自身区域的市场特点。以山西为例,山西地处内陆,外贸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本身具有资源优势,主要以煤炭为主,民营企业的发展相比其他省份较为不足,高科技企业不多。针对山西这样一个市场,转型方向应该是高新技术企业,并且逐渐的向外贸和服务行业发展,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性。
(二)企业转型对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是行业组成要素,每一行业都是由无数企业组合而成的,因此提升行业竞争力也离不开企业。企业转型是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企业转型是企业对原有经营模式的一种改进甚至是改变,而行业内众多的企业如果都进行了改变,那么这个行业内部就会因为企业的改变也得到升级换代。企业转型对于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企业应该加快提高转型步伐为区域的行业竞争优势作出贡献。
(三)企业转型对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竞争力站在企业层面上主要包括技术和知识资源,技术方面主要包含技术的升级换代和革新,而知识资源方面主要包含企业的学习能力。站在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是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企业转型对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点:一是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转型意味着企业在物质层面进行改革,也意味着企业文化方面改革提升,而企业文化各要素的提升会帮助企业提高其知识资源,从而提高科技竞争力;二是企业转型过程中对自身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甚至是引进先进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彻底的替代,企业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意味着企业核心科技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总结
通过全文可以得出结论,创新驱动和企业转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创新驱动和企业转型是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两个推动器,他们共同作用来推动区域竞争力得以提升。创新驱动必然导致企业进行转型,企业转型又必然需要创新驱动。因此,今后企业想提高区域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为推动力,以企业转型为试验器,二者共同努力实现创新。(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皎.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长安大学,2007.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规划;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19?03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长三角江、浙、沪的各大经济、科技集聚区域不断形成。长三角区域规划逐级推进过程中,对区域内城市的要求也更高,例如杭州,要求充分发挥杭州的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浙江杭州的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两大科技城,是浙江省和杭州市重点打造的“西湖、南湖、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区域规划背景下,无论是科技实力提升,还是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地域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渴求的意愿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之下,长三角区域内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及实践与区域经济互动如何,开展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新的途径,本文尝试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探讨。
一、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规划发展的互动
在长三角区域规划背景下,区域内地方高校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是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基地,与区域内各行业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创业教育及实践必然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的地方化特征,都将对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影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需要区域经济的大力支持,需要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引领。另一方面,区域的创新发展也需要创业人才的支持,需要地方高校为之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支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区域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内大学生就业、满足国家战略布局的变化、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教育部于近日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或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高校的特色学科和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实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与区域经济的融合,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结合区域规划开展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既能丰富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明确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做好地方高校差异化、特色化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
长三角区域内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开展得相对较早。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为代表的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其中长三角区域的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是其中试点高校。但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远远不够,创业教育及实践的理论研究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对于长三角区域内的地方高校而言,其创业教育及实践与长三角区域规划联系不够紧密。
1. 创业教育及实践区域特征模糊、途径局限,不能满足区域创业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基本还继承传统教育理念模式,并没有把创业教育做为实现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地方高校,其实施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资源和机会就更加有限。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实践体现不出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盲目仿照中央部署试点院校的做法,全国统一的KAB、SYB、“8+X”全球模拟公司等创业培训教材和教学模式简单,忽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和本土化区域特点,导致创业教育及实践一般缺乏实效性。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在服务长三角区域理念上还做的不够好,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阻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途径也大多局限在创业意识引导上,增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简单,很少建立校级创业教育的专门网站,也没有把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司模拟实体建成,创业实训基地不能真正发挥实践作用等;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上没有具备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能实际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举办的创业讲座和创业计划大赛也仅限于顺承国家“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展的各类大赛,没有区域行业大赛特色,更谈不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有效对接。
2. 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支持力度有限,未能营造更好的创业实践环境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不是单个个体能够完全承担起来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长三角区域内,如杭州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无偿资助资金操作办法(试行)》、《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但涉及面较窄, 仅涉及税收的减免、政策优惠等方面,仍会因诸如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名额有限、创业项目申报资金条件较高等,不能惠及到最广大学生创业者,实现政策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的创业信息平台没有实质性利用起来,设立的创业扶持基金也有限。这些条件限制造成社会上未能营造出更好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外部环境。
三、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在长三角区域规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出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新思路、新途径,就要另辟蹊径。要“学会恰当地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创业教育, 塑造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努力创业、奋发有为的创业思想”[1],立足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区域经济特点,分析地方高校学生创业特征,发挥区域经济和文化区位优势,积极配合区域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确定适合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本土化的创业教育及实践。
1. 结合区域规划要求,强化服务区域理念,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特色专业课程改革。例如,《长三角区域规划》要求把杭州建设成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2],区域内地方高校可结合这些要求,重点开展相关专业的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在与上述相关的专业如旅游管理类、文化创意类、电子商务类等,课程设计可以把专业知识运用放在创业平台的轨道上,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决策水平;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有效性,重点分析针对区域规划内相关产业的成功创业案例,使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激励、学到知识、把握到创业方向。在此基础上,鼓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开展校内创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的特色创业教育。
开展区域特色创业培训课程。诸如KAB、SYB、“8+X”全球模拟公司等创业培训课程开设时,同样可以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特点进行创业培训课程的自定义。如在进行“头脑风暴”时,建议学生朝着自定义的行业领域进行思考;在商业计划书的拟定时,也建议在自定义范围内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在课程模拟时,增加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创业实务课程。
2. 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开设区域经济创业沙龙,开展行业特色创业大赛
强化创业意识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更要走出去,联系校外创业新生力量和行业支持,“凝聚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并且通过聘任讲座教授或兼职讲师等形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在校园里常设创业论坛的机制”[3]。面对创业实践的复杂性,区域内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可以开展创业沙龙,邀请优秀的创业企业家、优秀校友企业家、行业人士来校与学生展开对话,为其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弥补在校生社会经验不足;要紧紧围绕发展区域内经济的主题开展沙龙,强调区域性和地方性。针对高校目前沙龙形式临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区域内地方高校可以在开展创业教育中抢占先机,形成常规形式,以期区域行业论坛在地方高校开展的长态化和制度化。
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行业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学生创业过程体验。“学生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获得模拟创业经验,体验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市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4],针对全国高校自上而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创业计划大赛,地方高校可以与区域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政府支持的创业计划大赛,有利于获得地方政府在创业方面设立的资助资金;同时,在促进企业设立面向行业内的创业计划大赛奖励资金方面,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有效合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朝向行业方向发展,为行业提供创新创意的智力支持。
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整体师资水平的专业化、地方化
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促进教学;也只有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出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创业人才这一实际,决定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要深入了解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在实践训练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创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区域内地方高校可以通过选派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创业教育指导培训,到长三角区域内相关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到生产、管理前线参加实践。理论研究上,树立起服务区域经济意识,主动研究区域经济所需的创业型人才发展动向,找准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鼓励教师在行业企业实践中寻找创业教育的研究课题等。同时,“可以采取校内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创业导师团”[5],从社会上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商等担任创业导师,积极开展短期讲学、案例讨论、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
4. 促进区域企业和政府、地方高校积极合作,优化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开展,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为区域经济输送就业创业人才,因此可以“以创业教育为纽带,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6]。具体来说,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利用好已经建立的创业信息网站平台,放宽创业扶持资金申请条件等。区域内企业与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创业意向学生校外实践平台,将企业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训练场,全面掌握企业运行过程、学习管理经验,优化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开展地方高校学生创业企业孵化也是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路径。利用地方高校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器”和大学生创业园,优化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校级创业园实践到区域内地方政府建设的创业园“孵化器”孵化,如杭州大学生创业园平台创建通过“民办公助”、“区校合作”、“一园多点”模式促进大学生创业[7],再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既可以直接应用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也可以应用在企业开发新项目,创业团队去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唯.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78.
[2] [EB/OL]. http://.cn/policy/txt/2010-06/22/ content_20320273_4.htm.
[3] 黄文光.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王萍.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 陈谦. 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制约与突破[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