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机化学 应用 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基础》是集化学、生物、化工、医学、药学、环境、材料、食品等专业为一体的重要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识记内容多、反应类型繁杂、反应机理抽象、立体化学问题普遍难以掌握理解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而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学教学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优势:①它有助于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实验教学的优化;②对一些耗时长、污染重、危险大等不适合在课堂中演示的实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播放录像)可有效调节时间,缩短实验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可展示现代化科研设备、工艺流水线、生活中常见的有机产品实际生产过程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同时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④可弥补地域限制及城乡差异,利用网络的公开性、快速性进行共享学习,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属优质教育发展的一条新交流渠道。
二、信息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1.模拟有机物空间结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较复杂,也很抽象,刚接触有机化学时,由于对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若借助模型讲解,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角度不同,难以真正理解、牢固树立空间结构的概念。并且有的模型制作较困难,在保存、使用中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轻易解决化学模型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一些优秀的软件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Flash6.0、3Dmarx,在绘制化学分子结构模型时可将二维平面结构转换为三维立体结构。如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可制作出任意旋转的三维分子结构,从不同角度清楚观察有机物三维立体结构的外观,将结构上的不同原子赋予不同颜色,不仅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枯燥的分子变得活灵活现,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实验录像。教材中部分实验耗时过长,(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硝化纤维的制备,铜氨纤维的制备等),某些演示实验具一定的危害性在课堂上难以实施(如硝基苯、溴苯的制备、硝化纤维的爆炸)。这些实验可先在实验室中操作,将其过程录制后进行加工剪切,保留重要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在不失实验真实性的前提下既能完整展现实验操作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在避免无效等待前提下使化学实验现象和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3.模拟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大多数有机化学反应历程涉及原子的断键及成键过程,如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历程(包含三个反应阶段:引发阶段、生长阶段、终止阶段)能完美解释取代反应的产物为多种卤代烃共存的原因,但其原理的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断键及成键过程,比较抽象,很难将其变化过程表述清楚。若运用计算机将该过程制作成动画,向学生展示其微观演变过程,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进行直观性模拟展现,利于学生更清晰掌握机理;此外,加成、加聚、消去、酯化、水解、催化氧化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做成动画演示其反应机理,让学生直观看到反应时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掌握典型有机反应的原理。
4.利用视频开拓学生视野。通过拍摄或网上查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加工过程(如红糖的生产、蔗糖的提炼、冰糖的制作、菜籽榨油等)及某些化工产品生产实践(如石油的开采和分馏加工,含酚废水的处理等)的视频教材,形成系列视频教育资源,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生活化学的兴趣。
5.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为知识的快速更新。对教材中某些信息量丰富但对知识点要求不高的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可尝试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做成知识网络;也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在校园网内的化学网中建立网页,供其它班级学生或下一届学生点击学习。在这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综合了解和学习,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三、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把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度”。凡事皆有度,教学内容过于多媒体化,就会因过于浅显而失去一定深度,或过于深奥而流于罗列,没有互动性。化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是实验,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就一定在课堂上演示,能让学生操作的实验就一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最直观也最“立体”。
其次,多媒体教学也不能盲目从众,不讲实效。课堂信息量不宜过大、速度要适中,给学生分析、整合进而储存的时间,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
再次,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播放与教学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总指挥而不是多媒体播放员,更不是课件的解说员,教师应该放下鼠标与学生一起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与有机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性质多,反应多且易混淆,概念抽象,反应机理抽象难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懂难学,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化学就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对化学类学科还残留一些不“感冒”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第一次课讲讲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的关联性。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此类化合物滥用引起的,比如“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3];讲讲有机化学与药学互相关联的例子,比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等,这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讲有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无形中会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最后,老师第一次上课在形象、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琢磨。比如,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对有机化学有愄具心理,第一次上课适时鼓励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产生“放纵式”学习,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平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多布置团体作业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可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要学习,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机化学学习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时的困境,“前车之鉴”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提高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会有不错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稍显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创新药学人才需要。首先,我们根据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略讲与自学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波谱解析的知识和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作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李霞[4]、刘玉梅[5]等人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药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知识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比如:讲酚这一章时,讲酚羟基性质,可以联系药物化学有酚羟基的药物,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归纳总结,然后再课堂讨论总结,这样既能丰富有机化学视野,又可让学生体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加以应用,形成多元化特色。如我们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讲马氏规则,亲核加成反应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6]讲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机理解释,习题讲解时,板书的现场推理,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手段还很多,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创新性地结合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建立试题库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很多知识点易混淆,如果课后不复习,很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平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试题库。这样方便学生课后利用试题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同时期末还可用来作考察学生的试题,这样可以达到每届平衡科学考察学生。我们建立试题库,根据自身院校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钻研,每年不断改进。首先,根据每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情况,对试题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题型变化、知识点掌握等作个汇总,逐步建立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其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讲解所用教学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作个汇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平衡建立试题。再次,让学生参与建立试题库,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容易忘记,难于理解的知识来出题,然后老师筛选出一套试题库,这套试题库用于学生以练题促进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通过学生出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优化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丰富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生做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为适应药学人才培养发展需求,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试探性改革。首先,精选实验内容,改编部分教学内容。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我们根据药学专业,把部分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编。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开设创新性实验。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渗透,我们会开设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有机化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我们可以科学创新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首先,可以在平时成绩这一块增加比重和考核类别。如课题讨论、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团队作业(PPT形式)、调查总结报告等,这样不断促进他们学习,慢慢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成绩,我们对平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很重视,把它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平时增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起到好的实验效果。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实验操作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期中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段进行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在的学生较懒散,有中段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化学随着药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作者:谢华松 林大都 黄思涵 张声源 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国云,申,肖腊梅,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6):256-257.
[2]周建波,曾明,陈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80.
[3]裴强.食品安全问题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39(20):151-153.
[4]李霞,谢龙,吴晓青,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J].广东化工,2015,43(10):192-193.
根据教学的安排,新年伊始,有机化学课就要开篇。学生刚从轻松的假期进入到紧张的新学期学习中,良好的开始和过渡是最重要的。有机化学的第一章就是绪论,第一节课教师一般会讲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自我介绍;第二,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及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对医学药学的重要性;第三,有机化学课的特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的具体授课方法等。第一节课对学生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必要太过谦虚,应该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像自己的学历、研究工作、出国经历、发表过的论文以及课题等,尤其对自己擅长的科研工作要详细介绍,给学生打开一扇近便的求知和探索之门。甚至能向一些学生发出邀请参与自己的课题,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探讨一些科研问题。该方法能尽快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把有机化学大的框架知识和发展史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个全面的了解。回顾有机化学的发展史,首先讲到有机化学一词是1808年瑞典化学家柏齐利乌斯提出来的,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知的有机化合物达到3,000多万个,常用的化学反应达到200多个。从1902-2005年共97次Nobel化学奖中,约有25项是有机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1858到1916年的“经典”有机化学时期;三是从1916年至今的现代有机化学时期。有机化学经历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正在不断地改变人民的生活。现代有机化学不是局限于以前的纯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趋严重,先后出现了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元素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和立体化学。把有机化学课程与交叉学科的相互密切关系一一简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了解医学医药类科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起能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
2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促进自主学习
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改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为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的尤为重要。在一般的教学考核中,教师一般将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主要来源于期中和期末成绩;另外一种重要的成绩就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考勤、作业、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的合理给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一直有一个特色的评分方式。针对选用的教材,鼓励大家在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教材中的错误,必须仔细地研读课本,同时还要找相关的专业书比较,反复的阅读、理解、考虑才能判断一个错误。同样的错误先提出的同学得到加分,所以大家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不会像做作业一样出现抄袭的现象。实验成绩的给分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而不是只看实验报告。在每个学期的学生纠错课本中,学生一般会找到明显的标点符号错误或文字错误20余处,介绍知识点错误2-3处,课外习题或答案不严谨10余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教师由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每个学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几个专题给同学们自学,查阅资料,相互探讨。最后在课堂讲解自己的所学所想所得。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设置专题-查阅资料-学生整理资料-小组探讨-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学生能很好的参与教学的章节是第六章醇酚醚,因为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醇酚的性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每个小组都能自己查阅资料,并做出漂亮的PPT,能简单详细地介绍醇酚的结•127•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但是醇分子内脱水成烯,伴有重排的反应是本章的难点,学生还是难于讲透,教师需要在后面的总结中强调。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主动性,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热情不足。上课时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电脑的、玩游戏的,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比如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对上节课讲的内容进行复结,承前启后,加强记忆的同时为本节课新内容的讲解做准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上节课的课件进行改编,自己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把前面讲过的内容重述总结出来,教师最后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化合物的命名,每个章节基本上都有化合物的命名,书上的命名原则讲的已经很清楚,很有条例。教师可以给出分子结构式,给出自己的PPT,让学生预习后来给大家讲命名的步骤并给出结果,在讲完之后,允许学生纠错,同时允许其他学生补充遗漏,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深刻。让学生参与到简单教学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多样性,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换,气氛融洽,能很好的跟学生沟通。能有限地减少厌学、逃学现象的发生;通过每学期不定时的点名10次,发现学生很少出现无故缺课逃课现象。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同时为学生展示自己魅力提供了平台,为锻炼学生提供了最好的舞台。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近4年来同一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从2010-2011学年开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考试成绩有大幅提高,平均分由原来的6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将近80分;考试通过率超过90%。
4科研教学,鼓励参加各种化学类的相关竞赛
【关键词】优化 观念 目标任务 课程整合 任务驱动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②信息能力;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④信息道德。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3.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3.2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3.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1开展开放性实验的具体措施及意义
鉴于日常实验教学课时、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连续几年开展了开放性实验,大大丰富了实验教学形式。开放性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课时,而是根据实验室的课程安排情况,利用学生、教师的业余时间开展的拓展性实验探索。根据中药学专业特点,开放性实验一般是由教师确定几个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选择其中1~2个项目。如2010年开放性实验项目有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扑炎痛的合成、磺胺醋酰钠的合成、外消旋苦杏仁酸的拆分、卵磷脂的提取与鉴定等。开放性实验项目的进行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列出所需的试剂及仪器,并与教师交流讨论其可行性;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项目的选择情况及实验室的实际容量等安排每一个实验项目的时间,学生在完成开放性实验后,每人要求上交一份实验报告及小论文,就自己在知识理解、实验技能等诸方面做简单的总结。开放性实验的进行,延伸了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2开展开放性实验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也向实验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实验项目能否进一步的多样化或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设计并完成、能否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合完成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实验项目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进一步开展开放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举办实验技能竞赛
2.1实验技能竞赛的实施方法
举办实验技能竞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考虑到目前的学生规模,实验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按照每班人数的20%选拔,2人一组。实验竞赛主要分为笔试部分和实验操作部分,笔试部分涉及的题目主要是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及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笔试部分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部分一般是合成某一有机化合物,占总成绩的70%,如2010年实验竞赛题目是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参赛学生在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并完成乙酸正丁酯的制备。评委教师根据参赛学生的实验方法是否合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客观等各方面综合评分。笔试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的总和即为总得分。按照总得分的高低,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2.2开展实验技能竞赛的意义
实验技能竞赛不仅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日常实验教学的检验。通过近几年的实验竞赛结果来看,学生能将平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验竞赛中,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比赛成绩也逐年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对实验教学成果的肯定和促进。
3实验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核是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检验手段和促进手段,在近几年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给予综合客观的评价。有机化学实验成绩占有机化学期末成绩的20%,具体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验报告、考勤、日常的实验操作等;实验考核成绩占70%,有机化学实验考核包括书面考核和操作考核,各占实验考核成绩的50%,书面考核主要涉及有机化学基本实验知识、基本原理等,操作考核主要是未知化合物的鉴别或合成某一未知的有机化合物。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考查,比较客观的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予以评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