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专业;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培养

高师院校不同于一般综合性院校,其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职责。在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当前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十分注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技能水平,特别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胜任力。中学教师胜任力是指中学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中学教师的个体特征,是中学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1]思政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多以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为主,但是从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来看,这些学生现有的职业能力与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加强对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的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高师院校思政专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培养思政专业学生胜任力的对策。

一、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胜任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1.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评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考评机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当前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很难得到保证。政治课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等与教学实际紧密相关的课程开设得较少,学生对教学实际、教育机制等知识了解较少,因而实践性技能也匮乏。时事政治、形势政策等与政治视野关联紧密的课程多为选修课,没有引起学生重视,致使部分学生的时事政治素养较低。此外,当前多数高校的学业考核检验过度倚重于期末考试,但由于期末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只记重点,留下了知识的盲区,结果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全。而部分高师院校的奖励机制不科学,专业课成绩往往决定着奖学金的档次,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忽视对其他相关科目的学习。这样的做法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获奖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不足,最终很难胜任中学的政治课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科研训练环节缺失

在当今,仍有不少学校存在思政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脱节的问题。虽然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实行学分制,但是部分学校在学生分散实习的态度上表现过于“宽容”,集中实习管理也比较松散,最终导致师范生的分散和集中教育实习都较大程度上地流于形式。微格教学、试讲和说课等教学实践因缺乏专业指导,也常常流于表面形式。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技能总体不强。在思政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绝大多数高师院校未及时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到中学政治教师胜任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科学评价。加之由于科研训练环节面临着组织管理无效、资金支持薄弱和实践基地缺乏的现实困境,因此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科研能力处于“未开发”状态,难以适应中学对政治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3.工资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不强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师“沦为”中学教师群体中的“二等公民”。在低经济回报和低职业认同的双重冲击下,中学政治教师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语数外是“主科”,政治课是“副科”,较少的课时安排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得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待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削弱了思政专业学生的职业热情和从业欲望。另外,社会公众对中学政治课缺乏正确认知,错误地认为“政治就是阴谋”“政治学而无用”等,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思政专业学生对中学政治教育事业的热爱,削弱了其对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对策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拓宽考核评价渠道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少而精、博而广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减少学科专业的非主干课程,形成结构精炼、主干课突出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此外,增设政治课教学艺术、中学政治教材分析等与教学实际相关的课程,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加强与当地中学的教学交流,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在培养思政专业学生教师胜任力方面,要注重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力求形成以考试测验法为主的综合评价法,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综合评定,多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自评与互评法,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高师院校可以依靠学生本人的自评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激励学生将各种能力评价目标吸收内化,切实增强自身教师职业的胜任力。

2.创新教学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当前高师院校的思政教育专业教学虽然逐步采取了实验教学、才艺教学、微格教学等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仍有部分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很好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此,高师院校的任课教师仍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认真分析高校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及其解决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使之运用多媒体试讲、教学观摩,不断培养思政专业学生板书、语言表达、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师范技能。此外,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要给思政专业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让其在角色转换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形成特色。实习指导教师对思政专业学生的实习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从而提高其师范生技能。为适应高中新课改对政治课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师院校思政专业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积极完善毕业论文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3.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健全的人财物机制是中学政治教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合理的工资待遇是教师坚定职业信念的前提。当前的中学教育要合理安排政治课课时,提高政治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中学领导要重视政治课教学对于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给予政治教师一定的教育补贴,譬如科研补贴等。众所周知,加强对思政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是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选择和身份认同的有效方法。[2]高师院校思政专业要经常开展经验交流会、职业规划课,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高师院校也可以通过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校培训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强化思政专业学生对中学政治教师身份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辩论赛等校园活动,宣传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重要性,号召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先锋.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建设 职工思想教育 文化建设视角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75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s the focu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l staff, the eternal ideas advanced, both to maintain personal development must mov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ee of an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create mean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lture to crea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mployees, and carries on the explanation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of enterprise staff'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o combine the two.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aff and worker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科技与人才是构成当今社会企业之间发生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力企业的职工而言,除却围绕基本工作内容而体现出的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不断汲取有关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永葆理念的先进性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与建设的灵魂,与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就成为了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的问题。

1 电力企业当中企业文化的创建意义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属于“软实力”层面,任何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都需要积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从精神形态的领域保障企业内部无论是基层职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能形成有关企业发展的统一价值观,以实现内部的优化升级。

首先,受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传统电力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过渡时期,能源建设的调整与改革以及当前我国环境建设策略的不断调整,都给传统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促使其必须不断审视当代社会传统经济的发展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也促使其必须加强和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让企业在兼备独特性与思想性的同时,更具备无穷的生命力,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对处在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职工在共同的企业发展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的作用下,对企业定位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在共性思维的影响下,形成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协调性的品质与力量,形成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良好风貌,为企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电力企业创建好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职工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就电力企业本身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地位而言,其内部的每一位职员都肩负着支援祖国电力建设的重要使命,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个人对于企业所能产生的作用与价值,便是服务于社会,履行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电力企业重要责任的有效手段。

由此来看,在电力企业当中创建企业文化,并加强对其的普及、宣传与推广,不仅是推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稳定工作氛围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引导企业职工不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创建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为企业建设拓宽道路,还能为已经生成的发展氛围奠定基调,为企业的发展前行夯实基础。

2 文化创建对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积极意义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每一个身处大环境中的企业,都要不断注重吸纳和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使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鉴于企业文化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其对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企业文化创建与企业及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依赖,文化创建是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航引,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形式与社会的关联性和紧密性,都需要紧密围绕文化意识形态来进行构建;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企业必然引起企业文化意识形态的更新,而在共性企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员工内部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将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构建企业与社会之间紧密关联性与关联意识。

3 电力企业当前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与社会发展形势关联性的缺失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落后于现状的发展态势。其内容过时、缺乏创新,不仅达不到员工思想教育的需求,甚至在适应社会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形势方面也显得乏力与落后。

3.2 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强烈的工作性目的

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隶属于员工培训层面,因此当从业人员将其定位为工作指标,怀揣着一种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展开思想教育工作的心态来进行教育和推广,就会使整个教育工作充满功利性色彩,难以实现真正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3.3 工作者的素质极具提升空间

作为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培训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普通职工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当其个人的品质、意志以及思想道德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缺陷时,就难以产生对职工的良性引导作用,职工也很难据此形成高素质、高能力的良好品质。

4 文化创建视角下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实施策略

鉴于创建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发展实力、稳定企业发展基础的作用,针对目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的问题与弊端,笔者认为文化创建视角下的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展开:

4.1 充分认知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其取得的效果颇为有限,鲜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多电力企业固步自封,延续传统的思想体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繁杂、冗余,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以及企业发展需求,以至于整个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一方面导致现有的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推进困难,致使很多职工长期处于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不利于企业对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不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极容易引发职工的不自信、缺乏判断力和思想迷茫。在现代化网络四通八达的社会环境当中,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当职工自身对事物缺乏正确认知,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时,便极容易被纷繁复杂的外在环境所干扰,以致误入歧途。

此外,从事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职工素质仍有大量的提升空间。企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企业职工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能力,而企业职工的基本素质又会对其工作能力和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者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思维和科技研发能力,但是对实际管理工作中所会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并不曾深入涉及,这就导致企业职工在实际工作者,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忽视了对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稳固,从眼前看,这是不利于职工自身成长与能力建设的问题,但从长期发展的意义来说,这却是会制约企业前行的根本性因素。

4.2 针对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存在问题而展开的破解策略

(1)提高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效果。电力企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工作,以提升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让职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状态,更为契合企业发展所需和岗位要求,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团体活动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2)转变思想意识,创新工作方法。陈旧的教育方法不仅不利于职工对思想培训内容的吸收,还极有可能促使其对培训教育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导致电力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工作人员要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考虑,关注每一名职工的生活状况、实际所需,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不断加强与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共性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企业职工间形成良好而默契的工作作风。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电力企业要经常对企业文化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职工始终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先进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自身在潜移默化的良性氛围中走向学习与培训的健康轨道。

5 结论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对事物的发展能产生能动作用。鉴于当前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在充分认识现有的思想教育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和缺陷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先进性,加强其与普通职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文化氛围,推动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共性的企业文化观,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企业展开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知林.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252.

[2] 张新宇.建设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素质――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197.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职业教育;内涵;理据;实践构想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多方面的矛盾,如培养方向与经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发展规模与人口资源状况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标准等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了教育结果与人民群众愿望不相适应,教育宗旨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使命不相适应。这些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梳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或漠视一个基本问题,即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格局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格局是分散的、系统化较差的、未经充分整合的格局。这种格局限定了决策者的视野,束缚了建设者的手足,限制了开拓者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遗存,是教育改革不彻底、教育未能及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及时调整的结果。有识之士曾多次提出举办“大职业教育”,希望通过理念和思路的转换,带动职业教育体制、学制、模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所谓“大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有限格局而言。这一概念虽经多次提出,但很多人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并不很清晰。笔者认为,应从理念、办学主体、管理模式和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对其进行诠释,并要高度重视其中的实践性价值。

一、“大职业教育”的内涵诠释

(一)作为教育理念的“大职业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以职前学历职业教育为主干的“小职业教育”而言,“大职业教育”以全社会的职业者和职业准备者为对象,以全部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实施主体,以职前学历职业教育与职后培训以及个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学习相连贯为内容。

这一理念突破了观念上学历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框架限制,不仅是一种扩展,也是一种本质回归。它要求,不仅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现有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要将其作为一种社会职能的体现来看待,具有需求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办学模式和经营方式上,应容纳多种形式,以适应社会环境、职业需求和个体发展多样化的需要。按照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显然,“大职业教育”理念与这一体系的结构安排是相统一的。

(二)作为多元办学主体的“大职业教育”

传统的职业教育举办主体是某一行业或企业,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政府给予经费资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职业学校将以政府资助为主,企业角色逐步淡化。原有以行业为基础的产学结合纽带被打破之后,企业即使参与职业教育,一般也仅限于单线、项目等形式,规模不大,力度不够,计划性和延续性不强,导致职业学校办学主体的单一性特征更为明显。“大职业教育”是聚集全社会的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易形成社会各界和全体成员广泛参与建设、管理和享用的局面。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多次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大职业教育”与这一目标相一致。

“大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多元的,在构成上既有体系上的有序性和整合性,又有分工上的准确性和规定性。其格局中具有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机制,包括利益驱动和法律推动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这一局面应使参与各方都找到自己的利益增长点,使参与者在中长期投入中有稳定的回报和明显的收益,而未参与者则将遭受一定损失。就后者而言,应制定具有惩罚性的法律条款,使职业人、用工者、教育培训方和管理协作等部门在法律的框架下实施教育培训,在法律约束下行使权力、承担责任,违规者将受惩处。

(三)作为管理模式的“大职业教育”

与传统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相对,“大职业教育”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全社会各个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全局性管理,是一个有核查、配置和投入决策权的管理机构,而不仅仅是协调部门。它在相关法律基础上制定法规,通过行政手段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督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规划新格局,统筹经费,决定投入方向和额度,整合资源,解决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政策问题、利益问题。

这一管理体制将充分、切实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有效统辖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两大领域的问题,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在类别上更为齐全,在资源利用上更为合理,在经费投人上更为有效,改变目前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局部运行有序、全局运行无序的状况,从而承担职业教育的全部社会责任。

管理部门负规划、预测、引导职业教育之责,将对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协调分工,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制定宏观发展规划,组织各方合作,制定运行规范和分配制度,以扭转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在系统性、协调性方面水平较低的局面。

(四)作为发展环境的“大职业教育”

传统职业教育受人口资源、经费、办学条件及办学途径等多种限制,而“大职业教育”通过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全盘考虑,将为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办学模式和经营方式上允许有更大的灵活性,更能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相关各方将共同营建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更好地坚持市场配置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形成的教育培训市场是一个未经充分发育的、不完善的市场。就职前职业教育而论,教育管理部门的计划安排制度和经费投入方式,左右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规划,限制着学校的办学经营方式。就培训而论,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也包括其他一些行业,以证书和资格鉴定等手段,在控制培训机构、决定培训价格、评价培训质量上,仍有明显垄断色彩。“大职业教育”将促使一个有统辖力的机构来对之进行规范,给群众提供一个可以选择购买的、公平竞争的培训市场。

二、“大职业教育”的理据分析

“大职业教育”的提出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一种解决局部性问题的短期行为。它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化,是职业教育向更理性、更科学的层次的回归。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的研究表明,举办“大职业教育”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一)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教育与培训全部环节的教育

作为举办“大职业教育”最坚实的依据之一,《职业教育法》第2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这是从法理角度认定职业教育是包含职业培训在内的整体。事实上,国际社会也习惯于“将职业教育理解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这一整套活动(石伟平, 2001)。

职业教育的研究历史同样多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可分割。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提出“职业学校谬误说”,认为由于规划者用意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职业学校课程和学制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具有先天的不足。80年代,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萨卡罗波洛斯采用“成本效益法”和“目标评估法”对一些职业学校进行研究,也发现单纯的学校职业教育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这些研究都指向教育与培训的有效结合问题:职业学校如果不与企业紧密结合,其本身的缺陷将日益暴露。即使是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也需要采取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式教学形式,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些研究还表明,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提高职业技能,而技能的培训又与企业和职后教育相联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世界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终身学习”理念,倡导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强调“大职业教育”可以避免职业教育走向极端和危险。

(二)职业教育是一种持续职业终身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界定来看,终身教育体系中提高职业能力这一块应属于职业教育。这是基于职业培训归属于职业教育这一基本理论原点提出的。从更深层次来看,职业教育的持续性是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所决定的。这种持续性意味着职

业教育必须有效地向职后的从业人员、求职人员和转岗人员延伸,并满足职业人的不断需求。而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观念已促使职业教育在对象、内容和受教育时间等方面不断扩展,当人们用终身职业发展的要求来看待职业教育时,职业教育就必然成为社会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总和。

职业教育理应承担继续教育的责任,并发挥其在提高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应把现有继续教育机构的这部分内容整合到职业教育中来,其意义在于:职业教育在继续教育中不仅能拓展视野,发挥有效功能,还将提高自身与经济社会的结合度和适应能力,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同时,它还可能凭借自身规范、成熟等优势对一些社会办学的继续教育机构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是一项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系统性。一是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求得社会各方的参与、合作。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参与方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培训机构。对这种参与、合作应作一个准确界定。职业教育需要一种合力,一方力量的缺失或用力定位不准确,将导致合力无效甚至抵消原有各方力量。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考虑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

《职业教育法》第12条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这里“沟通”,包括信息的沟通,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标准的统一和互认以及相互转换。而“协调”不仅包括规划调配全局的机制,还包括准确的分工和完全的通融。多年来,我们对动员社会各界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调动各类资源投入教育培训比较关注,而对社会各方资源整合水平、教育培训的效益和成本、受教育培训者的满意度以及各方利益的分配等深层次问题探讨不够。“大职业教育”是在一个大的范围内组织职业教育,在解除目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后,将在实践中对《职业教育法》这方面的内容作出更具体的描述和更充分的解释。

(四)职业教育是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教育内容上并不单纯局限于普通教育的课程,而必须将职业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其中。针对普通中小学和儿童进行的职业启蒙性质的职业和技术入门教育,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入门教育——就业教育——继续教育”这一完整体系中的第一阶段,也同样是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教育中有机地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将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其目的,一是给学生以必要的职业观念,做好进入职业世界的基本思想准备;二是给学生以各产业生产劳动所需的共同的基础技术、技能,做好进入职业世界的基本职业技术准备。这样既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也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引导其个性特长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没有包括职业指导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技术选修课等在内的职业入门教育,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也就同样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基础教育。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职业入门教育,引入现代职业教育的因素,既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高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措施。

由于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就内容而言,职业教育(包括培训本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学历教育领域。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将可能形成共同的区域。学历教育突出职业取向和技能水平,是学历教育与社会进一步贴近的一种反映。

三、“大职业教育”的实践构想

我们必须认识到将“大职业教育”的思想付诸实施的紧迫性;“大职业教育”的探讨不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阶段上,必须通过实践,解决职业教育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

(一)用更理性、更科学的态度对整个职业教育大局进行规划

要从全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出发,在宏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中、长期的规划,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曾经有人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调节,政府的管理功能要减弱。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不能完全听命于市场。

10年前,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困境,为摆脱困境,企业在转换机制时把“减员增效”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措施之一,企业办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困难,企业要求学校停止招生,致使许多本该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校走向衰亡。由于行业的减负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在管理结构调整后,有些被挪作他用,有的改为培训中心,大量教育资源流失,这些严重后果正是由于完全听命于市场造成的。同理,目前中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定位的偏差和重复等问题其实也是完全受市场操纵的结果。

(二)建立更合理的管理体制

目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在学历教育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属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劳动部门。在职业培训领域,建设部门、农业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都在举办各类培训,且自成体系,独立运行,重复建设、重复培训。缺乏系列化和延续性,使受培训者有层层设卡、无所适从之感。在成人学历教育领域,多种社会力量同时参与,多头管理,标准差异很大。

从学校角度看,制度上的问题则表现在制度架构上:缺少解决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承担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的鼓励保障机制;缺少对职业学校向社会开放、向成人教育延伸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

上海市政协会议上曾有委员提出,建立“大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对中职、高职和各类社会教育与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其议项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近期拟在教委内部建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实现从咨询性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向职能性机构的跨越。通过处室职能调整,由政府赋予其新的职责:从以往的按学历分层管理转向面向全部学历职业教育的综合管理,初步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而上海市劳动部门已经提出将技工学校交给教委管理,这一步实施的外部条件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第二步,建立统辖全社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委办级职业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具体构想包括:由“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统筹中、高职教育与培训,为中高职贯通排除体制上的障碍,最终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的一体化;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内的生源进行统筹,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作总体规划,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为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双方紧密合作开展调研,找出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上的关键性障碍,针对教师身份、经费渠道等难点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第三步,将成人教育资源整合进来,最终形成“大职业教育”的管理格局。

还有一条思路是:从培训网络建设人手,在资源联网基础上,逐步形成“大职教”管理模式。上海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咨询报告提出:要考虑建立一个职权明确的培训领导机构,对全市培训机构进行统辖,注重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其构想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纵向上,教育系统内部要打破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之间的壁垒,实现纵向贯通,建立有学和收费标准的、有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培训网络;第二步,在横向上,职业教育要与劳动、人事部门以及行业、社会办学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贯通,形成相互开放、协调、互补的社会化培训网络。

(三)扩大职业教育的协作面

目前,企业与职业学校的联系逐渐松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要在以下途径上寻找突破:在现有的协议、项目形式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有效引导企业办学和企业依靠学校做好企业本身的培训;引导企业从订单、委托式的参与职业教育形式向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延伸,向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延伸,向产学研结合延伸。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动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行业重新建立紧密纽带。逐步推进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行使行业组织管教育的职责,在内部建立职业教育机构,促进企业、行业工会、职业学校等方面的合作;制定企业教育培训有关规章制度,监督培训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认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格,制定培训合作计划,充任各类教育培训合同的制定、履行的审核者和监督者;统筹行业内各企业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组织技能考试,解决行业内外各类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等。

二是提高企业培训的规模和质量。要研究推动企业用工首先使用职业学校学员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监督企业用好按规定比例从职工工资中提取的教育费,使这笔钱真正用到广大职工的教育消费上,使大多数人得益。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教育费使用的公示制度,建立教育费个人账户,或直接并入“医保卡”,还可以将员工当年未用掉的教育费储存起来,以后可以随时提取,用于各类学习。这—制度可以保证个人专款专用,防止任何人凭借权利挪用专款的行为。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培训站点网络,统一收费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逐步形成证书衔接、全区域融通的格局。

三是加快组建职教集团,为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寻求有效的途径。通过组建集团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寻求新的产教联系方式,促进产业和教育的互动。通过集团吸引一大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使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岗位变化更新都能对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职教集团也可以为企业服务,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将促进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组建职教集团,还有利于打破体制、利益、结构的围墙,促进学校和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横纵向的多维贯通,提高集聚和整合能力,并有利于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协调发展。

(四)做强职后教育与培训

全国的职业培训总体上呈现出培训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但培训资源分散;硬件条件不平衡的状况。“大职业教育”将适应培训需求,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市场,为社会提供可以选择的、能够衔接与替换的、内容优质、价格公道的各类培训。

以上海一地的培训情况为例:教育部门所属培训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每年培训人数在130万人次左右;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004年培训量达230万人次;劳动部门所属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年培训量达14.8万人;人事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年培训量达43万人次。另外,进城务工农民和本籍脱地农民的转移培训任务还十分艰巨,在这一需求旺盛的形势下,职业院校理应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教学实力,在培训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有人提出过一种融中职、高职、培训为一体的新型职业院校的模型构想,学院的学习起始线为中职,可以直接在本校升入高职。中职或高职无法毕业的学员,都可以通过培训课程拿到职业证书,以利于求职上岗,并允许通过职后的业余学习,修完学业,拿到学历证书。学校由于是职前、职后教育并举,可以承担学员的全部学程的教学,免除了学员由于职前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这两个系列造成的学时、课程的积累问题和证书互认、衔接问题。这种构想贯穿了“大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

这样的学校格局形成之后,还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建立。一是逐步建立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全日制与业余制的证书互认制度:允许获得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即可升入相应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优待;对在工作岗位中取得较高级另U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应给予免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机会。二是实行“分段学习,学分累计制”。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分制标准化的试点,在职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所取得的学分,可以逐年累计,待达到学历教育所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五)容纳多种有效的教育发展途径

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不容忽视。最近上海有3家大型的民营企业集团联合投入1亿多资金,建设一所职业学校。学校前三年由政府给予一定财力支持,以后主要靠企业的各种形式的资助和学校的办学收益来维持运转和推进发展。企业和学校几方都提出了一些很有远见的要求,如要按企业的规格培养学员,企业提供学员实习、实训的场所、设备,创造为困难学员勤工俭学的条件,学员在企业有就业优先权,建立教师的实习和兼职制度等,这为探索新型的产学结合途径提供了范例。

“大职业教育”通过配套的政策还为多元融资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联合和集聚提供了更多可能,职业教育环境将更为优化。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楼一峰,顾晓波.创建学习型城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持刚.上海市职业教育实现迅速健康的发展[A].上海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凌.论我国职业教育终身化思潮的内容与特征[J].职教论坛,2003,(23).

[5]上海市教委职成教处.2004年上海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主要情况(A).上海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郭苏华.论职教集团发展的核心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7]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调研报告[R].

[8]张晨,马树超.上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需求调研及若干思考[A].上海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46-03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职业教育在直接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社会精神、物质文明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1年在《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的职业教育格局。

我院在国家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定课程,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学生,于2011年成立了就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前期就业市场行情调查与后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就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设置、调整现有的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建设,并开发与设计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就业指导委员会在2011年底的工作报告指出,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在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幼儿园和其他幼教机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和农村幼教机构,更需要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对于湖北市场来说,尽管近年来一些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是各类私立、民营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幼儿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是湖北市场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供不应求,这为我院音乐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挑战。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逐渐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湖北各大职业院校都在兴办学前教育专业,如何让我院培养的学生脱颖而出,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就业,也成为音乐专业(学前教育方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根据就业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始了学前教育方向课程建设的工作。课程是在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传统的高职课程建设往往以本科的学科课程建设为蓝本,以学科的具体内容为中心,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先后顺序、难易程度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其教学过程以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宗旨,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实问题。现代的高职课程建设是将实际工作中的各个元素、环节导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建设。所谓以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即通过分析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流程,确定出主要工作任务,并从这些任务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然后,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相对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最后,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组合、删减,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这样的课程建设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得来,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学科界限,大大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工作者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对幼儿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与归纳,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了解完成这些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并将这些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细化为一步步具体的实施环节。例如,幼儿教师要完成一项班级集体舞的创编工作,工作环节细化如下图。

二、盘点工作环节、归纳职业能力

将工作环节细化后,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一目了然。课程建设委员会将幼儿教师必须面临的各项任务做了总结与提炼,细化了具体的工作环节,归纳出五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①从事儿童歌曲合唱的编排与指挥的职业能力;②从事为儿童歌曲编配简易即兴伴奏的职业能力;③从事幼儿集体舞、广场舞、健身操创编和排练的职业能力;④从事幼儿简笔画的教学和儿童手工制作的职业能力;⑤从事用普通话教学和朗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

盘点完成每一个具体环节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即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见下表。

四、整合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核心课程

幼儿教师具备了上述五种职业能力后,通过何种方法,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院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发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门职业核心课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20世纪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进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历史,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思想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纯理论的研究。近十年来,随着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迅速推广与传播,奥尔夫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应用于学前教育中。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把音乐、表演、朗诵、形体动作等结合在一起,用节奏作为统一它们的标准和纽带,把复杂枯燥纯理论的乐理知识分解为简单的节奏、固定的音型和易记的旋律,使每个孩子都能很快学会,并且乐于去学、乐于去做,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自信心与表现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反应力、身体的平衡性及协调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奥尔夫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思路,他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就是先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实践,使他们真正喜欢音乐。然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玩”的状态中,感受音乐、实践音乐、喜爱音乐,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综合能力。奥尔夫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与培养。他指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创造音乐。” 、“音乐创造虽有优劣、好坏之分, 但从创造的本质角度来说,音乐大师的创造和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奥尔夫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并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集体创作和学习。如即兴编创歌词和诵吟韵文,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

我院课程建设委员会将奥尔夫思想精髓编写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校本教材中,其中附有大量的谱例和实际课例作为支撑,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北京参加奥尔夫课程培训班的进修与学习,并于2012年初将这门课程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春.区域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有效对接的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第5篇

 

2015年12月,笔者作为2015年广东技工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师资培训班的一员前往香港,在香港职业训练局(VTC)进行培训学习和访问。培训的内容涵盖了香港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培训体系、职业训练局属下院校营运和管理、校企合作和课程开发模式、人际沟通与师资团队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创意教学)、职教学生学业能力评核、实验室建设与维护、参观香港知专学院及香港理工大学等内容。笔者在港参观学习交流,感受颇深,并将学习到的好方法应用于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香港职业教育体系

 

香港职业教育是根据香港的经济情况、教育制度及社会发展,由政府主导,并和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组成的教学方式。香港的职业教育制度多效仿英国,并融会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形成了独有的、去芜存菁的本地化职业教育体系。香港的职业教育主要由香港职业训练局(VTC)完成。 VTC成立于1982年,是香港政府主导下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培训及发展机构(非政府部门),下辖9所专业教育学院,培训发展中心、知专设计学院,高峰进修学院等共20个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全香港全面及完善的职前和在职训练。

 

二、香港学术管理及课程开发模式的应用

 

香港的职业教育把所有课程(专业)分为七大学科和二大辅助学科(语文、学生发展)。课程管理采取“纵横式管理”模式,即分开学术及行政两部分。专业学科发展、教学、师资由学术总监负责统筹管理;行政日常运作由学院院长负责管理。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各司其职,有效管理,也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

 

因此,香港的专业课程开发是由内行的学术总监听取课程委员会,训练委员会的委员(委员由本专业及行业协会,政府代表组成)关于课程开发的规划、方向及最新动态的专业意见,进行课程统筹,单元教案统一,保证了课程素质,也确保了教师授课统一,教学质量统一。课程开发宗旨十分明确,即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课程注重实用,强调实践,模拟了真实环境,创立针对性很强的实习操作课程。

 

在笔者回校后立即将这个好的方法汇报系领导,经同意组织了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除了本校专业教师代表,还邀请了校企合作企业方代表(如乳源东阳光、韶钢集团、益海嘉里食品公司等)了解企业的需求。小组对本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得教学与实习训练有机结合,注重实际操作技巧,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三、接地气的校企合作模式

 

香港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一体,“校中厂”“厂中校”的做法,例如学校实训中心作息时间与企业一致,模式与工厂看齐,将专业和产业对接,改革创新课程,用专业促进产业。

 

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校方主体与企业主体。校方主体大体跟内地相仿,而企业主体模式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香港企业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香港企业大都愿意主动出资送员工到职业训练局进行培训进修。因为职业训练局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行业领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和企业不断增长的技术要求相对接,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为此,食品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听取企业代表建议,达成以下共识:加快升级实验仪器设备;开发与企业接轨的实训课程;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企业实训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仪器设备实行送教入企;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历及职业资格证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企业员工培训进修的意愿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专业教师也通过送教入企,了解了最新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对食品专业建设和教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规范的实验室建设与维护

 

作为食品专业学科带头人,笔者特别留意香港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方面的先进经验。香港的实验室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三要诀:配合社会需要、配合行业需要、配合学生需要,即以教学及企业实际为根本,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需求。

 

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香港实验室的药品、设备及安全管理模式。实验室分为负责人(总管多个实验室)及技术员(分管单间实验室),分别提供知识技术支持和保养维修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显眼处均张贴实验室安全守则、运作指引及安全级别警示牌(分为绿、黄、红色),教师及学生凭自身权限挂相应颜色胸牌许可进入对应实验室。这样可以做到非相关人员限制进出实验室,确保实验室设备及人员安全。实验室的设备及药品管理则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采用了专业的管理软件。领用设备及药品前需要填写领用表格,由技术员核对后取出,刷设备或药品编码(条码)后,交付给领用人,归还设备时在表格签名再刷码入库。这样可以确保设备出入规范,可查、易查,且快捷方便。根据这样既规范又快捷的方法,笔者回校后马上着手进行本专业的药品管理的信息化改造,购入专业药品管理软件和条码打印机,并培训相关教师,制定相关规范,现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受到学校及安监部门的好评。

 

五、多元的学业管理与评核机制

 

香港的职校学生跟内地学生一样,成绩不够进入大学,有自卑和失落心理,个别还带有厌学情绪,因此,学生的课堂管理同样具有很大的困难。然而香港的课堂管理更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即自信、团队、态度、职业道德、沟通、创意、服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课堂管理和学生发展的理念完全是颠覆性的,如:一般课堂管理中,是以老师为本,作为学习的监察者,用制度保证教学水平;而香港学生发展工作却是以学生为本,老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不用条条框框限定学生,依据个人学习和性格差异,让学生建立目标,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笔者在回校后立即试行,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及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一段时间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更愿意自主管理,更能发挥学习潜能,更容易学好技能,更容易融入集体和社会。

 

同时,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引入了香港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能力评核机制,着重于学习成效,达到行业认可,实行标准化、规范化评核模式,确保公正、公平,把以前“一试定生死”的模式改进为注重学习过程、成效为本的持续型评核模式,如考勤、课题测验、个人专题报告、小组专题研究报告、口头汇报、分组演讲等。该方法避免了以单一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评核学生的弊端,全面评核学生的各项素质。

 

六、小结

 

经历香港培训学习后,笔者感受到香港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受益匪浅,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充分利用这次学习获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