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园艺建设

生态园艺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园艺建设

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第1篇

紧紧围绕全市“三四五六”工作思路和“五四三二”工作重心,以全乡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建池质量,提高沼气安全使用率和综合效益,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乡计划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任务544户。其中新建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450口(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30户(到村任务分解情况见附表)。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村(居)及乡直相关单位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强化组织领导,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各村(居)组织主要负责人为农村能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指导和后续服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乡驻村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确保圆满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2、坚持标准,分类实施。各村(居)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五改三建”建设为主要内容,坚持标准,分类实施,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和“生态走廊”建设夯实基础。一是“一池三改”项目建设,其标准为建一口沼气池,同时必须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鼓励农户发展牲猪产业,需建1口以上沼气池的养殖户必须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后办理申报手续。二是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必须在项目村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农户中实施,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建设规模和范围。其中太阳能必须是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程序招标采购的国家合格产品;省柴节煤炉灶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有关要求统一购置配发给项目农户。

3、扎实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各村(居)要积极配合乡农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三项内容”(沼气池、太阳能、半气化炉),抓好“四大培训”(沼气池建设技术培训、沼气池安全使用培训、“三沼”综合利用培训、新能源使用与管理培训),保证沼气池的建设质量,提高沼气池的安全使用率,发挥“三沼”综合利用效益,普及新能源(太阳能、半气化炉)使用知识,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搞好沼气池安全隐患和沼气池使用故障排查工作,不掉户不漏人,责任到人。

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第2篇

 

一、项目概述

***宝湾阳光高科技生态植物园,集观光和高效农业经营为一体,重点利用高科技手段栽植培育、销售反季节水果、蔬菜、花卉;进行盆栽植物栽培、销售等。

本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开发区灵珠山街道,毗邻***野生动物园和灵珠山菩提寺,共占地13亩。智能连动式大棚6600平方米,由***北江实业公司投资兴建。

经营理念:精、新、奇、特。

精:主要培植、销售精品高档产品。

新:生态园为高档智能连动建设,采用高科技培植,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

奇:培育盆栽果蔬——樱桃,品种多样,口感怡人,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特:培育名优特新品种,一年四季都可提供果蔬产品。

经营范围:农业技术开发、转让;技术服务、咨询;种植销售盆栽花卉、蔬菜、果树;加工销售、批发、配送蔬菜等农产品;农业果蔬采摘及观光旅游服务。

服务群体:随着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中产阶层和具有小资情调的中青年群体,更加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高科技生态观光园正好迎合了这一群体的休闲心理,既满足了他们的浏览、观赏目的,又让他们融入其中,在天然氧吧中享受采摘带来的收获与快乐,离开时还可以带走生态园独具特色的盆栽果蔬。

发展前景:宝湾阳光高科技生态植物园集旅游观光、果蔬采摘、盆栽培植于一体,在吸引游客观光、采摘的同时,会带动新的消费休闲风尚,也必将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助推我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进程,成为开发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规划

按照项目发展目标,拟建设反季节大樱桃棚栽区,占地面积3亩(2000平方米);高档盆栽蔬菜、水果棚栽区,占地面积3亩(2000平方米);高档蔬菜采摘棚栽区,占地4亩(2600平方米),以及建设相配套的办公场所、接待服务(展厅)场所及防护设施等。每个棚栽区分别连动建设,所建大棚为高档智能连动调节式钢架构大棚,具有实用性和抗灾害性强、外观秀美的特点。

三、投资规模和效益

项目预计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流动资金投入100万元。

项目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年利润100万元。

四、经营产品分析

本项目经营的绿色富硒农业产品如:反季节大樱桃、盆栽蔬菜和水果、装点花卉及工艺品等,系现代设施生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具有品质好、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在市场广为欢迎。

其中盆栽蔬菜和水果是非常有市场销售潜力的项目。目前,我区居民大多居住于楼房,生活中无绿色种植的空间,而生态园栽植培育的盆栽蔬菜、水果等其他盆栽植物,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以在居家阳台、过道、客厅摆放,又能点缀工作空间,既美化了生活空间,又增强了环保理念。盆栽果蔬可以满足游客在家中阳台建立小型生态园的愿望。

本项目农产品全部采用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并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有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的专用标志。

五、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采用的生物性农药,对土壤和空气不会造成污染。所栽培的绿色富硒农产品,会产生大量氧气,对环境的净化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节能的原则,实施优化设计和建设施工。所利用的灌溉用水,全部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可大大降低水耗,且能够节能人力、物力。

六、生产组织和技术培训

本项目建成后,按照企业经营制度规范设立管理机构,设办公室、市场部、财务部、技术部等。园区定员15名,其中管理人员3名;技术人员2名;其他人员10名(包括销售人员)。

本项目以中国农科院、山东大学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为依托,并聘请技术骨干来园区专门指导。

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高科技生态植物栽培,是填补我区在发展高效农业中的一项空白。由于高科技生态农业植物栽培,具备其现代高科技技术、先进工艺管理技术等特点,使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在我区具备发展农业生态科技的示范性和推广带动作用。

2、实施高科技生态植物栽培,由于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低,加之可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绿色富硒健康的农产品,必定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3、由于该项目坐落于灵珠山旅游风景区,必定会给珠山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4、我们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经济上给予政策扶持。

                           

 

                       ***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

                            张宝湾社区居委会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意义

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人居环境,且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卫生、美化景观,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2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更具活力、更具现代性的;另一方面激增的人口,林立的高楼,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让人们可以在更美,更舒适的城市里生活,真正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3 突出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位

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充实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个性,注重建设融自然、城市和人为一体的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品位。对内可以使市民增加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环境建设、工程施工,都必须十分注意延续历史文脉,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增强建筑物的传统个性和文化艺术品位。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和措施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合理确定目标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时要有前瞻性。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机理,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确定目标。在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习性,生命周期以及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植物合理搭配,增加绿量,增加园林生物的层次,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提高生态效益,使植被具有天然的更新能力。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存”的基本法则,保护开发利用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山体、水体等自然资源,大力创造城市人工自然,既要生态健全、良性循环,又要景观优美,物我相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2 加强宣传,增强市民参与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以及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区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市民对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认知、认同度和参与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生活观;抓好生态园林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教育,广泛普及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让广大市民直接参与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中,形成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2.3 统筹规划,确保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中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绿地指标的现象,而是建设具有生态、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发展。此外在规划建设时特别需要注意要有大局观,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在大力发展新城区园林绿化工作的同时兼顾老城区和传统景区,使城市园林绿化均衡发展。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合作建设开发,互惠互利。加大对园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业务素质。引进高端人才,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3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将会出现更多的新要求、新问题和新变化。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走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建立高效、和谐、合理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时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创新我们的管理,保证生态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2 王克勤,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浙江

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生态文化;观念;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态文化的定义及作用

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符号和语言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物质产品是一切时代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而价值观以及其具体化的规范则是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的文化积淀。作为一种新德育观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新型道德。

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又要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作为新世纪人才培育的摇篮,学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关于校园生态文化,我们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本需求。作为高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换句话说,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来确保同学的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实现。如校内的安保措施、硬件措施、教学环境、休闲设施等,一个学校完善的客观环境往往在第一眼时更能吸引人,就是因为在这两个层次上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第二,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也被称作归属需求。一方面,是不是热爱这个学校、是否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对学校产生认同,都从这个层次体现出来。只有归属感具备了,才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认同,才会去遵守学校的制度。另一方面,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是否通畅,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的如何,这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尊重需求和自由实现需求,也一般被视为精神层次的需求。高校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带有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共同心理定势和特征。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是否得到自身的精神实现,是否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中起到促进作用,这个层次的需求也是推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所以,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树立新型的形象品牌,引导师生形成新的生态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并且促进新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和行为体系的构建,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转变认识观念偏差。由于长期以来,许多院校只重视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德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而忽视了生态德育教育。这往往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偏差,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校园生态文化。

第二,采取正面宣传和广泛渗透的形式去发展。日常教学是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的主要途径,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因此,我们广大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知识的讲授,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 其次,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 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 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使他们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

二是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建立生态道德教育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于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者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于社会,直接或者间接推进生态文化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直接分享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且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于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德育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 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 爱惜花草的良好传统, 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于学生来说, 这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

第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生态道德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朗诵、话剧等活动,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催生大学生态道德的形成。要建立健全生态德育规章制度,在生态伦理教育的构成要素如意识、态度、价值观、理解、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设立环境教育评价细则,把生态人格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加以量化,构建大学生生态人格管理和评价系统。严格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加大舆论氛围,实施舆论监督,将生态德育工作落实在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浅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与高校生态德育建设[J].科教文汇,2011,(8).

[2]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J].高教论坛,2003,(1).

[3]孙凯军.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08,(33).

生态园艺建设范文第5篇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明确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确定了“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加快生态省建设”的发展任务。

济源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发展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济源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布局,统筹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的发展道路。

在全局发展中谋划生态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着眼全局来谋划生态,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达到互促共赢的目的。在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济源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全市发展战略全局中统筹考虑,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利用地处太行生态区和沿黄生态涵养带的优势,切实加强区域生态合作,着力构筑区域生态网络,为完善中原经济区生态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济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生态济源”建设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重要任务,确定了生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推进措施。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源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明确了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总目标,确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总抓手,确立了“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工作总基调,提出了“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在总体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上做出示 范”,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构建南太行生态区、沿黄生态区“两区”和道

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三网”生态构架,构建“四水环绕、多湖点缀”的生态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宣讲等多种形式, 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在全市上下切实形成了“建设生态济源,打造宜居城市”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在产业转型中突出生态

济源的产业结构具有“重工重、轻工轻”的特点,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80%以上,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济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济源市一直坚持“调结构、促转型、保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狠抓工业转型保生态。在总体布局上,大力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发展工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虎岭、玉川和高新技术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不仅为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而且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产业发展上,牢固树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战略合作、提升工艺水平,使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有效延伸,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河南豫光金铅的“一步炼铅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引进了富士康、中煤科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济源,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营造环境上,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赛项目、赛招商、赛转型、赛生态“四赛”活动,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流程、优化厂区环境、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切实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时期,在工业总产值每年增加100亿元以上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发展现代农业促生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蔬菜、畜牧、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特色产业,粮经比例达5:5,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88%以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到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手中,全市土地流转比例达84%,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建设道教文化养生、田园风情、森林氧吧和自助采摘等特色项目,把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把农业基地转化为休闲观光园区,促进了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济源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开发旅游产业提生态。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修编完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性总体规划,提高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水平。有序开展造林绿化、水资源开发、动植物保护和地质生态修复等工作,给古树名木建立“档案”,加大山体和水面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景区生态环境、提升景区品位。积极发展温泉度假、拓展训练、自驾车旅游、养生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构建以山、林、水、田、居、园为景观要素的生态休闲空间,形成景区带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