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高等职业教育 投资 途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

依据《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4)相关定义,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二)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本文所指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包括普通大学下设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

(三)投资及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

一定经济主体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投入某种对象或事业,以期取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的活动即被称之为“投资”。

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或利益,而对高等职业教育所进行的资源或条件的投入。其投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企业劳动力特别是劳动者智力的再生产,如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进修,企校联合办学等。二是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社会支持,如企业设立教育奖励基金、捐赠等。

二、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的选取

考察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根本动机和内在机理,需要对企业高职教育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成本收益及风险分析是企业高职教育投资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决策依据,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投资领域,确定企业高职教育投资的各项成本收益和风险,企业可以根据量化指标做出科学决策,在利益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资到高职教育中来。

(一)成本

即为了获得某种预期的收益和服务而付出的代价。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成本就是企业投入高职教育的时间、经费、教师、组织实施中的人力等数量和质量概念的总和,既有固定成本也有因某一投资项目新增的变动成本;既有实际投入的人、财、物成本也有因舍弃其他投资项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全部成本项目均可以在企业职业教育投资的财务账目中直接查找相关会计账户,可根据需要对各个成本项目加以区分、选择从而计算出最准确的成本数额以反映企业因投资高职教育而实际发生的成本。

(二)相对于成本费用而言

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而产生的收益较为复杂,按照收益取得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收益和间接投资收益。直接投资收益是指行业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而直接取得的收益,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而直接获取的产出、因使用职业院校学生而相应节省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直接招聘员工而支付的薪资、用于对新员工因不熟悉职业技能而产生的培训费用等;间接投资收益是指因投资高职教育而产生间接收益,主要包括使用职业院校实习生而获得了熟悉并认同企业的职业从业人员、赢得技术人,获得科研支持、提高了生产率并减少了废品率、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客户以及供应商的美誉、提高社会声誉、减少向社会上招聘员工而产生的广告费和中介费等。间接收益的特点是有些收益无法量化,但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借助某些指标来衡量,或将一些非经济收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

(三)投资风险,即企业在投资于高职教育过程中会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如企业作为主办方投资高职院校会有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教育市场风险和自身经营风险等。政策风险,如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调整、对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收费管理等;教育市场风险,如学校过多、学校规模扩大、适龄入学学生减少等导致教育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自身经营风险,如教师队伍的难以稳定导致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个别投资人的急于收回投资等短期行为引发资金危机,校园伤害等突发性重大事件等。一般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成正向变动关系。

(四)基于投资效益和风险权衡基础的决策模型选取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风险承受能力一定的条件下,收益大于成本(即投资效益)的预期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教育的投资也主要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同个人的教育投资行为相似,企业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其教育投资行为至少应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投资的预期收益贴现后应不低于投资成本,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的投资净收益NPV≥0。二是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或内含报酬率应不低于企业对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率或内含报酬率,即IRR≥IRR1。企业在其他收入或投资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对教育的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对其他物质资本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及预期收益率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量。企业在对投资效益和风险反复权衡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要求?则可借鉴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模型来进行评价,如图1――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1]

假设企业投资方案中有教育投资项目d1,和其他物质资本投资项目d2,两个项目的效益指标和风险指标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评分值(或指标相对优属度)分别为B1,B2和R1,R2(风险是逆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风险评分值R越大,风险越小),效益指标的权重为wb ,风险指标的权重为wk =1―wb。若两项目B1>B2,但R1

Z1=wbB1+wkR1=wbB1+(1―wb)R1

Z2=wbB2+wkR2=wbB2+(1―wb)R2

效益与风险权衡,就是对其权数进行斟酌。设两方案效益权重的平衡点为w0,则Z1=Z2,即wbB1+(1―wb)R1=wbB2+(1―wb)R2。

若投资决策者的效益权重小于w0,则第二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较高,即对物质资本投资方案较优,若投资决策者的效益权重大于w0,则第一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较高,即对教育投资方案较优。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企业除了追逐利润和经济效益外,还热衷于追求社会性的利益,如对教育等公益性事业提供大量资助和捐献。所以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分为两中:货币性的经济收益,如利润等;非货币性的社会收益,如社会声誉等。企业对非经济性的社会目标的追求,并不是因为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而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日益社会化、财产组织形式日益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大小等灵活运用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进行投资决策。

三、基于高职院校作用视角看企业投资高职教育之有效途径

根据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要激发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动力,必须在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水平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益、平衡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从高职院校作用的视角来看,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投资项目尤为关键。

(一)创办或入股高职院校,直接投资高职教育

企业拥有相对雄厚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优势,具有密切联系市场的优势,熟悉所在行业生产技术特点,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深刻认识,在开展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职业技术标准、沟通职业教育信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借鉴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出资兴办各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中心,或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不仅可以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为自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且是使高职教育朝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分享办学效益。

(二)突出企业特色,定向培养人才,间接投资高职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需求各种应用性技术型人才,企业都有各自特定的技能要求。而普通高职学校所输送的主要是各种水平和层次的通用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通过采用订单式、产学合作式、工学交替式、专业冠名班式等培养模式投资高职院校,提前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企业所需的特定人才,这不仅可减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成本,而且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具体途径如下:

(1)投资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教学、实习及教学条件的改善,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根据市场信息和企业人才需要及时调整、修订职业教育课程,利用自身的优势采用现场培训法、单元培训法、程序培训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企业提供的训练课程可采用单元模式,结构更加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可根据需要将教学内容分别在学院和企业车间等工作现场实施;工读交替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帮助学院解决学生的一年教学实践,并且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报酬。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学校教学顾问小组,定期与学校教师研究教学问题,参与教材的修订等。企业可与学院建立联系,签订教学合作协议(学院接受企业经费,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确保教学内容反映企业需求,联系企业实际,并根据企业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此外,企业大力支持职业学校的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最新的设备、机具等送给学校供教学、实习或职业培训服务使用,同时积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

(2)充实、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企业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针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差、适应就业岗位时间较长等弊端,可发挥企业技术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聘请他们担任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兼职教师加入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但有利于宣传企业产品、选拔优秀毕业生进企业,还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对于一些难以吸引毕业生就业的特种企业和行业,如煤炭、采矿、师范等 ,可采取招生时就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所在企业或行业投资培养,毕业后,该生到协议单位工作一段时间。

(三)提供捐赠,根据需要设立专项基金、奖助贷学金等,资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成本分担

捐赠即可以是无条件的给予,也可以是有条件的资助,受赠的学校应满足捐赠者提出的诸如代培、技术转让等交换条件。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对捐赠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高校捐资,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企业着眼于远利益,不限于对实物资产回报的追求,而是追求企业声誉、品位、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无形资产的回报,追求企业伦理价值的展现,追求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塑造,追求企业品牌的提升和企业内涵的延伸,当然其所带来的收益也是长期的、持久的。

(四)产学研结合,投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合作与开发,创建科技产业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

由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科研培训费用,以获取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培训企业相关人员,也是发达国家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合作模式如下:

(1)通过技术市场从高职院校转让科技成果。企业通过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等从高职院校转移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

(2)高职院校出人力和设备,企业提供经费,在高职院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工程,按各自的优势组合,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协调下,共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4)企业在生产要素上与高职院校的人才、智力、成果、资本等方面组合成合资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技工贸一条龙。

另外,科技产业园区是一种高技术应用区,是知识密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它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加开发高技术工业。学校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最新成果、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企业可以依靠学校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企业投资科技产业园区的创建,是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购买债券、教育彩票等有价证券,采用BOT等国际通行形式投资高职院校后勤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高校后勤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从大的方面说它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与教工学生生活相关的后勤保障系统,如学生食堂、公寓、医院、浴室等。二是为学校工作、生活服务的各种后勤服务系统,如校园网、通信、自来水、煤、暖气网、教学与生活设施的维修与物业管理等。进入社会资本市场引入社会力量承办后勤生活部分,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随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学校办学活力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实现全面“双赢”。

(作者单位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姜洁(1977―),女,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注册会计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会计教学及实践。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作用的视角》项目(编号:G2014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l] 杨青.投资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2.

[2] 刘芳.高等职业院校新型投资体制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ll):205-206.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革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在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教育基地,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探索并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以及企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胜任就业岗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育课程的革新和探索,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训练体系。

一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场地和硬件设备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根据一定岗位群的业务活动范围要求,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实地的操作设备和场地以供学生锻炼职业技能。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实训的场地不充足,实践性设备数量也比较短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高职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另一方面,现在实训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太快,使得一些落伍设备不能满足现在工业技术的操作要求。

2.实践教学的时间短

现在,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际训练时间较短。学生要想扎实掌握职业技能,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加强训练。尽管现在多数的教学都已经是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但也仅限于在课堂授课上。由于设备少、场地不开放等原因,学生实地进行实训的锻炼还比较受限。

3.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模式缺乏创新

尽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被大多数教师采用。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潜能,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创新、大胆提出问题、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分析和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职理论教学过程中,各学校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践的教学体系中评价指标还没有完备的建立。评价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评价,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规划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肯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校既要加强实验室教学楼的建设,也要重视校内校外的实地场地建设。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使实践基地实用性强、综合性高、与时俱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课堂场地,利用企业的实体厂房,让学生操作练习,掌握各种技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减少企业对新职员的培训时间,实现两者的双赢。而且学校的实验场地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到具体实验场地练习提高。

2.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实践教学应参考职业技能和职业标准,学校可以学习企业新开发的技术和引进市场操作的先进设备,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据实践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实践课程应规范标准,教学应突出学术与应用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特点,明确高职的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和谐并进。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应改变以前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比如,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有任课教师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考核的内容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其中包括实际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考核。摒弃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可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核,在实践基地布置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技能掌握情况。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夯实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训练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的政策。通过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培刚.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3(9)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措施保障条件

自第三次全教会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用得好、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相比,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还必须对2o1O年、20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24%,在校生占43.24%;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5%。1998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432所,2003则达到9o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总数的58.5%。已基本形成各地市至少拥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理布局结构。199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到2003年则提高到17%,2004年则达到1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2.丰富和完善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目标和模式比较单一,学科型的普通高校占高校的绝大多数,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单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学术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局面。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增强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日益提高。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7.6%;至2004年9月1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部分省市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甚至达到或超过了本科院校。

3.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思路。

教育部在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先后在湖南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二、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产生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2+l”等富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岗位人员的比重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O一加%的比重。在仅有的4%高技能人才中,也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问题。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还存在较大距离,因此,要加快对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水平。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

2.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之间存在矛盾。

一是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完善。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的职责不明确,导致有些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发展困难;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取得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政府财政支持,更没有取得政府如“985工程”、“211工程”等财政支持。

二是国家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税收政策不配套。由于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上的经费支持、设备投入等无法在税前列支,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深层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三是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标准。师资是办出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国家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学校从企业引进需要的师资存在着困难;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以学术性标准评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之问不能相互认定等。

3.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办学条件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鲜明、就业率不高等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办学条件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薄弱等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还不高,到2004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只有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目的,以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建设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由主要注重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形成规模巨大、结构完备、质量过硬、效益较高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

继续推进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并在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充分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建设100所左右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国家要建立专业设置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一、二、三产类专业。重点建设经济发展急需的大类专业和主干专业。

(3)课程设置。

建立综合化、模块化、弹性化为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抓好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今后五年内,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师资队伍。

要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合理的、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生比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养1000名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名师和技术能手。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打破用学术性大学教师标准评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做法,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技术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师评聘标准,并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5)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未来五年,国家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共享程度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增强实训基地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

1.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造成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升格热”,这同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科学分类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有较大关系。国家应该用新的思路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构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应当根据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素质的要素而定。可以考虑2年制、3年制为主,在发展成熟时期可以发展本科和研究性层次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2.启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

(1)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平均只有70%,由于工艺不精等原因,全国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因此,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教育部要加强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协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要为高职院校设立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鉴定提供“绿色通道”;启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强化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使高职毕业生具备“双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共同开展精品专业认定工作,对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要抓紧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扩大参与培训的高职院校数量,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建筑技术等专业,在300所左右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为相关职业领域培养100万名以上毕业生,职业培训技能400万以上人次;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50万技师培养工程,提升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服务胄色力。

(3)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工程。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重点投资建设100所左右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多数省份建设一所,重点省份建设二所。国家应启动高职院校建设的“211工程”,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在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中的职责,加大对示范性高职学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完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设立中央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积极发展西部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在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在校生人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学生就业率低于东部地区,这同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相关。因此,目前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比较有限。我们认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发展,但要适度发展,其规模应小于东部地区;国家应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这既是平衡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如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等。

1.建立一种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国家、省和市三级投入体制,使高等职业院校同普通大学一样,能获得稳定的政府投入资金。国家要督促地方政府、高职学院举办者给高职院校核定生均拨付经费标准,并足额拨付;国家要加大对高职院校举办者经费投入的监督,建立经费拨付定期公布制度。国家应启动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十·五”期间由中央财政拿出50亿,省级财政按1:1配套,共计100亿,重点支持入选示范工程高职学院。

2.制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捐资助学高等职业院校、捐赠实验实训设备等,对投入和捐赠的资金应在税前给予列支,提高企业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深化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的改革,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强评估,实行分类指导。

高等教育需要分类指导发展,分类发展才能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建立起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内涵方面的评估内容,特别要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国家要建立水平评估同国家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制度,对水平评估优秀的高职学院要加大投入,通过评估,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评估,使高职学院在分类指导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改革;师资建设

2009年对国内各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应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主要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认识到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任何行业和部门质量、效率都是最重要的,对教育来说“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校生总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半壁江山,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全面推行教学改革,一切围绕社会需要的技能开设课程,加强实习、实训环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服务型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一定要把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上好,德育教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由于高考人才选拔体制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是最后批次录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的心理,认为职业学院是最低等的高校,认为是因为考不上本科才来职业院校,有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上还有自我放弃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告诉同学,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本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最终目标。他们高考成绩不好,只能说明他们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为目标。而不是天天学习理论知识,应当在入学教育时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例如。黑龙江大庆职业学院办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服务大庆油田六大石油石化企业,服务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大庆职业学院设置了以石油化工为龙头,以机电机械、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为支撑的专业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院选择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许多专业已经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推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和技能资格证)方面,大庆职业学院走在了前列。

四、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突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和特色课程,防止一哄而上。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指导。积极参与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让学生用上实用的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五、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应重点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企业对在校学生实践考核的可行性,积极促进课堂与实习地点的统一;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日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六、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积极抓住这一机遇促进学院发展。

七、加强“双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高校教师要加强自学能力,在学校没有足够条件把每位教师送出去培养的情况下,要积极自学,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八、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5年要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上述各项的建设,力争取得好的评估成绩,这样才能给学院争取到好的教学声誉、社会声誉,保证生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49-03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典型模式, 其核心价值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不同协作体内,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一、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现状分析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殷村,总面积5200余亩,核心区1600亩,整合了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和江苏省常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四校一基地,投资近20亿,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全日制学生2万人,社会培训每年4万人,青少年职业体验和感知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终身学习每年100万人次。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以殷村为核心,以建设中国最具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示范区为目标,以职教园、旅游区、新农村融合来统筹规划,以城市化的理念促进殷村的协调发展,将殷村建设发展成为“宜学、宜游、宜居”的东方“剑桥”式新农村。以青少年成长教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生态、科技等绿色产业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之旅、历史人文感悟之旅、科教创智体验之旅”为项目,打造以职教文化为特色、江苏省知名的4A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实现资源集约化;二是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享化;三是优化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园企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立体构建,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通过对其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进行整体架构,形成高职教育园区新特色,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好的案例。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创建于1988年,隶属于江苏省住建厅,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专科学校。学校现设有五系一部,分别为建筑规划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基础部。新校园位于殷村南部,占地800亩(核心区700亩),在校学生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二、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

资源共享模式的设计

(一)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目标

1.建立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是解决高职院校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各个高职院校提高整体师资的水平。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讲师、副教授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75%,“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69.2%;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硕士研究生占30%以上;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35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及高级技师占到实习指导教师的66%。因此,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园区内教师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来保障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壁垒。同时可开发建设园区教师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将园区内所有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学科来分门别类。通过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教师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教师奖惩机制,保障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兼职学校享有与本校教师同等的评优、评先和进修培训的机会。

2.建设高职教育园区教学设施共享机制。教学设施共享机制对学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园区可通过管委会出台校际硬件教学设施共享政策,让各校的实训场地、图书馆、体育馆、机房等教学设施资源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联合建立教学设施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目前,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规划设有中心服务区,位于园区相对中心位置,可供各校园使用,集中规划一处园区标志性建筑,面积不少于3万平方米,包括游泳馆(泅渡训练馆)、篮球馆、乒乓馆、健身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体育场馆以及适合大型综艺活动(1200人)、学术报告活动的综艺中心和学术会堂。中心服务区具备科研中心、商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医疗和交通等社会服务中心的功能。

3.建立高职教育园区学分互认机制。高职教育园区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可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实行开放教育。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各校可成立学分互认协调机构,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协调,学校之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制定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不同学校之间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互选是推行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前提条件,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互选管理系统,将课程简介、授课教师情况、教学大纲与方案等一系列教学信息输入系统,教师通过系统统计学生成绩。

(二)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的学校,由于行政隶属的不同,容易出现分工不明、功能趋同等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与各学校主管部门合作,共同编制高职教育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园区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布局特色以及发展路径。政府要牵头成立园区内各校合作的职教集团,统筹高职教育园区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搭建园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园区内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资源共享中各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

2.集团化办学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园区要坚持集团化办学方向,整合园区内职教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集团内部要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职教集团协调师资、实训基地等,使之合理配置。园区内各校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人才需求现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根据所在城市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办学方向,为地方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教育

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成立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

除了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还要成立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等共同组建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下设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教务处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科研、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科研处负责人组成。殷村资源共享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设立秘书处,负责协调推动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工作。

(二)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

殷村职教园区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专业集群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加大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按照“园区统筹、分类管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原则实施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建互选、教学设施开放共用、师资共同发展和人才共同培养。通过选课的方式可实现园区校际间资源共享,建立学分制管理的不同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制度。园区内各校根据课程安排开设课程提供给其他学校学生选修,其他学校的学生通过选修外校开设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本校学分。建立互选课程准入制度,将本校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列入开课范围,提供给外校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转换为本校的学分。

(三)建立职教园区师资、教学设施资源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