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肺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肺康复;训练;肺疾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1】,其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20年将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居我国疾病负担首位。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肺康复治疗(PRP),可增强呼吸肌和外周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对126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通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门诊随诊和出院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76岁,80岁以上占15%,病史6-31年,吸烟史占60%,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生活质量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8年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COPD稳定期病人。(3)意识清楚。
1.2 方法
患者均予常规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指导,6个月后给予问卷调查。
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措施包括(1)最适当的药物维持治疗。(2)戒烟:讲解吸烟危害,介绍成功戒烟的方法,给患者树立自信心。(3)长期氧疗:坚持家庭化氧疗,流量1-2升,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4)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等,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因、发病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卡片、处方、宣传册,发给患者及家属,指导患者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平和心态。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坚持定期门诊复诊。(5)呼吸锻炼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等。(6)体能训练包括: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等,而运动锻炼最为推荐下肢运动【3】。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患者经过6个月肺康复训练后,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呼吸科护士进行测试,测试中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当场收回问卷。测试方法:根据表1.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进行测试,包括8个问题,涵盖了症状、活动能力、心理、睡眠和社会影响各个方面,每道问题从0到5分,总分0至40分,分数越高则疾病越严重,而且CAT评估测试大于等于2分的差异/改变量,即可以提高临床意义[4],影响程度:0分为正常;小于10分轻微;10-20分为中等;大于20分为严重;大于30分为非常严重。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比较见表3
表2示 在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
表3示 训练组影响生活质量36例占57.1%,对照组影响生活质量53例占84.1%,两组影响生活质量比较经X2检验,(P
3. 讨论
生活质量是个人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对本身生活的一种自我感受,是人们处于生活文化和价格体系中的自我感觉,与生活目的、期望标准及其关注问题有关,COPD患者长期受疾病和缺氧的折磨,肺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免疫力达到严重破坏的程度,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显示,COPD稳定期患者,经过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后,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在生活质量方面,不能从事任何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即非常严重者仅占4%,比对照组12%明显减少,呼吸锻炼在增加肺通气,减少病理无效腔,提高通气/血流比例的同时,可以锻炼膈肌和腹肌,增大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提高通气量,可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强,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而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能提高病人的有氧代谢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
4.小结
肺康复训练是以循征医学为基础,结合多学科,为有症状的慢性肺损害病人设计个体化综合方案,慢阻肺全球倡议(GOID)中指出,肺康复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教育、营养建议、社会和行为干预等,本研究主要是呼吸锻炼、体能训练及教育。经过肺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提高静息时SaO2, 随着运动耐力的增加日常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因此,医院、社区联合开展针对性的COPD疾病知识教育、肺康复训练等活动,可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8):206
[2] 陈琴,姜小鹰,房晓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顾认知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34-238
[关键词] 沙美特罗;吸康复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8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劳动能力[1]。有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呼吸衰竭之前,夜间血氧水平己达呼吸衰竭标准[2],同时支气管扩张剂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较好。同时有调查显示,有研究表明,大约有6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有运动与日常生活能力障碍[3]。若早期给予及时有效药物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可提高生存质量。本科2009年5月~2011年2月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药物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5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65.6±6.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确定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把上述患者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包括平喘、祛痰、抗感染、使用激素及呼吸兴奋剂、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碟式剂(舒利迭),每次2吸,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积极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①定时变换呼吸频率:凡不能自行调节呼吸频率,可通过呼吸机协助呼吸训练。②按摩康复: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15 min。③肢体功能训练: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的肌群。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测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采用ADL指分级法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统计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FMA与ADL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运动与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最突出的后遗症,也是国内外医生感到很棘手的难题。在急性发作期常规药物及合理的机械通气多能使病情缓解[4-5]。
沙美特罗即为一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其与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协同作用。丙酸氟替卡松能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和嗜碱细胞组织胺的释放,减少黏附分子表达,刺激炎症细胞凋亡和诱导细胞抗蛋白酶的释放[6]。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渗出,抑制上皮细胞的增生及基底膜的增厚,减轻气道炎症[7];而与沙美特罗的结合可形成有活性的受体-类固醇复合物,以二聚体形式移行至细胞核与特异DNA序列结合,调控不同的前炎症基医的转录,提高抗炎活性。
同时在治疗中,呼吸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呼吸水平在恢复的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呼吸系统的重新组合。同时有研究表明其在短时间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还有康复评定贯穿始终,避免了患者常有的异常模式和误用综合征的出现,使患者运动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药物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皮秀杰,王甲宁,林志国.长期家庭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药,2004,5(9):77-78.
[2]Gorecka D,Sliwinski P,Palasiewicz G,et al.Effects of almitrine bismesyla-
te on arteriaI blood ga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moderate hypoxaemia:a multicentr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Respiration,2003,70:275-283.
[3]Saaresranta T,Irjala K,Polo 0.Efrect of medroxyprogesterone on arterial blood gases,leptin and neuropeptide Y in postmenopausal famales[J].Eur Respir J,2002,20:1413-1418.
[4]Wagenaar M,Vos PJ,Heijdra YR,et bined treatment with acetazolamide and medroxyprogesteron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 J,2002,20:1130-1137.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6]刘延嫒.心肺复苏后患儿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
[7]王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53.
关键词: 呼吸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1 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
1.1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3〕。1938年美国的Soley等就提出腹式呼吸训练治疗的概念。
1.1.1 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舒适,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2〕。
1.1.2 腹式呼吸的原理
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式呼吸训练。膈肌是主要呼吸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患者,膈肌受过度膨胀肺的挤压而下降,膈面变平坦,活动度减弱,膈肌收缩的效率降低,严重者膈肌无力,出现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这些患者的呼吸运动被迫由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来负担,变成胸式呼吸。因为胸廓的扩张度小,辅助肌又容易疲劳,故胸式呼吸的效果比腹式呼吸差。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4〕。另有张力军等〔5〕认为腹式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及心血管系统。
1.2 缩唇呼吸训练
1.2.1 缩唇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6〕。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1.2.2 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
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 cm 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4〕。
1.3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1.3.1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1〕。
1.3.2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的原理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6~8〕。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9〕。
1.4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
1.4.1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比例在1∶1∶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10〕。
1.4.2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的原理
吸气后屏气2~3 s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11〕。其机制可能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呼吸机在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10〕。
1.5 全身性呼吸体操
1.5.1 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
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呼吸气功等也属于此列。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腹式缩唇呼吸;⑨平静呼吸。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9个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如病情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势〔6〕。
1.5.2 全身性呼吸体操的原理
锻炼还可使肺通气量增加,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呼吸疾病而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因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12〕。
1.6 各种呼吸训练器的应用
随着呼吸训练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呼吸训练器,如膈肌起搏器,经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使潮气量明显增加,X线下可见膈肌移动明显增加,同时使耐力低的膈肌纤维转变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纤维〔13〕。此种方式适合病情较重,不能或不愿意参加前几种锻炼方式的患者〔12〕。FG1型肺功能锻炼器是一种便携式主动吸气肌训练装置,吸气量测量桶可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随时看到自己吸气量的进步,并可用游标标记,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吸气量。气体流量测量装置可协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14〕。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呼吸二科 河北省涿州市 072750
【摘 要】目的:研究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COPD 患者呼吸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呼吸有了更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COPD 患者呼吸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呼吸训练;COPD;呼吸频率;心率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简称,其常因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不良、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出现衰竭症状。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够对其呼吸状态予以改善,起到改善病情的效果。本院以此为背景做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2014 年8 月期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2 例。对照组中男性14 人,女性18 人;年龄平均49.5±6.2 岁; 病程平均16±2.3 年。观察组中男性15 人,女性17 人;年龄平均51.3±7.4 岁;病程平均17±3.1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将腹式呼吸改为呼吸操,分为坐、卧、立这三种姿势交替,做完一种可以休息片刻,再换另一种。可以平静呼吸1 到2 分钟,也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来调整休息时间,每天进行2 到三次。①坐式呼吸操; ②卧室呼吸操;③立式呼吸操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分钟呼吸频率及心率状态,详情见表1。
由表1 可见,观察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几种呼吸训练方式外,也可对患者肌肉力量予以练习。运动训练中会伴随产生通气负担,可以通过训练小肌群来减轻这一现象。因为小肌群不会因人体心肺功能而产生影响,所以能完成高负荷的运动。而训练小肌群的一种方式是举重,这种方式已经成功的应用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中。通过举重可以增强患者的全身耐力,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并增加骨骼肌的氧供和毛细血管数量。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单独对患者使用抗阻训练来进行肺康复治疗,需要至少8 周的训练,才能提高患者的骨骼肌力量。而这一方式对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是否会提高运动的耐力还没得到论断,但在一系列的试验中,都表明肌无力患者的肌肉力量确实在增加。可以通过将抗阻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两种方式互补,使耐力和肌肉力量同时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建议将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但是抗阻训练并不能直接的减轻患者症状,或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这种方式仍需进行研究考察。
总之,对COPD 患者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可达到较好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倩, 闫贵明. 稳定期COPD 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知行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3,02(09):7-10.
[2] 刘兴娣, 陆烈红, 韩慧, 周骁, 林梅.利用护生资源对社区COPD 患者实施肺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34):1565-15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0-02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6月至12月入住我院的40例痴呆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为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文体训练、心理治疗等,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结果:40例患者通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都较前有明显提高。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能减缓肢体功能,延缓痴呆的进展,提高日常生活处理能力。
[关键词]康复训练;老年痴呆;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脑器质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记忆、理解、判断、定向和推理能力障碍以及伴有一定精神症状的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等,直接影响这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痴呆又是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的一组疾病,因此我们采用了康复训练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来自云南省精神病老年病区的住院病人,根据ICD-10诊断标准,诊断为阿尔采末氏病36例,血管性痴呆4例,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5~85岁,平均75岁,其中大专以上4人,中专5人,高中5人,初中7人,小学12人,文盲7人。
1.2训练方法
1.2.1肢体功能训练:老年痴呆患者由于退化衰老的特点,社会活动减少,导致肢体功能衰退,站立及行走不稳,血管性痴呆,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采用PT对患者进行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增强心肺功能训练,使患者恢复坐、站及行走能力,用OT进行吃饭、穿衣、洗漱、手工劳动等,提高认知、独立、休闲能力,每天1-2次,每次45分钟,训练过程中不要催促,要耐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
1.2.2认知训练:采用智力拼图,拼装积木,认知玩具,下象棋,打麻将,识别日常用品,100以内的简单运算,反复训练,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
1.2.3文体训练:教唱一些老年人喜爱的民歌、戏曲、花灯、京剧等,播放一段患者那个年代所流行的音乐或者一部电影,玩音乐游戏,观看一些旧照片,历史图片,让患者说出其内容,强化记忆。开展体育训练,拍皮球,推托彩色气球,玩彩色套图,鲜艳的颜色能刺激患者的感知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1.2.4心理治疗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始终,对此类患者不能只是简单的日常活动训练,应保持关心、关爱、尊重的心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给予心理疏导、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1.3疗效评定: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分使用公共汽车、行走、料理家务、吃药、吃饭、洗衣、洗澡、穿衣、梳饰、购物、入厕、打电话、处理钱物共13项,采用四级评分法,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根本无法做,每周做一次评分,6个月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以得出资料经统计学进行检验。
康复训练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训练前:ADL评分:42.6±9.04训练后:ADL评分:35.8±12.6。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