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型);救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40-01

我科2009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6例,年龄在2个月-4岁,男27例,女19例。死亡4例,在1岁左右。现将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

1.1患儿,男,11个月,因发热,皮疹,伴呕吐,易惊2天,发绀半天以手足口病(危重症型)收住。入院时T36.8℃,HR165次/分,R42/分,BP128/70mmHg,SPO282%(吸氧下),一般情况差,神清,精神极差,手足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咽充血,口唇及四肢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入院后立即给米力农改善循环,甘露醇脱水,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病情危重,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立即给面罩加压给氧,缺氧中毒征无改善,面色青紫,鼻扇、。BP92/47mmHg,立即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导管口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面色青紫,SPO260-70%,抽气样呼吸10-20次/分,给抗休克处理,给多巴胺改善循环,呋塞米利尿,激素等治疗无好转,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死于呼吸循环衰竭,肺出血。

1.2 患儿,男,4岁,咳嗽发热7天,发现手足、臀部皮疹3天就诊。入院时T38℃,HR130次/分,R38次/分,BP105/66mmHg,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烦躁,激惹、惊厥2次,对周围人群反感及恐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明显,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呕吐,咽拭子培养EV71阳性 6.15×104拷贝,大便EV71阳性。确诊为手足口病(重症),经过积极的救治护理,1周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症状消退病情痊愈出院。

2 救治

2.1 抢救危重症手足口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指标:体温、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受累情况。

2.2 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根据循环、血压的变化可用山莨菪碱,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酌情用利尿剂。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3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降低颅内压给予甘露醇0.5-1g/kg/次,4-8小时1次,静脉给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及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1-2次。2.4出现心率、呼吸衰竭时,认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可使用机械通气。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防止肺水肿及肺出血。

3 护理

3.1体温持续高热主要与病毒有关,及时给物理降温,镇静止惊,水合氯醛,安定,苯巴比妥钠,退热药等处理。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3.2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避免受凉而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并适度保暖。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

3.3加强护理 当休克出现时头肩部抬高20度-30度,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保持中立位。严密观察神经系统情况。当有脑疝前期症状时给平卧,避免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

3.4注意呼吸、循环情况,有急性肺水肿,如咔粉红色泡沫痰时应将氧气湿化瓶中加入30%酒精,间歇吸入。

3.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机管道、胃管、尿管是否脱落、通畅。观察病情进展速度,定时监测血糖。继发严重感染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3.6心理护理 督促家长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舒适,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氧的消耗。

3.7做好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病情及治疗过程,以取得最佳配合,并给予支持和安慰,减轻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4 结果

从大量普通病例中识别出重症,积极监护和治疗重症。防止进展成危重症。危重症及时生命支持,出现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呼吸浅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者,收入PICU救治以便及时进行恰当处理。

5 讨论

在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时,重点在于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3岁以下的婴幼儿。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2组,各750例。对照组中男性384例,女性366例;年龄16~69岁,平均(41±10)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81例,心血管疾病193例,消化系统185例,急性创伤191例。观察组中男性361例,女性389例;年龄17~71岁,平均(42±9)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94例,心血管疾病187例,消化系统180例,急性创伤18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4]中关于危重症患者相关标准;②经评估需要进行院内转运。(2)排除标准:①患者已处于病危状态;②合并多种疾病,情况较为复杂。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由急诊医师及护士在确定转运后携带医疗设备及急救所需药物等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医师在转运前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详细告知转运的必要性及风险性。(2)根据患者病情划分等级:从患者生命体征、循环支持、呼吸机支持、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意识形态(GCS)及临床主要问题6个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分级。Ⅰ级:①在外界生命支持条件帮助下,生命体征仍存在波动;②泵入2种及以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③已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支持条件较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cmH2O,吸氧分数(FiO2)≥60%;④MEWS评分>9分;⑤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9分;⑥其主要问题包括严重心律失常、重度呼吸困难、反复抽搐及可见致命性创伤等。Ⅱ级:①在外界生命支持条件下,生命体征保持相对平稳;②接受1种血管活性药物泵入治疗;③人工气道已建立,呼吸机支持条件较低,PEEP<8cmH2O,FiO2<60%;④MEWS评分5~9分;⑤患者处于轻度昏迷状态,GCS评分9~12分;⑥临床主要问题包括持续性高热、严重骨折、剧烈头痛、外科急腹症、心电图怀疑心肌梗死等。Ⅲ级:①在无外界生命支持条件帮助下,生命体征保持稳定;②可不接受血管活性药品;③无需人工气道,可进行自主呼吸及咳嗽;④MEWS评分低于5分;⑤GCS评分>12分;⑥临床主要问题为常见慢性病症。(3)根据患者病情分级配备对应医护人员:Ⅰ级:医师为主治及主治以上职称人员,急诊工作时间2年以上,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护士为N2以上能级护士,熟练使用急救设备。Ⅱ级:医师为住院医生职称人员,急诊工作时间2年以上,掌握并熟练使用急救技能;护士为N2以上能级,熟练使用急救设备。Ⅲ级:医师需具有住院医生职称或规培人员,具备1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掌握急救技能;护士为N0或N1能级,可熟练使用急救设备。(4)根据患者病情分级配备相应转运所需医疗器械及药物:Ⅰ级:医用仪器包括转运用氧气筒1瓶,转运监护仪、呼吸机、简易呼吸气囊、口咽气道、除颤仪、便携式吸痰器、插管用物;主要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地西泮、胺碘酮、多巴胺、利多卡因、硝普钠冻干粉、阿托品、20%甘露醇、羟乙基淀粉、0.9%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医用品包括纱布、剪刀、止血带、碘伏、输液器、留置针、动脉采血针、舌钳、开口器、吸痰管、注射器等。Ⅱ级:仪器包括转运监护仪、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便携式吸痰器及氧气枕2个;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咪达唑仑及0.9%氯化钠注射液;医用品包括纱布、碘伏、输液器、留置针、舌钳、开口器、吸痰管、注射器等。Ⅲ级:仪器设备包括简易呼吸气囊及氧气枕1个;药品准备包括0.9%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医用物品包括碘伏、留置针、输液器及留置贴。(5)确定转运后核实上述资料,电话联系接受科室,告知预计到达时间,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1.4评价指标:

比较2组患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①记录2组转运至CT检查室、专科病房、介入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长;②记录2组患者与自身病情相关(意识状态障碍、生命体征波动)、与医护人员相关(检查时间过长、转运护理不到位)及与设施药品相关(器械故障、药品准备不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转运至CT检查室、专科病房、介入室及手术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1-0109-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17041 case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disease spectrum

LIU Wanp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Jianyang People's Hospital in Sichuan Province, Jianyang 64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 strong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first aid system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disease spectrum in Jiany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7041 patients with first aid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enroll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 0.69 in the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was the highest among 15-59 years old. The top five diseases were car accident,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respiratory diseas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car accident mostly occurred among 15-59 years old,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diseases kinds of patients in ages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30.00, P=0.000). Car accident injury occurred year by year with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re was a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remaining four types of diseases. Conclusion Jianyang People's Hospital pre-hospital emergenc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health awareness of the whole people should be improved to reduce or eve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business training of practition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our hospital pre-hospital emergency level.

[Key words] Pre-hospital first aid; Disease spectrum; Analysi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急救网络的不断扩大,医院对急诊急救越来越重视,院前急救作为其重要环节之一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水平,我们应该知晓院前急救疾病谱及其相关因素的应对措施[1-2]。所以,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12年~2014年17041例“120”出诊病例进行分类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120”出诊的院前急救患者共17041例。

1.2 方法

以每位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急诊诊断为调查指标,数据以Excel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年龄、性别、不同病种病患数量、病例总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病种在各年龄段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120出诊共救治17041例患者,其中15~59岁患者例数最多,为8991例,占数的52.76%,性别分布结果示男10088例,占59.20%,女6953例,占40.80%,男女之比为1∶0.69。

2.2 院前急救患者病种分布

常见的前5位病种分别为车祸伤、脑血管意外、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见表2。

2.3 院前急救患者常见病种与年龄分布情况

不同病种的患者在各年龄段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00)。车祸伤多发生在15~59岁之间,脑血管意外、呼吸道疾病多发病在60岁以上,见表3。

2.4 院前急救救治总量变化情况

我院2012~2014年院前急救病患中,车祸伤院前救治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情况,且发生率明显降低,脑血管意外、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救治总量存在下降趋势。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资料结果表明,简阳市院前急救疾病谱有自身的特征[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要重视男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社会修养的塑造,全民应该加强健康教育,适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从思想上、行动上均应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戒烟戒酒,控制好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注意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秋冬季节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的发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预防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4-5]。

我院院前急救常见病种与国内有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6],常见的前5位病种分别为车祸伤、脑血管意外、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其排名具有以下重要实际意义:①车祸伤已成为简阳地区院前急救的首要急救病种,加强简阳地区交通管制,提高简阳市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普及全民的急救、自救常识及必要的培训,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对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加强急诊质量控制,才能提高我院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在疾病谱中名列前茅,需加强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肺脑复苏的专业培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急诊急救质量控制,普及全民的急救常识,预防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7-8]。③我院各病种院前急救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尤其车祸伤,可能原因是简阳人民健康意识在提高,行动在约束,各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培训、整改和管理,但希望在此基A上,继续普及老年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在突发疾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意识,全民再接再厉,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依从性,减少各种慢性疾病急性发病率及远期死亡率。

本研究结果亦深化了我们对我院院前急救疾病谱的深刻认识,为积极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9-11],要加强院前与院内的无缝隙衔接,加强各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的管理工作,使救治更及时化、更系统化、更规范化,不断加强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及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疾病的急救培训[12-13],拟定培训计划,及时进行效果评价,通过本疾病谱还可以看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外科常见疾病,还要掌握内科多发疾病的救治和护理,120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根据疾病谱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和危重症的抢救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根据简阳地区特点,合理配置资源,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全面提高我院院前急救水平[14-16]。

[参考文献]

[1] 徐辉,涂小平. 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的分析与对策[J]. 四川医学,2011,32(4):487-488.

[2] Liu YL,Jiang Y,Tang SL,et al. Analysis of the equity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Chongqing city[J]. Int J Equity Health,2015,14:1-8.

[3] 陈唯,梁永晴,曹彦,等. 2015-2016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7(12):938-941.

[4]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若干思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4):253-255.

[5] 胡春松,Jun-Yan Hong,胡大一. 早预防是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治疗[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6):501

[6] 傅宏宾,严豪威,刘淑亮.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疾病谱特点调查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4):153-156.

[7] 钱桂生.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3):177-179.

[8] 盛宇文,张一英.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2):663-664, 680.

[9] 刘立军,丁桂华,王凤娟.院前急救县域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30-231.

[10] 张在其,陈文标.广州市97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2):99-103.

[11] Chan Hung KK,Yue C.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1979-2005[J]. Eur J Emerg Med,2011,18(4):234-237.

[12] 岳俊伟,张弹,穆强,等. 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院前急救的规范化组织与管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10):545-547.

[13] Langhelle A,Notan I,Herlitz I,et al.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viewing,reporting,and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ost-resuscitationg care:The Utste in style[J]. Resuscitation,2005,66:271-283.

[14] 向英,陆洲,鲍向红,等.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4,27(6):94-96.

[15] 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3-2374.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外周血细胞;白介素-11;人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152-02

Change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of influenza A (H1N1) pati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NG Qi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Bijie District Hospital, Guizhou Provinc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eripheral blood cell change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H1N1 patients by analyzing the treatment of 3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in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in 2009. Methods Oseltamivir Phosphate (150 mg bid) was given to the patients, respiratory support therapy, antibiotics, anti-fungal and symptomatic support therapy were also given. Leucopenia caused by granulocyte system damage was treated with 150 μg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Red blood cell system damage was treated with concentrated red blood cells or wash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therapy. Platelet system damage was treated with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11.4 mg of interleukin-11, dail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100 mL of 5%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nd infusion of fresh platelets if necessary. After treatment,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 changes, symptom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3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H1N1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H1N1 influenza virus was likely to cause blood cell changes, especiall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shortest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21 days and was up to 48 days. 3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after treatment. And peripheral blood test was normal in checkup. Conclusio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changes are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H1N1 patients. Proper and timely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ther complications to save the lives of patients, and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 damage is reversible.

[Key words] Influenza A (H1N1);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terleukin-11; Human immunoglobulin

甲型H1N1流感是新型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全球的发病患者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病死率不断增加,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1]。新型甲型HIN1流感致病力比较强,人群普遍易感,其危重症特点为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且有着潜在引起流感大流行的危险。但早期发现,及时合理治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毕节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病房2009年11~12月共收治了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其中2例出现较严重的外周血细胞改变,1例外周血细胞变化则较轻。经治疗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现就外周血细胞改变及治疗情况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男,16岁,因“发热、咳嗽、腹痛2 d,加重伴呼吸困难10 h”于2009年11月2日入院。患者体温最高时达40.2℃,入院时血常规示:WBC 0.59×109/L,RBC 4.57×1012/L,HGB 134 g/L,PLT 11×109/L。核酸检测为阳性。患者外周血细胞改变逐渐加重最低时查血常规:WBC 0.28×109/L,RBC 3.36×1012/L,HGB 97 g/L,PLT 2×109/L。

患者2,女,11岁,因“发热、咳嗽4 d伴黑便1次”于2009年11月26日入院。体温最高时达40℃,皮肤黏膜苍黄。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2.43×109/L,RBC 1.98×1012/L,HGB 59 g/L,PLT 15×109/L。核酸检测为阳性。住院后患者外周血细胞改变逐渐加重最低时查血常规:WBC 0.81×109/L,RBC 1.60×1012/L,HGB 39 g/L,PLT 12×109/L。

患者3,女,19岁,因“发热、咳嗽、咳痰1周”于2009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时体温达39℃,血常规示:WBC 4.13×109/L,RBC 3.58×1012/L,HGB 120 g/L,PLT 267×109/L。核酸检测为阳性。住院期间查血常规最低时:WBC 2.10×109/L,RBC 2.80×1012/L,HGB 92 g/L,PLT 201×109/L。

1.2 方法

患者一经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即给予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150 mg bid治疗,并且采取呼吸支持疗法、抗感染、抗真菌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根据患者外周血细胞改变进行相应的治疗:粒系统受损导致白细胞减少低于3.00×109/L者则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红细胞系统受损者,给予浓缩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等治疗。血小板系统受损低于4×109/L者,给予白介素-114 mg皮下注射,1次/d。静脉滴注5%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00 mL,1次/d。最关键的是必须及时输注新鲜的血小板。另外结合患者的情况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60 mg静注q8 h。

2 结果

患者1经输入共计9个治疗单位的新鲜血小板、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白介素-11(IL-11)皮下注射等治疗后患者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出院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10.75×109/L,RBC 4.22×1012/L,HGB 118 g/L,PLT 105×109/L。

患者2经输入新鲜血小板、新鲜全血、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IL-11皮下注射等治疗后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出院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5.30×109/L,RBC 3.00×1012/L,HGB 95 g/L,PLT 82×109/L。

患者3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后患者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出院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3.25×109/L,RBC 3.41×1012/L,HGB 115 g/L,PLT 249×109/L。

3 讨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辅助检查有,①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②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③血清学诊断:可使用间接ELISA、抗原捕捉ELISA、荧光免疫法等;监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⑤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中分离猪流感病毒。常用的方法有鸡胚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⑥胸部影像学: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2]。

我院2009年11~12月共收治了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其中,1例为贵州省首例输入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另2例为毕节地区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3例患者除各自不同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损害外,均共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细胞改变。

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病程中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以及血色素下降[2],根据血液系统和其他系统受损的情况分别给予抗病毒、呼吸支持、抗菌、抗真菌和支持对症等治疗外,并依据患者外周血细胞受损的程度用新鲜血小板、新鲜全血、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IL-11皮下注射等治疗[3]。经过治疗后3例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通过以上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诊疗经过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外周血细胞有较大的损害性,可造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其中任一外周血细胞的损害,而且可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另外通过综合疗法的治疗,3例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均基本恢复正常,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外周血细胞的损伤是一过性的,引起永久性损伤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时要警惕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外周血细胞的损伤,尤其是对血小板的损害,血小板如低于30×109/L则出血的可能性较大,如低于20×109/L大多数患者可发生颅内及其他脏器出血。因此要及时纠正,最快的方法是输入新鲜血小板,本文患者最多的1 d输入3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另外要给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6 d)和IL-11(4 mg皮下注射)。因此,在对危重患者治疗时,要高度警惕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出现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细胞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中3例患者均出现明显的WBC受损,WBC显著降低,最低的1例为0.28×109/L,而且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多数合并有严重感染,这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严重损伤有关。因此,对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给予免疫增强剂治疗可能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4-5]。

[参考文献]

[1] 朱君华,丁刚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综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2991.

[2] 武雪,彭丽萍.甲型H1N1流感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5):678-680.

[3] 王爱华,沈志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病学杂志,2010,31(10):710-711.

[4] 张复春,胡凤玉.新型甲型H1N1流感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5): 4811.

呼吸系统危重症的救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并发症

2007年以来,中国多次发生手足口病(HFMD)疫情的全国流行。该病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而导致死亡。本研究总结4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以期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治疗,以而改善该病的预后。

资料与方法

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7例,男30例,女17例。其中<1岁8例,1~3岁29例,3~5岁9例,>5岁1例。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凡HFMD患儿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可临床诊断为重症HFMD: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萎靡、嗜睡、呕吐、易惊、谵妄、头痛、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及惊厥,查体示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呼吸频率及心率增快;④盗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5×109/L)或明显降低(<2×109/L);⑦血糖明显升高。所有重症病例需经医院HFMD诊疗专家小组审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危重病例:①频繁抽搐、昏迷及脑疝;②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及肺部啰音等;③循环功能不全表现,如休克等。危重症者统计在重症病例中分析。

对47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进行汇总分析。治疗包括抗病毒、退热及对症支持治疗。

结 果

临床特征:47例患儿出现精神症状45例(96%),精神萎靡、嗜睡等;惊跳41例(87%);高热29例(62%);呼吸及心率加快23例(49%);呕吐15例(32%);血糖明显升高12例(26%);高血压11例(23%);末梢循环不良6例(13%)。47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典型皮疹32例(68%),非典型皮疹15例(32%)。

并发症:所有患儿出现的并发症有神经系统并发症36例(77%),其中包括脑炎15例,脑干脑炎13例,脑膜炎7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3例(70%),包括支气管肺炎21例,支气管炎9例,肺水肿3例;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29例(62%)。

辅助检查:47例中,白细胞计数>15×109/L 15例(32%);血糖明显升高12例(26%);心肌酶谱异常9例(19%),但未达到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C-反应蛋白增高6例(13%)。心电图示心动过速21例(45%),心律不齐8例(17%)。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紊乱30例(64%)。7例患者行CT检查,仅1例脑实质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15例行MRI检查,脑实质(包括脑干)异常信号5例。37例行脑脊液检查,其中5例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他3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均不同程度增高。46例行病原学检查,其中EV7l 35例(79%),CAl6 2例,其他类型肠道病毒9例。

预后:47例重症病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44例患者痊愈。

讨 论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其病原以柯萨奇A组16型(C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尤其是后者感染后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甚至肺水肿,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导致救治不及时而死亡,病死率高[2]。本组47例患者中46例行病原学检查,其中EV7l感染35例,CAl6感染2例。1981年我国首次发现本病,且近年来在我国发病呈升高趋势。

重症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据统计,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全部死亡病例中,≤3岁97.62%。本组47例均符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3岁37例(78%)。手足口病轻症患儿多表现为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典型皮疹,可伴或不伴发热。而重症患儿亦可出现不典型皮疹[3]。本组病例中,典型皮疹32例,非典型皮疹15例。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重者可导致死亡,故对其早期临床特征进行识别,及时诊治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患儿出现精神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等)、惊跳、持续高热、呼吸及心率加快、呕吐、血糖明显升高、高血压、末梢循环不良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中以精神萎靡、嗜睡及惊跳较常见,与文献报道一致[4]。

重症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l有一定的嗜神经性,发病第2~5天,EV71可通过血液或神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5],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炎或脑干脑炎多见。而神经系统并发症中以神经源性肺水肿致死性较高。其他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系统并发症如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等[6];心肌损害所致的各种心率失常,较常见的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目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本组重症病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44例患者痊愈。重症手足口病致死率高,其早期发现,早期积极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故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监测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减少危重病例,减少并发症,以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