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试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3极易导致全球经济的隐忧——滞胀
[关键词] 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 中国金融业 警示
一、引言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危机不仅使次级抵押贷款机构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产品的投资基金等受到重创,并直接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也遭池鱼之殃。
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生的原因
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冷。“9・11”事件后,美联储(FED)利率降至1%,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然而,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促使房市火爆异常。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上涨,2005年更是达到17%的涨幅。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跌势最终引发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和债券信用危机。
美国的透支消费传统本身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而透支消费传统的背后正是此次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巴曙松,2007)。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次级债券市场的交易额近两年也以近30%的速度递增。
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但由此引起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改变,对我国产生一定影响值得关注。
1.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及示范效应
首先,内地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由于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与港股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其次,是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面临一些损失。
2.国际资本会更多地流入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较好的基本面使得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突发的经济衰退具有更强抵御能力,提高了投资者的回报预期,增强了投资信心。
3.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还将影响加大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美联储宣布降低再贴现率的行动表明,关键时刻采取减息措施仍可能是必要的选择,目前市场也普遍增加了美联储在未来减息的预期。同时,欧洲、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普遍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其关注的重点已由原先关注的流动性过剩转向担心流动性不足,并且有停止加息步骤的迹象。
4.警惕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如果次级债券危机仅反映了房贷市场风险,且美联储的调控措施有效,危机将不会使美国经济突然陷入衰退。但如果次级债券危机的多米诺骨牌继续向前延伸,势必会拖累美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局面也会因此而改变,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给我国带来负面影响。
四、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警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作用主要包括:
首先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规避风险意识的强化。各金融机构逐利性竞争导致借贷标准降低、潜在风险增大,忽视了借款人的偿付能力。
其次,与美国相似,我国市场上住房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有的银行放贷审核时较为宽松。目前,我国房价处于上升周期,因此高房价掩盖了借款人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投机因素。
再次,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产品,其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是金融创新令许多的衍生品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的联动关系被削弱。此次次贷危机表明,次级按揭从借款者的按揭贷款开始,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通过金融机构投资者衍生成收购兼并交易的主要融资途径。
最后,要突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影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次贷危机暴露美经济结构性问题.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9月11日
[2]金仲荷:次债风波负面影响不容小视.金融时报,2007年8月27日
[3]李磊宁:次贷危机警告了衍生品创新?金融时报,2007年8月28日
[4]刘诗平姚均芳陶俊洁:银监会:美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影响有限news.省略/2007/connet/2007-08/24/content_440080.htm 2007年8月24日
内容摘要: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该危机对全球的经济恐慌及对经济的破坏性仍旧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从经济危机的发展中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有其必然性。金融危机的次贷成为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诱因,与货币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虚拟货币的无限制造能力被国际组织和利益集团无限制的利用,从而为经济的良性运行服务,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经济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标志事件是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这是一场灾难性的比地震更严重的经济海啸。中国民众最直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触目惊心,经济危机前各行繁荣昌盛,各业都在挣钱,却看不到赔钱的行业。几乎一夜之间,不但谁存货谁雪崩,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动荡的形势越来越严重,没有人敢存货,南方省市房价神话被破灭。贷款买房者断供者数以万计,房产剧烈缩水使跳楼者剧增。比照美国政府的降息等救济市场的政策,中国照葫芦化瓢的救治经济政策收效甚微,无异于盐水解渴。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破产全面爆发大幅度、大范围的金融灾害,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史上屈指可数的金融危机危害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全球的经济泥牛入海陷入困境,干啥都陪钱,各行业由极度繁荣走向惨不忍睹的一月凋零的经济大崩溃的局面。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金融衍生
次贷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地产为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私有资本追求利益和美国人对资本投机的双重结果。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充分利用了为民谋利的表象和人的“经济晴天”的理想心理,制造了房市乃至各行业虚假繁荣的表象。
据美国官方称,2003年次级放贷占到美国整体房贷市场的7%-8%。为次级贷款市场提供贷款的放贷机构有的是独立的公司,有的是以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公司的附属公司。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也为次级市场的放贷公司提供贷款支持。受利益的驱动,新进入的金融公司抓住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这一时机,为了多放贷款,纷纷降低了贷款的标准。对美国经济的持续看好和对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信心掩盖了次贷市场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是与其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分不开的,没有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或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会如此巨大。对资本未来利润的提前兑现是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产生的基础,同时让投资公司规避了美国对信贷杠杆的限制。美国的金融杠杆在20倍-30倍,但在次贷市场上的杠杆作用却达到了300倍,最后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及金融危机在世界的传递的突出经济现象有:资本升值的欲望、美国的经济刺激与金融创新、美元的国际储备、国际支付与调控。美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经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恐慌。
金融危机在经济环境中的引爆点
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边缘的金融现状是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比如江浙一带和内地的落差就很大。中国在许多经济领域中积累了一些可能带来金融危机的因素,在这些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首先成为危机引爆点的可能。
下文就分析其中八个比较敏感的引爆点:
(一)国企产权改革及衍生问题
国企改革看似与金融危机相距较远,但实际上政府颁布的每项政策都会在金融系统内传递政策效应。由于国企产权改革产生诸多问题和系列衍生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而又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有迹象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国企管理部门颁布的政策将出现数量增多力度加大的趋势,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政策,再通过系统内的链条传导,引发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这是金融危机诱发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二)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银行系统与证券市场的关系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坏账明降实增。因此,在坏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搞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一旦外资银行分流我国的储蓄存款,这些国有银行不再拥有稀释不良资产的手段,坏账危机将会全面爆发,就会出现金融危机。
(三)股市、券商坏账问题
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是“股权分置”结构性缺陷问题,是由此引发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产权关系不清”、“流通股极度缺乏投资价值”和“大股东利用股权分置结构性圈钱”的问题。所以在外部环境变数加大的情况下,股市中的金融坏帐将可能进一步扩大,则可能由股市系统传导出金融危机来。
(四)保险业系统风险问题
保险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可能会在金融危机中诱发更坏的危机链条传导现象。外界学者认为,分红险等产品中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的比重失调、趸缴与期缴保费比重失调以及产品期限超短期化倾向等现象,值得警惕。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业务结构将可能导致在未来若干年后保险给付大幅增加,但其难以持续的增长却产生未来的现金流严重不足的流动性危机,甚至会严重危及公司的财务稳定性。
(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现有体制中,地方政府一般向上一级政府负责,所以潜意识也会认为欠债也是为了国家欠债,但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财政预算。目前这种矛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仍然在积累中,而且正处于逐级向上汇集的状态,一旦中央政府在政治体制中做出一定的行政改革,则肯定会触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很可能会演变出一波债务危机。
(六)房地产波动增大银行坏账
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波动市场高风险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与政府政策的激烈碰撞,房地产风险问题都会向银行蔓延,向上游产业蔓延。如果未来的政策出现失误,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将很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风险策源地。
(七)出资、出品型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主要由投资促成连带推动世界范围内各种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长。当世界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中国产品仍然以超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形成“高价买入、低价售出”的反常模式,这等于是在大幅度补贴其它国家的经济。显然,这些“劫贫济富”的形式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模式,也不可能长久。
另外,中国经济很大一部分由外贸出品的支撑。每年引进500多亿美元,支撑中国投资领域的半壁河山;高度依赖外贸,外贸依存度高达60%(而同一时期、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的外贸依存度为14%至20%);高度倚赖外债,中国外债猛增;如今,又高度依赖能源资源进口,这一切,使中国经济日益受制于人,危及中国经济独立自主。
(八)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如果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则极可能造成国内经济领域诸多危机因素的平衡被打破,许多经济领域的缺陷环节要作出必要性调整,从而极可能触发一系列的危机,造成在整个系统内的金融动荡。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诱导因素。
金融危机的诊断及事后补救措施
经济危害的补救措施,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效果要差一些。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和维持经济的良性循环。若利用好货币的无限生产能力,是完全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的。但是要看到要使货币不贬值,那要有雄厚的物质来支持。
国家对经济的垄断需要更新换代。国家的垄断要改变过去类似于私有资本的垄断那样的全面控制,改变方向为国家垄断不是完全为了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国家用货币及行政手段对经济的调控。国家参与市场的手段是国家不直接参与市场的生产、经营、销售,这些交给企业来做,而面临经济发展困难如泡沫式的剧烈的经济危机时,国家才运用垄断经济和调控经济的非常手段。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要理性,金融市场因其特殊性,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只作为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对金融产品的操作,形成供求变化来引导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只要是商品得到消耗,经济危机将难以出现。国家是最大的消费者,特殊政策要起特殊作用。
理智分析与客观理解“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内涵延展是摆脱危机困境的必由之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对中国短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无法改变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模式。决定有效需求的因素有三个:现在有多少钱;预期以后能挣多少钱;钱的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倾向于以什么样的形式持有资产,是流动性强的现金、存款,还是流动性差的固定资产。
扩大内需的四种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一是全民覆盖,二是改革社会保险支付制度,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险补贴。政府负责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扩大保障型住房的覆盖范围。降低房价,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降低房价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商降价,改革土地财政、降息和税费减免也是降低房价的办法。降低教育费用。
提高人民收入可以从三方面实施:第一就是提高人民的劳动收入;第二是扩大人民收入来源渠道,比如财产性收入;第三是减少个人所得税。
十条扩大内需的政策。第一条,“加快建设保障型安居工程”,据说要花9000亿,根本上刺激内需的作用有限。第二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主要是短期刺激,主要作用还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第三条,“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明显是短期刺激。第四条,“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它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能会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但看病贵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医疗和药品定价体制的彻底改革;第五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内需方面来说,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防护林,还是短期刺激,当然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是有必要的。第六条,“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这个跟刺激内需好像关系更不直接了。第七条,“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这个对内需的刺激还是短期的。第八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对农民,提高粮食收购价;对城市居民,提高低保和养老金标准。第九条,“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让企业在技术改造上投资更多,对内需的刺激也比较长效。第十条,“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就是鼓励银行贷款出去,这和上半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结论
总之,虚拟货币的推出与流通只是认识经济危机的次贷诱因的一种好的建议,它的目的是良性引导中国金融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而具体问题具体安排,深刻挖掘行业潜力,对症下药,因行施策才是根本。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不一言以蔽之,而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只是目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至于能否减轻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使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道路,那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对美国次按危机的再反思,网文
2.自曾晖.养虎为患的美国次级债.省略/
3.策略研究报告:金融危机牵动商品市场.新浪财经/期货
4.刘国宏.加息对本年度股市的影响. blog.省略/blog.php?do=showone&uid=2423&type=blog&itemid=9794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经济影响 启示
1 引言
1.1 次级按揭贷款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质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对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优质客户,主要提供传统的15到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二层次是Alt-A贷款市场,针对信用分数低于660分但高于220分的中间客户;而第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市场,它针对的是信用分数低于220分,没有收入证明与负债较重的人,主要是提供3到7年的短期贷款。
一般认为,美国的次级贷款市场总规模在15000亿美元左右,其中大约47%左右的人没有收入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6000亿美元左右。次级贷款市场是一个低信用、高风险的市场,但是因为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到3%,吸引了很多贷款公司。
1.2 次级按揭贷款的证券化
所谓“次级债”是指以次级按揭贷款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债券。从金融衍生品市场观察,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的交易分为三层,一是初级证券化产品(MBS),即次级债本身的交易;二是将次级债作为过手证券,化整为零后进行再包装、再组合的CMOs交易,换言之,就是将包括含有成分不同次级债的证券组合成新的资产池,在此基础上再发行新的权益凭证的交易;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化的CDOs,以进行对冲交易。CDOs的交易又可以衍生出两种对冲交易形式,即本金对冲和利率对冲,而利率对冲尤受到青睐。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作用在于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次级按揭贷款通过证券化膨胀到了数十万亿美元,被销售和分散化给国际范围内的投资者,由美国扩散到了欧亚大陆。
1.3 次贷危机的起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布什政府在格林斯潘的支持下推行低利率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导致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然造成的。在金融管制方面,1977年起,美国陆续出台了《社区再投资法》、《存款机构管制放松与货币控制法案》、《另类抵押贷款交易平价法案》及《税收改革法案》等,放松了金融管制,扩大了对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的放款,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扩大和发展。2002年至2005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低利率政策又大大促使银行放宽购房贷款标准,推动了大批消费者购置房产,导致不动产价格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影响的证券评级促使次贷金融衍生产品的泡沫产生。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决定提高利率,冷却经济,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最终达到5.25%。当贷款利率提高后,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下降,导致价格回落,由于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大量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开始拖欠贷款,导致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其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的大幅波动,产生了所谓的次贷危机。
2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4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华盛顿《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高达9450亿美元的损失。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经济受到的直接冲击较小,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2.1 部分金融机构证券资产减值
2008年4月12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中国银行业直接的次级债损失并不是很大,以工商银行为例,损失只有12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截止去年末持有次贷相关证券为12亿3000万美元。
损失较大的是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六年前开始投资与美国次级房贷有关的证券,截止2007年12月31日还持有49亿9000万美元次贷投资,但比2006年末的106亿美元有所下降。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对次级债和Alt-A 证券做出了22 亿人民币的亏损拨备(坏账准备),比外界的预期低60%。
2.2 出口贸易将受到冲击
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中国对美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美国经济状况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摩根史丹利的斯蒂芬罗奇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出口额就会减少6%左右。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放缓,2007年为2.2%,其中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6%,2008年第一季度仍为0.6%。2008年2月20日,美联储当天宣布受到房屋和信贷市场的打击,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3%到2.0%。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持续下降。
受上述因素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速将明显放缓,预计将下降5个百分点。
2.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次贷危机使诸多国际金融巨头损失惨重,从而拖累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受此影响,中国股市上证A股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创下6429的高位后,至2008年4月22日跌至3138,跌幅超过50%。中国股市暴跌固然有其内在的泡沫因素,但次贷危机引发的投资者信心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使大量资金从美国市场撤离。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中美利差的扩大,部分短期资本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场所。截至4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7567万亿美元,其中4月当月新增745亿美元,增幅刷新了今年1月新增616亿美元的单月纪录高位。国外热钱的不断涌入,将进一步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
3 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3.1 在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和严格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在面对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新形势下,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监管机构必须贴近市场,时刻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国际合作,制定共同的监管标准、共同的监管框架和共同的风险处置方法,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动荡。
此外,在金融安全和开放速度之间有必要进行权衡,把握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特别是对资本项目的放开一定要慎之又慎。
3.1.1 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以规范审慎为经营原则
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认为,银行一定不能给还不起贷款的人贷款,这是“天条”。这次次贷危机的发生恰恰就是触犯了这个“天条”。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强调执行力度,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
3.1.2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道德风险发生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信用产品,依赖的是有信用的人,依赖的是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因此要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信用监管平台,降低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蔓延并放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次级债被重复打包成一系列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经过评级机构的高等级评定后,被众多金融机构以高杠杆比例出售给投资者。这一过程中,评级机构受利益诱惑所进行的不负责任的评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我国监管机构在这一方面要保持高度警觉,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3.2 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还要考虑到它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3.3 在策划实施宏观调控的同时,综合平衡市场承受能力
近年来,我国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用调整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继续提高利率,房贷借款人的负担将越来越重,一但房价下跌到借款人应付款之下时,部分借款人就有可能拖欠付款,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贷款收紧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从而引发中国的按揭贷款危机。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应综合考虑平衡市场承受能力,特别要注意避免楼市的大起大落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参考文献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信贷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1.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2.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致使商业银行过度放贷
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而住房按揭贷款又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齐腾.次贷危机的传导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6).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
[4]姚兵,张乐,任益民.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5]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6]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2008,(07).
[7]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时代金融,2009,(01).
[8]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11).
[9]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06).
[10]秦凯.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