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资源的意义

矿产资源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矿产资源的意义

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矿产资源利益是指矿产资源具有的能对人们包括物质、精神、生态需要在内的各种社会需要的满足。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对私人效率的追求促使财富快速增长。然而私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冲突,使得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环境代价和生态环境代价。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利益既能矫正片面关注“效率”的偏差,又可降低或杜绝社会代价的继续付出。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利益是使各应然主体得到其应得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平均分配,它包括矿产资源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关键词 矿产资源利益;利益分配;公平分配

【作者简介】落志筠,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长期以来,“效率优先论”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关注利益分配的效率目标,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也是如此。然而,抽象的“效率优先论”没有明确地界定效率的内涵,导致了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主要表现为私人效率,而非社会效率,产生了私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冲突。以私人效率为目标的利益分配模式带来了财富的激增,但这却是以贫富悬殊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牺牲了社会公平。公平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我们应按照公平法律原则的要求分配矿产资源利益,确保矿产资源各利益主体充分地获得其应有的利益,保证主体适当享有权利的同时适当承担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矿产资源利益概念

(一) 矿产资源的法律概念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种概念,但是学界对矿产资源的定义多是从地学、经济学角度出发,强调其地质成矿性和经济可采性,而没有使用自然资源属概念来定义。我国立法使用了这一定义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气态、液态的自然资源”。这既立足于自然资源属概念,又指出矿产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区别的地质学属性,更为准确和科学。结合自然资源的法律概念,笔者认为,矿产资源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类能力范围内能为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带来福利的,经漫长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固态、气态、液态的自然生成物,同时还包括生成这些自然生成物的环境功能。

(二) 矿产资源利益内涵

矿产资源利益是指矿产资源所具有的能够对人们包括物质、精神、生态需要在内的各种社会需要的满足。矿产资源利益的范围取决于矿产资源本身的范围大小。由于矿产资源的概念跳出了传统只关注其客观形态而忽视其环境功能的窠臼,因此,矿产资源利益的范畴也更加广泛。

首先,矿产资源利益的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利益主体就是矿产资源利益的拥有者。利益是相对于一定的利益主体而言的,不属于任何主体或者没有主体的利益是不存在的。矿产资源也不例外。矿产资源利益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下变为现实,其利益拥有者包括在利益产生和实现过程中所有的贡献主体,包括资源所有者、资源开采者、资源地居民以及后代人。其次,矿产资源利益的内容范围也进一步延伸。所谓矿产资源利益的内容,是指矿产资源利益包含的具体利益,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矿产资源利益的内容并不相同。从时间维度上来看,矿产资源利益包含代内利益,也包含代际利益。前者是指当代人的利益以及衍生的利益分配,后者是指后代人享有的利益以及其衍生的利益分配。从矿产资源利益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矿产资源利益分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矿产资源可以为主体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包括开发矿产资源、出售矿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以及矿产资源出租、矿权作股获得的收入。矿产资源也具有社会利益满足的特征,既为人类社会带来积极追求的那些利益,如对社会就业、科研、美学、史学价值的满足,也带来人们所不追求或不希望的负利益,如贫富分化、社会冲突等。矿产资源本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环境利益。

二、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利益的必要性

(一) 矫正片面关注“效率”的偏差

效率与公平是利益分配中的两个重要砝码,然而“效率优先论”一直主导着利益分配,体现出利益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价值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表述较为直接地表达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但这不能作为一般性的结论。因为从本质特点上来说,效率的内涵主要是体现在经济层面上,而公平的含义除了具有经济意义之外,还具有政治和伦理意义,两者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效率优先论”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公平价值。上个世纪80 年代,对于地下资源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针,即只要有资源,无论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只要能加速开采,大幅度增加产量,就可以变死宝为活宝,促使各个矿产企业和个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方针指导下,全民办矿,掀起了大规模的群采,矿业产值迅速增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效率优先论”的理论并未对效率的准确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导致无法判断这种效率是谁的效率,主体不同决定了行为优劣的区别。若这种效率是私人效率,则必将在短时期内体现出对社会效率的提高及促进,但更长时期内必然是对社会效率的损害。因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私人效率的提高不意味着社会效率的提高,反倒会损害社会效率,进而与社会公平相冲突。事实上,长期的实践表明,我国“效率优先论”下的“效率”恰恰是私人效率而非社会效率, 与社会公平产生严重冲突。

“效率优先论”强调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去分配蛋糕,在分配蛋糕的过程中体现分配得公平,这表面上看是无懈可击的。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却存在一个重要缺陷,那就是在将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决定权已经发生了转移,掌握在矿山企业手中而非社会,握有大量矿产资源利益的矿山企业是不会主动承担社会成本,将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的,因此,强调在制度设计之初关注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制度利于矫正片面关注私人效率的分配制度的偏差,实现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完美统一。

(二) 降低或杜绝分配不公付出的代价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私人效率与社会公平冲突的后果,使财富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制度能平衡这种不公平,降低该代价的继续付出或杜绝此种代价的加剧。这个代价突出表现为财富悬殊的社会环境和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且难以挽回。一方面,因分配不公产生了诸如矿产资源浪费、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以及、社会腐败和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恶化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因矿产资源耗竭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支撑利益的损失,侵害了生态环境原本的完整性以及其功能的完整性;矿业开发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其他环境要素的侵害,进而侵害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存生活环境并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公平的视角分配矿产资源利益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概率,也有利于在环境保护中激发更多保护主体的热情,减少生态环境损害的继续发生。

三、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的法律内涵

(一) 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的含义

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是为了矫正片面追求效率的分配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是指凡是参与矿产资源利益创造的各个主体,在利益实现后有权按照固定的原则或事先的规定公平地获取其利益;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要保障所有主体均能获取利益,且其获取的利益应当与其做出的贡献相匹配;公平分配矿产资源利益在于实现主体利益的和谐,而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

(二)“公平”的法律内涵

作为利益分配规范的法律,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的价值追求。那么,在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中,法律应当如何实现公平呢?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即是要明确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制度中的公平指什么。简言之,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公平既包括代内公平,又包括代际公平。

1.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状况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均有平等的权利。代内公平包含当代人中部分人发展不应损害他人利益的内涵,要求不同区域、人群,因环境污染与保护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所引致的成本与收益的公平负担与分配。

矿产资源利益分配过程中,既产生代内公平问题,又产生代际公平问题。代内公平是代际公平的基础,只有妥当地解决代内资源利益分配公平问题,才有可能谈到解决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涉及到的代内公平问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命题,它既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之间对于矿产资源利益分配问题,又涉及到一国内部对于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本文所提及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代内公平仅指在我国一国之内的公平问题。在一个国家内,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公平地获得对于生存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共有的环境与资源,它意味着所有人有权得到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本满足。但是目前矿产资源分配领域的代内不公平现象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其所征收的资源补偿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所有者权益,存在所有者权益流失的情形;矿山企业特别是能源矿山企业,从能源开发过程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却没有承担其造成的外部性成本;资源地原住居民原本生息繁衍的土地因资源开发而受到侵害,生存环境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矛盾的出现恰恰是由于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没有实现公平,以至于各利益主体间出现了利益不平衡甚至是利益冲突。

2.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代际公平。代际公平要求以空间同一性、时间差异性为维度的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的总量可以被认为是有限的,因此,前代人消耗得多了,留给后代人的资源就会减少,照此发展下去,到了一定时代就没有资源可供消耗了,这就会在代际之间产生代际分配不公的问题。传统经济学的公平理论在主体上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忽略了代际公平,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非持续性利用和生态恶化,使人类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中。

矿产资源日益衰减是现代工业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矿产资源供给代际矛盾。当代人的低效率、过度使用资源已经造成了后代人在使用资源上的不公平。有报告表明,从1970 年至2000 年的30年间,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耗量惊人地增加:铝和锌增加4.2 倍, 镍增加4.3 倍, 天然气增加4.5倍,铁矿石增加4.7倍,铜增加4.8倍,煤增加5倍,石油增加5.2倍,铝增加5.3倍。虽然技术进步能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当代人使用矿产资源的绝对数量却没有减少。这就意味着,尚未出生的后代人至少丧失了对当下矿种(特别是濒临耗尽的矿种) 选择的可能性,这是不公平的。矿产资源利益代际公平要求将矿产资源利益在时间维度中的配置与安排实现公平,无论后代是否实际使用该资源,至少在制度上确保这类主体享有和利用矿产资源的可能性不被剥夺。

参考文献

[1]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夏文斌. 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4]王曦. 国际环境法[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

[5]落志筠, 王永新.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矿产资源内涵及其价值追求[J].财经理论研究,2013,(6).

[6]余谋昌. 关于矿产价值的讨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7]李沛林. 采矿业实行“大矿大开”“有水快流”的探讨[J].经济管理, 1984,(10).

[8]罗根基. 也谈“有水快流”——兼论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J]. 财经科学,1988,(2).

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矿产资源概况

经过50多年的地质勘查,全区已发现各类矿产地4100余处,矿产13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8.95%;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占全国已查明资源矿产的57.56%,并有2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73(亚)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20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两倍以上,全区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13.4万亿元,仅低于青海和山西省,列全国第3位。我区矿产资源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是能源矿产品种齐全,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已查明和预测含煤盆地49个,面积10万平方公里,查明资源储量2261亿吨,预测资源量10000亿吨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潜在价值11.2万亿元。含油气盆地12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6个盆地见工业油气流,查明石油地质储量2.76亿吨,预测资源量30―40亿吨;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000亿立方米以上。

二是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规模开发条件。区内已查明铜、铅、锌、钨、锡、钼等10种有色金属矿产,总金属资源储量2139万吨。

三是稀土资源得天独厚,世界第一。区内已查明白云鄂博和“八一”两处稀土矿床,稀土氧化物保有资源储量8270.2万吨,预测资源总量1亿吨以上。

四是非金属矿的分布广泛,优势明显。石膏、芒硝拥有世界级的特大型矿床,湖盐、天然碱和优质高岭土全国闻名。萤石、石灰石、石墨、石棉、水晶石、硫磺等非金属的储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现状

2003年以来我区共有在期矿产资源勘查项目848项,比上年增长56.5%;实施勘查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是上年的2.8倍;矿产资源勘查投资达到4.7亿元,是上年的3.6倍。局部地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如自治区地矿局在赤峰地区发现经初步评估的拜仁达坝多金属矿床,银、铅、锌资源储量规模可望达到特大型。

2004年由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勘查市场异常活跃。仅1―9月,国土资源厅已受理探矿权登记申请2183个,审核颁发勘查许可证1470个,实施勘查面积3.2万平方公里,第一勘查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6.9亿元。但我区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勘查工作仍显得相当滞后。

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截至2002年底,全区已开发利用矿产86种,占探明矿种的68%;开发利用矿区734处,占探明矿区的71%。全区共有矿山企业4656家,矿山企业从业人员总数27.87万人。2003年,全区矿业开发总投资25亿元,实现矿产生产总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2004年1―9月,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620个,新批准采矿权54个,计划投资16亿元。

二、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薄弱,资源储量家底不清

就全区而言,地质勘查工作与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相比还相当滞后,基础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地勘工作投入不足。目前,全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仍有1415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仅完成全区面积的6%。二是技术设备落后和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因此一些已建成矿山的大中型矿床控制程度不够,勘探深度只停留在300米左右,矿体规模和潜在远景无法查明;受技术与人才制约,一些中小型矿床,工作程度低,仅处于普查阶段,影响了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

(二)矿产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与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

据统计,全区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煤、石油、稀土;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开发矿产有铁矿、铜矿、锌矿、金矿、湖盐、水泥用灰岩等。全区矿业产值115.05亿元,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1%,矿业产值仅列全国第12位;矿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矿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2%,矿业实现利润仅占全国利润总额的0.3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区仍属于矿业欠发达省区之一。

(三)矿产开发结构比较单一

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支柱的单一产业,仅煤炭就占矿业比重的50%以上,而我区具有特色的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发速度缓慢,所占比重很低,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发挥。矿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下

一是矿山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全区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占90%以上,大矿小开、优矿滥采现象较多;二是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能力较差,大多数矿山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小矿山开采技术装备落后,集约化程度很低,采矿回采率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等现象严重。

(五)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区一些旗县、乡镇政府的领导对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依法开发矿产资源的意识淡薄,有的盲目引进投资者,违法分配、买卖、转让矿产资源,导致矿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此外,我区基层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旗县一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政府序列,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能有效保证,加上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弱。此外,我区绝大部分矿山是以无偿划拨方式取得的采矿权,采矿者缺少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采矿企业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往往以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这种掠夺式的开采不仅不能使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而且造成了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矿山领导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重开采轻治理,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全区矿山企业矿区面积总和为3583平方公里,应复垦112平方公里,实际复垦17平方公里,只占应复垦面积的15%。矿山废石累计存量1.18亿吨,并以每年1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矿山开发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63处,塌陷123处。全区因开矿造成的煤层着火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切实摸清我区的矿产资源家底

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努力提高我区地质勘查程度。从2000年至今,国土资源部共支持我区2亿多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支持我区实施了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100多项。200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邀请中科院16名院士对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论证,经研究论证,这些专家们联名向国务院提出了“内蒙古有可能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应加大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先后论证筛选了8亿元的地质项目上报国土资源部及国家有关部委,目前项目正在论证中。目前,国家已将我区东西部的煤炭资源与油气资源列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建议自治区政府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上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协调,以争取国家能给予更大的支持。

二是自治区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费投入。2004年自治区政府通过多渠道筹资3.2亿元,用于我区4个重点成矿带8个重点资源集中区的地质勘查,目前首批75个、总投资1.56亿元的地质勘查项目正在由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第二批地质勘查113个项目经费概算3.05亿元(其中自治区投资1.44亿元),将重点选择国家已出资勘查的矿产地进行详查和勘探,通过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今后自治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地质勘查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三是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外地勘单位在我区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近年来国土资源厅先后制定并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国内外地质勘查队伍在我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通知》、《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勘查投资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对来我区工作的国内外、区内外地勘单位,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吸引和调动了地质勘查单位在我区投资勘查的积极性。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政策,并切实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工作。

四是引进国际先进的地质勘查设备、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勘探水平。为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国土资源厅从项目总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与国内知名的8个地质科研院所合作,着力解决地质勘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指导和推动地质找矿突破。为了吸引矿产勘查方面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大学签定了校地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地质大学将优先向我区输送优秀的地质人才,在找矿理论、技术方面给我区指导和服务。为彻底摸清我区矿产资源的家底,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奠定基础。同时,要切实做好矿业统计上报工作,保证向自治区决策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数字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强化规划调控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对于搞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区应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全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和保护,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勘查开发项目和设置矿业权。从而使矿产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凡新设立采矿权或扩大矿区范围的,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批准。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

自治区政府应从当前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及保障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重点矿区、热点矿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明确政策规定,限定资源的最低开采规模,将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作为发证的前置条件,鼓励资源转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凡是以出售原矿为目的的开发项目不予审批发证,引导企业走资源开采、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举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对自治区确定的重点煤炭企业,要在资源接续等方面给予扶持,保障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和支持国有矿山企业将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

2.继续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治理和监管

一是要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顿和规范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各项监管职能,健全和完善矿山动态巡查制度、矿山年检制度、举报制度和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坚决依法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实现从一般性的大规模整顿向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日常监督管理转变,对非法开采和乱采滥挖的整顿,要实现从治表向从源头上治本转变。切实做好重点矿区、优势矿产、非法转让、以采代探等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有偿方式出让

今后矿产资源开发要设定这样几条标准: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税收入的增长;必须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必须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增长。为此:

一是要完善矿业权公开竞争出让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矿业权出让“双轨并存”的问题。除自治区大的资源转化项目配套资源可按有偿协议方式出让矿权外,符合规定的要停止无偿出让、转让、延续、变更,均要实行“招拍挂”市场化运作。

二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体系。进一步抓好有形市场建设,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做到产权明晰、运行规范、调控有力。

三是加大各项规费的征缴力度。对于开采国家出资探明矿产资源的矿山,全部收取国家出资形成的采矿权价款。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提高征收面和征收率,确保规费足额上缴。

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主要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

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是指一个周期内(通常为 1 年),单位经济规模所消耗的矿产资源规模。同样的经济规模,消耗的资源越少,则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反之,消耗的资源越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

铁矿、石油、铝土矿、铜矿、铅矿、锌矿等矿产资源是我国利用效率比较高的资源,本文用粗钢、石油、铝、铜、铅、锌等原材料和燃料的利用效率来表征。原材料或者燃料的利用效率越高,则表征所消耗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

(一)粗钢。

从 1991—2011 年,我国粗钢消费量从 7051 万吨上升到 6.47 亿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10%上升到46%。纵向比较,我国每吨粗钢产出从 0.54 万美元上升到 1.1 万美元,平均为 0.82 万美元,粗钢消耗相对强度缓慢下降,利用效率相对提高。横向比较,我国粗钢单位产出从相当于世界的 17%上升到 23%。

(二)石油。

从 2000—2011 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从 2.24 亿吨上升到 4.62 亿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6%上升到11%。纵向比较,我国每吨石油的产出从 0.54 万美元上升到 1.58 万美元,平均为 0.65 万美元,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横向比较,我国石油单位产出 从 相 当 于 世 界 的 59% 上 升 到92%,利用效率提高较快。

(三)铝。

从 1985—2008 年,我国铝消费量从 84 万吨上升到 1250 万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5%上升到 33%。纵向比较,我国铝利用效率每吨在 36万美元左右,没有显著变化。横向比较,我国铝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相当于世界的 46%下降到 22%,铝资源消耗相对强度在不断提高。

(四)铜。

从 1985—2008 年,我国精炼铜的消费量从 85 万吨上升到 513 万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8%上升到28%。纵向比较,精炼铜的产出从每吨 36 万美元上升到每吨 88 万美元,翻了一番;平均 57 万美元。横向比较,利用效率从相当于世界的 28%下降到 26%。

(五)铅。

从 1985—2008 年,铅消费量从24 万吨上升到 315 万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8%上升到 36%。纵向比较,从 1985 年到 2008 年,我国每吨铅的产出从 126 万美元上升到 143万美元,平均为 151 万美元。横向比较,我国铅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相当于世界的 55%下降到 20%,利用效率趋于降低。

(六)锌。

从 1985—2008 年,我国锌的消费量从 35 万吨上升到 411 万吨,占世界消费的比重从 5%上升到 36%。纵向比较,每吨锌的产出从 88 万美元上升到 110 万美元,平均为 88 万美元,利用效率没有显著提高。横向比较,我国锌单位产出从相当于世界的 46%下降到 21%,消耗相对强度在不断提高,利用效率相对降低。

二、2015 年主要资源利用效率预测。

(一)利用效率预测。

根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 2013 年 1 月 15 日世界银行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有关数据,2015 年粗钢、石油、铜、电解铝、铅、锌的需求量分别为 7.5 亿吨、5.4 亿吨、970 万吨、2400 万吨、620万吨和 720 万吨,世界 GDP 和中国GDP 分别为 78.08 万亿美元、9.98 万亿美元,相应原材料利用效率分别见表 1。

综合起来,到 2015 年,6 种原材料和燃料利用效率比目前均有较大提高,但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比较,除石油外,仍然差距较大,提高利用效率任重道远。

(二)提高利用效率的总体思路与实现途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做大经济规模,缩小资源消耗总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主要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靠技术、优布局、挖潜力,争取到2030 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消耗总量达到峰值区间,其中粗钢等消耗大的部分资源在 2020 年达到峰值区间。此后,资源消耗规模进入平台期,逐步进入下降通道。

一是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从粗放利用型向集约利用型转换,从有水快流型向细水长流型转换,从低端产品型向高端产品转换,从开环型向闭环型转换,从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向依托全球市场转换。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是促进资源利用观念的转化,即从低成本利用资源向全成本利用资源的转换,从依托制度保护向依托市场竞争转换,从重视资源本身向重视经济效益转换。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从高资源密集型向低资源密集型转化,从产能过剩型向产能适度型转化,从贸易失衡型向贸易平衡型转化,从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聚型转化。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化,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化;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拓展型转化,从低端低值型向高端高值型转化。

三是依靠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巨大跨越,要开发利用新型开采技术,降低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损失,加强对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产业链接技术、回收再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四是优化布局。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禁止开发地区的矿产资源坚决不开发,适度开发地区的矿产资源据点开发,重点开发的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优化开发地区综合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后的资源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地域生产综合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五是挖掘潜力。依靠科技挖潜力,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加强共伴生资源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值利用,发展综合利用。依靠工艺挖潜力,优化工艺流程,加强流程再造,实现闭环生产。依靠管理挖潜力,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扩大管理幅度,延伸管理深度,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服务质量。

三、措施建议。

(一)坚决削减淘汰过剩产能。

坚持上大与压小相结合、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消化和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逐步实现非资源型产业对资源型产业的替代,从高资源消耗型向低资源消耗型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增加投入,突破技术瓶颈。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投入机制,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扩大新技术、新产品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修改完善落后于发展实际的技术标准。

(三)优化来源结构。

提高利用国外资源的比重,制定完善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支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间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重组活动。鼓励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和产品,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情况下,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及初级深加工产品出口。

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建议

一、浅究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数量比较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富矿是非常少的,大多数都是贫矿,以我国的铜矿为例,其平均地质品位仅有百分之零点八七,根本无法和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家相比较,其中品位大于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一的铜矿在总资源储量中所占的份额非常低,与此同时,在资源储量大于两百万吨以上的大型铜矿床品位基本上占有的份额也非常低,高于百分之一品位的大型铜矿中的资源储量仅占总资源储量的百分之十几。我国的铝土矿有高铝、高硅和地铁的显著优势,但是基本上都是属于难选冶的水硬铝土矿,曾有关部门统计可经济开采的铝硅比大于百分之七的矿石仅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特点从侧面印证了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大。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各省、市、自治区等均有产出,但各区域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锡锑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湖南、云南、广西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赣东北和西部地区主要分布的是铜矿;稀土的主要集中地区在内蒙、江西和四川;铝土矿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地区较为常见;钨矿和钼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分别是湖南、江西和陕西、河南、吉林;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部地区。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总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受我国人口总数的影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人均占有资源量是很低的,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百分之五十二,因此,相对来讲,我国还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就有关部门2003年的数据显示,矿产资源总量大约能够占到世界的百分之十二,其潜在的价值居世界第三位。铜矿、铝土矿、铅、锌、镍、(钨、锑、稀土)、(钼和锡)其储量在世界中的排名依次分别是第十位、第九位、第三位、第三位、第九位、(均居世界首位)、(均居世界第二位)。从这些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小金属,如钨、钼、锡、锑、稀土等探明的储量居世界前列,并且因其质量都比较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而那些经济需求量相对来说较大的大宗矿产资源,如铜、铝、铅、锌、镍等储量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在中国属于短缺、急缺或者是不足的矿产资源。

在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这点在铝、铜、铅、锌矿产中表现更为明显。以铜矿资源为例,综合型的共伴生铜矿能够占到百分之七十多,单一型铜矿仅能占到百分是二十多,以共伴生矿形式产出的汞、锑、钼的资源储量分别占到各自资源总资源储量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三。由于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的共伴生元素比较多,如果能够对此进行合理的综合回收,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便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需要有关人员注意的是矿石的组份比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选冶的难度,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合理改善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恰当地处理好国内与国外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充分考虑国内资源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就目前中国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我们对矿产资源的损耗量呈现递增的状态,国外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发展历程深入地印证了这一点。所以,在发展矿业中无论是国内生产的还是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在海外开发的,在国内和国外资源需求出现矛盾时一定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另外,矿产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就我国本身的资源现状来看,仅靠国内供给是完全不能满足的,如果一味地想要全部依赖国外市场也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国内资源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坚持适度的原则。

2.根据实际情况规范有色金属资源和矿业的开发秩序,确保矿山开发的合理性。第一,提高开采效率,对有色金属资源和矿业的开发秩序进行全面的规范。通过观察中国近些年矿业开况就会发现,中国矿业开发的秩序比较混乱,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情况非常明显,并且因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中国的矿业经济损失异常严重。虽然在各级政府的治理整顿中,矿业的秩序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乱采滥挖现象已经得到明显的遏制,但是受体制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侵害探采矿人利益,扰乱采矿秩序的情况依旧时有发生。所以,在以后矿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强化治理措施,严格执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出现。

第二,重视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我国可再生利用的有色金属社会蓄积量呈现的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这和我国有色金属消费水平的提高有莫大的关系。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未来再生有色资源和国内供应量比重有一定的提高。这一方面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国家和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并减少了一次性资源开发所需的极大利益。

第三,为更好地保护资源,要合理地控制原料生产供应自给率。合理控制原料生产供应自给率,提高资源保证程度是我们的重要措施,按照目前资源现状和今后需求预测,今后铜、铝、铅、锌、镍原料供应自给率都有自己最适宜的份额,如果控制的好,可普遍提高五至十年左右储量保证年限,在以后的时间内自给率视勘探程度来逐步调整。

3.恰当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有色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对国外有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并且还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对外开发力度。在开发初期我们可以先将开发的重点放在周边国家,并且要根据各种有色金属的实际用量大小决定以哪几种资源的开采为主。同时,国家还应该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国家的外交、商务、金融、安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达到政策协调的目的,并且这还有利于我们动用各种手段,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开发活动给予政策、法律、投资、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和保护,对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矿山所生产的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应该视同国内产品一律免征进口关税。另外,还可以结合国家对外经济合作项目进行资源开发建立国家海外风险探矿基金。

三、结语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其中资源问题是重中之重,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有效供应关系是一件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国家、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和保护关系的协调性,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杰,赵春晖.有色金属成为我国最短缺的基础原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 2007-09-10.

[2]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著.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矿产资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1.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 西宁 810012;2.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为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本文介绍了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问题

作者简介:李柯懋(1976-),男,青海西宁人,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kemaoli@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5

1水生生物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水生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见表1)。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2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续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长江流域3处,黄河流域7处、柴达木水系1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见表2)。

3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受《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与《新时期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文章启示,针对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注意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生态链完整性及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有对区内保护对象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其动态情况及驱动因素,才能理解管理的内在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客观合理的保护成效评估。

以往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仅限于对鱼类的种类的走访、调查、监测工作,缺少对鱼类动态变化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工作,更缺乏对除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忽视了水生生物生态链条的整体性。

3.2注意保护对象生活史时空连贯性的要求

通常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没有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同一流域毗邻的其它保护区的关系,而许多水生生物是需要在一定流域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特点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尤其是带有洄游性特点的鱼类,这可能需要流域内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协调管理和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才能达到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目的,整条流域的保护区应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在这一点上不光是青海省,就是国内仍然十分薄弱,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够。

4建议

4.1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区内水生生物的动态研究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从事专门水生生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无专门经费支持,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其它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链条整体性研究,以此制定详细具体的建设管理规程。

4.2建立管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