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职业院校;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031-01

过去的2010年,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几年教育发展做了总体的部署,作为职业院校,我们一定要清楚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在提升学校内涵上下工夫。

职业院校必须拥有自己的内涵、自己的文化,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常青不败。历史上知名的学府能够历经百年而一直为人所想望,绝不是哪个知名的校长、教授支撑,而是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经济社会能够促进人才流动,自然规律能够夺取人的生命,但企业、学校多年来抽象出来的文化和内涵是永存的。职业教育承担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实现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在职业教育竞争和整合中谋发展、求生存,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一、加强内涵建设必须首先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事业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任何一个好的改革都需要人去落实,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直接任务,教师能不能教育好学生,是不是主观想把学生教育好,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把具有教育能力和工作热情的人吸收到教育队伍中来,解决具不具备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要对教师的育人行为进行规范,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什么必须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能做,规范教师行为,解决为人师表的问题。三是加强教师培训,不但要对教师进行学科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知识更新与发展的能力,也要进行师德和学生德育工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教师会不会的问题。学校要给教职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加强内涵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

国家十分重视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召开了教育部、团中央等重要部委参加的工作会议,研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问题。职业教育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教育人、培养人。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各种调研数据证明,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更重视学生的健全人格、合作意识、吃苦奉献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只是第二位的。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勤学上进、吃苦耐劳,岗位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后期培养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坚定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合作,树立劳动意识、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三、加强内涵建设必须坚持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

国家之所以投入巨大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其根本在于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职业院校必须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所以,职业教育办的好不好,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满意,企业的评价是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为此职业学校必须紧紧抓住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一宗旨。职业院校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展学历教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开展短期培训,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职工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训课程;三是落实好政府部署的农村支教惠民政策和普惠制培训,为就业再就业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

四、加强内涵建设,也必须加快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内涵建设不单指知识、文化、观念、思路等抽象内容,也包涵必要的硬件条件和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个好的改革思路、成功的教育模式,都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支持。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提供“前店后厂”的教学环境。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需要强大的网络系统支持。职业院校不能仅停留在树立观念、凝练文化、营造氛围等软环境建设上,也需要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园网络建设,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投入,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将教育经费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决定,给各类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职业院校要切实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真正把国家教育经费用好,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夯实学校发展内涵。

未来十年,是我省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每个学校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学校要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重点,以辽宁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为把辽宁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关系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也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离不开教育和科技,没有高精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就形成一句空话。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是形成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只有不断的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才能不断的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职业学院、民间办学等各种形式的办学又为国家输送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

1. 高等教育与区域教育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序发展,就不会有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统筹兼顾,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2. 高等教育结构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研究型大学、普通本、专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人口劳动力都很丰富的河南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当前国家职业人才的一个缺口,各地用工荒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的建设,争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应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

(二)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

经济的科学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问题增长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的协调和优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的增长。经济的科学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概念较狭小,偏重于数量的统计,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早期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单独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益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民众的福利,不考虑付出的社会代价,就不是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作为后盾,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又哺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只有两者的同时发展才能起到一个合力,促进区域各种产业及文化的科学、合理、稳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就要发展全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仅仅几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好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高速教育结构,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兼顾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投入问题。只有高校各个部门的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才能换来各类人才的回报社会。

(二)教育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教育经费和基本教(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80页)育支出等。同时,又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通过各类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秩序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办学、学科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其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图书购买,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基础和物质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义务教育,其次是高等中等教育的各项其它教育。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的前提下是没有精力去投入教育的,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难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从谈起。就一所高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很难进行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的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就不够完善,且教育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就无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纵向教育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系统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在“产学研”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生产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企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高等教育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区别,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与一般工人与所差别。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在众化的程度一步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教育投资也必然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回报社会,又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4.

[4]刘国瑞.区域的经济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基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4.

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第3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首先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五个统筹”,既是发展观,也是方法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

今年是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深入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的活动,这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三创”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三创”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总抓手,大兴创业创新创优之风,作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要发挥好窗口作用,树立学习意识,全面掌握本窗口的业务知识。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适应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工作一流、服务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开拓进取,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第4篇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内涵范文第5篇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