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敏急诊处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肛裂及新生儿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出血多为大便内散在出血,同时伴有腹胀、腹泻、严重湿疹和营养不良等症状。这种孩子常常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儿,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症状很快消失。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便血多为洗肉水样出血,同时伴有腹胀,发热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险。多发生在早产儿以配方奶为主的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会有腹胀,肠梗阻等症状或合并有肠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都需要手术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于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现为生产造成严重颅内或头皮血肿,脐带渗血等。
婴儿期
这个时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美克尔憩室炎、及肠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过粗过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肤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与大便分离,且量比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护理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肠套叠有较为特色的果酱样便血,再加上哭闹、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进行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大的便血,甚至会造成急性贫血,患儿通常没有任何不适。手术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疗选择。
学龄前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肠炎(沙门氏菌、致贺菌感染等)、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等是常见的原因。感染性肠炎的便血多为血与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脓血便,而且会伴有腹疼、发热等症状。通常有不洁饮食史,通过大便常规进行诊断。过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现为脓血便,一般量比较大,同时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过敏性紫癜同样可以引起肠套叠造成果酱样血便。肠息肉便血多为鲜血与粘液混合挂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时间较长不易引起警觉,长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贫血。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除了和学龄前儿童相似的原因外,还有溃疡性结肠炎和炎性肠病(如克罗恩氏病)等造成的血便。这种血便常常是出血与大便混在一起,当出血多时可以完全是鲜血。临床上往往有间断腹疼,腹胀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摘要】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磷酸酯作为急诊外伤感染预防性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将我科2009年1月至6月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唑啉钠预防急诊外伤术后感染的病人编入样本1和样本2,并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从中分别选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术后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对照组病人应用头孢唑啉钠2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好;局部疼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克林霉素磷酸酯预防外伤术后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急诊外伤;感染;克林霉素磷酸酯
克林霉素磷酸酯是通过化学方法使克林霉素与磷酸酯化反应的产物,其在体外无抗菌活性,临床用药进入机体后,它迅速水解克林霉素,显示其药理活性。克林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它在体内转化成有很强抗菌活性的N-去甲基克林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从而阻止了肽链的延长,抑制了细菌蛋白的合成[1],阻止细菌生长繁殖,因此克林霉素磷酸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各种炎症和感染性疾病。
外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我科的急诊处理方式是,彻底的清创,缝合,术后给予合适的抗菌药预防感染(伤口从受伤到就诊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此类手术属污染手术),并遵医嘱按时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引起外伤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属,其最适宜的药物应是第一代头孢菌素[2],但夜班(17∶00~8∶00)我院一般不做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的皮试,克林霉素临床用药无需做皮试,且剂型多,使用方便[3],故而我院对于夜班外伤病人及白天头孢菌素皮试过敏的患者术后多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科2009年1月至9月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唑啉钠预防急诊外伤术后感染的病人编入样本1和样本2,并进行编号,按照随即数字表随机从中分别选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两种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伤口条件分别见表1,表2。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略)表2 两组病人伤口条件情况比较(略)
两组病员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病人术后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克/25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通常每分钟不超过20毫克,bid,疗程6天;对照组病人应用头孢唑林钠2克/25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疗程6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作对比。
1.3 药物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采用国药集团国瑞药业生产的药品,规格为0.6克/支,批号为:20081102;注射用头孢唑啉钠采用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规格为0.5克/支,批号为C081011。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统计指标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好,见表3;局部疼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见表4。 表3 两组病人治疗情况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局部疼痛,*P<0.05
3 结 论
克林霉素磷酸酯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效果可靠,细菌清除率也较高,是治疗外伤感染较理想的药物。同样头孢菌素作为广谱抗菌药,临床上已使用多年,抗感染效果也较好,从表3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种药物均可以有效控制外伤伤口的感染,伤口一期愈合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众所周知,药物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会显示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是一把“双刃剑。2006年的“欣弗事件”,2009年的“新疆万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事件”,这些无不让我们注意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克林霉素也因不良反应成了焦点。表4的观察结果也表明,两组抗生素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仅见局部皮疹、疼痛,胃肠道反应等较轻微的不良反应,它们均能通过降低药物浓度、减慢输液速度来缓解解决,只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就是可控的。讳药忌医不可取,克林霉素是急诊控制感染的有效的武器,正确的认识它,用好它,是能够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
综上所述,克林霉素磷酸酯,在急诊外伤术后感染预防方面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可控制,较轻微,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吴永乐.克林霉素的药理特点与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1995,16(2):22.
关键词:蛇咬伤;急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30-01
1 急救
现场急救: 保持安静和镇定很重要,要初步判断是否毒蛇咬伤如一时鉴别不清是否毒蛇咬伤,即应先按毒蛇咬伤进行初步处理和密切观察。除去紧束的衣服、鞋、手表以及指环等饰物,患者及其受伤的肢体应限制活动,可应用夹板固定伤肢,伤口应保持在低于心脏的水平位置。应及早用流水冲洗,清洁伤口2分钟,应尽可能迅速将患者送至医院。用嘴或吸球装置等从伤口吸出蛇毒液是尝试了多年的方法,但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这种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如果口腔黏膜有破损可能导致中毒。用手挤出伤口内毒液的做法被认为可能会促使毒液更快向肢体近端扩散,不要让患者口服酒类或对伤口进行冷、热敷,也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用冷水浸泡疗法能有效减慢毒素的扩散。
局部绷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被咬伤后立即用绷带(或软绳、带子)在伤口的近心端肢体,伤口肿胀范围的上侧贴皮肤绷紧。不主张使用收缩性的止血带绷扎,以免影响结扎远端肢体的血供。应每隔15-20分钟放松绷带1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患肢淤血及组织坏死。一般在到达医院开始有效治疗10-20分钟后方可去除绷扎。绷扎患肢的目的是阻断淋巴回流,阻止或延迟毒素向体内扩散。但潜在的危险是把毒素局限在软组织中有可能促使局部皮肤和肌肉坏死。
2 急诊处理
2.1 冲洗伤口:先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或冷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再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或0.1%新洁尔灭冲洗。
2.2 :取端坐位,伤侧肢体制动,下垂,并给氧气吸入。
2.3 阻断蛇毒吸收:以压痕为中心可用小刀把伤口切开成十字形切口至皮下,然后用双手由伤肢近心端向远端、由伤口四周向中心挤压15-20分钟,以促使毒液排出;此外,还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的方法吸出毒液。
2.4 使用季德胜蛇药:首次20片口服,以后每隔6小时10片,与此同时,可外敷此药,方法是把药片溶解制成糊状,在肿胀上端3厘米的地方涂敷一圈,以阻止肿胀蔓延,肿胀处也可涂满,仅将伤口露出,同时口服季德胜解毒片10-20片。
2.5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抢救毒蛇咬伤中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的效果,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毒蛇咬伤的关键,我国各地有针对当地的毒蛇研制的中药制剂如上海蛇药,取鬼针草、紫花地丁、大叶半边莲、木芙蓉各等份,捣烂敷于患处等。
3 治疗
3.1 利尿排毒:立即输液,并以速尿、甘露醇等静脉注射。
3.2 封闭疗法: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40-100毫升加入地塞米松5毫克在伤处近心端作肢体环状封闭,以阻止毒素扩散(用前先做过敏试验);或用胰蛋白酶2000U加入0.25%普鲁卡因注射液20-50毫升,在伤口周围作局部浸润注射,并在伤处近心端作肢体环状封闭。
3.3 激素治疗:中毒症状明显情况紧急时,可立即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加入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0毫克(或地塞米松注射液10毫克)静脉点滴。
3.4 注射抗蛇毒血清:应及早用。尤其是不要因局部处理而延迟抗蛇毒的应用。抗蛇毒血清作为中和蛇毒的特效解毒药,用药后起效迅速,目前已成为治疗毒蛇咬伤的首选特效药物。相应蛇毒血清可应用于相应的毒蛇咬伤,对于无特异性抗毒血清的毒蛇咬伤,可选用同科属蛇毒抗毒血清多种联用,抗蛇毒血清应用之前需做皮试,若皮试阳性者需脱敏,本科室曾遇到皮试强阳性者,我们以最慢滴速静滴,滴到10滴差不多情况下患者出现胸闷气促,血压下降,心律加快,我们马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皮囊,肾上腺素,升压药应用,停用蛇毒血清静滴,后转入肾内科做血透,住了一个星期后患者好转予出院。在应用蛇毒血清之前一般我们给予常规的抗组胺药应用,可减轻或防止过敏反应。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手术取栓静脉溶栓
【中图分类号】R36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implanta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 IVC) filt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embolectomy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treatment of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8 patients suffering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were recruited in our study from January 2006 to May 2009. And the therapeutic treatment and effects were survey and compared. Results All patient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improved a lot. The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of health and illness limb was 5.9 ± 2.0cm, after treatment for 1.1 ± 0.7c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as 5.5 ± 2.2cm, after treatment for 1.9 ± 0.6cm.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case group was better.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Deep vein thrombosi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 Embolectomy ; Thrombolysis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该病治疗相当棘手,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种方法的疗效令人十分满意。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努力预防肺栓塞和血栓后遗症的发生,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拟结合我院实际,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期对该病的治疗提供相关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自2006年1月-2009年5月来我院收治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38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53.87岁。发病时间为1-4d,中位数为2.5天。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受累,其中左下肢60例,右下肢38例。患肢具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等症状,并且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所有病例均为中央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的滤器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73例,治疗方式为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手术组患者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的直径,以此判断是否适合植入泡器,只有当直径小于40mm才植入滤器。在健侧腹股沟区将铺巾消毒,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静脉,将导丝在超声直视下输送至肾静脉开口以上水平。沿导丝送入9F鞘管并定位于肾静脉开口以下0.5~1cm。然后将导丝退出,经鞘管导入滤器并应用推送器推至鞘管顶端。然后利用彩色多普勒确定滤器头端位置,固定推送器,退出鞘管,将滤箭头所指为下腔静脉内导丝器释放。最后撤出鞘管和推送器,加压腹股沟穿刺部位至血止。取栓过程:从患侧肢体腹股沟区切开股静脉,首先采用Fogarty导管取出近端股静脉内血栓,然后用去血带采用自下而上压迫法将远端深静脉内的血栓挤出。术后常规用低分子肝素2mg/d,一周后改用口服华法林(2.5-5.0mg/d)2个月。
静脉溶栓组采用踝部关节止血带结扎浅静脉,阻断浅静脉回流,通过足背静脉进行深静脉溶栓,应用尿激酶5万或10万单位,用微量注射泵注入静脉。肝素与华法林的用量同前。
1.3 治疗效果评价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为:分别在膝上15cm和膝下15cm测量大、小腿周径,并计算患肢和健肢周径差。患肢消肿率=(溶栓前周径差-溶栓后周径差)/溶栓前周径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两组在治疗后效果都比较好,观察组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周径差为5.9±2.0cm,治疗后为1.1±0.7cm;而对照组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周径差为5.5±2.2cm,治疗后为1.9±0.6cm。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消肿效果更好,且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溶栓和手术取栓治疗是目前治疗静脉内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目前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1]。部分学者认为只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股青肿时才是手术的适应证,而对与大多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将药物溶栓治疗作为首选[2]。然而,有关研究表明[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药物溶栓疗法并不能明显改善远期疗效,仍有50%将遗留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综合征的危险性。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4-5],与传统的溶栓保守治疗相比,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期的取栓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并且能够减少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更重要地是,可以避免血栓演化过程中对深静脉瓣膜的破坏,对瓣膜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院以往采用传统的溶栓治疗结果表明,多数患者接受7~9d溶栓治疗后,患肢肿胀不能完全消退,近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消肿效果更好,且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股白肿、股青肿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其中肺栓塞是导致病人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因素,是该病最严重、最凶险的并发症。而血栓形成综合征也会使患肢处去功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必须使用造影剂,这对于肾功能不全者或者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将引起不良反应;②操作过程难免接触X射线,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医患双方造成辐射,影响他们的健康[6]。然而,下腔静脉滤器恰恰可以解决来自下肢深静脉的大块血栓,大大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7]。传统的方法是通过X线成像的引导,将经穿刺股静脉或颈静脉置入的下腔静脉滤器放置到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中完成的。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的滤器植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快速溶解血栓,快速恢复深静脉的血流通畅,临床症状可以明显改善,治疗方案也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国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102211.
[2]祁光裕,刘浩,戴毅,等.85例下肢顺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5):3492350.
[3] Greenfield LD, Proctor MC, Cho KJ, et al. Extended evaluation of the titanium Greenfield vena caval filter [J]. J Vasc Surg,1994,20(3):458-465.
[4]黄晓钟,王鹏,张皓,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5例的治疗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1):6662667.
[5] Plate G, Eklof B , Norgren L , et al . Venous thrombectomy for iliofemoralvein thrombosis22102yea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Eur JVasc Endovasc Surg , 1997,14(5):367-374.
[6]杨进,沈来根,梅劲桦.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543-545.
【关键词】 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
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古老和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散发或流行性广泛传播。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是临床诊治的重点[1]。急性轻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提倡口服补液和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常并发休克、电解质紊乱,输液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点。作者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75岁,性别不限;(2)临床症状腹泻次数10次/d以上,阵发性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明显,发热、乏力,部分病例合并脱水、休克、电解质紊乱,病程2周以下;(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10×109/L以上);(4)粪便培养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阴性;(5)粪便查真菌、寄生虫、轮状病毒阴性;(6)不予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检测;(7)大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少量红细胞或脓细胞;(8)需按照临床急诊处理(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排除标准:(1)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上海华源药厂生产,规格:0.5g,100ml)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疗程3d;对照组予治菌必妥针(安徽奥尔曼药业生产,规格:2g)4.0g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疗程3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观察药物对感染的疗效和病情好转、治愈状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腹泻止,无腹部疼痛或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乏力,无休克、低钾等其它临床症状,大便常规正常,血常规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便常规、血常规3项好转或其中1项尚未正常;无效:抗感染输液治疗3d,临床症状、大便常规、血常规未见好转。治愈与好转合计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R软件和Epicalc程序包分析流行病学数据,排除爆发流行因素客观合理的确认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记数资料用例数百分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4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40例,无效10例,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指标比较
3 讨论
感染性腹泻病主要包括广义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毒性感染性腹泻、寄生虫性感染性腹泻、真菌性感染性腹泻等,狭义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不包括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2]。本文指的是狭义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相对较重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大便检查除白细胞外可有红细胞、脓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重者可有核左移。由于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易致内毒素血症、休克、电解质酸碱失调、肾衰、脑水肿等,是感染科肠道门诊微生物、免疫、病理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3]。
治菌必妥为第三代广谱头孢菌素,对肠道细菌感染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常用的肠道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常用药,本资料作为对照组用药。
对呼吸道感染敏感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等[4]。作者选用左氧氟沙星作为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治疗药(治疗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静脉缓慢滴注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明显优于治菌必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全美已应用左氧氟沙星0.75g 1次/d广泛用于各种重症感染,甚至连续2个月以上的疗程,包括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等。左氧氟沙星目前在国内医院抗生素用量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方面耐药菌株的增多影响其疗效,另一方面喹诺酮临床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应用对呼吸道感染敏感的喹诺酮有着广阔的临床前景。目前临床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有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曲代沙星、吉米沙星、巴洛沙星、妥舒沙星等[6],左氧氟沙星药物性能更稳定,光敏热敏的发生概率极小,临床疗效可靠且较安全,可成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腹泻的首选药物。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军团菌、支原体均有效[7]。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孕妇、18岁以下者禁用,癫痫患者禁用;不能与镁、钙盐等溶液在同一输液管中使用,与非甾体类消炎药同用有引发抽搐的可能;与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胥婕.成人感染性腹泻82例细菌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59~161.
2 陈杰,李甘地,编.病理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9~481.
3 缪晓辉.对感染性腹泻的新认识.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4):217~219.
4 何礼贤.呼吸喹诺酮类药物评价.医药导报,2003,22(1):21.
5 周萍.细菌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4):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