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文化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亚太地区我国属于亚太地区的国家之一,因此石油企业在亚太地区进行国际化经营与国际石油合作的过程中,在文化上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亚太地区的各国之间仍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首先,不同。世界上较为普遍的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除此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自己国家独特的。印度最主要的除了佛教外,还包括印度教、锡克教等。
(二)非洲地区非洲地处于热带,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地勘探过程中,印度的石油资源也逐渐地被挖掘出来,成为了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集中地之一。非洲距离我国相对较远,并且在历史上由于受到交通的限制,我国与非洲的沟通较少。因此非洲与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首先,在交流上存在不同。非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比较缓慢与落后,并且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因此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非洲居民拥有着自己的一套交流方式,例如通过做手势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通过不同手势的应用表达友好或敌意。其次,具有明显的民族情结。非洲人由于肤色特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其他种族歧视,甚至被当作奴隶,因此非洲人对于“黑鬼”“奴隶”等词十分敏感,是一种共性的民族情结。最后,生活习惯不同。非洲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妇女的态度上以及饮食方式上,等等。因此在非洲工作或旅行时,有关人员应对非洲的禁忌以及非洲的相关规定要有所认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美洲地区美洲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富庶,一些发达国家皆在美洲。在进行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南美地区,该区域拥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美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美国,由于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较其他国家更进一步,因此在对美国文化特征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应集中关注美国文化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具体来说,美国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倡导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美国对于人权十分重视,并且标榜自己是自由的国度。因此在美国社会中,自由、平等被放在社会生活中的首要位置。(2)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美国的历史与我国比较相对较短,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因此美国没有传统的束缚,其在思想以及文化上更加积极、自由。一些新事物在美国更容易被接受,不会受到传统的冲击,更容易发展下去。(3)英雄主义旺盛。牛仔精神是美国精神的一个缩影。美国文化中一直都有着明显的英雄情结,这从美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力与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崇尚一种阳性,正义的力量。
二、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冲突对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石油合作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石油企业要想正常稳定地运转下去,有效的管理制度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掌握不清,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例如,在中东地区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民族信仰以及饮食习惯等问题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就很容易引起中东地区工作人员的反感,甚至引起中东地区资源拥有国的排斥。文化冲突的出现将导致石油企业内部矛盾的激化,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一些工作任务产生反感,难以有效地执行,造成执行力的下降。同时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工作人员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时,工作进度受到影响。并且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内部工作人员之间难以形成通力合作的关系,使得石油开采日常工作难以协调,无法统一进行运转。
(二)文化差异对市场经营的影响石油企业在国内进行经营面对的是国内市场,由于文化背景相同,经济环境稳定,因此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较小。随着石油企业逐渐向外发展,我们发现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面临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文化背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使得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又由于石油企业对区域间文化差异难以有效把握,因此无法对区域市场发展进行全面了解,造成石油企业在进行决策以及执行等方面出现偏差。
(三)文化差异的潜在影响企业文化是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向心力,让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更加具有凝聚力。但是由于石油企业目前逐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已经难以满足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造成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作用发挥受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出现潜在的文化风险。这会对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提升企业团结协作精神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跨文化背景下国际石油合作的策略
(一)把握文化差异,协调文化冲突要想有效地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加强国际间石油合作,有关石油企业应对文化差异要有所重视,并积极从调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文化差异进行解决。
(二)重塑企业文化,加深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应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并且结合国际化的思想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首先,要促进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让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企业文化还要符合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与石油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要注重加深企业文化的内涵。将包容并蓄的思想融入其中,使得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任何地区适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出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最后,要挖掘不同区域间共性的文化特征。虽然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差异,但是由于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善良、正义的热爱等。有关石油企业应对这些共性的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提升企业文化的普适效果。
(三)加强文化宣传,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是石油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保障石油企业的顺利发展,在进行石油企业国际经营的过程中,有关石油企业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这种培养与一般的企业培养应存在一定的区别性。
(四)做好风险预警,提前制定策略石油企业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其中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就是最主要的一种。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以及国际石油合作的过程中,应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设,并且针对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把握,制定出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有关石油企业还应提前制定解决策略,减少工作过程中风险的出现,提升石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广告 文化差异 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品牌的推广过程中,广告也跨出国门,同时也跨进了不同的文化领域。广告如何在异域得到准确的宣传。并最大化地拥有通达率,得依靠入乡随俗的翻译。本文对广告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给出一些广告翻译的建议。
一、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方差异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广告翻译也只有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用准确而又适宜的词语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心理,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1.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制约着语言,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学者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表达简洁明了,而东方人的思维则属于螺旋式,说话委婉含蓄。英语广告语言受其思维模式影响,往往言简意赅。正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词“Good to the last drop”,当这句简练的广告词飘至中国时,其最佳翻译并非逐字照翻的“好到最后一滴”。这样直白的广告语太硬,缺乏意境,无法植根中国人的脑海。含蓄的中式表达方法对其进行修饰,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如此的广告语同咖啡的余香、无穷的回味融合到了一起,让大家在品味广告词的同时,勾起了品一品这款咖啡的欲望。
2.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与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价值取向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群体,强调群体观念,求大同,而西方则崇尚个人主义,个性的张扬,重差异。因此,在中国的广告用语中推崇的是“用了都说好”“男女老少皆宜”“哪家人多就进哪家”等从众性语句。英语广告中却是常用“you(你)”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消费者进行说服,使其感到被尊重,进而产生消费的欲望。例如天津出租汽车公司的广告语“接天下客,送万里情”被译为了“Ready to meet you fromall over the world”。如此泽法在西方国家能大大缩短消费者与广告商之间的距离。若将“客”字直译为“guests”则显得生分,有距离感。
如此看来,有了对价值取向差异的了解才能翻译出诱发消费渴望的广告。
3.文化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中西方对事物描述方法的差异。这在广告翻译中有着较大影响。例如“zephyr”的翻译。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西风”。基于特定的地理文化背景,英国的“西风”是带来温暖的风,其意是美好的。但在中国,困于类似“穷得喝西北风”的说法,“西风”已毫无温暖之意,而变成了寒风。由此“zephyr”商标来到中国后被改译为“和风”。
4.民俗差异
语言包含了使用同一语言的社会成员之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民俗在语言表达中能得以体现。因此,在广告翻译时民俗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例如,狗在西方被看作人类的朋友,像子女一样的家庭成员。到了中国,狗却没有这样的地位。自然就出现了英语中的“luckydog(幸运儿)”和汉语中的“狐朋狗友”这样的褒贬差异。再例如喜鹊在中国象征着吉祥,谚语有云“喜鹊叫,喜事到”。就凭其名中有个“喜”字便可见一斑。英语中的"magpie(喜鹊)”常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如果真有“喜鹊”这一品牌被直译到西方国家,估计其市场前景堪忧。
5.审美观差异
各地域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情趣也有所不同。广告翻译要尊重当地大众文化、审美水平和视角。例如,曾经上海的“白翎”钢笔由于被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国无人问津,因为“白色的羽毛”在英语中象征的是胆小鬼。
三、关于广告翻译的建议
前面分析了一些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下面就如何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对广告给予准确而合理的翻译,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1.了解商品的受众特点
广告翻译中了解商品的自身特点重要,了解其受众特点更为重要。进行广告翻译时,原文一般都能将商品最主要、最重要的特点进行描述,但由于文化差异,原文对商品特征描述的方式方法未必能迎合目标语所在地的受众。因此,结合当地文化背景,考虑当地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观,作出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广告翻译的关键。例如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翻译,“coca-cola”中“coca”与“cola”本是两种香料的名称,商品名称很准确的描述了商品的主要原料和特点。可能美国广告受众是知道这两种香料的口感的,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饮用这种饮料之后的感觉。可是,这些香料在中国不为人所知,大家也就无法想象这种饮品的特点。因此将其译为“可口可乐”,一下就表现出了口感和给受众带来的回味。这就是考虑当地受众的广告翻译中非常成功的案例。
2.灵活运用翻译手法,直译意译适时结合
广告翻译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音译法。何时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需要结合商品的自身特点,受众特征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使用。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保持一致,做到“神”“形”兼备。这种翻译手法主要用于原文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的情况,它能让人产生相应的联想。例如,我们常用羽毛来形容物体轻巧,同样在英语中"feather(羽毛)”也有此意。有一则眼镜广告中就用了这样的比喻:Featherwater:lightas a feather。由于中英文中都有“轻如鸿毛”一说,此处广告完全可以直译。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意译常利用更为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受众。例如我国的“玉兔”商标,若直译为“Jade Rabbit”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玉做的兔子,且与其“月宫玉免”的典故毫无联系,也使得翻译完全失真。这时,需要对典故进行引用,将“玉兔”译为
“Moon Rabbit”,以意译的方式,更为准确地表达品牌的寓意。
(3)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借用目标语中的谚语、诗歌、习语、名言佳句、成语典故等进行翻译的方法,以提升广告的亲和力和表达力。有一则轮胎广告是“He laughsbest who runs longest”,它被译为“谁跑得最久,谁笑得最好”。此广告语的翻译就套用了英语中很常用的一条习语“He laughsbest who laughs last”,用runslongest替换了laughs last,既体现了该品牌轮胎耐用的特点,又亲切温馨,易于接受,宣传效果明显。
(4)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根据原文发音和译文发音的相似性进行翻译的方法,以加深受众的印象。例如“Puma”意思是“美洲狮”,但此品牌没有根据其意进行翻译,原因就在于中国大众对美洲狮没有概念,其形象模糊。当将此品牌音译为“彪马”之后,以“马”的形象将品牌展现在中国受众面前,更加突出了它作为运动品牌的特性。
(5)音译、意译相结合
音译、意译相结合其实是一种巧译,是有意识地改变品牌的文化内涵,转换其原有的文化信息,以新的表达方式,以新的寓意来达到文化推销的目的。此种翻译手法运用于广告翻译时最为成功、众所周知的经典案例是香港品牌“金利来”的翻译。“Goldlion”的翻译结合了意译与音译,其中“gold”被意译为“金、利”,“lion”被音译为“来”,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更能迎合中国受众的心理,创造了一种巧妙的结合契机。
3.再创造性翻译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着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文化差异 文化影响 文化吸纳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如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都是这一区域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或形成的一种取向。学校或企业经过长期的办学或经营,各自形成的文化,必然会存在很大差别,甚至有一些相抵触的地方。
一、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企业由于竞争激烈,面临淘汰的危险,因此对市场敏感,讲究实际,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经常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强调时效性和办事效率。而学校需要坚实的底气,需要稳固、宁静的治学氛围,容不得浮躁,内部关系也较单纯和稳定。校企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承的形式尽管相似但内容有差异
职业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传承。文化的传承基于两点:一是继承;二是创新。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传承的价值。学校文化传承的是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教风、良好的育人模式、良好的科研模式等,而企业文化传承的则是良好的产品、良好的技术、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职业晋阶通道等,对文化传承的根本前提是要学习和了解,这一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是一样的。
(2)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孕育文化的环境有差异
不同的环境孕育的果实是不一样的,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企业,都会把“人”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职业学校只有“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才可以生产出合格的、让企业愿意接受的产品――“员工”。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才可以让管理出效益、让产品高质量,从而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学校文化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组织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学校文化氛围更为开放和宽松,师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企业文化中有一种“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就是要求个人的愿望与企业的愿望保持一致,团队的追求的目标就是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企业文化是矢量,矢量是有方向的,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方向性非常明确,其中的个体必须统一到企业的方向上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个性的张扬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目标和方向上有差异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企业文化与职业学校文化的差异,因为职业学校它培养的是具有专项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培养学生的方向性非常明确,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在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必然会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我们找到两者差异,就可以在教育和教学中努力使两种文化衔接,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型。无论是在职业学校还是在企业,其文化的内涵中都包含对学生或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和引导。
(4)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不同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育人,职业学校承担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职业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因此学校文化是“育人文化”。 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教育的功能、奋斗的功能和研究的功能,学校的文化氛围是推崇师生的奋斗精神,注重和讲究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合作。职业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一定专项技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因此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效益。比如,张家港沙钢集团的对外扩张和经营,靠的就是沙钢文化,他们将沙钢文化进行拷贝,然后用沙钢的管理并辅之以当地的实际就可以再造沙钢。
二、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影响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随时间和环境而有所变革的,不管是是学校行为还是企业行为,一旦积淀成文化,就可以作用和影响其成员活动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效果。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自然就会渗入学校文化,同时学校文化也会流入到企业文化的成分里,使校企合作中文化互为影响。
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随着职业教育逐步面向市场,企业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将愈加广泛、深刻。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加强与市场的衔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树立以市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像企业选择经营方向一样选择办学方向,运用企业开拓营销模式的理念改革办学模式,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努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们学校经常聘请沙钢集团、华尔润玻璃集团等企业的领导担任学校实训部门的领导工作,在校内基地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在学生实训时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实训场所就如同置身企业生产场地。学校里也就有了“沙钢班”、“玻璃班”这样称谓的班级,同时学校也与相关的企业联系,安排相对应的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进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关键词:世界观,道德,文化特征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的过程,是后人记录前人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的演进时序不同,所以造成东西方国家在神化传说方面,尽管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相异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世界观和思想伦理观点。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帝尧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帝尧时期,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但其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 “疏顺导滞”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传说。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免费论文。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把这两部传说相比较而谈,似乎相去甚远,因为两部神话既非同一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世界观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先帝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二、伦理道德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三、文化背景不同
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诺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四、文化核心不同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免费论文。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因此,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处,有美丽的珊瑚,飘曳的海草,也有悠闲的海鱼,同波涛汹涌的海面相比,构成了一幅娴静多彩的图画。这就是东方文化的境界。免费论文。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作为东西方神话传说的典范,对它们进行比较非常有意义,中国和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两国神话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它们在世界观、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东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差异也是精彩纷呈的。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借鉴、彼此“扬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映,从而描绘出更为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当今世界,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单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当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人类长久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南京:学林出版社,1997.
[2]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埃及神话传说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