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整地质量达不到经济作物的播种要求。目前在我们所有作物播种的作业模式都是犁、耙、旋即可播种的粮食作物种植的作业模式,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不适应,我们都知道这种模式种植的播种层土壤虚、松、厚,在播种经济作物时很难控制播种深度、直度,以及下种量,从而不能保证作物一播全苗,使种植的人工和物化成本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幅度受到制约。

二、各类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不规范。随着各种经济作物的面积不断的扩大,不同类型的点播机械也芸芸众生,即使是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株行距配置的点播机械也是比比皆是,这样就会造成我们对同一种经济作物在该地区引种的最合理栽培模式不能提供有效准确的科学数据,没有一个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土地的利用率低、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成本增加,亩均收入减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播种质量,而同一种经济作物播种机械的不统一又会导致土地的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降低,直接和间接的增加作物的物化成本,使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作物结构调整力度受到一定的制约;农业机械化进程速度缓慢,这样就会影响到兵团提出的坚定不移走推进团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团场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作为农牧团场农业的现代化的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为此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牧团场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常抓不懈,而且是下大力气抓的一个重要工作,针对以上本人所提到团场农业机械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加大联合整地机械引进力度、目前我场的联合整地机械非常少,而且较为落后,必须花大力气引进先进联合整地机械。

二是对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进行统一.先是我们要去确定某种经济作物在我们这个地区的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确定了株行距标准我们在选定合适的播种机械,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机技术人员和职工相互配合进行作物种植对比试验;得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购买农机户进行适当的补贴,逐步来规范小型播种机械.

三是紧紧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激发了职工购置农机热情和积极性。《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机管理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了法律、政策保障;其次团场经济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劳动力的解放。

四是形成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目前,部分连队基层干部和职工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落后于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而影响了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推广。要使农业机械化有较快的发展,必须使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要加大宣传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和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工作;要通过典型引导、算帐对比等有效形式,让职工真正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好处,激发他们买机用机的积极性;要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社会各界都了解、认识和支持农机事业,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是培养和引进农机人才 。农机技术人才缺乏也是阻碍团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先进农机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人员编制、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一些高学历农机人才奇缺,青年人不愿意干农机,致使农机管理技术服务部门和维修、驾驶、操作等从业人员断档。另一方面,多数农机户不懂农业专业技术,有些农机手只会开,不会修,农业机械的功能发挥不全,更不能把现代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优越性的发挥。为了解决农机人才缺乏的问题,团场在引进农机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广学校的作用,在培养、培训农机人才上下功夫。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水平;学习农机工程技术,提高安全驾驶能力;学习最新农机作业技术,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尽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六是多渠道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 。资金不足是影响团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各级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经费短缺,出现工作做的越多越困难,争取项目越多经费越紧缺的现象,极大地削弱各级农机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农机部门组织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经费;农机科研推广由于缺少经费,严重影响了先进农机具的研制、引进、改造、试验、示范、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机户的服务质量。为切实解决资金问题,财政部门应适当加大投入,保证每年要按比例有计划进行投入。对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推广部门要有经费保证,发挥其职能作用;多渠道融通资金,切实解决职工买农机筹钱困难的问题。如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职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挖掘职工资金潜力,鼓励职工联户购买大型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业工程技术,解决了困扰农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机械耕作取代人畜犁耙;机械插秧解决人工插秧问题;联合收割机解决人工收割水稻、拖拉机代替肩挑人扛运输等问题。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开始辐射社会化生产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机设备自动化,最终达到农机设备控制人工智能化,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识。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还使困扰农业生产中的农民“耕、种、收三弯腰”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世界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我国加入WTO之后,贸易与关税壁垒逐渐失去作用,大量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蜂涌而至,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压力,我国农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只能修炼“内功”,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想要得到上述目的,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优势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它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得到了普遍应用。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科学。是在机械产品中的机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系统总称。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械电子产品的趋势,而这一切将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电子产品相比,优势明显:

1.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机械故障率降低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通常具有电子监控、电子报警、机械故障自动诊断、出现意外时自动防护功等功能。在操作过程中,突发各种电力故障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自动采取防护机制,规避人身和机械安全风险,使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在生产工艺中广泛采用电子元件,使其产品设备中传统的传动机构和易磨损部件大大减少,实现了机身各部位模块化,从而使设备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机械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机械故障率得以降低。

2.工作效率和产能得以提高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基本上都具有电子信息自动采集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等功能。这就使其控制机械作业、检测电子信息的灵敏度、明确作业精度、规划作业范围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机械本身的自控系统,可精准指挥机械的工作部完成预定的作业动作,这也使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最佳作业操作,继而获得最高工作效率。由于农机设备实现了作业的自动化,其产能也得以大幅提高。

3.操作性能得以改善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和程控技术,其操作部件得以减化,更符合人体学设计要求,作业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其作业过程依据使用前预定的程序逐步由机械自身的自控系统指挥实现,可重复所有预设作业动作。更高级的设备还能通过预先存储的作业对象数学模型和作业环境参数变化随机处理,通过自控系统获得最适合的工作程序,从而实现自动最佳作业。

4.设备功能多样且适应性强

与传统机电产品技术、功能单一不同,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功能强大,技术多样,基本都具有系统自动控制、作业自动补偿、电子信息自动校检、设备自动调节、系统和操作员自动防护和控制终端人工智能化等多重功能,适应各种作业场合和工作领域,可按用户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调整。

5.设备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系统控制程序来实现作业方式的转变,以应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及作业现场参数的变化。这些程序由于可以用多种方式手动输入到设备控制系统中,从而不必改变原设备的任何作业零部件;而具备信息存储功能的设备,由于预先存储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预定作业程序,只需根据作业对象的不同而输入不同的信息代码,便可使设备按预设作业程序操作执行,完成作业。设备的电子信息自动校检和电子监控功能可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采取自动纠错措施,从而使作业正常进行。

三、国内外农机自动化领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情况

时至今日, 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已相当普及, 农业机械设计开始向提高作业速度、加大作业宽幅、加大农机功率、让农机驾驶员操作时更加舒适的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些著名农机厂商将信息数据自动采集控制、数据信息批量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信息遥感等现代尖端技术、装备应用于农业机械上。如农用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 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 即可成形, 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所生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就安装了专用的精密作业系统。该系统能提量或收获量信息、湿度、待收获作物总质量等读数,能精确测量粮食升运器顶部的谷物流量及实时的产量数据, 能分别对分离装置、滚筒转速、割台升降、割台倾斜和停车制动安全等装置进行快捷实时监测与控制。该机还装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示差定位信号,可快速确定出机器所处位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农业机械自动化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领域的作用大放异彩。通过将微型计算机技术、电子微处理技术、电子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有机整合,在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进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机设备的性能。农业主管部门通过总结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机自动化经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在拖拉机、施肥播种机、谷物干燥机等农业机械应用上均获得了成功,此外还在提高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上取得可喜进展:辽宁省本溪市农机推广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农业整地作业机械上,成功研制出1DY-1型多功能遥控整地机,它使用密码编程式多路遥控组件,机电一体,人车分离,远程控制机组的动作,在整地作业过程中实现离合、油门大小、变速、前进或后退、转向及机具升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整地作业机械领域的成功应用。

四、当代农业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农业机械生产逐步向机械自动化方向前进。由于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的逐步完善, 农业机械人工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不久的将来,农业机械化控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将陆续涌现出各种农业机器人和相应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如何促进和实现农业机械控制自动化并进一步向农业机械人工智能化技术方向衍进?是所有中国农业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长远课题和挑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紧跟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农业机械设计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使产品既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又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和技术可实现性,以保证产品获得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国约翰.迪尔CTII型水稻联合收割机》 农业机械 .

[2]《计算机在农机化管理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现代化农业自动化》 中国农机化 2001.

[4]《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5]《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赵志强(1981年-),男,工程师,从事农机研究和农机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发展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改革不断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提高农业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解放农业生产力,这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来寻求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道路。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实现生物科技化,劳动机械化,经营社会化,朝着国际发展的目标前进,实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增强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主要以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技术都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脱离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可以说,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大国,以其作业的面积,作业的人员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农民的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质变,是实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益直接挂钩,国家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挥农机增产、增效的关键;同时其也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农村作业人员,使其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还有要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民再就业。

1.3 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指标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再次,农业机械化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操作与维修,这就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的文化素质,新时代的农业才能创造新时代的经济;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史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实现农业优良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必然的手段,改善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拥有传统农业作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其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共同作业,大大改善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推进现代农业化的进程;最后,推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不论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实现农业机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不断地加大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提高农业的措施,还必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是重要的途径,首先,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其次是加大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的规模,最后是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优越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农业机械的性价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大型机械的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作业,实现经济的腾飞。

4、结语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大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机械;农民收入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农业机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上。例如彭代慧,祝诗平从劳动力、土地状况等和农机产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剖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资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见[1]。杨敏丽、白人朴利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2]。张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纯收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3]。王德成采用AHP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农业机械化装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逐渐被关注,但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计量探究。鉴于此,本文将对影响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关键因素进行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性,并就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进行剖析。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转型的中心线索[5]。近代学者将约束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归纳为:农业劳动力稀缺程度及劳动力的价格、土地的规模经营、工业的进步和繁荣农民的素质。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其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显著程度及具体的影响情况。

在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韩稼夫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四个先决条件,其中第二个是“农业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之比率已降至一定限度之下,已无法纯降人工从事种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具有较大的影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不仅不适用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而且不适用于水田等农作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拉坦共同提出了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该理论指出,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变化,而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廉价要素对昂贵要素的替代。在土地充裕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的出现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有效替代,这种技术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相反,在劳动力充裕而土地稀缺的国家里,土地的相对价格较高,农业技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被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依据该理论,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问题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机械化提供了推进的条件,由此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民的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深其对农业机械化及建设现代农业的认识与关注,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包括1989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1),并从农民的角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性因素归纳为: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并把重要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2]。江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总动力从1989年的2212.37万瓦上升到2009年的3810.57万瓦,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选择江苏作为分析实例具有典型意义。

(二)自变量数据

粮食生产面积可以反应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农民年纯收入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经营农业的成本、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可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就业劳动力的百分比来表示,比例上升则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可以反映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和销售水平。基于此,初步确定粮食播种面积x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农业技术人员人数x5作为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自变量。

根据表1收集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由表2可知:x1和x5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和0.3652,可视为低度相关,不应把这两个变量引入模型中,所以将其它3个与农业机械总动力y呈高度相关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相关性分析还表明,自变量x2、x3、x4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探究其在众多关键影响因素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通过前面的相关系数分析,最终选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粮食单产x4作为自变量引入模型。杨敏丽、白人朴[2]认为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何政道,何瑞银[6]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粮食单产的提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机装备的能力,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模型设定为:

y=β0+β1x2+β2x3+β3x4+ц

五、实证结果

(一)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考虑到各个因素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程度大小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各因素进行了相关系数的处理,表2显示了数据处理结果。

从表2的相关系数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很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3652,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甚至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分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粮食的播种面积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图2),推进农技术革新,加快机械化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成为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在所选择的关键因素中,粮食单产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为0.7334,较之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居纯收入,其影响程度相对小。据表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粮食单产相关系数为0.7672,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粮食种植作为农民的主业,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单产的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推进农村机械化,但是,相对于其他收入,粮食单产增加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据表2还可以看出,从农民的角度看,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0.9729。两者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可以得出,在从农民角度选出的5个关键因素中,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粮食单产、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及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显著,并且呈正相关,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机械化。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分析

基于前面的变量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剔除了变量x4,保留了x2、x3两个变量,对其数据进行异方差、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后,得出的模型为:

y=917.70825+19.6837x2+0.17290*x3+[AR(1)=0.78520]

t=(2.062740)(3.236361)(5.120888)

调整R2=0.981194,F =331.4321

虽然该模型在修正后仍然受一定程度上自相关因素的影响,但是较之前已经有所改善,且其t检验的值通过,调整后的R2的值也是显著的。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也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会有917.70825万千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可见,在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就会带来19.6837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相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带来0.17290个单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化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对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对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分析及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其影响因素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着显著作用,探究其具体如何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定和巩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农村剩余劳动率的转移率不断提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人数增多,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农民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加强了物质基础。此外,农民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其意识形态的进步,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而更加愿意接受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增加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这也将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旺盛而迫切的需求[8]。

针对本文的实证结论,提出简单的政策建议: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疏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愿意在农业机械方面进行投入。此外,农民收入的有限增加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财政投入扶持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施,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凸显,政府不仅需要稳定农业机械各方面的供给,也需要加强农民满足其对于农业机械化需求的能力。可以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彭代慧,祝诗平.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4).

[2]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6).

[3]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杨印生.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07:18-33.

[4]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付泽田.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05:41-63.

[5]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8).

[6]何政道,何瑞银.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机械化,2010(1).

[7]冯光娣,胥传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经济;方式转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类,其中当前过于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巨大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加快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借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改善和优化的一种农业运作方式。它具有减少劳动力、劳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等多种作用,是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观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走向高效高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我国农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2.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如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这说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刻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以生产力推动模式为主向以科学技术推动模式为主的转化,实现农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主导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和成果,而且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建立,反过来又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产生影响、作用之巨大,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结果,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与助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推广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诚然,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已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3]。这反映出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偏远农村地区作为农机推广的重点对象,选择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农村作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诸多好处与利益。在推广农机的同时,加强对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传播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理念,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农业产权流转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由于耕地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等问题,使得农业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制度呈现出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面对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农业活性,加快农业产权流转非常关键。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地产权流转,提升农业活性与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农业机械化,依靠先进机械设备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机械设备、农业技术的先进性,设备的工作性能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快慢。依据这一层面分析,要想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与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4]。相关的农业机构应增加在技术创新、农机创新方面的资金比例,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我国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对农业技术进行革新。同时,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农业相关的电视节目,来为热爱发明、热爱实践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发明新型农机,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三、总结

总之,农业机械化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我国应结合当前实际,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向着生态、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加快农业产权流转,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6:34-41.

[2]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