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生态旅游

农村生态旅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生态旅游

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第1篇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第2篇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门利用逻辑与科学方式创造的一般系统理论,它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条件下总领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过程中,系统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着重强调整体效应;第二,强调系统调节的重要性,把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契合点;第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都是处于动态之中,并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地有序变化。2.城乡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的定义在于将各个部分融合成一个整体,它要求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即以整体视角考虑部分之间互动的结果。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改善农业经济和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将农村的全面城市化。3.乘数效应理论。该理论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某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体的变化现象,经过多次变化和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多倍增加于最初的经济量。而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中产生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它与各产业机构之间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并且能够催生出新型的产业,这种连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理念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体验与生态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生态素养等多方面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成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创建的有效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方法首先,充分利用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如农业科技、退耕还林、生态项目开发等,统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产业优化;其次,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中心,将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充分整合,以旅游产业引领农村地区旅游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再次,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入手,增加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农业无公害生产;最后,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作用,构建区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品牌建设为落脚点,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基本模式大对数的乡村生态旅游存在旅游资源单一、品位不高以及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现状之下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实施政府引导、企业推动以及全民参与的政策方针,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结合点1.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在于天然的农事活动、田园风光、农村居民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观光、学习等提供了平台。那么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山水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乡村田园资源、特色古典村落建筑资源、农业生产资源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然而单一的资源来源也是它的弱势,应该综合利用资源。2.新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意味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着多种产业的相互联合发展,它们互利共生,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势必要进行优化,打破常规的小农经济模式,整合多样化资源,转变观念,促进产业融合,引入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3.乡村生态旅游与城乡互动的结合。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乡村生态旅游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体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城乡统筹。以旅游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第3篇

1.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看为主,具体包括参观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或参观乡村民居建筑,或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等,这种旅游活动所需的时间一般较短。

2.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尝鲜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这种形式日益受到青睐,如有的旅游点让游客亲自到果园或瓜地采摘瓜果,尽情品尝;有的旅游点(如水库、湖泊等旅游地)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并可就地加工;有的为游客提供特色风味菜肴和餐饮等。

3.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以通过实践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这种类型形式多样,如游客可参加各种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或学习农家的特色烹饪技术。

二、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及开发模式

1.依托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借助项目的区位优势,以农家乐、渔家乐等产品为代表;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为主。

2.区位条件并不一定最好,但借助著名旅游地的旅游优势,依托特色村寨、古镇、民居群落,以人文观光、文化体验、休闲为主,如都江堰、黄龙溪、洛带等。

3.农业生产基地+观光+采摘+品尝的形式,季节性太强,如成都龙泉桃花节、新津梨花节等。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一种模式越来越难,如何走出目前固有思维定势,在甘孜州以“蔡阳村生态旅游”为范本创建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是本次规划的焦点和难点。

三、蔡阳村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景观品质普遍不高

蔡阳村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景观细节处理不到位。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这种情况导致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卫生、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与旅游接待标准相比相差甚远。

3.产品单一,特色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经营模式没有形成,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缺少市场开拓意识,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兴趣。

4.主题形象不鲜明,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

没有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对外宣传中没有感召力。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委会及景区管理委员会,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和销售系统。

因此,蔡阳村需要创新一种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模式,促进本区域乡村生态旅游的升级换代!

4.定位规划

结合甘孜州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并把蔡阳村旅游开发作为全州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整体开发思路。因此蔡阳村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要吸引本地区原住居民,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外地旅游者。随着本次策划、设计工作的完成与实施,将会使已有的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旅游资源得到改善。

蔡阳村农业生态旅游定位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民情风俗”为主题,勾勒出景区未来原生态、多元文化的地标景观形象。以规划区现有的生态绿化环境为基础,低密度、多样化、亲切宜人的小型休闲构筑物掩映在绿树乡野环境中,与居住、休闲、观光和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别有洞天的 “世外桃源”景象。

五、蔡阳村旅游景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特色种植业

调整种植,以特种蔬菜瓜果为主,提高“旅游经济作物”的价值。除供游客餐桌的菜品外,还可计划种植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及当地的土特产品,能够制作旅游商品的作物。

2.特色养殖业

调整养殖,以特种禽、畜为主,如放养的高山山羊、野猪、山猪、野鸡等,除供餐桌外,还要计划加工保鲜、腌腊制品,为特色餐饮和特色购物打下基础。

3.特色饮食业

从旅游饮食的大众化、特色化、多元化以及在文化建设、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资源等方面,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菜品,打响景区特色品牌。通过引进外部先进的餐饮管理人才或餐饮经营管理开发公司,对当地的知名饮食菜品如“九大碗”等进行改良和加工,提高其健康成分和菜品的种类与品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饮食。

4.特色旅游商品产业

蔡阳村的旅游商品发展目标是成为整个贡嘎景区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基地――围绕特种养殖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商品进入市场。例如建成种禽育种场和系列化的种源基地,通过科学的育种措施筛选出最佳的杂交种禽。有了优良的品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对海螺沟景区来说,关键突破点是改变养殖模式,改“圈养”为“放养”,并经过规划实施“分类放养”,如对土鸡、野鸡、山羊、野猪的放养,在政府的引导、调控下,划分区域放养,提高产品的增值比例。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选准目标市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当地实情的整体旅游资源,赋予特色,赋予文化内涵,以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为核心,探索一条即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农业生产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2]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

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5

[3]宋晓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贵州农业科

学 2002

[4]郑旗.乡村旅游循环开发模式初探-以长沙市千龙湖生态

旅游度假村为例.文史博览,2007

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第4篇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它发生的区域是农村,这里具有天然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链,是它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因素,乡村生态旅游能够将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结构,能够协调乡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来源过于单一,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乡村旅游区的游客来源不丰富,主要以周边各城市的散客、自驾车、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且旅游的重点单一,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出游团体为辅,在小范围内进行发展。客源范围较窄,外地旅行社组织来此的游客数量极为匮乏。另外,部分旅游区还存着交通不便的现状,旅游区附近没有直达的公交站点,周围没有出租车,严重的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乡村旅游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有些周边城市的市民对乡村旅游区情况了解甚少,某些地区甚至普及知晓度为零,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同时,部分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没有代步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游客没有充足的休息区,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游客感觉景区的服务力薄弱。管理景区内车辆的停放比较混乱,进入景区的道路也时常拥堵,严重影响景区未来发展前景。

(三)景区内土地盐碱化,垃圾分类不明确

土地的盐碱化不但会影响绿色植被的正常生产,荒白的土面也会给景区的观赏景观减分,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较差印象。另外,部分景区内,垃圾桶的分布较少,分布不均,景区内垃圾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再次利用起来,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公共厕所建设有待改进,农家乐的规模较小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内厕所较少,且厕位不足,公厕建设不能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公厕的建设应该与景区内的环境相互适应,要符合环境建设的美。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较为短,发展不够成熟,其相关衍生的餐饮业发展也不够规范,规模较小,餐饮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数量,使人流积压各环节工作脱节,由此游客会产生抱怨的心理,给整个景区服务减分。

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游客的来源

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对景区做一个好的策划,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吸引游客,扩大游客范围;不仅可以对景区内进行策划,也可以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单,或是针对高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景区,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也能达到招揽更多游客的目的。

(二)进一步改进桃源旅游区交通设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车次,来缓解交通不便。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伴随着污染这一因素,租赁车渐渐的流行于市,它可以起到方便,清洁,节约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为旅游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可以通过政府的帮助并与公交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专门的公交站点。

(三)品牌效应,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部分旅游区虽然占地面积大、基础施舍还需完善,但是由于建设地位于市郊,对外影响小,名气不大。因此,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多种方式来为桃源旅游区打响品牌,也可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游客。

(四)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设青少年娱乐项目,增加青少年儿童娱乐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的形式,吸取大量资金,用来进一步的健全基础设施,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吸引顾客,打响品牌。另外,注重防止环境污染设施建设,旅游区应该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多设立垃圾桶,垃圾进行好的分类,对游客有个暗示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景区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景区内员工的素质,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针对景区内车辆的停放,可以安排多名工作人员进行疏导,改善景区内车辆停放混乱的问题。

(五)针对土地盐碱化,加强环境治理

通过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针对于生物改良可以在景区内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可以进行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使得景区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引进环卫垃圾桶,摒弃传统垃圾桶,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环卫垃圾桶,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再配合环卫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打扫,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一个干净整洁的映象。

(六)改善公厕环境,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

农村生态旅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

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转贴于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2]蒙睿.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