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㈠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㈡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㈢孤僻、交往情感封锁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㈠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⒈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成长。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压力为主,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

⒉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 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

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也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常言说得好:“有怎样得校长就有怎样得学校;有怎样得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⒉学校环境

现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则无法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在困难的时候也比较无助,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比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学校人际关系除了生生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

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 :

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根据以上调查,现代小学生少数有厌学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主动等,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达到培养目的。

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

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

⒉增强的义务感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身体健康 体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44―03

世界范围内,由于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都突出增进了健康的目标。《课程标准》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行,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名称增加了“健康”二字,说明不仅重视对健康知识的传授,还更加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1世纪是科技腾飞时代,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进入数字化,脑力劳动的工作需求加强,竞争意识、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样生活状态的背后随即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疾病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领域的理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对比,分析《新课标》身体健康目标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方面,用于指引《新课标》的实施和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1 《新课标》的理论基奠

1.1 身体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理想

健康是指人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等。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翻、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新课标》课程目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中明确表明: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是指在应付时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能分为健康体能和技能体能,这里主要谈论健康体能。健康体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几个生理方面。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较高的运动技能、教学经验和生理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锻炼,关注和发展学生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变化,使其最好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全面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内容,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能和降低传染性疾病入侵的目的,预防后天性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形成。

1.2 身体健康目标的科学指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这一物种为了生存与和平不断的进行战争和进化,方从“猿猴”转化为现有的“人类”。身体是人体活动的主要躯干,外部环境的干预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何种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才能塑造更加健康强壮的体魄呢?在《新课标》中,我们将保健知识,塑造形体,发展体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纳入身体健康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体育保健、运动生理和营养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内部系统的影响,从而学会运用科学的体育手段帮助自己锻炼和学习,充分发展个人体能、机能和身体素质。

其中,体能是指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灵敏、反应、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等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包括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描述身体特征,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期,适当的了解保健知识有助于正确地看待身体形态的变化和保待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根椐《新课标》的规定,发展学生的协调、柔韧、灵敏、反应、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等素质,不同的水平阶段应具有不同的锻炼重点。

2 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实践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包括课程标准本身科学的理论支撑,还涉及到政府与地方的配合,学校实地情况的分析,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渗透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以下是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理论与现实脱节

从新课程改革到2013年10月1日截止,通过互联网搜索的方式,检索到的各省份相关辅助实施和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文件不到20份。很多指导文件仍然延用的是旧课程标准指导。为了进一步追踪《新课标》实施的力度,笔者查阅了各省份及地方的教育局官方网站,《新课标》出台后的指导性文件也寥寥无几。经访谈获悉,每个地区关于《新课标》的印发文件也仅有调研组一份。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发挥它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地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制行力度匮乏,《新课标》身体健康目标的达成更让人质疑。

部分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制脱离了现实,可实施性不强。党林秀等学者关于这个问题做过调研凹,“您认为备课最困难的地方”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目标的设定占21.7%,教学内容的选择占28.5%,手段方法的选择占43.8%;“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占28%,可操作性差占23.9%,内容笼统令人无所适从的占23.4%。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存在分歧。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们不能充分认同《新课标》的内容,在不认同的基础上更达不到课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

2.2 课程资源的配备不足

课程资源又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其中,最直观的体育课程资源就是场地器材与教师。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体育教师数量是保证开设体育课和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人力条件。场地器材的配制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相对来说较为合理,但农村存在严重的资源不足。这对《新课标》要求的不同水平阶段应掌握的运动技能根本没办法实现。

另一方面,全国很多地区存在体育教师编制短缺。从“2011年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上获悉。全国约有40万名体育教师,90%的在中小学任教。各地区仍然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编情况。就北京来说,中小学体育教师约有7000人,其缺编比例达15%至20%。新课改后,中央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的体育锻炼课相继增加,使原本处于缺编状态下的体育教师工作量猛增,很多教师每周授课超过30节。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每周体育课14节、体育活动10节、课间操4节、训练10节,总计38节,平均每天在操场上要站7个小时。在教师资源稀缺,工作负荷增大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运行新课标将困难重重。

2.3 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借助体育教师的专业组织(如体育教师教育学院、职前的体育教师培养机构、体育教师发展学校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获得系统的、专门化的专业知识,获得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从教过程中实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较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如果体育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不能熟练掌握《运动生理学》中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也难以达到科学的指导《新课标》所提倡的身体健康的目标。

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需要体育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锻炼学生的体能,如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指向性,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有学者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的教师精心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只是常规教学,也有极少数的教师没考虑或不安排。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目标的达成,除了需要政策的大力跟进以外,教师也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多设置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教学内容。

2.4 学生体质健康下降

《新课标》从2011年试运行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学生体质状况是否有无改善是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下图是对闽南师范大学2013级662名非体育专业新生作的体重监测,评价指标是依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是随机抽取,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分。其中,营养不良的学生有10%,体重较低的有47%,肥胖和超重的各占7%和4%,正常体重的仅有32%。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体重处于非正常状态。其中,21%的学生体重过高或过低分别走向两个极端。所以,两年多的新课改还没有达到它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见图1)

于此同时,大学生的体能状况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好转。从下图可以看到,体能所包含的耐力、柔韧、速度、爆发力、肌肉力量等仍有27%、2%、40%、17%和42%的学生不及格。其中,耐力、速度和肌肉力量不及格现象最明显。说明,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达到健身的目的,体育运动中几个主要的体能没有得到发展。(见表1)

分析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并没有完全的实现,对于《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落实。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等问题,成为现在《新课标》有待解决的新生问题。如何使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目标领域的理论构想与达成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相关部门或学校对《新课标》实施力度不够。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透彻,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指导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制短缺将不利于《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全面实现,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数量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并不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成功的,因为又出现了一些新生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敏,杨旭东,蔡宝忠.解读“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2]王健,马军.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6.

[3]张丽.改革开放二十年居民生活水准与大学生体质状况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00-602.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过某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在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对我院一、二年级4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18%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某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以及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如何。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稳定的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论别人怎样解释,他都固执己见,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辐射作用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心理健康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一个班级心理场的中心,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走向,阳光的、健康的心理塑造的就是充满朝气的孩子,而阴郁的、压抑的心理就可能使孩子的“三观”出现问题。老师最有可能成为班级整体心理的晴雨表,因此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悦纳现实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任何工作任务也不可能平均分配,在学校分派任务较困难的情况下,你如何去看待,如何去接受,如果你能够正确看待,平和而愉快地接受任务并做好,你就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2.乐于交往,悦纳他人

广阔的心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容人之短好做,容人之长难做,能够容人之长是教师高贵但又容易缺少的品质,不能容人,自己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3.自尊自爱,悦纳自我

自尊缺乏,反向表现为过度的自尊,会过高要求自己及家庭成员,过度追求完美,却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就是不能悦纳自己。

“不勉强,不自责、不虚荣”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此标准做到即达到了悦纳自己。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营造出一批又一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是班级心理场的中心,不当的教育方式会成为一种诱因,引发种种悲剧的发生。

燥狂型人格、怯懦型人格的人不适合当教师,而好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有这样一个单亲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校表现很消极,厌学,和同学关系也冷淡。我没有放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朋友,建立温暖感。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学困生更多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认清自我完善的意义,要正视自我,完善自我,以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心理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学生。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保护

高考之前,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肯定都是希望他们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学校,起码也要是一所本科院校。当没有考上这类学校,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后,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挫折,更有甚者,这种高考的失利将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祛除的阴影。由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之后,往往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排斥社会、对许多事都充满了逆反的心理,结果在学校里茫然无措,甚至是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健康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包含两个指标,分别是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心情愉快表示的是人的身心活动的一种和谐满意的状态,表明了人此时的心态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稳定的情绪,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协调状态,没有处在大起大落,或者情绪波动变化大的状态之下。一个大学生保持情绪稳定,不是太过于变化莫测的话,对于其人际交流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们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大多数的大学生其智力都处在正常的水平,因为天才和弱智在社会一般都属于少数的。而智力正常和智力的超常发挥等都可以说是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时如此。若是智力低下,或者智力不能够正常的表达出来,则是心理不见看的表现。

3.健全的意志

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意志的健全性。其首先要求人具有目标,其次是保持恒心采取行动。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断能够果敢而行,不草率从事,做事能够持之于恒,自我约束能力强,不恣意妄为等都可以说是大学生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现。

4.适度的行为反应

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内在心理变化和由心理的变化产生的外在反应都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也应当是适度的,比如,首先符合社会的规范要求,其次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最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与其学生身份和自身年龄相符合。如果学生的行为与其自身的年龄不相符,例如暮气沉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高考的失利,许多学生开始产生自卑心理。所谓自卑心理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卑心理,除了考试失利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个人生理缺陷因素以及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等因素有关。当然,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多会谈恋爱,恋爱受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自卑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的保护工作。比如,教师在平时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坐在前排和鼓励他们当众发言,引导他们正视别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学会笑对人生。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

高职院校不可能会出现那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不然其也不太可能进入大学了。不过,在高职院校却并不缺少那种患有轻度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说,这类人还比较常见。因此,对于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善加引导和保护,甚至治疗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防卫的心理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当对心理健康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能有较细致的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防,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为此,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减少因为挫折而出现颓丧心态的出现,并积极应对挫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情绪。

2.正确对待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必觉得可耻,因此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并非患者所愿。当发现患有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的时候,不要隐晦,而是应当积极寻求治疗,不然的话,将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对于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对于周边的人际环境等本就适应不良,如果病情还比较轻微,那么就应当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认吐露真情,将心中的烦恼和忧虑都吐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改变不良适应行为,使病情好转。与之相反,如果对人都是采取防备姿态,对病也不医治,那么即使再微小的病症都会变得严重起来。学生还应当搞好心理保健以及心理辅导咨询,对心理失调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3.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高考的失利已经过去,接下来的生活才是高职大学生应当积极面对的。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之后,再通过现实中的自我,积极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

4.认识现实并面对现实

一个正常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的关系是比较良好的,倘若出现了逃避和脱离现实的现象,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了。高职大学生其年纪处在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纪,想事情多从理想角度出发,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令理想符合社会实际要,对理想实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也应当认真考虑,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想,导致一无所成,给心灵造成无法治愈的创伤。另外,要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在所难免的,但要在困难和挫折中积极面对,去克服困难,改变受挫情境,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芯.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 J].航海教育研究,2002(4)

[2]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教育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2, (3)

【摘 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保护

高考之前,家庭对学生的期望肯定都是希望他们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学校,起码也要是一所本科院校。当没有考上这类学校,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后,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挫折,更有甚者,这种高考的失利将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祛除的阴影。由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职院校之后,往往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排斥社会、对许多事都充满了逆反的心理,结果在学校里茫然无措,甚至是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健康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包含两个指标,分别是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心情愉快表示的是人的身心活动的一种和谐满意的状态,表明了人此时的心态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稳定的情绪,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协调状态,没有处在大起大落,或者情绪波动变化大的状态之下。一个大学生保持情绪稳定,不是太过于变化莫测的话,对于其人际交流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们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大多数的大学生其智力都处在正常的水平,因为天才和弱智在社会一般都属于少数的。而智力正常和智力的超常发挥等都可以说是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时如此。若是智力低下,或者智力不能够正常的表达出来,则是心理不见看的表现。

3.健全的意志

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自觉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意志的健全性。其首先要求人具有目标,其次是保持恒心采取行动。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断能够果敢而行,不草率从事,做事能够持之于恒,自我约束能力强,不恣意妄为等都可以说是大学生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现。

4.适度的行为反应

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内在心理变化和由心理的变化产生的外在反应都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也应当是适度的,比如,首先符合社会的规范要求,其次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最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与其学生身份和自身年龄相符合。如果学生的行为与其自身的年龄不相符,例如暮气沉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高考的失利,许多学生开始产生自卑心理。所谓自卑心理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卑心理,除了考试失利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个人生理缺陷因素以及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等因素有关。当然,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多会谈恋爱,恋爱受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自卑的心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的保护工作。比如,教师在平时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坐在前排和鼓励他们当众发言,引导他们正视别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学会笑对人生。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

高职院校不可能会出现那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不然其也不太可能进入大学了。不过,在高职院校却并不缺少那种患有轻度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说,这类人还比较常见。因此,对于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善加引导和保护,甚至治疗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防卫的心理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当对心理健康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能有较细致的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防,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为此,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减少因为挫折而出现颓丧心态的出现,并积极应对挫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情绪。

2.正确对待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必觉得可耻,因此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并非患者所愿。当发现患有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的时候,不要隐晦,而是应当积极寻求治疗,不然的话,将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对于心理失调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对于周边的人际环境等本就适应不良,如果病情还比较轻微,那么就应当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认吐露真情,将心中的烦恼和忧虑都吐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改变不良适应行为,使病情好转。与之相反,如果对人都是采取防备姿态,对病也不医治,那么即使再微小的病症都会变得严重起来。学生还应当搞好心理保健以及心理辅导咨询,对心理失调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3.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高考的失利已经过去,接下来的生活才是高职大学生应当积极面对的。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之后,再通过现实中的自我,积极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

4.认识现实并面对现实

一个正常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的关系是比较良好的,倘若出现了逃避和脱离现实的现象,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了。高职大学生其年纪处在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纪,想事情多从理想角度出发,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令理想符合社会实际要,对理想实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也应当认真考虑,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想,导致一无所成,给心灵造成无法治愈的创伤。另外,要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在所难免的,但要在困难和挫折中积极面对,去克服困难,改变受挫情境,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其次,针对科学的健康标准,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和方法。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芯.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 J].航海教育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