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假设 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会计中同样存在这四项假设,只是在具体内容及其影响对象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里的会计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持续经营不仅有企业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更是指在单位批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核算联贯性;会计分期在这里应该是以人才培养周期为主的一种分期;货币计量是指在成本核算中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点与企业会计是没有区别的。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基本原则 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为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确定依据,应建立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公正分配原则、合理性原则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主体与分类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主体 高职高专学校中不同层次学生是其成本核算的主体。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有:全日制专科、夜大学专科、函授网络专本科、其他成人教育、各类继续教育及培训班等。这些成本核算主体的培养模式、学历程度、课时量均有不同,在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时应区别对待。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5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些是几天,有些是几个月。要探寻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分配公共成本,如,1:0.6:0.3:0.2:0.02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项目分类 主要包括:

(1)按其变动程序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是指与学生人数没有很直接联系的费用,它不以学生数增减而完全同时增减。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供暖费、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网络费、电话费等。变动费用是指与教学活动量或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教学人员经费、学生性费用、专用材料费、实习见习费、实验费、毕业设计费等。

(2)按其与学生培养的关系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教学培养外费用。一是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学生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实践费用、直接后勤服务费用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指因按教学计划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而花费的,与相关班级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专职教师人员费、外聘老师、企业专家师傅、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经费。这项费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工费,包括各教学班所应承担的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实训课程中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或师傅工资及津贴;实践指导师费用;论文指导师费用;专家讲座费用;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等。直接学生费用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花费在学生身上的费用。这些费用可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数直接计入教学班级培养成本。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补贴、贫困生资助、奖学金、学生保险费、军训费、资料费、活动费等。直接材料费用包括专用材料费、见习费、实验耗材费、学习资料费、毕业设计费、运动会费用等。直接实践费用包括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维修费、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折旧费、实验费、实践实习费等。直接后勤管理部门公共费用包括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专用设备维修费、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设备购置费、为指定班级服务的其他费用等。二是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招生过程、教学管理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公共性费用。招生过程部门间接费用包括各项人员经费、是上交招生管理费、广告宣传费、资料印刷费、考试成绩管理、专用固定资产购置维修折旧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等教学管理辅助部门、科研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包括专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维修费、折旧费、各项人员经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科研费等三是教学培养外费用。教学培养之外费用就好象企业的营业外费用一样,与人才培养无关。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捐赠费、离退休人员经费、校企人员经费、大型修缮费用、基本建设费用、社会服务支出等。这些费用不能做为间接费用经过分配计入生均培养成本。

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计量基础

(一)人才培养周期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周期也是成本计算期。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时是几天、几个月,成本计算期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

(二)人才培养过程 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也大致可以分为招生过程、教学培养过程、学生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科研服务过程、就业推荐过程六个环节。这里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核算模式以这六个环节为主进行核算。这些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生产作业集合体,将这些“生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归集在一起,便构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础,它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成本费用认定与分配方法 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费用认定和分配方法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骤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不仅要求采用分批法认定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各步骤各阶段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编制成本核算信息表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为社会、国家、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养投资与收费的依据。通过对大量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本的归集,编制成本计算表,系统反映每个教学班人才培养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具体方法

(一)招生过程人才培养费用归集与分配 该过程主要完成与招生相关的各项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宣传、考生报名、考生考试成绩管理、录取等。由于各层次人才培养期间不同,发生费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全日制学历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学历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据其受益对象进行大项的初步归集,以便进一步核算。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所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100%分配到各层次受益班级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项目数据从学校财务一级账套中招生部门明细账取得。

招生费用分配率=招生费总数/所有新生人数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招生费用=该教学班新生人数×招生费用分配率

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二)教学培养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教学培养过程主要完成与教学培养相关的各项任务,包括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部门。其工作有:课堂教学服务、实验实训教学服务、教务管理、实训管理、图书资料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发生,应根据学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归集分配。

(1)教学培养过程直接费用归集与计算。在学生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如按课程安排的授课老师工资、论文指导师费、实验实训费、专家讲座费等。在直接成本费用发生时就要按班级造表分类汇总,以便会计人员将相关费用直接归集到各班级成本中,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可从学校一级财务教学班费用明细账取得,直接认定后,所有相关教学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归集中与计算。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其他教学辅助管理费用,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人员经费等。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费用项目从学校财务一级教学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教学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教学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按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教学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

(三)学生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学生管理过程任务主要完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军训、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体能达标测试、奖助贷工作、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各项活动组织等。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学生管理过程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军训费、技能竞赛、奖助贷金、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学生保险费、各项活动组织费等,在直接费用发生时通过直接认定方法归集,按100%比例计入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中。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从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管理经费、全校性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各项活动组织经费等。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分配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班所应分摊的学生管理间接费用=该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行政管理过程主要完成学校整体运行各项管理任务。其主要工作任务有,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可根据学校是否有基本建设项目来考虑按90%或100%比例分配摊入各班级学生培养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设项目发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间接费用的9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如果该校没有基本建设项目则按10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行政管理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务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科研服务过程主要对全校教职工科研、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其工作任务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课题及项目实施等。其所发生的费用中,根据其受益对象不同及学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员相关的科研经费按50%对学生进行分配,教师发生的科研费用有一小部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按学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进行分配。各非学历班因为没有受益,可以不参与分配。

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科研服务间接费用总数×应分摊比例)/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科研服务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

(六)就业推荐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就业推荐过程间接费用按100%计入学生人才培养成本。具体成本费用信息从学校一级财务就业推荐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成本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学生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就业推荐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就业推荐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

(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总成本计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在经历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活动后,完成社会相应岗位对人才要求。所有产品——毕业生走进社会,融入岗位工作,实现就业。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资料将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培养费用以教学班为中心归集,形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完全成本(总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职高专全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告完成。

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计量差异分析

(一)院校之间各种差异引起生均成本客观差异 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地域差异、物价水平差异、教师工资水平差异、不同教学模拟和教学方法差别、管理与监督程序差异都将影响生均成本计算结果,其培养效益也将随之受到影响。

(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合理性与准确性影响形成主观差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在于成本费用发生的分类与归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形成准确性差异高

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另一个难点是分配方法的确定。所有成本费用发生后,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哪个培养对象应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间接费用按什么比例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什么样的约当产量系数来参与分配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合理界定。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据,在高校成本计算理论相对滞后的影响下,在高校会计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成为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关键。政府做为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指导规范建立高校财务日常核算体系,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面、准确、有效核算,为校方、社会、学生及家长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培养成本数据,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解剖学 实验教学 能力 培养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有其独特性:其教学效果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实验教学及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明确学习目的,因材施教

(一)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不了解人体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位置,便无从学习病理学内容及器官疾病。在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医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掌握人体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为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准教材办出特色。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课程教材人体解剖学(第五版),因其内容繁多,实验教学中学生查阅较困难,由本室编制的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供学生在实验课上学习查阅,另附有一套人体解剖学作业,有各章节课实验标本简图,供学生每节课后填写结构,以加深记忆。实验教学模式以小班课20-30人分四组实习为宜。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尊重科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奉献的精神。

二、设计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式、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等方式,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兴趣,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的氛围。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挂图和实习指导进行观察学习,重要的骨性标志,让学生在活体上摸认并与临床应用联系,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加深记忆。在神经系统一章介绍内囊时;可先以质疑方式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内囊损伤会出现三偏综合症”,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它具有其他教具无法比拟的优点,能从不同方位,不同层面观察器官的形态结构,传播的教学信息逼真具体,通过多渠道,大流量的信息流,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

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接触尸体和标本,“百闻不如一见”是形态学课程学习的真实写照。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巩固,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为临床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强调在观察标本的同时要爱惜标本。这不仅是对医学教育作贡献的死者的尊重。向学生介绍尸体标本用药水处理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尸体标本不脏,只是有甲醛的气味,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害伯、不愿接触尸体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索人体的奥妙中去。

(二)实验课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为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践。视器的实验课,教师可事先准备完整的牛眼球,把学生分为6-8组不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眼球从不同的切面剖开,全方位观察眼球壁结构及内容物。对于一些较重要的结构,如臂丛的重要分支,教师可适当进行示教。

(三)学生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策略的意见和建议。随机选择我校2010级130名学生,在解剖学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采用精心设计的30项103条问卷项目,主要包括:(1)思想道德品质,(2)人文心理素质(3)课堂学习素质能力等3个方面.调查结果:(1)对人体解剖学在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重要81.5%,较重要18.1%,不重要0.3%。(2)学习人体解剖学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65.8%,无方法29.7%,无兴趣2.3%,怕味怕脏22%。(3)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态度:早来晚走96%,迟到早退3.8%旷课0.2%。(4)对实验室标本、模型、挂图的利用:充分利用75%,爱护24.2%,利用不好0.8%。(5)课前课后预习:经常67.4%,偶尔31.4%从不1.2%。(6)阅读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认真78%,马虎粗心21%,不读不看10%。(7)观察标本和动手能力:积极主动75%,而动手22.8%,不动手只看1.5%,不看不动手0.7%(8)学习解剖学采用的方法:列表法11.7%,绘图法13.3%,口诀法5.5%,综合法50.5%,无方法19%。(9)在课堂期间提出问题:主动33.9%,一般53.4%,不敢9.0%,无问题3.7%。(10)在课堂教学回答问题、讨论发言:积极主动19.4%,愿意发言29.5%,老师提问发言49.5%,从不发言1.6%。(11)参加第二课堂、听讲座:积极参加39.6%,愿意参加54.7%,不参加5.7%。(12)对课堂老师讲授内容:多讲解17.4%,多引导65.9%,少讲多辅导16.7%。

(四)教学测验通过作业和课前小测试,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判断学生接受信息的理论指标,增加教与学双向沟通。

(五)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每周将实验技术人员准备标本的情况逐一记录在册,促进实验标本,准备按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教师有测评表,期中或期末测评一次,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改工作。技术人员对每节课后实验标本损坏及丢失情况也有一个对教师的测评表,及实验室卫生状况、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教、技、学”三位一体相互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增强了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爱惜标本、爱护公物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爱护标本模型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延长了教学标本,模型的使用寿命。降低实验消耗,节约了教学经费。是解剖学实验教学管理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有秋.强化管理,改革创新,将解剖实验室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3):109-110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37-02

1 高职高专药学教育中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1 是培养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的途径

在对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要想培养出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那么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类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药学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

1.2 创新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专业人才和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的结合,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派专人到企业中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研,与企业领导就用工需求、生产技术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了解企业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的创新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能够满足高等药学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是正好相适应的,在保证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如果能够较好的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就能够更好的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也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促进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2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不同学科之间不断的渗透和交叉,并且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同时也已经真正的形成了具有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色的药学学科的群体和课程体系。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而在实际进行教学工作时,由于实践基地匮乏以及教材体制陈旧等因素的限制,教师进行教学时大多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无法达到市场以及行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的标准。因此,要想创新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药学专业的特色,并且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质量。

3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和行业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更需要会操作、懂技术,并且能在生产、制造、管理、品质以及服务等方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既能够做好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其在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体现。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好的衔接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经验,参考不同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因此,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其与市场和行业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3.2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首先,应建立统一约束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办法,通过制定《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完善的“双师双挂”的制度,企业领导应到学校担任药学专业的带头人,而学校的药学专业教师应在医院和制药企业中担任职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我校药学专业实施“校院企共育,分方向培养,三阶段递进”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加准确的突出校院企的合作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在医院药学、药物制剂二个专业方向形成分流,以职业岗位强化专业技能,三个阶段分别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顶岗工作能力培养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递进的。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成立相应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学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和第2学期为“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主要完成思想政治、计算机、英语、人际沟通、基础化学、医学基础知识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工作,期间主要在校内进行实训学习,使学生具备药学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入学后的第3、4学期为“核心能力”的培养阶段,按医院药学和药物制剂两个职业方向对学生分流,根据培养方向上的差异,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综合实训项目及实习内容,这样学生就具备了药品调剂、药品管理、临床用药咨询服务、药品生产等岗位的工作能力;之后是“顶岗工作能力”的培养阶段,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社会药店等内部进行社会实习,培养其具备较强的顶岗工作能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高职高专药学教育中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进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时,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采取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制度,学生应零距离的接受企业生产实践和临床的锻炼,采用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充分的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孔庆新.高职药学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2(2).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在我国,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成为社会化、技术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门新兴行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也已被列入国家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从市场的需求来看,建筑设备领域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社会需要大批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但在建筑设备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由于历史原因,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过窄过死,内容重复性较大,培养的学生灵活性不够,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举措。

一、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建筑设备工程行业人才的现状。随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改革,市场对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建筑设备从业人员已不能适应现行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模式。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简单层面,而要参与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等全过程中,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我国的建筑设备行业的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建筑设备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设备的安装检修、运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是应用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失调,甚至有许多非专业人员在管理现代高科技设备,导致先进的建筑设备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设备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是从设计、施工等单位转岗而来的,部分是因工作需要从其它相关行业转而从事建筑设备行业的,其大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

2.高职院校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在培养建筑设备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人才的比例失调,严重缺乏施工运行管理的一线技术人才,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欠缺,许多建筑设备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不能达到工程施工要求。同时,在当前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

高职高专属于技能培育型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强调职业教育的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

由于建筑设备行业人员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实用型人才的短缺,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调整专业建设思路,科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依照《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4)15号)及两部门联合制定的建筑设备专业领域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多数院校确定了按“建筑给排水与消防、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三个教学模块来开设课程,按“建筑设备安装施工”与“楼宇建筑设备维护管理”两个就业面向来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思路,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宽口径、淡系统、轻深度、重实用。

首先抓好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而开展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训。因此,知识结构要整体优化,要搞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要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和学的成本;教学计划应采用分段制,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内容要适应市场和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优化专业知识构成。建筑设备专业虽然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由于高职改革,所给的课时有限(一般为四十多学时),如果系统、完善地讲授所有的基础理论,很显然课时不够,也没有必要,如果讲的太少,则无法支撑实践,或者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因此,对于基础理论,根据所授专业知识的要求,应坚持面向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需要,力求精炼。

建筑设备专业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各种类型设备工程的组成与构造,以往的教学大多采用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并联系实际举例讲明的方法,虽然学生们大多也能听懂,但印象并不很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应多采用现场教学,同学们不仅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通过现场教学,不仅使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1)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加强自身培养,优化各专业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争取每个教学领域都有带头人。(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更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3)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协助并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养其教学科研能力。

3.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主体还在大学校门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应用型专业,我们应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和技术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经典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需求,将专业办出活力与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计应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共开设了33门课程,再加上课外的选修和各种讲座,力求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一些课程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整合,增设工程测量、热工测量课程,对于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增加运行与管理课程的内容与比例,加强供暖、通风、空调、制冷等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了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调整,将传统的理论教学课时数适当减少。另外,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Auto CAD等教学内容。

2.加大课程的整合与改革。精简学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重组、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都有涉及,把以前各课程中重复性的内容摘出来,经提炼充实加工后形成新的课程就可精简学时,从而达到减少专业课比重,加大基础课的目的。同时,改革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时,建立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教学课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划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四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结合“因材施教”观念,柔性化实践教学计划,满足学时个性化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增加分析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训练。在专业大型实验方面,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更新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接触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供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3.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理论课程和公共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以百分制记分;实验实训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口试等方式以等级制记分,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或者,亦可将理论考核成绩与相应的实验实训成绩采用百分比形式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公共课程和条件成熟的专业课程应当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引导,规范课程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教学效果的好坏评判课程体系改革的得失成败。

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又要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应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建议其比例为1∶1.2左右。

1.理论教学方面。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中应注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删除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以“够用”为原则决定保留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深度不一定很深,但专业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突出适应性、针对性。基础理论课应弱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严密性,不过分强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应注重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专业理论课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同时注意基础理论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注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各种实物教学及实例教学法,更好地贴近实际。对于建筑设备专业课的具体内容,教材上大多只是讲述了设计原理、计算公式、设备及配件的主要构造、特点、施工操作的基本要求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具体概念,学生平时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光学些理论的东西不免要有空中楼阁之感。因此,教师必须设法缩短教学与具体工程实际之间的距离。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尽力采用实物教学,二是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在讲述原理、方法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

2.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有多种途径:增加专业实践性教学占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大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采用“2+l”,“2.5+0.5”等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丰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内容,为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上手,在上专业课时将新知识贯穿到课本知识中去,并且通过参观,让他们了解新知识;完善各实习环节,认真组织实施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便利;强化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按教师思路完成学习任务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 庄中霞,裘汉琦,胡建平.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 李卫平,裴涛,王丽.高职建筑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6).

[3] 刘学军.浅谈高职建筑设备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 王海涛,程海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9,(2).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境电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09-03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来源于经济领域,2015年11月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由此,“供给侧”成为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热词之一,所谓供给侧主要指的是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而人才则作为劳动力首要代表,正是供给质量提高研究的因素之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响应政策供给高质量应用技能型人才、发掘时代赋予市场需求岗位的新动向,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研究的重点问题。

跨境电商正是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国际网络购物一体化逐步成熟的新型电子商务运营形式。随着“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如今市场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而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的培养绝大多数来源于高职高专院校。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剖析,分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岗位需求的情况给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改意见,从而对高职高专院校从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供给的角度完善人才教育结构调整,为我国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多采用对跨境电商企业和运营较好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实地调研,从而探究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及结合院校自身教学经验与软硬件条件等方法,确定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笔者对多家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统计分析,将存在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相关课程安排仿照培训课程设置,体系不清、目标不明。由于电子商务学科前沿性强、表现形式变化快,导致对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技能考核标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是在摸索阶段,虽然引入校企合作但难以完成真正的岗位对接。尤其在2014年以后,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崛起使得市场对该类人才需求激增,很多院校还在电子商务专业内贸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时候,社会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商教学机构(如淘宝大学、速卖通大学、1688国际商学院等)它担当了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重任。而如今,大多数院校看清了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就照办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

(二)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授跨境电商课程的一线教师虽然学历基本在硕士研究生以上,但大部分并没有电子商务相关的学习经历,多为计算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多为自学,不成体系。对于跨境电商课程来说,单一理论课程的讲授基本能够胜任,但是项目实操与课程之间衔接难为完善,甚至出现师不如生的情况。项目实践经验的欠缺是跨境电商教师的短板,因而,实操部分的教学经常是形式主义从而导致人才与岗位对接困难。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础难以胜任跨境电商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由于跨境电商人才不仅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知识,还需要英语基础与国际贸易基础。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就是一大硬伤,在跨境电商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应用型课程变成外语课的补充课,这样导致学生学得内容既浅又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基础能力才是学校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基于供给侧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改意见

由于跨境电商的知识涉及领域宽,知识内容更新快、技能考核实践性要求高,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本着扬长避短的思想,发挥院校长处的同时,联系企业参与来规避院校的不足。由此,本人认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整改意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自主创业过程融入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程

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一直是众多高职高专院校最为困惑的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没有合适的实施条件一直制约着跨境电商技能实操课程的实施。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能够将创业过程引入实操课程中去,让学生通过主流跨境电商平成创业项目的实践不仅可以完善课程内容,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在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平成账户注册、网络供应商选择、开设店铺、上传商品,通过商品详情描述、申报平台活动来推广店铺并获取订单。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则以辅助身份出现,学生在真实店铺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帮助分析问题的源头,并加以解决。这种真实创业项目的开展有一定难度,货源的寻找、网店的运营、商品的管理、客户的效果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配合学生,不仅仅是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而是跟学生同样身处创业过程中,调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监督控制成本投入,通过真实项目的真实演练让学生真正了解跨境电商的运作过程,在真正意义上与市场需求岗位对接。

(二)落实骨干教师企业挂职实践,打造“工匠精神”下的跨境电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跨境电商是2015年之后出现的新型电商形式,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它完全是新的专业领域,一切从零开始,如何让教师尽快接受跨境电商知R内容,最好的方式是将教师放置于企业工作一线,让其加入到企业真实工作中去,体会跨境电商真正的业务流程。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高学历、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但动手实践是一大软肋,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在校教师不如毕业两三年的学生,这种情形让我们非常尴尬,如何向社会供给高质量人才,首先要真正落实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的任务。对于南方大量高校已经探索出一条非常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挂职的实践道路,以一学期为时间起止点,保证每学期派一位教师去跨境电商企业密集区域从事相关工作,从求职到参与工作再到对工作内容深入了解并做出成绩,完全由老师自己完成。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变身为企业职工,从了解业务流程到熟练岗位工作内容再到整体把控整体运作流程,由此,增强教师的基本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深化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力度,将职业认证内容引入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学历证还要具备多种职业资格认证。2015年以来,跨境电商人才的紧俏,已出现很多跨境电商职业资格认证,如果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院校跨境电商理论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认证考试来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制定更加明确的专业考核标准。

对于实践操作部分课程,应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引入优质跨境电商项目,或将企业资深专业聘为兼职业师,以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走进校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跨境电商专业要继续延续“2.5+0.5”的学制安排,重视大三下学期的顶岗实习,通过筛选优质的校企合作企业,将学生输送完成顶岗实习学期任务,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合作企业工作,这样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

这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法,发挥了合作双方的优势双重优势――高职高专院校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跨境电商企业擅长实操技能人才培养,两者结合达到双赢局面,最终受益最大还是学生。在真实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淘宝大学对于电子商漳诿撤较虻男F蠛献靼咐,帮助学生快速的适应市场需求,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态。

例如目前比较火热的阿里集团的速卖通大学的办学思想,就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完成理论部分教学是。考核标准是通过速卖通的官方证书考试,并颁发结业证书。其次,强化实操技能。速卖通大学鼓励学生在其平台上完成创业,结合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供应商资源,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优秀学员甚至通过短期培训走入创业之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