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68-01

实验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法,但有些学生实验能力较差,总是把注意力放到实验现象上,“小电灯亮了”便兴高采烈;“水迟迟不沸腾”便垂头丧气,这种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实验教学也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培养兴趣,积极探究

采用各种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自我体验。

1.用实验激发兴趣。例如,在讲解“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用手托住,先让学生猜一猜:“水会不会流出来?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松开手让学生观察,结果意想不到的现象让学生惊叹,激发了学生对大气压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深思,使学生由“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进而在引导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的数值实验时,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2.用实验培养兴趣。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时,教师可选择这样的探究实验:先将一块木块和一只牙膏皮(卷成团),同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牙膏皮下沉,木块上浮呢?”有学生回答:“因为牙膏皮比木块重力大,所以牙膏皮下沉。”接着教师再利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木块和牙膏皮,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仍然下沉,木块仍然上浮。教师再追问:“两个物体重力相同,为什么是牙膏皮仍然下沉,木块仍然上浮呢?”部分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但有的学生会想到金属的密度比木块密度大,回答说:“牙膏皮密度大,所以下沉。”对此回答,教师可以不加肯定或否定。教师再继续取两块质量相同的牙膏皮,一块折成船形,一块卷成团,把它们同时放在水上,又见一浮一沉,教师再问:“相同材料,相同质量的牙膏皮,为什么形状不同会造成沉浮不同呢?” 这一追问,学生又会感到困惑不解。这样趣中设疑,疑中有趣,趣疑中有启发,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中钻进去而培养了持久兴趣。

3.用实验发展兴趣。例如,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等自制实验器材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实验装置针孔照相机;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用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兴趣起源于好奇心,增强于亲身实验中的成功感,学生自己的一吹一吸,一拉一松,既满足了他们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验兴趣。

二、培养能力,训练观察

观察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观察的目标性、敏锐性和理解性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1.重视观察的目标性。观察的目标性是指能够对结构复杂的观察对象进行多角度、有主次、能持续的观察,能够对观察对象的局部和整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有清楚的了解。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就要引导学生对要观察的对象进行有主次的观察,对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水中发出的声音以及水的温度情况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抓住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总结得出液体沸腾时的规律。

2.训练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能够捕捉到那些刺激性比较弱、比较隐蔽、呈现时间较短的现象。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探究中,一些学生只能观察到发生电磁感应时电流表的指针动了,而另一些学生能够注意到导体运动方向不同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还有极少数学生甚至能够观察到导体运动幅度不同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幅度也不同。这就是学生观察敏锐性的不同。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我们一般都要考虑实验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这样对突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利的。在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实验装置、“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

3.提高观察的理解性。观察的理解性是指在观察活动中,要有思维活动积极参与,使观察到的现象与已知的相关知识不断发生联系,然后通过比较和分类,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观察不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就很容易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那就算不上在观察。例如在冰的熔化实验中,有学生观察到试管中的冰不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如果观察就此到止,没有思考参与,那这种现象在脑海中就会“昙花一现”。不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好处呢?其实经过思考,学生就能深刻理解这样做可以使冰熔化速度不致于太快,便与观察冰熔化时的状态。

三、培养方法,启迪思维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实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不少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比较物体未发声时与发声时的区别;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的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运用了转化的方法,因为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借助音叉触及面颊时的感觉,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动手能力;提问能力;实验能力;实验环境

新课标物理课程标准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新课标着重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此,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自己的以下观点。

1 老师应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切实验的探究都是由问题引发的。面对当下的课程改革,物理老师要尤其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验操作过程里。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物理实验开始时,教师要不断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来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科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自然形成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习惯。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课程,对课本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科学概念充满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良好的引导。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研究大气压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里熟视无睹的挂衣钩提出研究挂衣钩如何贴在墙上的原理,这就自然的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还能通过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的机械运动时,教师一般都会利用自行车这一实例,虽然学生都见过自行车,但是单凭对自行车的记忆来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敦实的。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自行车实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老师在解答问题的同时科学原理也随之明了了。

3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好比小孩学走路,不可能一开始就撒手不管,而是要通过演示、扶持、在孩子具备了行走能力之后再放任自由。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是一个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3.1 演示:学生天生具有观察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实验时,教师的演示必不可少。例如最简单的质量测量,这是物理试验中常见而且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在学生没有疑问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3.2 指导:在学生初步开始实验的时候,老师不能放手不管,因为实验室是一个干净却又隐藏着危险的地方,各种化学试剂的性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不可能发生改变并引发危险。这就要求老师在这个过程里做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耐心的讲解试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后再慢慢放手。

3.3 放手:在你确保实验安全可靠之后,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了。因为学生的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教师的过分参与只会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条件成熟之后放手,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

4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实验能力顾名思义必须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要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良好的实验环境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和物理老师共同努力。

4.1 课堂实验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容易激活,实验能力也更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实验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实验方法。

4.2 课程实验过程中实施激励性评价: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和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缺乏信心,不敢下手,或者态度不严谨,这些都是要排除的消极现象。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激励为突破口,用肯定的语气让学生相信自己,并指导他们参与实验。只有虔诚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做好每一次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而要进行探究学习,就必然离不开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验中,通过对一些感性材料的接触和研究,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理性思考。物理的探究源于生活,又用其研究的成果来指导生活。物理问题的探究经历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总结交流实验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探究过程中加强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规范实验教学,培养操作能力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吻合;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探究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应该要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在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声现象、量筒、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乐器、天平、量筒、橡皮筋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很高,效果一定更好。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束缚太紧,又不能太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

2重视实验选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重视的是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实验需要的工具,器材都备好,学生到了实验室后,要用到的器材都准备好了,一样不多,一样不少。学生只需测量一下,然后把实验数据带走,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做完了,这样的实验就是把学生看成机器,死板而没有意义。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就是先把原理讲清楚,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器材自己到器材室去选,器材室没有的自己想办法。当然,在实验室选器材的时候,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问学生每一样器材的用处,他们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案,这样学生就必须搞清楚实验原理才可以下手,才把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意境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讲到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把鸡蛋放在清水中,它是下沉的,当把盐加入,并增多的过程中,鸡蛋会怎么样?可以先让学生想,学生可能会想鸡蛋还是在水底,而当实验事实给出与设想的不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随地取材,进行物理演示实验,让物理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让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3借助课件工具,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而磁场是看不见的,但是它确实存在,做实验时只能看到磁场产生的现象,不可能看到磁场是什么样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电子实验室和课件动画,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抽象的磁场,学生看到生动的画面是不易忘记的,帮助学生理解磁场。还有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没有实验器材时,多媒体也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如: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课件动画,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情景,可以节约材料,更环保。教师也可以用使物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通过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中物理课上,如果教师一天就是讲一些死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动力。物理是以实验为主学科,只能通过实验才能反映出物理的奥妙,让学生也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设计,让学生成为主体,就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在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讲完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一杆秤。这个过程会让学生思考怎样做,选材,工具要用哪些,学生做完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对物理兴趣大增,学生的做法一定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秤都有自己的特点,还有创新的做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并对学生的成果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原理,并让他们了解生活中秤是怎样称量物重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放手学生实验,培养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探究 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导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作为一种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个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实验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均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多数物理教师已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认识,但也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目的认识不足,只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没有真正起到科学探究的作用,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种种与能力培养的行为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这都需要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我们要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从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材特点;而是切从课堂教学注重实验探究及学生个体发展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更要领悟课标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使学生步入物理科学的新殿堂。

1、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急待转变

教师讲授时往往是“满堂灌”,学生是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又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物理科学的真谛。

2、从以“师”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

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在堂课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去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出“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出“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像原来的传统教学那样,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承担演示的任务,“唱了主角”,而学生则在课堂下成了“观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验探究能力。

3、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方法和策略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摸索和分析,找出一套最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具体如下:

(1)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 注重实验探究氛围的营造

实验探究氛围的营造主要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人类认识物理世界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学生应在物理环境下经历大致的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创设物理情景是营造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形成物理环境就是营造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物理学观念和规律理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同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成立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每个实验班分成5个物理实验学习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个人的爱好、兴趣、应试的成绩、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来合理地安排兴趣小组人员的组合,确保融洽、交流、合作。

2.兴趣小组设有1个组长,全面负责该小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校外开展兴趣课外活动、上交实验小制作、课内纪律等。

3.实验班上物理课,如果有探究性实验时,座位安排上适当调整为,是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课室两侧各2组、课室后1组,课室中间为通道,便于指导他们进行实验。

4.教师根据课本演示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上这些课2周前,提前布置各物理兴趣小组做好准备,学生为自己上课提供器材。

5.学校专门设立1个物理小制作及展览室,为学生提供制作物理实验器材和展示自己成果的场地。

(3) 重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好教材,科学方法对学生科学认识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培养。例如类比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教学始终,教学中常将电磁学的内容与力学内容类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静电力与重力类比,电势能与重力能类比;介绍了卢比福在实验基础上,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类比方法有强大的探索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功能。通过类比,学生可以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能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有效迁移。当然,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同步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已经占据了根深蒂固的地位,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到新型的教学模式相当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到物理实验之中亲自动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有效的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且教育学生将实验运用与生活中紧密结合,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提高兴趣的方式.

二、在实验中转变

1.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科学探究性转变

从前,基于传统教学观,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处都是,但是,拥有创造性思维同创新精神的学生真的是屈指可数.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不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单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需要很多的实践机会和自己对于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框架的一种领悟,那么,初中物理动手实验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验的不同方面来开发自己的思维,研究实验的目的和精髓,得出是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充分条件.例如,在苏教版关于总电阻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根据欧姆定律设计电路,并且测量各个电阻的数值,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最后通过自身测试和计算得出R串=R1+R2的规律.最后,教师通过和串联电路进行比较也得出同样的欧姆定律的结论.那么,对于学生最后发现结果和得出结论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设计电路的实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促进教师单纯演示性实验向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转变

初中学生的年龄具有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就是对于可以直观接触到,观察到和动手操作性强的事物具有很新鲜接受的特点.教师应该把演示性实验发展成为学生的自己探索性实验,达到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实验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更提供了广阔的大脑思考活动的空间,通过对于学生的分组合作类型的实验,也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于实验的需求和探索的欲望.

探究式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模式.其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在操作物理实验之中所获得的感官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且激发学生对于探索性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理性分析的逻辑思维.从实验内容的选取,到实验解决的过程和结论的得出,对于实验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时良好的运用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通过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并且观察实验的现象,运用的数据,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的解决,都提高了学生探究式实验的技巧.同时,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所结合,既培养了实验的灵活多样,又提高了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

3.以传统实验为基础改革学生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很突出,操作的步骤较为复杂.遇见这类问题时,教师应先给予学生实验的不足的可能性,给学生提供心理准备,再着手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提高来优化实验的效果.给出最佳设计实验步骤的方案.对于学生不只依靠书本教材的指导,勇于批判,独异于人的创新精神应给与适当的鼓励.

例如,对于测试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首先完成测试固体石头和液态盐水的密度测试,紧接着让学生进行牛奶密度的测量.在实验一开始学生一定继续运用测量石头和盐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发现牛奶和盐水的密度有所出入,同时,在量筒中牛奶的残余,导致不能全部进行密度的测量,那么牛奶的体积就会有所偏差,实验的结果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学生进而思考,为了实验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操作,在实验完毕后,学生各自探讨并给出自己的操作步骤,指出了实验存在的误差之处;同时也找出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即是先通过天平测出牛奶的总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然后继续测量出量筒中残余牛奶的质量,通过对于数据的精确记录和计算,有效的降低了在实验中的误差.

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

初中物理实验并不单单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应当开展社会实践性调查.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进行社会的调查,比如,关系到废水污水的利用和回收,尾气的排放问题,如何设计环保节水型实验进行走访.同时,学生对于实践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调查时,对于学生的要求要适当降低,关于调查结果,也应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做出相对合适的调查问卷或者报告.将物理活动与教学课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动手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正坤.中小学教改实验指导[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2]钟启泉等编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