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第1篇

有专家表示,每日查看手机超过三小时,已属患上“无手机恐惧症”的高危一族,长此以往,将改变人际沟通模式。

有别于上一代单一社群的相处模式,香港年轻人较习惯在网上同时与多个社流。专家指出,香港社工对手机成瘾者的辅导经验不足,家庭及学校应加强教育青少年,将减少用手机列为社交礼仪之一,朋友或家人之间应互相提醒,例如见面时约法三章,没收手机禁止“低头”。至于年轻人,应发掘更多兴趣如乐队、舞蹈或体育等群体活动,建立更多现实的人际交流,减少在虚拟世界花费的时间。

由于智能手机功能多样,电话商宣传无孔不入,令香港中老年人也纷纷“低头”,在香港研究协会的调查中,每小时查看电话20次的人,50岁以上人士占35%,与年轻阶层约40%的比率不相上下。

“低头族”影响自身社交能力也许只是小事,但影响人身安全就严重了。今年2月香港渣打马拉松举行期间,不少人的Facebook都被“洗版”,跑手都纷纷上载马拉松过程的自拍照,犹如全程直击。不过,有不少跑手因忙于自拍而与他人碰撞,导致其他跑手跌倒、受伤。

有专家表示,其实“低头族”在短短三年间已经发展成全球问题。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统计,2012年美国便有多达1300人因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导致意外送急症室;如果你开车,做“低头族”的潜在风险更可怕。英国运输研究实验室研究发现,酒后驾驶的司机,反应速度比正常慢12%,吸毒后的司机反应会慢21%,但是若司机一边驾车一边发短信的话,反应速度更会慢35%。

从今年开始,世界各地开始对“低头族”展开限制行动。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已有高档餐厅实施“禁拍令”,禁止食客拍摄食物;纽约一间米其林餐厅,老板明言,若看见食客拍照,会立即收回食物;在台北,更有一间餐厅贴出公告,建议“低头族”不要在店内用餐——若要拍照,干脆叫外卖好了。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第2篇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琛瓯洗尘

沏茶是家庭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第3篇

上街购物,与卖家砍价半天,终于将目标购入囊中,结果“小姑娘,你好厉害!这次生意我没得赚的!”我心里反问:我有那么小吗?

家中电话响起,传来“阿姨!XXX在吗”,心里再次问自己:都被人叫阿姨了。原来称呼对我这么重要。

称呼是一种文化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而称呼则是最能代表礼仪的一门学问,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年代都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皇帝的叫法就有主上、主公等,秦朝的宰相演变到清朝就是大学士、军机大臣……称呼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特点。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还记得小时候大街小巷都在放的这盘磁带吗?伴着孩子的歌唱声,一个个称呼被灌进耳朵“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曾有外国友人说中国的亲戚关系太多,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很茫然,只是没有想到,困扰外国友人的问题今天也困扰了我们。春节前,网上流传的“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颇受年轻人的追捧。这也难怪,当年父辈们家中哪个不是几个孩子,如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曾经的叔叔、姨姨、舅舅的称呼越来越少,难怪有人担忧地说,多年后,孩子面对这些亲属称呼将会茫然,不知所谓何意。

在古籍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初年,有一性格开朗的江南名医庄伯和,他的朋友也是当地的名士李庸派家僮送给他一封书信。家僮呈递书信时,不慎叫出了这位名医的名字。对这种失礼行为,当时的文人一向都看得很重,庄先生也是非常不满。但他并没有当面加以指斥,而是采取了一种巧妙方法予以惩处。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对这位家僮说:“你们老爷要借我的药磨用一下,叫你把它背回去。”并随手书写一份回函,要他转交。家僮背着沉甸甸的药磨,气喘吁吁地回到家里。主人先是一怔,待看过了便函:“来人当面直呼姓名,实为无理,罚他驮运药磨两遭”,这才明白,遂立即命令家僮再把药磨背回去。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但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既复杂又矛盾,包括称谓在内的社交礼仪就是要更多尊重和更多喜爱,这需要双方有默契,才能叫得舒服,应得开心。

称呼是一门学问

称呼里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长辈的尊敬、人与人的亲疏关系、身份地位、财富情况等都能从这小小的称呼里体现出来。

在《红楼梦》中,冷子兴与贾雨村有过一段对话:“……上一辈的(名字)却也是从弟兄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若“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这女学生”即林黛玉。因为她要避母亲贾敏的名讳,所以,每逢遇到“敏”字,便念作语音相近的“密”,而书写时则故意缺一两笔。这类规矩,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对于长者、尊者不直接称名,大体上还是坚持的,只是,做法上有所变换。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的称呼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平等。在一个文明而优雅的社会,称呼文化是不能忽视的。“称谓”是反映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越能掌握这门学问,对促进人际和谐越有帮助。

称呼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文明、精神风貌、社会特点的直接体现。所以了解称呼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了解这个社会。正常的称呼应建立在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一个称呼可以把人的距离拉近,也可以把距离拉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声称呼,在温馨中透着无尽的奥妙。

称呼是文明的标志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礼多不怪”、“以大为尊”,被父母带出去时,总不忘嘱咐一句“待会见了人,别忘记叫叔叔阿姨”。就在这一句叔叔阿姨声中,我们传承了称呼礼仪文化,也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

还记得当初从事出版行业后,第一次被人叫做老师的情景;更记得来北京后,时常听到“您”这个称呼的感动。曾经的文明称呼,在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年轻人对老人的无礼,孩子对家长的直呼其名、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社会在进步,只是在进步的路程上我们丢掉了一些本该保存、本该发扬光大的美德。

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称呼是打开文化暗锁的钥匙,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称呼语最能反映社会历史变革,承载传统的文化信息。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着装;色彩;礼仪

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它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服装被视为人的“第二肌肤”,既发挥多重实用,又可以美化人体,扬长避短,展示个性,,得体的着装能反映出每个人社会分工、地位、身份差异等社会,是人际交往的名片。

一. 着装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合体。衣着应与自身形象相和谐。穿着要和身材、体形相协调,着装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精心搭配,扬长避短,在整体上尽可能做到完美、和谐,展现着装的整体之美。选择服装首先应该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体形、肤色、性格和谐统一。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选择服装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简单而面料质地则应讲究些才与身份年龄相吻合。身材矮胖、颈粗圆脸形者,宜穿深色低“V”字型领,大“U”型领套装,浅色高领服装则不适合。而身材瘦长、颈细长、长脸形者宜穿浅色、高领或圆形领服装。方脸形者则宜穿小圆领或双翻领服装。身材匀称,形体条件好,肤色也好的人,着装范围则较广,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二是要合适。着装应与职业、场合、交往目的对象相协调,工作时间着装应遵循端庄、整洁、稳重、美观、和谐的原则,能给人以愉悦感和庄重感,如西服、中山服、旗袍、套装、套裙或民族服装等。正式社交场合,着装宜庄重大方,不宜过于浮华。参加晚会或喜庆场合,服装则可明亮、艳丽些。节假日休闲时间着装应随意、轻便些,西装革履则显得拘谨而不适宜。家庭生活中,着休闲装、便装更益于与家人之间沟通感情,营造轻松、愉悦、温馨的氛围。总之,着装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体现“和谐美”,上下装呼应和谐。同时,着装要文明大方,符合本国的道德传统和常规做法。三是要合意。根据自己的爱好、情趣、个性和审美观,按照着装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合意的服装,创造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即在不违反礼仪规范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可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穿出自己的风格和魅力。

二.服装的色彩搭配

服装的色彩是着装成功的重要因素。服装配色以“整体协调”为基本准则,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同类色组合。以某种颜色为中心,全部搭配这一色系,以其色彩的深浅变化即不同的明度进行组合。如白色与白色,黑色与黑色,浅蓝与深蓝等。西服套装、套裙就是典型的同色系组合,这种组合能够产生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二是相近色组合。利用色环上相近的色彩进行搭配,如黄色与绿色、绿色与蓝色、蓝色与紫色等。这种配色方法既丰富多彩,有柔和协调,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之间的深浅、明暗要有差别,否则会杂乱而刺眼。

三是对比配色。用两种特性相反的色彩进行搭配,如用柔和的青绿色配红色,用鲜艳的黄色配紫色,用黑色配白色。这种色彩搭配方法,醒目清晰,能够表现明显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得当,会有相映生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丽效果。年轻人着上深下浅的服装,显得活泼、飘逸、富有青春气息。中老年人采用上浅下深的搭配,给人以稳重、沉着的静感。

全身着装颜色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颜色太多则显得乱而无序,不协调。另外,着装配色要与个人的肤色、年龄、体形相协调。皮肤发黄的人,不宜选用半黄色、土黄色、灰色的服装,否则会显得精神不振。脸色苍白不宜着绿色服装,否则会使脸色更显病态。而肤色红润、粉白,穿绿色服装效果会很好。白色衣服任何肤色效果都不错,因为白色的反光会使人显得神采奕奕

三.正式场合着装应注意的问题

男士着装不求华丽、鲜艳,衣着的色彩以和谐为宜,应遵循不超过三种颜色的原则。穿着西装时应注意的礼仪规范是:讲究规格―男士西装有两件套和三件套之分,穿着时必须整洁、笔挺。应穿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色衬衣,系好领带,带领夹,穿深色皮鞋。三件套西装,不可脱下外衣。按照国际惯例,西装里面不加毛背心或毛衣,在我国只能加一件“V”字形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的线条美;穿好衬衣―衬衣的领子要挺阔,不可有污垢、油渍。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里,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示穿出层次,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系好领带―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最标准,西装穿着系纽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二粒和第三粒纽扣间为宜,西装敞开穿着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纽扣间为好。

女士内衣不能外露,更不能外穿,如:穿裙子和裤子时,不能明显地透出内裤的轮廓,袜子的颜色原则上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腿较粗的人适合穿深色的袜子,腿脚细的人适合穿浅色的袜子。一般不要选择鲜艳、带有网络或有明显花纹的丝袜。穿丝袜时,袜子扣不能露在裙子外面。穿一双明显跳纱破损的丝袜是不雅和失礼的;要根据穿着的舒适、方便、协调而又不失优雅的原则选择不同款式的鞋子。一般个矮者可选择跟高一点的鞋子,个高者可选择跟低一些的鞋子,年纪稍大的女性,选择的鞋跟不可过高;年轻女性的短裙可短至膝盖上3-6厘米,但不能短至大腿根部到膝盖处的二分之一长。中老年女性的短裙一定要长至膝盖下3厘米左右处。

总之,得体的服装可以展现自己的风度和魅力,体现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成就我们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荣健.社交礼仪.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金正昆.服装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尹菲,武瑞营. 形体礼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晶.现代国际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年轻人的社交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生活主义;城市意义

创意文化产业搭载互联网生成众多业态。如今在“双创”驱使下,微小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以移动手机应用为甚。另一瞩目的现象是众多微小文创企业崭露头角,逐渐出现在大小城市的创意活动,当这种“手机移动应用+创意活动分享”的商业模式框定城市范围内时,就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当这嵌入都市人的生活时,该如何定义其塑造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这样的“物”对于所生活城市的意义呢?

“发现周末”是由一支年轻互联网创业团队打造的手机移动应用App,定义为“优质青年生活方式”。考虑到“发现周末”所推荐活动均框定在文创活动范围内,而其它案例的活动推荐较为庞杂,故此研究以“发现周末”App为观察对象展开。

一、互联网精神与文创融合

互联网精神在于“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使用互联网平台打开微小文创企业营销渠道是突破性创新。“发现周末”App中,已聚集百余家微小文创企业,通过平台的精当选择和创意处理,将文创小店的创意活动展示出来。顾客角度的创意体验,则是文创小店依托平台推广的时机。现代人逐渐倾向于网络的隐匿性,作为虚拟网络平台,“发现周末”提供的也是这样的隐匿性,个人兴趣化的浏览和活动选择,再直接通过网络预订,最后在约定时间前往。用户的个人兴趣被尊重,追求创意体验的需求被满足,而这又在“熟人社会”和“首属圈层”关系外营造出新的空间,即共同的“课余爱好”。

“发现周末”平台又派生出社交空间,类似于大学的社团,将成人社会按照个人兴趣重新整合,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真实社交和分享的空间。在这个层面上,“发现周末”的意义等同于被讨论很多的“咖啡馆”、“酒吧”,在某种程度上如哈贝马斯所论的“公共空间”。按照兴趣组合而成的圈子,减少了社交的盲目感,创造出更多有效地交流机会。

二、新生活主义消费“体验”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现代人已进入到“体验的时代”。为庆祝生日时,去蛋糕店买现成的蛋糕不足以使人满足,而更希望通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体验过程的快乐。创意文化产业多为体验性经济,在人们消费体验中赚取利润。从“发现周末”中精选的活动看出,很多产品都已从单纯销售转为销售“体验的过程”,而这种消费与购买同步进行的过程,在现代人看来,去参与到制作冰淇淋、蛋糕的个人体验已超过购买的乐趣。

后现代提倡一种新的生活主义,即为生活,而且是为更好地生活。这种“一切围绕生活,一切以生活为中心”彰显着年轻一代都市人的价值观。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已不再被年轻人所接纳,如何用赚得的钱“去消费”“去享受”是目前年轻人所崇尚的理念,“发现周末”彰显着新的生活主义,文创活动的精当选择都在凸显“品质、创意与精英化”,正迎合着年轻人的生活主义取向,为都市年轻人的精神放纵找到一个落脚点。

新生活主义的另一种解释在于坚持自我的判断,用社会和生活教会的方式去做自我的选择,当代中国的都市年轻一代已学会尊重与接纳多元。在一度迷惘的一代,在诟病现代中国人失去了文化、失去信仰的时候,是否想过,一种新的充满创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孤芳自赏的新文化,已经悄然蔓延开来。

三、城市意义与空间重塑

城市是可沟通的网络。城市生活的丰富性提供多元沟通的机会,人类的城市空间也因此拓展。“发现周末”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开辟出都市交往空间的新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彼此脱离开“首属圈层”,进入一群带来刺激体验的“熟悉的陌生人”中,为完成共同爱好共同目标而组成圈子。城市创造了这种机会,使发达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们聚集到这个微小空间中,正是在城市网络中活跃的千千万万个“微圈”,推动了城市向着更广阔的可沟通世界推进。

城市人是孤独与冷漠的。芝加哥学派学者帕克曾说,大城市打破了乡村的亲密关系,城市的本质是冷漠的,城市人理性地迎合城市的规范和礼仪,而人天生带有的叛逆性在蠢蠢欲动,每个人都在寻求释放压力的出口,而通过培养兴趣的方式得到释放是最佳效果。当都市人暂时从钢筋水泥的办公楼解脱后,尝试着去参与“文创活动的体验”使精神与身体得到双重放松。作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孤独客,似乎在有共鸣的圈子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属。

“发现周末”App只是个例,现阶段只活跃于北京、上海两座中国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是否具有在整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普遍性仍有待考察。并且定位为“优质青年”,其用户群也只代表了都市中较少的一部分。“新生活主义”是否代表城市白领、中产阶层普遍的生活态度仍不可一概而论。但至少可以看到,“发现周末”App暗指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创趋势,一种城市中的生活想象。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默:《体验经济》,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