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艺术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文化;交互艺术;视觉延伸
前言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以山川水土等资源作为调节,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作为文化中坚实的一部分,区域文化广泛应用于艺术品的包装设计封。交互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用计算机、电子传感装置等设备承载艺术行为和思想,以互动的形式展现出交互艺术所要达到的不同效果的美甚至是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思考。艺术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这些区域文化通常能够赋予交互艺术以独特的吸引力,让数字化的交互艺术融入人情味道,让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富有高度区别性的地方特色且更具亲和力的艺术表现力。
一、交互艺术
(一)概念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正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准确而高效的便捷服务,交互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别,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家创作观众欣赏的么模式,交互艺术通常会让观众参与进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让观众和装置、自己互动达到艺术创作所预期的一个整体效果。交互艺术的灵感来自于行为艺术,技术支持则是现代科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传输设备、显示设备等等,交互艺术按照设计的思维和理念灵活选择应用装置,让交互艺术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同时交互艺术的互动性往往可以吸引年龄层次更广泛的人群关注到艺术的形式,进而了解交互艺术索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
(二)交互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交互艺术的创作出发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表达一定情感和传承一定文化的目的往往是艺术家均想要通过交互艺术作品而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创作理念往往是创作艺术作品的出发点以及贯穿始终的重心思想,往往能够代表一位艺术家或者一个艺术创作团队的终身追求。以作品《风》为例,观众所看到的的是不同的金属制品,但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是这些艺术制品所带来的声音美的体验,该团队的创作理念是对于美好声音的追求和表达,而风这一种声音用金属的介质往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该团队运用多种代指声音的美好图案作为金属器材所运用的元素,让整个观众单看作品未闻其声就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作品的创作方向。
二、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分析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经过历时长河的千年滋养,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文化形态,这种异质性往往带有明显的地理位置痕迹的差异化文化就是区域文化。不同区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没有固定的概念外延,我国主要的较大区域文化外延有江淮文化、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岭南文化、满洲文化等等,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往往有着明显的传统文化倾向性,以楚文化为例,楚文化的分布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以及降息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而安徽和湖南湖北则是楚文化的重心区域,该区域从上古时期就有了三苗文化的区域文化基础,随着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迁徙及的难移,令其形成特有的中原文化和蛮夷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且文化风格偏向浪漫神奇。
(二)区域文化的特点及艺术应用
区域文化从共性上来看,有着三个共通的特点,首先是同源性,所有的文化都有着共通的源源:中原文化,不同的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其次是原创性,正是文化的原创性才有了区域文化百花齐放的差异性特征;最后是包容性;包容性让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同时吸取文化的变迁特征,逐渐形成现代人们所熟悉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区域文化广泛应用于艺术当中,以绘画为例,我国有大量画家绘制了以区域文化特点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展现了我国独特的地域人文风貌;歌曲往往也是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之一,湖北的龙船调是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经过宋祖英、等民歌艺术大师们的演绎,龙船调走出湖北,在神洲大陆上广为流传。
(三)区域文化的应用意义
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日趋便捷,区域文化的异质性正在逐渐消失,首当其冲是地方民俗文化,例如剪纸、画门神、画年画等,由于社会文化的日趋西化以及印刷制品技艺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对自身所处区域的民俗文化了解不深,更遑论传承和发展,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家往往无法找到艺术的继承人。发展区域文化正是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吸取和保留区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保存历史的印记。以陕西“老腔”艺术为例,在陕南地区,掌握老腔艺术技巧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忙于生计,传承的困难很大,歌手谭维维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中运用到了“老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区域文化的美及传承困境。
三、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视觉延伸
(一)区域文化元素
在交互艺术的视觉设计当中,主要应用的区域文化的元素有两大类,首先是文化符号,包括剪纸、皮影、建筑、服饰、传统纹样、雕塑、图腾等等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符号,例如皮影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性的艺术形式,如山东、湖南等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皮影戏,皮影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形式,很多艺术工作者都将目光聚焦此上,作品《中国皮影戏》用flash网络交互的形式展现皮影特色,传承中华文化。其次是民俗元素的应用,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切面,有着历史、地域、文化的诸多承载,通过交互艺术形式,将民俗用一种交互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看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及特定情况下的民俗形态,从而体会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区域文化情怀
民族文化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怀,不同的区域文化情怀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龙舟文化的视觉演绎就是在寄托一种中南地区的民俗乡愁和对为国投江的屈原的追思;敦煌壁画的在线交互演绎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来保护传承另一种艺术,有着对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艺术的敬重之情;而多数情况下,区域文化的情怀都是积极而欢快的,以至于呈现在交互艺术作品当中后,给观众的视觉体验也是积极而欢快的,例如交互作品《稻田》中展现的是投射出来的大片莲叶,随着观众的步伐,锦鲤也时来嬉戏,不免让人想起乐府中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富有江南地区的文化趣味。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交互艺术史手机交互艺术,各类商业手机应用在推出地方特色产品时往往会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交互艺术视觉设计,吸引同地区人的情感共鸣及未踏足该区域受众的好奇情绪。
(三)发展
交互艺术应用区域文化后,其视觉延伸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的,从交互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看,区域文化能够为交互艺术提供更为纵深和宽广的艺术视觉范围,为交互艺术提供更多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元素及灵感;从交互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来看,区域文化应用于交互艺术后,能够为观众的视觉带来更加富有冲击力的体验,让艺术作品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互艺术的独特实现方式也让一千个受众心中有着数千个区域文化的视觉留存。不可否认,区域文化对于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展也有着推动和引导的作用,但同时笔者认为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和区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两个范畴,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能够为区域文化带来更多的影响力,并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艺术家以同种或他种的艺术形式对区域文化进行传播和保护,引导观众关注区域文化,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广博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交互艺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技术来表达,是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形式,交互艺术在发展初期注重未来感,但随着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崛起,更多的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投在了传统文化的领域,而区域文化则是挖掘灵感与创意的沃土。笔者认为,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视觉延伸关键是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文化承载情感的表达,为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交互艺术的独特视觉延伸,分析交互艺术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以期为后来的交互艺术作品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伟,陈扣洋.高职艺术设计与区域内民间美术“汲取与反哺”交互作用研究――以盐城及周边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09)
[2]耿涵.观看延伸――艺术的视觉化实践略论[J].创意设计源,2015,(0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本土化 视觉文化 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强调将本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导入基础美术课程,建构文化研究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后现论为依据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后现论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的启示,深入寻求视觉艺术教育与当地人文活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等的契合点,在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本土化视觉艺术综合课程的开发。从发展本土美术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何以后现论为基础,理解本土文化环境,不仅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己”的问题。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7]张波.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9(4).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注释:
【关键词】大众流行文化;当代视觉艺术;全球性;信息
何为大众流行文化?可否解释为:是以社会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以大众消费作为流行基础,以商业运行来制造流行事物,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着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过传媒语言将个别的思路转换为普遍的层面上来,它把流行当作是一种意义,使流行的过程成为其本质。
它充分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流行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中大众流行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技术化、媒体化、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化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风暴,大众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表征。大众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席卷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观。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
那何为当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人类精英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的自然结合所产生并为历史所传承的视觉呈现形式,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众性、综合性、互动性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特点。
当代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本质上是以视觉目的为创作重点的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版画和电影。而牵涉到三维立体空间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则称为造型艺术。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会包含视觉艺术的成份,因此在定义上并不是非常严格。
现如今的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其丰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年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三维动画呈现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大,视觉符号在不知不觉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传递到我们的面前,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可以接触到艺术的平台的出现,让曾经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艺术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触,才能走进艺术。而如今,标志、广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艺术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商业化。手边的绝大部省商品或者图片都经过了艺术的雕琢。
大众流行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大众流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构建,进而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
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架上绘画、影视作品、街头广告或者时尚海报等东西,都是大众流行文化展示的平台。它们以一种最为快捷、直观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边缘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众流行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大众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
再有,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地多元化、直观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会出现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消解成为潮流。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笼罩下,经典艺术受流行文化影响,与高科技、时代风尚结合衍生出众多的变种,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加剧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视觉艺术以个性为特点,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陆离地姿态正式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的视野,使我们逐渐弱化了对语言的依赖,让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直观化的图像世界中。而这些图像无不在展示它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因为商业的目的,需要这些图像发挥引领我们消费流行的功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悄的被这些商业图片改变着。直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我们观念的改变。让我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识结构等都受到当下视觉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模式化。
结论: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巨大地变化,更多地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迅速的流行和发展。
大众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大众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作品上有着一样的架构,所以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当代视觉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视觉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
大众流行文化时代的当代视觉艺术艺术,在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表现形式上多元化、直观化。并且带来了更为新鲜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梦雅.新媒介对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2]唐骅.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
[3]刘军辉.论流行文化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7(06).
[4]梁玉玲,王稼钧.当代流行艺术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9(04).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