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第1篇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大体上是中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

很多年以来,地理教科书上都如是论述。

这基本是个常识。

如今,淮安却试图更为精确地界定这一常识,位于江苏北部地区的这座城市,已经开始兴建中国南北分界地标。

重点工程

这几天,在那张广为流传的新闻照片上,所谓南北分界地标只是一座横跨水面的大桥和桥中间突兀的圆球。

这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在愤怒地抛出一长篇“人造南北分界不合时宜”的理性分析之后,不忘鄙夷地嘲笑一句:“真够滑稽的,南北分界标,(糗)球!”

“百度”一下,有关此事的评论铺天盖地,但相当多的人甚至还没弄清楚,他们要批评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那座桥和那个球?

事实上,站在这些情绪激昂的评论者对面的“敌人”,要庞大得多,桥球一体的那个建筑,只不过是淮安计划建设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中的一个部分。

淮安市对即将修建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期望颇高,“该市打算把这座纪念碑打造成淮安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以这个名片强化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这个点子,据说源于该市市民田宗国的提议。这位热爱家乡的田先生2006年1月4日在当地政府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认为建这个标志可以极大地提高淮安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改善城市形象,促进淮安市的招商引资和旅游经济。

田先生说,建设这个标志,可以打消沿淮其他一些城市的觊觎之心,先入为主地树立淮安是淮河之都的文化氛围。

2006年10月23日,中国运河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结束,淮安从东道主手中接过传承记录册,标志着淮安获得了2008年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的承办权。

这场文化盛会,如不出意外,将在今年1c月的某一天拉开大幕。而占地11.3公顷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正是迎接文化节的重点工程之一。

当地早有提议

“其实从1990年之后,当地就不断有文化界的人士提出建设南北分界标志。”淮安南北分界标志倡议者、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荀德麟说。

荀德麟认为,建设南北分界标志主题公园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依托气候地理博物馆,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是配套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人文景观;三是打造一张城市名片,提高淮安知名度。

身为淮安九三学社成员的范元中早在2004年就向有关部门提交过关于建设南北分界标志园的提案。

“淮安的过渡特色很明显。”他举例说,“淮安地处江淮方言区。属于北方方言区与吴越方言区的过渡地带。南称蛮北称侉,而淮安的语音也就是不蛮不侉的意思,相对较平。”

2007年2月11日,淮安市规划咨询委员会第十五次专家咨询会议审议了该市规划局提出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的两个初步选址方案,最后专家建议选址在古黄河沿线。

2007年4月7日,淮安规划局相关人员赴安徽蚌埠。那里,早在2006年便“悄悄地”建造了一座南北地理分界线雕塑。蚌埠地处在秦岭―淮河这条分界线上。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这座雕塑取名为“火凤凰”龙系列,坐落在蚌埠市龙子湖西岸的龙湖公园。

两天后,这批考察者回到淮安。

4月10日上午,淮安市规划局邀请专家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再次召开座谈会。最后会议确定了“近期”和“远期”两套方案。

“近期”方案中,决定“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雕塑设置在古黄河北侧黄河广场上,科普馆则利用古黄河南岸绿化带中现有的建筑进行设置,并在古黄河南岸现有遥绿化广场内建设平面可视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通过古黄河上的即将改造的“红桥”将二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正是这个方案,掀起如今的争议风波。

而那套“远期”方案,则计划“待时机成熟后,可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碑设置在大运河文化长廊九大景区之一――古清口水利风景区,打造精品景区。”

全国招标

在那次会议上,淮安市官方定下基调:“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碑既是南北气候分界的标志,又是淮安独特的城市坐标,应通过面向全国进行招标的方式,以求得精品方案。不能急于求成。”

2007年4月30日,淮安市副市长刘友超做出批示,“要求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建设与黄河红桥方案一并实施”。就在这一年,淮安市将南北分界线标志建设工作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并且将分界线标志具体规划单独立项,在全国范围内招标。最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此番招标中拔得头筹。

这一规划设计,事实上是一个标志园,它由标志塔、标志门、植物带、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标志园总体设计主要是以色彩与植物等来表现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重要特征。

根据设计描述,标志塔是以南北地理气候为核心展开设计的,它以公园所在的纬度33.6°为塔高数字依据。建33.6米高标志塔。塔南北两面分别饰以暖色和冷色,以代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不同气候特征。

标志塔基座为一条形水池,水池以标志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池以冰饰面象征北方,南半池以水来象征南方。

标志门位于公园西侧,门分两扇,北面一扇为红色,象征北方:南面一扇为蓝色,象征南方。植物带位于标志塔与标志门连线的南北两侧。它将利用南北方不同气候带的植物表示气候变化特征。陈列馆将向人们展示全球气候知识,以及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和气候特征。

各地争建分界标

新浪网进行了“如何看待建设南北分界标志”的网络调查。截至8月30日上午,共有约15万名网友参与调查,93.61%的网友认为淮安不该建设南北分界标志。反对的理由多是“劳民伤财”、“形象工程”等。

对此,工程建设负责人之一、淮安市市政公用局总工程师卢炳灿解释说,工程主体标志雕塑“红桥”基本是对原有古桥的修复,造价400多万元。“花钱并不多”。“同时,‘红桥’建成后将为古淮河两岸居民增加一条交通线,方便居民往来。”

“我觉得。淮安建设南北分界线标志,只是说明自己南北交汇的地方特色而已,没必要小题大作。”原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虞孝感说。

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吴邵洪则认为:“其用意无非就是欲拿它进行炒作,作为当地的招商引资、经济驱动的一个点。”

从秦岭到淮河,横跨了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四省,这一线的很多城市都体现了南北过渡的风格。

此番淮安建设分界标,同处秦岭淮河一线上的信阳市,反对声最大。

淮河从信阳穿过,境内98.2%的面积属于淮河流域。同时信阳又紧邻秦岭的余脉桐柏山,而淮河又发源于桐柏山,因此信阳正处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中间点。

“如果要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信阳的代表性更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说。

“淮安搞这个没有优势,江苏的习惯是以长江来划分南北的。说淮安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地理学上也不会承认。”冯德显直言。他表示,淮安建的只是一个主题公园,并不妨碍信阳重新规划。“最关键的是怎么选择一条线路,来体现出这种南北差异,包括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模式,这需要好好策划。”

“如果条件成熟,信阳市会立足鸡公山或者淮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制更科学的开发方案,建设更有说服力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信阳市有关人士透露。

荀德麟则对淮安的南北分界标报以厚望:“这个东西建好了,几代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地理、乡土和生物学的教育,成为一个南北交融的科普基地。淮安历史上是有名的‘运河之都’和‘辕楫交替’之地,南北分界线标志集纳这些历史遗存,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建好了,首先得益的是广大老百姓和青少年,花一点钱是值得的。”他也表示,淮安只是想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并无独占之意,位于南北分界线上的城市当然可以再建其他标志。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第2篇

一、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规划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就从开发学生技能入手,开设了最初的校本课程——劳动技术课,1997年7月建立了专用劳技作品展室,用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1998年9月建立了专用劳技教室,2000年新课改以来,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本着让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活动室和作品展室进行了多次改造,并逐步建成了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和机器人实验室。目前,学校配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兼职教师22人,分年级开设了相关课程,将课程、课时、师资、场所等一一落到实处,并多次召开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会,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突破瓶颈,抓好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并上好校本课程最大的障碍是师资问题、课程资源问题。工作中,我们通过师资培训,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瓶颈,教学及各项活动有声有色。

1.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有序开发。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组,结合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实施,整体规划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综合分析学校的地域特点、教学需要、学生情况,并结合先进学校的开发经验,制定了《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目标、任务及课程体系、实施步骤、管理与评价方法,消除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困惑,指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强化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2.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选拔有特长或有相关兴趣爱好的教师任教;二是多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三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政策激励,在先进评比、职称评审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学校采取了同等条件优先推荐的办法,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中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鼓励,教师研究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师有近10篇校本课程教学论文在国家正式刊物发表;5件作品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东营赛区一、二等奖;四位教师的作品获优秀奖。学校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如与孤岛采油厂地质所结合,制作了抽油机模型,方便了《石油科普知识》教学;担任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老师,制作了部分探究实验器材和实验教具,4件教具获东营市自制教具一等奖,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发展。

3. 因地制宜,按需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摸底,了解到了校本课程在学生中的需求,手工制作、创新活动、了解家乡、美食制作、民间艺术、科学探究等受到学生广泛欢迎,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列出了校本课程的基本目录,并组织力量开发。

因“师”利导,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潜能。在我校,有几位喜欢剪纸、刺绣、布贴画等民间艺术的女教师,他们经常在师生联欢时,用自己的剪纸作品美化教室,或当场献艺,受到学生欢迎和追捧。这就是最好的校本课程资源。为把教师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开发优势,学校因势利导,选派教师参加孤岛采油厂老年大学组织的剪纸提高班学习,并与剪纸名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剪纸课程的编写与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以剪纸为基础、刺绣、布(线、纸)贴画、毛线编织、缝纫、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逐渐走入校本课程,形成手工制作课。在手工制作课中还有一项特别的科目:大头针扎画,这是李景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实践中,于1997年独创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学校校本课程编委会组织教师通过外出学习、查找资料等手段,又编写了《古诗文诵读》、《美文赏析》、《学生礼仪教育》、《物理研究性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等多本校本教材,丰富了校本课程。

三、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增强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成长。校本课程教材由教师编写,而教材又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资源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与学生共成长。如,劳技李景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磁悬浮喷洒器》时,由于相关原理学生还没有学到,李老师与学生一起查资料,设计组装,一次次试验,终于成功,荣获省三等奖。共同学习,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促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2. “做中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以实际操作为主线,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每组一个操作台。教师在讲授每节课的目标及安全要求后,让各小组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动手操作,在“做”中交流构思。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即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也放开了学生的手脚,主动思考,取长补短,展示个性,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共同追求,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李同学为解决人们的打鼾问题,提出了“止鼾枕”的设计思路。施大尉同学观察到人们如果两手均拿着东西,无法开门,设计制作了“脚踏式开门器”,解决了这一难题。王同学为解决刮鱼鳞问题,设计制作了“刮鳞器”,孙同学了解到酒后驾车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后,设计了“酒驾报警制动器”,并在省市级创新大赛中获奖。

3. “游中学”,在实地参与中体验校本课程。学生的体验实践带来的感性认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注重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我们在《走进黄河口》、《石油科普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前往黄河口湿地游览,见证芦花飞雪,欣赏鸥鹭合鸣,体验河海交汇的壮观,对课堂上的所学、所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样,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听石油工人谈石油生产,谈地质结构,谈科技创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丰富的图片,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期间安排学生的交流、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各自的脑海中绘出一幅风景画、直观图,课堂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折纸、剪纸与数学”、“民俗风情”、“祖国名山游”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数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并结合上网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书籍等,突破了学科限制,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也间接促进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5. 加强课程融合,实现课程综合化,舒展学生发展的翅膀。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智慧,舒展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翅膀。手工制作课正是实践这一使命的沃土。教学中,我们坚持以“激发兴趣—动手实践—反思改进—成果激励”为主线,做好“三结合”,即将课堂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制作戏剧脸谱贴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走进厨房、用劳动成果回报父母等活动,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挑战想象力、科技小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学生制作创意作品2000多件,其中的210件作品先后在县、市、省级比赛中获奖。

6.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校一是结合学科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相互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二是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计算机室及各专用馆室,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三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就身边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学生撰写的“假期中学生旅游调查分析”、“关于对孤岛市场菜价的调查报告”等,条理清晰,论证充分,有思考深度。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加深了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7. 专项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一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或者体验父母的职业,让学生尊重劳动,了解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胜大超市组织的“小小实践家”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二是组织专题实践活动,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如以“尊老敬老,孝顺父母长辈”为主题的孝亲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父母的艰辛,领悟子女的责任。

三是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如,学习“走进黄河口”后,组织开展“小导游”实践活动,通过角色互动,再现黄河口风土人情,让学生学会在类似场景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也增强了全体学生保护母亲河、爱护地球湿地的意识。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水宣传教育参与程度

1.公众认识的误区障碍

节约用水的公众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和实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有关项目或有关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而现实当中,公众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诸多的误区和障碍,直接影响着节约用水的深入实施:

(1)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无限的。这种意识的危害在于如果我们没有节制地无限制开采,就会使环境的变化超过不可逆转损害的阀值,进而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2)环境的相互依存性认识障碍。仅凭浅显的感官印象或狭窄的学科知识来判断因果关系,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环境各部分之间、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微妙的平衡。

(3)水是自然资源,是无价值的。以为只有能换成货币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而现实当中人们难以用货币估价被转移和已造成的污染和资源衰减所造成的影响。

(4)即使有危机也不可能即时显现出来。对未来的线性外推和狭隘的经验主义思维,并不知道一旦一些事情进入“正反馈”,就有可能出现突变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5)技术的进步会处理一切。这是一种既饱含希望,又在制造危险的观念,其必然导致出一种单纯“迷信”,为急功近利者制造借口。

(6)人没有必要为后代考虑,那是“杞人忧天”。缺乏对人类整体最深层基础的观念,和十分自然而又最起码的觉悟。

2.舆论监督与行政机制的关联

据统计,以淮河的防污治污为例,自1977年至1994年,国家颁布的关于保护淮河流域环境的政策和法令就有十余项之多。但1994年7月的淮河特大污染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我国著名的七大水系污染也日益严重(见表一)。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至今已达8次之多。据1988年至1992年资料统计,黄河上游的人口不足全流域的10%,而平均每年引用河川径流量占黄河流域内及其供水区平均量的50%。上游地区用于农业灌溉的亩均灌溉水量为全国的1.5--3.2倍,长期使用黄河水灌溉致使耕地盐碱化,导致又必须多灌水用以压碱。而上游地区农业水价只是全国本以很低的平均水价的大约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截止1994年的统计,我国已制定出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60多项环境标准,20多项环境资源标准,已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在国家现在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渡性过程中,造成上述不应有的状况,除历史和自然原因外,还有体制和行政机制问题。长于取水,短于节水;强于搞工程,弱于建机制;勤于组织运动,怯于调整利益关系。使当前水资源的配置,既无统一计划,又不讲市场经济效益,是做起来最容易但也是最危险,形式上管而实际上是抢的配置方式。上述分析的结论是:如果回避、推迟部门、地区之间固有的政策及利益强有力度的调整,就会使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效力弱化和衰减甚至失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体制上的矛盾,难以避免产生经济行为的政绩化和政府行政功能经济化的现象。因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要使各级政府的行为变得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调整其组织和权力的配置,建立一个对政府的政绩有真实评价的机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行为,而离开了监督的政府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个超越权力和金钱制约的评价系统,能体现社会成本的经济效益或政绩的指标体系,用知识去监督权力,让公众有权了解更多的实情,发挥民主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科学决策功能,把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意识根存于公众当中,这便是对舆论监督作用的最终定位。

3.强化节水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节约用水,是以社会节水、全民节水为目标。在宣传节约用水时,应立足于本地的水资源状况,充分考虑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及城市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因事而地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针对公众节水意识上的认识误区及障碍,展开富有成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首先,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节水和水资源的管理观念,在决策中自觉重视到节约用水。

其次,要面向公众,发动群众,把宣传节约用水的重点放在公众中间;放在基层。通过举办专题文艺晚会、进行知识竞赛、举办节水成果展览和举行各种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各种群艺活动,并注重运用板报、公益广告、宣传标语、有线广播、电视以及公共互联网等媒体形式进行常年不懈的渗透式宣传,逐步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第三是要立足长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应当把我国现实的水环境及水资源状况纳入中、小学教育,使公众从小就接受到水忧患意识的熏陶。经常性地在广大中小学生中间开展主题性质的征文、讲座、歌咏比赛、夏令营和郊游活动,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观念。

第四、舆论媒体有关部门及时接纳并受理对跑、冒、滴、漏浪费水、造成水环境污染的行为的严肃查处,及时予以曝光,进行深层次地追踪报道,抓好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公众的充分观注,逐步形成全民节水、人人节水、爱水、珍惜水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强化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应确立起“面向公众、重在基层、从中小学生抓起”的长远目标,以适宜的方式,较低的投入成本,取得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4.公众参与途径探讨

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众的觉悟和道德,即环境美德。二是研究开发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塑造公众的环境美德、开展充满创造力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为实施公众充分参与探索了可供选择的途径。

(1)自愿责任。把保护水环境的某一具体内容当做公众自己的自愿责任,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而开展行动。

(2)“蓝天碧水”行动。主要参加者以中小学生为主,可由自愿的社会公益者出面组织。以轻松自然的风格,进行文艺演奏和演出、绘画、签名等活动,让公众与孩子在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引起人与人的共鸣。

(3)监督新闻媒体。可分阶段展开调查统计,对各媒体、报刊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程度、报道条数、篇幅进行统计打分,并对其动向进行研究、剖析。每年向获环境意识最高得分的和最低得分的媒体及记者发出衷恳的感谢和建议。

(4)创立相关主题为宗旨的基金会。资助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并开展其他相关活动。

(5)写作出版相关的内容和科普、启蒙读物。

(6)组织举办节水知识讲座。主要针对是中小学的教师及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7)组织建立节水志愿者网络,交流节水经验、传播有关信息。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第4篇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汇报我区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区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强化科技意识和科技宣传,全面落实“科教兴寒”战略。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寒”战略,把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试行)》,今年修订为《区创新创业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进步奖等方面进行表彰奖励,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法》的宣传,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三下乡”活动为载体,近年来共举办各种科技宣传、培训活动20多场次,参加人员3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赠送科技图书2000多册,使《科技进步法》深入人心。—年我区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年被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二)突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年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重工、精工、动力、新材料等5家企业。目前,重工的节能环保风送式混凝土搅拌楼和干粉砂浆设备、创智新材料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产品及装备、精工的彩色胶印设备、建材的以建筑垃圾为主料的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已形成产业规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目前,全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精工建立了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4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创智新材料公司与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了建筑保温材料研究中心,动力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双燃料实验室,精工与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共同实施了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与喷墨数码印刷设备联合研发项目。

(四)加强项目立项实施,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推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年以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59项,争取无偿资金931万元;通过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6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2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今年,精工的“新型自动数字化印刷制版设备CTP联合研制”列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计划,争取资金400万元;创智新材料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项目已列为年国家863计划预备项目,列为年技术创新基金储备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在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法》的宣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一些干部和群众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知晓率还不高,宣传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够大,高新技术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技术居多,缺乏高端核心技术引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研发机构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三是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加以改进,推动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按照“强化自主创新、完善支撑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实现重点跨越”的总体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基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发展带动作用强、技术集成度高、体现地区竞争力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规模总量的提升。到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法律观念。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加强《科技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实施新兴产业示范带动工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国家、省、市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信息产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规模膨胀,打造全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使其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核心力量。重点培植重工、精工等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一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黄河的知识科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304-01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有了质的变化,基础英语不仅是考核学生成绩能力的量尺,更是籍次获取英语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查阅、翻译英文文献、解读英文说明书、撰写相关英文文章及与国外学者进行直接技术交流的能力。

一、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学生把所学基础英语转变为工程实践的应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英语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然而,专业英语教学却面临如下问题: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影响专业英语的学习

一些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英语兴趣浓厚,专业英语的出现更加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得这部分学生跟得上进度、很快就能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而对另外一些英语底子薄,专业知识理解不清的学生来说专业英语则是难上加难。

(二)专业英语的师资影响教师讲授专业英语

笔者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专业英语教师,深知该专业英语课是介于基础英语课和物探专业课之间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既有较深的基础英语功底,又有扎实的物探专业知识背景。由于基础英语任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以及专业词汇量的局限性,对很多技术性文章的讲解难以深入,而备课与讲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大致相同,未能体现出物探专业英语的教学特色。所以,物探专业英语课教学基本上由专业课教师任课。随之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对于一些句型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在分析其句型结构方面就略显粗糙。

二、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建议

(一)强调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学习

词汇是听、说、读、写、译的基础,积累大量的专业词汇是学习专业英语基础,因此教学中要强调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学科中的大量专业术语往往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在翻译中很多词汇既有原来的含义,又在本专业领域被赋予了专用词义,比如:“focus”这个单词,本义为焦点、焦距、中心,而在物探专业中解释为震源。“core”基本解释为果核,核心,专业领域则为“岩芯”的意思。词汇教学还应着重讲解构词法。如:aero-前缀表示“飞机(的)”、“航空(的)”,magnetic意为“磁法”,aeromagnetic在物探专业中则翻译成“航空磁测”。派生词是科技词汇的一个特点,比如:geo-前缀表示“地球”、“土地”,geology(地质学)、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geodesy(大地测量学)、geoid(大地水准面)等都是由geo-衍生而来的。所以在词汇学习中,构词法的学习也是掌握地球物理专业词汇的关键。学生应通过对前缀、后缀、变形、合成词的分析,具备一定的猜词能力,有助于提高其阅读速度和水平。另外,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一些词汇记忆方法,讲解翻译技巧,加强翻译训练。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最佳的语言范本和具备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对于物探专业来说,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两个方面内容。既要选择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衔接的科普文献,又要选录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文献。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特点,搜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同样,教材编写也从该专业领域入手,涉面要突出该领域特点等。

教师的英语水平同样决定着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既要注意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保证单词发音准确,又要夯实语法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教学环节及考核方式的改进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往往采用的是由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讲解课文,学生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教学模式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化,即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引导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清晰,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还可将一些工程实际场景直接展示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眼界,使课堂教学更加身临其境。

成绩考核由单一的考试改为多种形式的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只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将平时的表现如出勤情况、翻译文章的质量及课上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计入考核成绩。也可以将传统的试卷中单一的文章翻译改为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相结合以及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文科的重要作用。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教学任重道远,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教”的水平,更要致力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相信在未来不断探索中,高职专业英语将会走出一条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扈畅.关于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