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礼仪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直接推动和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行动
1.每年推动和参与数百个爱心慈善活动
在中国直销行业推动公益文化与实践的集体行为中,首先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肯定的就是直接推动和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活动。在这些参与的活动中,第一方面就是每年中国直销行业各个企业都会参与数百个爱心慈善活动。其次,直销企业涉猎社会公益领域之广,参与项目之多,在众多行业中名列前茅,既有常态化的捐建学校、敬老爱幼,也有建立英烈基金、高考交通问题等。再者,更多的直销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公益慈善基金,每年对相关公益慈善项目进行投放,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总之,在今天中国每一个年度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即哪里有公益慈善活动哪里就会有直销企业和直销从业人员的身影,直销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每个年度中国公益事业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2. 每年推动和参与国家重大民生公益项目
根据公众传播信息和诸多直销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每一个年度,许多直销企业都要参与和推动国家一些重大民生公益项目。在这些重大公益项目中,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其中,如环保公益项目,安利公司十多年始终在该领域内进行公益投入与发展,曾经参与组织的“登峰造极”公益项目在中国环境保护方面就产生了巨大反响;如参与西部救助项目,完美公司多年如一日,始终不遗余力推动“母亲水窖”项目,成为西部公益项目中一个标志;如在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公益项目中,三生公司、安利公司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积极参与“放心午餐”“安全校车”等专门公益项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充分展示中国直销行业参与中国公益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3. 自然灾害慈善与公益项目的常态明星
在中国直销行业所直接参与和推动的慈善公益活动中,它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在我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直销企业总是行动快捷。不仅企业参与,更加重要的是,每个企业的直销从业人员都能够积极跟进。在此过程中,他们或者捐钱,或者捐物,或者自动组成志愿者队伍深入灾区,在一线参与各种救灾活动和灾后的各种重建工作。在我们关注到的感人事迹里,天狮集团、新时代公司、隆力奇公司每次灾后一到两天装满救灾物资的专车都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完美公司、富迪公司、中脉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胡瑞连、陈怀德、周希俭等每次都是在灾后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赶往灾区进行一线慰问。可以说,在每次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一个直销企业的管理总部和全国的分支机构都是捐赠现场,每一个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一股救助力量,中国直销行业整个社会责任的正能量在祖国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其他行业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人充满敬意。
二、启蒙公益思想,培育公益习惯
1. 把爱心教育作为所有从业者的必修课
中国的公益文化大规模启动比较晚,在走向成年、独立承担家庭与生活的压力时,我们很少有机会接受纯净的“公益与爱心教育”。公益与关爱等崇高思想教育正逐渐被湮灭在高速运转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是,中国直销行业却在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直销进行的社会化教育中,一直将“关爱他人健康、生命与生活品质”基础上的爱心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其次,在所有直销企业中,它们每年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各种公益和爱心实践活动,直销企业不仅自己带头,更是每次都呼吁、倡导自己的直销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再次,很多直销企业在企业文化乃至核心价值观方面都把“爱心奉献”作为主要内容,这使直销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自然成为这种“爱心与公益文化”的长期接受者和传播者。
论文关键词:兼职教师,困境,对策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已占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到高校自身的人事管理问题,更涉及到了企业及校企关系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厘清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困惑,而且对改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兼职教师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它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由此可以看出,兼职教师首先是非本校编制内人员,它来源于企业或社会,不同于本校人员的管理;其次,兼职教师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定位下,兼职教师在帮助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保证高职教育质量。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可以有效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同时兼职教师的聘任和解雇管理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因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有利于加强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大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大推动了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首先,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一些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活动。其次,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有了兼职教师的参与,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也使每门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能够按职业要求,打破学科特性,突出职业特色。
3、有利于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兼职教师来自社会各行业,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兼职教师作为高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可以为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训练等工作提供便利;有了兼职教师的参与,将增加企业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兼职教师的引荐,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因此,聘任兼职教师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联系。
二、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困境
1、数量上极为庞大。由于扩招带来在校学生规模的急剧增加,而高职院校近几年虽然也大量录用和引进了很多专任教师,但我们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周期是很长的,其培养速度和培养数量根本无法赶上学生规模扩张的速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是出于担心以后生源下降和提高办学效益的考虑也不愿大规模增加教师的数量。所以导致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数量急剧增加。如下表所示:
表1南京某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与兼职教师数
项目
年份
在校学生数
兼职教师数
专任教师数
兼职教师与
专任教师之比
2002
6692
75
151
0.50:1
2003
7297
89
165
0.54:1
2004
9712
115
205
0.56:1
2005
14670
186
275
0.68:1
2006
15381
194
312
0.62:1
2007
16170
207
347
0.60:1
2008
15719
203
372
0.55:1
2009
15768
205
390
0.53:1
数据来源:南京某高校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
2、来源上渠道狭窄。根据调查,现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数量仍然偏少,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校研究生在兼职教师中的数量及所占比例相当高。
表2南京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来源分布情况表
来源
年份
行业企业
在职人员
行业企业
退休人员
其他高校
在职教师
其他高校
离退休教师
在校研究生
2002
15
5
10
15
30
2003
16
6
12
16
39
2004
19
7
15
19
55
2005
25
11
22
25
103
2006
27
14
23
27
103
2007
28
15
24
27
113
2008
29
15
23
25
111
2009
31
16
24
25
109
数据来源:南京某高校人事处、教务处。
3、范围上极为分散、流动性大,管理困难。兼职教师除了在校研究生其单位相对集中外,大部分兼职教师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企业单位,有时甚至多达四五十个单位,由于单位众多,管理相对困难。而且企业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常常是每个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最多只能承担一个学期的工作任务,无法长期稳定的在高职院校兼职。
4、使用上途径单一。由于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在校研究生占了很大比重,而且人员流动性大,所以导致现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90%以上主要停留在兼职授课教师的层面,能真正加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建设上的不足10%。
二、导致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1、主要以在校学生数为基数的财政拨款体制是造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现在公立高职院校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自2001年起江苏省对省属高校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由原先主要按教职工规模进行拨款改为主要按照在校学生数进行拨款,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使得江苏高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各高校对扩大专任教师规模没有积极性,因为增加一个教师财政拨款几乎不会增加,而且各高职院校院对以后生源数量减少的担忧又进一步抑制了其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的积极性。但又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各高职院校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2、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是造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客观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突出教育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其专业、课程设置变化要明显快于普通本科院校,与其相适应,专业课程的变化就意味着必须选聘能适合新专业新课程的兼职教师,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用具有短期性、多变性和流动性。
3、企业的经济利益导向是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产生的外在原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这决定了企业首先要保证的是本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而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多企业是不鼓励甚至禁止员工从事第二职业的。所以,企业缺乏向高职院校输出优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
首先,企业担心员工兼职会浪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员工兼职有时会涉及到一系列资源问题。例如:员工因为要兼职,缺少睡眠,结果上班没有精神,影响了本职工作;有时兼职时,一些员工会利用本企业的工具或材料,直接使本企业的资源受到损失。
其次,企业更担心员工兼职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员工在兼职时,很可能把本企业的一些商业机密泄露出去,有时甚至泄露给竞争对手,这对于企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例如:一家公司去申报专利时发现竞争对手已经抢先申报了。而发明专利者正是在对方兼职的本公司的一位工程师。
再次,企业认为兼职会使得本企业产生离心力。如果企业中的激励系统出现问题,兼职会是企业分崩离析的导火线。因为如果企业员工中兼职者偏多,会造成本企业的工作无人干,企业因此而失去竞争力。
最后,工作时间冲突也导致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无法到高职院校兼职。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工作时间都在白天,试问有几家企业会允许自己的员工白天不上班去高职院校兼职?
三、破解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对策建议
1、建议政府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并对财政拨款方式进行适当改革。造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宏观层面来讲,政府也要对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方式进行适当变革。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拓宽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渠道。对为高职提供优秀兼职教师并能保证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企业,政府部门可相应地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适当减免税收等。
其次,必须改变以学生数为基础的财政拨款方式,建立以学生数、教职工规模、教学科研质量等多元化为基础的财政拨款体制。以在校学生数为基数的拨款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但导致高职院校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生师比的急剧扩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整天忙于应付上课,致使科研水平日渐荒废。因此,必须弱化以在校学生数为基数的拨款比重,增加对教师培训进修,特别是对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
2、应该从制度上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予以创新。兼职教师本身就是一人兼数职,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到兼职教师本身的工作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于专任教师的措施,创新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要求企业把有计划选派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纳入到合作的主要内容中,这样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就会提前做好兼职教师的使用规划和安排,避免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给高职院校工作带来的冲击。
其次,建立兼职教师带薪培训制度。由于兼职教师本身身兼多职,工作繁忙,让他们自觉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知识、研究教学方法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算高职院校专门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他们也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推脱。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兼职教师带薪培训制度,把接受培训作为兼职教师为高职院校工作一项内容来做,但是接受完培训后兼职教师在校的工作要纳入严格的考核制度中,以考核和奖惩制度来促进兼职教师教学和其他工作质量的提高。
再次,建立灵活的兼职教师工作制度。从人性化和方便化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要根据兼职教师的要求合理安排兼职教师在本校的工作时间,比如,既然大部分企业人员无法在白天到学校来授课,那么高职院校可以把授课时间改在晚上,可以采取项目制的方式让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研和科研项目。
最后,建立多样化的薪酬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兼职教师所参与工作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薪酬,以最大限度的激励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针对以教学任务为主的兼职教师采用计时薪酬制度;针对以参加项目为主的兼职教师采取按项计酬的薪酬制度;针对以参与见效所需时间较长项目的兼职教师采用延期支付的薪酬制度等。
参考文献1 李晓梅: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四期12-14页。
2 黄萍等:职技高师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9月54-56页。
【关键词】激励教学法;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应用
1.概述
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有50%以上的课程为实践课程。此类课程的特点是通过老师的教授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艺术基础相对薄弱,故教学过程暴露出学生起初学习比较积极,但碰到技能学习困难就难以坚持甚至放弃,造成学生学完课程后实践仍然很差的现象。这类现象严重的影响了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采取适当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增强自信,获取学习动力是改变上述现象的重要措施。将激励教学法应用于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目的主要是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设计人员。从事设计职业最大的要求就是需要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实践能力,能够动手,光有理论知识将不能适应设计师的工作。因此,学校指定教学计划过程中,设置了多数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本身录取门槛低于普通本科学校,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录取的学生艺术基础方面相对较弱,而且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学生以前长时期学习的素描和色彩课程,进入学校之后学习的主要是设计专业课程,存在适应转变的过程。例如在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中,有一类为设计软件课程,这完全不同于以前学生的学习,需要记忆命令与实际操作。有不少绘画不错的学生就不能适应,以为学设计只要会画画就行,从而不重视直至没有学好设计软件。
(2)教师方面。
一些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颇,认为这是实践课,因此老师尽可能少讲点,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学生如果不愿意动手,就认为学生学习态度不行,缺乏教授学生的耐心。这种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并且没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只是按进度完成教学内容,不分析学生的特点,不关心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掌握,缺少与学生的交流,造成学生学习吃力,难以消化。
3.激励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
由于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阻碍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学生才能安心、乐意在学校学习。除了改变教师的认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上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学会,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励教学法成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学方法,被教师运用到课堂上。
3.1 激励教学法概述
在教育心理学中,激励是指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通俗地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产生一种学习动力,吸引其积极参与学习的行为,并努力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2]激励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激励教育的客体(对象)是受教育者,即学生。
3.2 激励教学法在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专业实践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将激励教学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课堂上积极表扬鼓励学生。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重视了解学生,不能只顾自己上课,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论大小,加以表扬,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将能够获取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表扬鼓励学生的方法应该长期保持,否则学生在获得不了持续肯定之后将在碰到挫折时容易放弃。例如学生在学习软件课程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过程,只要学生掌握了命令,绘制相关对象,就应该及时表扬。
(2)教学中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促进。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可以将学生组成小组来进行学习。在学生中形成组与组之间竞争、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推选学习积极的学生为组长,在组长带领下,能带动其他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艺术类的基础课程中,学生入学前基础不完全一样,这样给老师讲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分组学习后,老师可以通过指导组长,再由组长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否则教师在时间、精力上都无法完成每个学生都指导一遍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设置一些竞争活动,学生在集体荣誉与争先心理的推动下,也容易投入到认真积极学习中来。
(3)及时展示教学成果。艺术类实践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教学成果直观,可以通过学生的设计作业以及设计作品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有组织的将学生中较好的作业即作品展示出来。通过公开展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实践课程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其努力学习,争取自己作品展示的要求。艺术设计系除了常规的毕业设计展之外,还可以在每一学期至少举办期中、期末或某个主题设计展览,并依据条件设置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4.结论
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运用激励教学法,可以改变以前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信心,使其适应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听讲,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兰林. 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8.
[2]孙国永. 激励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7.
作者简介:
黄莉华,女,1976-,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科技学院商学院数字技术系,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 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并由民商法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们大多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些法学专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的基础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设模式和规范之下,与原有的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故此,基于对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构法学专业理念和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下,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更加凸显,能否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的关键因素。
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相对于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而言,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国法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疾和诟病,这显然不符合法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为本科专业建设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是突出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则虚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缩;文化之不行,实力必疲软。教育是增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血液,它循环于国家的整个躯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果法学专业大学生经过数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致使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这是解决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实际问题的需要。根据早先的调查,例如,根据《2009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2013 年麦可思研究院对20 多万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了最难就业和最好就业的10 个专业。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其中,动画、法学等专业连续三年被亮红牌。[1]可见,“就业难”成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从实现角度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大学生欠缺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其结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论该报告的数据是否精确或客观,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可见,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实现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这是为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 多年以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招生和毕业人数翻了数倍,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方面表现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层法院未能引进法官已经多年,现有法官的案件审判案件数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负。故此,培养和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几点思考
(一)在坚持法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确立“生本关怀”培养理念,激发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实习学生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学院与多个市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实践机构开展了实习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的学校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湖南农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在对张家界贫困山区贫困儿童情况的调查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的学者和学校则主张或践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五位”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内容,具体应包括交流、查阅、写作、调查和思辨五个方面,“一体”则指实践性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为体)。[2]
(二)实现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效互动
“重理论,轻实务”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纯粹的理论学习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条如何有效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如何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之间如何互动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来提升就业能力,反过来又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和促进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改革,发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潜质素质,让法学专业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从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并且在法律思维、学习方法、表达技巧、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三)突出法学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3]可见,专业能力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重要借鉴。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明确将促进法律职业或者为职业提供准备设定为教育目标,法学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法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量,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应当随之与之相适应,提供合适培养路径和方法。譬如,美国的法学院以“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为其主要教学模式,发展并运用“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模拟口头辩论练习”(oralargument exercises)。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论分析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正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统一起来。[4]因此,这种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提升和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立足新升本科院校,研究和实践新时期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整体工程,一些深层次的理念和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当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仅要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体制和市场导向等问题,也要加强高校及其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视野,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加强师生的双趋双动,互趋互动,形成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这有待于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5]这是从“厚基础”的角度提出的路径,不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法学专业就业率为何连续三年被“亮红灯”?[EB/OL].[2015-04-16].learning.sohu.com/20130718/n382000802.shtml.
[2]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EB/OL].[2015-04-16].fxy.zwu.edu.cn/shownews.asp?articleid=6860&flag=&BigClassName=&SmallClassName=.
[3]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江苏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4-02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省市中工业化程度较高,职业教育亦较为发达的省份。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迈入中高端,企业的品牌意识的增强,创意产业迎来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艺术设计逐渐成为高职教育中的热门专业。但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模式过时、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亟需以新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全人教育是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广泛采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对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功不可没。本文即从全人教育理念出发,分析了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路径,希望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全人教育理念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全人教育的基本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教育学家隆・米勒提出,后经过世界各地教育界专家学者数十年不断研究、拓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发展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受教育者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在于受教育者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其不仅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
(二)实施全人教育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后工业时代产业边界的日渐模糊,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愈来愈高,智能化的机器设备、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取代传统的低端人类劳动,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吸收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项集艺术性与专业性于一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既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也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必须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同时兼顾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对内在的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挖掘正是全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实施全人教育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江苏是我国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高职教育生源广阔,加之近年来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入学人数的持续增加,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设备捉襟见肘;主观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差异,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中学时期的模式,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普遍缺乏针对性,表现出规模化的特征,课堂教学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二)教育目标功利化。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本校在招生方面的吸引力,过度追求毕业学生的就业率数据,导致了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中的功利化特征明显。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部分高职院校一方面过于注重对各类设计工具的熟练运用,过于注重对实用性知识的教授及考核,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专业教学深度和广度不足;另一方面过于追求专业与岗位的对口,在专业划分和教学内容上割裂了关联专业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实践环节表面化。首先,由于江苏省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不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锻炼有限;其次,受限于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在校学生实地参与企业一线艺术设计工作的机会不多;最后,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停留在实习报告、实训总结、书面评分等纸面化考评上,导致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呈现出表面化的特征。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精品化教学。全人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挖掘,艺术设计也对人的创意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教育领域,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通过个性化教学来实现,创造性的培养则有赖于启发式教学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这都要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授课方式规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增设一线教师岗位,适度引入社会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应鼓励教师积极进修、参与培训,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为打造精品化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高认识,转变教学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虽然在现实中,教育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功利色彩,但教育者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尽力避免功利主义因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就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相关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应过度追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短期的就业率,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应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
(三)强化产研融合,校企合作。全人教育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互动,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强化产研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能提升办学水平,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还能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高职院校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建立健全有利于产研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保证两者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二,高职院校要着力拓宽与有关制造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公司等以创意服务为主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合作渠道,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产研融合,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高职院校要努力做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校企合作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
[2]吴良勇.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4(2).
[3]徐娜子,万礼.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4]邱德昌.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方法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9).
[5]王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6).
[6]李小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