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管理信息化

能源管理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管理信息化

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信息;建设;档案;管理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nergy 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to be highlighted increasingly, becom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 lifeblood, the establishment of ener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further define the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utie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macroscopical adjusting control energy field, raise me to save energy planning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ability, have great and far-reaching sense,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energy unit archiv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ferred a few view.

Key words: energ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archives;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1概述

从能源的长期发展看,完善能源信息管理体制,对于促进能源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确保我省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能源局的成立,标志着我省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显示出了我们对加强能源信息管理、保障能源安全的态度和决心。在此背景下分析我省能源信息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历史经验教训,探讨能源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能源信息管理的职责,加强和改善能源信息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能源建设项目的增多,信息档案利用率相对较高,科技人员往往在利用档案时需来回于档案室与工作场所之间,费时费力;同时公司下属企业地域分布较广,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档案资料交换频繁,通过传真、电话等传统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需求,但工作效率低下,人工耗用大的缺点显而易见。

2 重视能源信息服务,加强能源信息综合管理,

2.1在能源信息管理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缺乏集中管理,就会出现政府能源信息管理职能分散,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宏观调控乏力,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近年来,国内能源供应几次大起大落,出现煤、电、油、运相互牵制、全面紧张、异常发展的状况都是这种情况造成的。所以说,能源信息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必须打破这种局面,实现各部门职能的转变,确立宏观的管理体制,从决策上对能源信息管理进行引导。对于能源管理部门,要明确界定并理顺管理部门与下属各部门的关系,要防止该机构因缺乏足够的权力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能源信息管理的顺畅和能源市场的良性运行。

2.2必须建立全面的能源信息搜集、服务机制,确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表明,如果能源统计跟不上形势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基础数据统计就会不完整和不准确,造成信息失真、缺失问题严重,影响我省各能源部门宏观决策。

3 建立能源信息档案

能源部门如何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值得展开探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同时更赋予档案管理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电子文件的接收、存储、保管、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带给传统"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以巨大的冲击,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在能源部门电子档案管理也逐渐纳入到信息化建设日程上来。

4建立能源信息综合管理体制

4.1 能源信息管理机构。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来看,我国应建立集中统一的能源信息管理机制,建立能源信息管理机构,能源信息管理机构应该具备以下职责:将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能源信息宏观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对煤炭、电力、石化、核能等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的信息行使宏观管理,下辖地方各级能源信息管理部门,并相应建立能源信息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综合能源信息管理体系。

4.2 能源信息管理机构应具备的职能。能源信息管理机构,从宏观层面分析,它应该负责本系统能源信息行业调查,分析能源发展趋势,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制定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确保能源安全的能源发展战略;从微观层面分析,它的信息能够影响能源勘探、开发、加工、市场、技术创新、生产建设和节约等政策的建立;负责制定促进能源发展、能源节约、能源安全和技术创新等政策,指导能源行业的能源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

5当前能源部门信息档案管理模式

5.1档案管理模式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采用电子和手工并行的管理模式,包括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

5.2能源信息档案存储模式

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部分纸质能源信息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还需要解决能源部门日益增长的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

5.3能源信息档案查询模式

在手工查询档案信息的检索过程中,检索流程为:查到案卷目录,再查到文件目录,根据文件目录记录的档案档号信息查到档案在库房的存放地址,然后通知库房调卷,办理相关手续。纸质文件给检索调阅带来了困难,且在此过程中,查询的途径不够全、查全率、查准率低,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难以充分的利用业务档案资源向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

6 能源信息档案馆的建立和建设方案

6.1 能源局下属机构众多且层次复杂,涉及多元化行业,分布地域广泛。并且各所属机构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的重点及管理特性也不同,各机构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地对本机构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

能源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属机构与总部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总部及所属机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程度以及系统维护能力等不同的情况,部署可支持既集中又分布的混合式建设方案。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应用规模大而广,注册用户数量多,对系统性能要求高等因素,应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总部与下属机构通过专网或VPN连接,最终实现总部与属下机构形成分布式虚拟数字档案馆。

6.2能源档案信息系统提供档案从形成到利用或销毁的全过程管理功能,对文件的产生进行超前控制,包括对文件进行初步鉴定、著录归档标识及逻辑归档等。系统应具备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相关规定的档案综合管理功能,不仅能完成档案管理各环节,还要求具备管理多门类档案及文件资料、科技资料、规程、图书及其它资料的管理功能。从文件注录到形成档案编研材料、专题汇编对各门类档案进行全方位管理,不仅能管理文本文件,还应提供管理声像、图片等形式多媒体文件的管理功能。利用计算机记录档案的物理存放位置,并能提供科学的查询、统计功能,从而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6.3 实现整个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全面数字化。通过档案管理与其它业务流的集成,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电子文件实时归档(逻辑归档,即在线归档)。通过与其它系统的无缝链接,以及对各立档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实行远程监控,实时接收,用数字化手段对档案业务各流程进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文档一体化。

6.4 总部和各下属机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组建成一个虚拟档案馆。总部可以查阅到各下属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各所属机构的档案信息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自行维护。系统用户可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享有档案信息或其它信息资源查询和阅览服务。

6.5建成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库,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挖掘,为全集团的生产、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建成后的数字档案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原来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进一步扩大到文件、矢量化图纸、语音、视频、图形图像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库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成超大规模的知识库。通过对数据有效的组织和挖掘,可以为我省能源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以及高质量的服务。

7结语

总之,能源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信息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必须加快能源信息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子文件有效安全运行和归档,使能源信息的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为确保能源信息交换与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晓渤;基于B/S模式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港口装卸;2012年04期

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 信息化管理价值体现

图书馆的竞争重点是管理和服务,也是各图书馆馆员总体素质的竞争。本文对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价值体现进行了探究,望借此为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

1.人本管理――管理以人为本

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包括图书资料、馆舍、设备、人员等,其中主体是人,没有人,图书馆就只是一个“物件”,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美国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表明: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馆员占75%。21世纪图书馆的竞争将由馆藏与建筑转向管理与服务,图书馆馆员在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存贮功能、交汇功能和生产功能中将担当主角。

2.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建立新的科学管理的制度。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科学的制度,接轨外部,联络内部,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是管理运作赖以支撑的架构。新的管理体制主张多功能一体化管理,寻求各工作环节的协同动作,指导图书馆重组机构,以适应知识经济要求。

第二,调整部门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应从传统的采编、流通为主体的部门结构,转变为以业务基础建设部门和读者服务部门为主的组织结构。

3.管理系统创新

第一,科技文献咨询管理创新。就是通过追踪(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多媒体和全球图书馆等不断涌现,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研讨,这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学科内容的充实、更新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将继续引导和推动图书馆学术理论的管理创新。

第二,手段创新。技术管理创新就是对与技术创新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创新。在由传统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以至到未来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分类法的适用性,编目规则对多媒体信息的适应性,全文综合数据库的编目、定位问题,MARC机读编目格式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中文章的处理范围,以及使用超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整合的数据库的编程处理等。

第三,服务创新。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信息量骤增,人们一一阅读原始文献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提高服务读者的深度和广度,必须重视导读工作。导读工作在培养人才素质中起着引导、启迪、渗透、强化的作用,这是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一切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应该成为图书馆始终不渝的追求。

二、服务信息化管理

1.服务信息化

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全体馆员的信息化思维和服务观念的彻底转变。馆员学习平台设有专家解答、业务知识总结、行业信息、案例研究等功能,并伴有搜索引擎,馆员可随时上网进行知识学习或下载资料,实现了全体馆员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根据馆员目前的岗位、自身能力状况和图书馆对馆员的能力要求,确定馆员的培训需求,并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或提供相应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并将培训总结公布网上,供所有馆员学习。

2.高速快捷的管理平台

招聘平台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将图书馆未来战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然后形成各个岗位的岗位责任与素质要求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将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结构、职位和人才要求从模块数据库里提取出来,形成完整的招聘计划。在线管理平台可查看其下属馆员的相关人力资源信息并更改其职权范围之内的信息。自主管理平台使馆员可在线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并进行相关的审批程序和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个人考勤记录等快捷便利的自助服务。

3.及时全面的绩效管理

图书馆员的绩效管理信息化通过绩效目标制定、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及改进这四个步骤的循环活动,指导图书馆员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从而改善部门整体绩效的持续交流和沟通过程。根据各岗位馆员考核要素和权重,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参照基于服务业务流程的SCOR模型和“KEMPT”模型绩效考核模式进行专业指标,关联指标(两者占70%)和阶段性任务指标(占30%)的月度全部考核,按照馆员工作业绩、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等方面进行馆内馆员及来馆读者网上在线考评。通过对图书馆部门组织、馆员个人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和测评,提高馆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增强馆员市场意识,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工作效能,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竞争力。

4.持续高效的激励机制

结合绩效管理,实行基础分加分或减分及红灯警示等方法,并与薪酬工资挂钩,形成激励争创优良服务业绩激励机制。同时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馆员个人能力的优先发展机会、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促使馆员产生强大的绩效改进动力和压力,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促进了馆员相互之间的学习和鼓励,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实行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可促使馆员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发挥最大潜能,进而提高图书馆组织整体的工作绩效及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管理者薪酬;委托;薪酬激励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通过契约而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也是不完备,经营者成为企业的实际操控者,产生委托问题。委托问题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不一致,企业所有者为了保证企业产权的保值增值,就会通过必要的激励手段促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一致。现代激励理论认为薪酬是对员工最关键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基于此引出作为激励手段的管理者薪酬。

一、能源企业管理者薪酬机制存在不足

对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开展研究,有助于改进管理者薪酬制度,促使企业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抓住机会,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地位、政治荣誉等精神角度进行激励;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管理者通常有操纵利润的行为,薪酬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规避利润操控行为。

二、能源企业管理者薪酬机制的优化建议

1.运用薪酬激励管理者,发挥其基础性激励作用

(1)稳定保障性薪酬,保障管理者的保健性需要。由于能源行业具有垄断性和高的利润率,管理者薪酬水平较高,特别是保障性薪酬很高。激励理论认为这一项对管理者用于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再生产,不具备激励功能。这对管理者很重要,是激励的基础。对管理者的保障性薪酬应能满足管理者的保健性需要,也不能过高,否则破坏对管理者激励的层次性。

(2)加大激励性薪酬,激发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我国能源类企业由于多有垄断性,管理者的薪酬设计存在着保障性薪酬过高,激励性薪酬过低的问题。不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非国有企业更多地采用薪酬激励。国有能源类企业也可提高激励性薪酬的作用,应提高激励性薪酬的水平,从整体上保证薪酬成为激励管理者最基本的方式,才能在此基础上设计更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3)动态化调整薪酬,鼓励管理者积极拓展业务。目前,我国能源类企业都建立起了等差、级差、计提比例、薪酬中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比例以及改变薪酬区间等。制度的建立,应在薪酬制度的指导下对企业管理者的薪酬进行动态化管理,依据企业经营绩效、管理者工作绩效对薪酬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有上有下的动态薪酬激励机制,鼓励管理者积极拓展企业业务,促进企业的发展。

2.进一步完善薪酬合约,规避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1)进一步注重会计绩效的信息作用,促进企业与管理者的利益趋同化。在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绩效的工作中,应分析关系到能源行业发展的会计财务指标,综合分析财务绩效,并以此作为管理者薪酬设计的依据,纳入企业与管理者签订的薪酬契约,才能保证管理者与企业发展的利益趋同化。

(2)进一步完善管理者绩效考核体系,对管理者的贡献做出合理的评估。目前我国能源类企业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体系法、目标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经济增加值法。应加强对管理者绩效的考核,综合运用以上的评价方法,把企业对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建立在科学平等的绩效考核之中,避免企业对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因过多地考虑薪酬结构、薪酬水平等因素而降低效率。

(3)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制定薪酬制度,规避管理者利润操控的自利行为。企业在对管理者进行薪酬激励的过程之中,对薪酬进行分层管理以及动态化的设计,依据会计绩效以及管理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薪酬激励制度设计是不够的。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来进行薪酬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在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制定薪酬制度,以此支持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

目前,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能源类企业对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制度必须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内部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形成勇于变革、勇于开拓,尊重创新,尊重发展的精神。在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合约中,应当以五年期为宜,并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周期趋同,才能在长期的发展之中,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促使管理者从发展战略开展经营活动,规避管理者为私利而进行利润操控,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支撑平台 科研管理平台 信息化

随着国家对医学科研的日益重视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医院的科研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科研服务平台对科研产出的直接支撑作用愈来愈重要。此外,医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学科发展,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医院整体发展等方面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因此,如何提高平台使用效率、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就成为医院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服务,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科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本着“完善服务平台,支撑医学发展”的科研建设原则,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是我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显著特色。

一、科研支撑平台体系建设的探索

几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针对临床、基础、服务支撑等几大平台,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

(一)临床支持

临床科研在现今的循证医学时代,是医学科学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创了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连接了生物样本库系统和随访管理系统的新型现代医学研究三联体系统,可以同时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使得医教研工作更加融为一体。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共享,也为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规范临床信息系统中的临床路径管理和结构化电子病历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重要手段。目前医院的临床路径已与医嘱系统进行了无缝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须进入临床路径系统,其中正式路径入径率已达90%左右,其余则进入待建路径,实现了所有病人的全覆盖。在医生使用路径下达医嘱的过程中,凡是和路径规定动作不一致的地方医生都必须解释变异原因,实现了变异轨迹实时全记录。待建路径能够忠实记录和总结少见疑难病种的临床诊疗轨迹,当患者入组达到一定规模要求时,信息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自动生成一条新的临床路径供医生试用,逐步扩充正式临床路径库。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临床路径执行的载体,也是一个优质的数据资源库。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近千条标准化临床路径,覆盖了大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表单和医生工作站实现了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路径针对各类疾病建立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与程序,在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临床数据库。研究者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从中快速提取所需要的临床数据,大大节省了从前通过查纸质病历或扫描病历来搜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人为差错。

2.建立健全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系统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的飞速发展,临床样本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目前共储存样本近九万份,包括组织、血浆、血清、白细胞、尿液、DNA、粪便、骨髓等十余种样本类型。根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生物标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及《ISBER组织生物样本库自评表》,梳理了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了质量自评,使用手机管理软件,实现了标本的采集、拍照和储存等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3.建立随访管理系统

随访管理是对随访工作全面、系统、规范的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随访管理系统已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特定疾病患者自动随访,建立了门诊医生站与随访系统的集成,通过向患者发送提醒短信,实现了门诊复诊随访,随访系统集成检查检验的录入,患者检查结果直接插入随访记录单,实现了无感化随访。

以上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紧密连接,同一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可以自动关联、载入。在一名患者的完整就诊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临床数据、样本数据、随访数据的完整搜集。

(二)实验支持

1.实验室科研技术共享平台

能源管理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能源;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原则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6

传统形式对工业能源的管理过程一般是基于人工的离线过程,而非实时的。在工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前,大中型工业能源的用能企业和产能企业的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控制流程等基本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大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地需要实现对工业能源的自动化监控,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实时管理功能。

1客观现状

我国由于能源利用率低而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对企业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所以实现能源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是一项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重大决策,本技术一旦实现,可以广泛推广,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在增进企业效益、环保节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眼于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中、长期节能发展目标,目前仍以全面管控、技术节能为主,其中采用信息化节能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工业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1]

我国积极支持和大力提倡的是以信息化节能监控技术为核心的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实现容易,结构简单,普及速度快,成效显著。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实现节能,不需要不断地改进节能方式,研发节能新技术,逐步推出适应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的先进的节能控制技术。

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放眼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出口将面临巨大压力。[2]

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甚至未来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就是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从居室照明和采暖,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到工商业所需的电力资源,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源正在被消耗着。能够被有效利用的能源占绝大部分,但也有大量的能源每天被浪M着,因此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3]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控制能源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才能够充分利用能源,达到高效节能的目标。

2系统实现分析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信息化管控是当前的重点,实现社会能源的有效利用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支撑,要实现智能管控,应该从社会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21社会可行性

目前,工业企业的节能情况差异非常大,能源管理水平悬殊,当前多数企业存在能源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专门的能源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能源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视野有限;对能源使用的监管不细致,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找不到或找不准节能点,没有一个详细的评测手段。概括地讲,就是普遍存在能源信息基础薄弱,能源管控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环节上的能源浪费以及存在的节能潜力。[4]

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存在能源浪费现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工业企业是重点。目前社会上对能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都缺乏统一准确的用能情况监测数据做支撑,往往仅凭经验来降低能耗指标,没有做到管理和指导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并进行有效的管控。

22经济可行性

对工业能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控制在我国是个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系统使用的稳定高效,还要考虑供能企业的运营成本及产品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用能用户的改造成本问题。

目前所采用的能源管理机制是借鉴西方经济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思想引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智能管理,但是在能源服务产业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和最近几年,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地促进了能源管理产业的飞速发展。[5]

目前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规模逐年大幅递增,2011年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250亿元,2012年达到1653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轨道,“十二五”末能源管理服务产业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能源管理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6]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能源管理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改进目前的能源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就可以更大程度地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23技术可行性

目前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在普通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传统模式,缺乏在能效传输和使用中的诊断技术,且大部分基本没有对远程设备采用物联网技术,能效管理力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节能效果不明显。而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建立能效分析模型,确定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型,并进行软件的开发,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由于企业工艺装备处于落后水平,企业管理手段也没有达到先进水平,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虽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工业能耗也有所降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巨大,这就为能源管理系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国家能源节能政策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能源利用意识不断提高,以及逐步上涨的能源价格和国家对工业能源使用指标的硬性规定等,这些都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实现策略

作为能源消耗主要群体的工业企业,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主体和重点,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能源节能技术,曾先后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等,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能源利用的指导性文件。[7]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能源具有极大的需求,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国家对能源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批量的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良机。

31系统实现目标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能源使用信息的监控管理,为此需要配备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采集精确的能源使用情况数据,使用合理的数据传输技术,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系统,完善各项能源消耗的监测网络,实现用能单位监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通过建立一套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来统一地对各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反映用能企业能耗水平,为进一步分析用能效率提供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数据,为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32系统实现策略

实现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利用能源测量和计量器具采集实时和非实时能源数据,并建立能源信息管理专用数据库,以便进行后期的分析和处理。具体的实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系统数据库管理层采用双机冗余的数据采集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模式共存技术;第二,针对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Web技术,采用GPRS无线传输和有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第三,对采集的用能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诊断、处理和预警;第四,实现集查询、修改、删除和控制于一体的真正面向企业管理的监控系统平台;第五,针对能源数据的采集主要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来自于本项目研制的工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监控系统的在线采集,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设备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用能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管理监控系统中;第六,系统数据库采用双机冗余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检测到主机数据库停止后自动采集并存储数据,在主机恢复后,会自动拷贝到主机数据库中;第七,对数据传输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网络布线、通信网络、GPRS技术的结合,通过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信息数据的远程传输及实时显示;有的场合可以使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而有的条件不具备的必须采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来实现;第八,为了保证采集的用能信息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充分体现能源使用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的管理监控系统,采用统一的能源数据仓库技术、完善的数据分析技术、丰富的报表功能、自由数据钻取技术、灵活的算法扩展技术、基于数据层的数据安全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市场需求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33系统实现前景展望

系统着眼于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新趋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价值观。[9]坚持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工艺、装备、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系统一经实现应用,首先受益的就是企业,随着企业能源节能意识增强,必将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最终也将带来巨大利润;其次可以使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可同时应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节能效果显著,包括对水、电、气、热等的监控,一经实施可节约大量能源,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泛。

4结论

随着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我国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竞争以及能源节能环保的压力日渐增长,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并正在着手建设。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能够在能效分析方面增强企业能源管理的实用性,开拓了将来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新思路,转化开发后可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并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适合工业企业并完全可以满足企业能源管理需要,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系统产业化后,将对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水平,一经应用,会减少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起到极大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平,李博,曾文清马钢新区能源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冶金能源,2009,28(3):3-5

[2] 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3] 宋小磊,陈贵军,赵书平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节能,2011(9):59-62

[4] 张晓丽浅谈企业能源监测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下)[J].中国工控,2011

[5] 张凯,姜晓红,闫献国,等中小制造企业ER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3):22-25

[6] 刘慧萍区域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微网能源管理[J].电力与能源,2012,33(5):414-417

[7] 朱跃中美国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与环境领域发展趋势[J].环球经济,2010(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