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教育;启示
2008年10月,笔者随考察团访问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与美方就科学教育、科普活动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获益非浅,认为美国科促会的一些科学教育项目很有特色,对我国开展科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介绍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展的三个科学教育项目。
一、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AAAS Mass Media Science & Engineering Fellows Program)
该项目主要是安排科学、工程与数学等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利用暑期时间到新闻媒体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阐释和传播复杂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大众传媒传播科学技术的水平,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由学生提交申请开始,科促会组织科学家对申请者进行笔试和面试后推荐部分候选人,新闻媒体最终确定实习人员。实习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记者、编辑、项目助理等职务。目前每年大约有1500名学生申请,最终安排15名左右的学生到《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和《科学美国人》等报纸、电台、网站和电视台等进行实习。
该项目已经开展了35年,毕业的实习生达到了600人,部分实习人员毕业后选择了到新闻媒体工作。实习项目日益得到理工科学生和大众媒体双方的认可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于这个项目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在与美方交流过程中,谈到为何“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只选择理工科学生,而不接收语言类、新闻类或其它非技术领域内的学生,美方专家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初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项目,但他们认为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技能,理工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良好的事物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与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行业颇有不同,我国科技新闻报道行业似乎更偏爱学中文、新闻等专业的学生。
二、科学与日常经验项目(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Delta SEE)
德耳塔西格马太塔女生联谊会(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组织,该组织由超过20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女性会员构成,目前在美国等多国拥有900多个分会。该组织有很多公共服务项目,如向学生提供奖学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等等。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建立了德耳塔研究教育基金(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DREF),其目的是加强该组织或其他具有相似目标组织的对外资助能力.
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 和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了办“科学与日常体验(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SEE)”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
该项目倡议帮助非洲裔美国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的父母和监护者,制定有效办法来支持儿童的非正式科学和数学的学习。虽然最终目的在于孩子学习,但该项目的主要受众定位为孩子父母,试图通过提高父母的认识而带动孩子的科学学习,可谓别出心裁。而且,这个项目的活动形式也很多样,例如对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有贡献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系列访谈(是一获奖电台节目),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在网站上公布儿童角(Kids Corner),学校提供的家长教育,等等。
在与美方专家就SEE项目的交流中,感觉SEE项目采用的某些手段对我国的科普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的科普(包括很多科普活动)总摆脱不了“轰轰烈烈开局,冷冷清清收场”的命运,这提示我们能否在现有科普方式(或模式)上有所突破,能否找到适合我国社会特点、公众心理的富有实效的科普模(方)式。SEE项目执行者请了很多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的非洲裔黑人科学家在广播中与黑人父母、孩子交流,这无疑能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可能对父母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父母们也决心让孩子成为节目中那样的科学家或者说是社会中的成功者,另外SEE项目还发动其成员去进行科学的推广,利用社区组织、专门人群的组织进行科学普及能拉近受众与普及者之间的距离,效果可能更佳。
三、网络游戏动力城市(Kinetic City)
“动力城市”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05年启动,它是一款针对儿童、寓教于乐、设计独特的科学网络游戏,也是科学实验、游戏和项目的奇妙组合,不仅面对线上受众,还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进入游戏的孩子们被告知,吞噬科学知识的病毒正在破坏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你可以通过投入这个游戏来打败它们、解救世界。动力城市成立了对付病毒的超级战队,孩子们只有正确地使用科学知识才能使对付病毒的战队强大。
此外,动力城市还设计了与课堂学习挂钩的课外项目,以俱乐部的形式为3年级到5年级的孩子提供轻松有趣的途径来学习基础科学,鼓励孩子把学习到的科技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完美的结合。孩子们还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活动俱乐部站点,即时报告自己俱乐部会员的活动,以兹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参与特殊任务,例如与著名科学家在线聊天。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方法
1前言
众所周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如今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人们对教学体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进,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目标设置理论的研究认为,正确有效的目标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足球运动以其自身的魅力和特点,吸引着无数体育院校学生学习。如今体育院校足球普修课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够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提高足球普修课教学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目标设置理论在足球课中的研究应用正是结合了足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正确有效的目标设置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老师的教授环节和学生学习环节相连接,帮助学生在足球课上找到正确目标定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足球课的教学目标。
2理论背景
2.1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
1935年英国学者Mace验证了不同目标对任务的影响〔1〕,1944年Lewin和他的同事对自觉目标进行了研究,在Mace的研究过了19年后,Ryan和Smith再次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1958年, Atkinson提出可以通过任务难度来测量任务成功完成的概率,而且任务难度与绩效呈负相关。十年后,196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E.A.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2〕。目标设置最初出现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支持。洛克在研究中发现,外来刺激都要通过目标影响动机表现出来。而且目标设置是激励动机的方法之一。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让人们根据难易程度来调节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目标还可以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对照,使人的行为向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目标。
2.2目标设置的作用
研究表明目标设置能帮助改进竞赛表现,目标设置能帮助改进训练质量,目标设置能分清不同的期望,目标设置使训练更具挑战性,以消除厌烦情绪,目标设置可以强化实现目标的内部动机,目标设置可以提高自豪感,满足感和自信心。而且善于确定现实目标的运动员焦虑水平低,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有更强的自信心,竞赛中表现更出色〔3〕。显然目标设置的作用很突出,但是为何还有很多人在议论研究它的价值呢?因为人们想把它的价值最大化利用,能高效地利用它在任何领域里,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体育运动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进,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这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渴望,慢慢演变成目标设置系统,刚开始时情况是:目标是矛盾的、模糊的、不准确的和随意确定的,后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目标设置变成了一种系统理论和方法。比如,一些教练员制订了赛季开始阶段的目标,但是赛季中和赛季末却没有很好地朝着目标发展,也没有制定更详细的计划来改变运动员的现有状态,来不断地校正开始时设定的目标 〔4〕。
2.3目标的种类
目标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性质的目标。在一场比赛中目标可分为:成绩目标,结果目标。在设置目标的难易程度时分为:挑战性目标,现实性目标。在设置目标的时间跨度时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2.4设置目标的原则
设置目标时要设置可实现的目标〔5〕。即使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要把这个目标具体化,用秒数、米数、次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举个例子,足球运动员A在学习颠球技术,第一天他一分钟能颠球20个,老师认为他掌握技术能力强,要求七天后一分钟颠球40个,数量比第一次增加了20个,但是时间没有变化。这就是明确具体的目标。目标明确后,还要设置长期和短期目标,并把它俩结合起来运用,比如足球运动员A,第一星期的目标是一分钟颠球40个,那么他一个月后的目标是三分钟颠球100个。注意这里的长期目标时间不应该长于一个月,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无效的、模糊的目标。只有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运动员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目标过于简单对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也不是好事,因为简单的目标很难满足人们的成功欲望,所以在设置目标时,应设置困难的、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目标,设立难度适中的目标〔6〕。而难度过高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无法挖掘人的潜力。人的自信心受四种因素影响:行为成就、代替经验、言语劝导、情绪唤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为成就,也可以说是目标的实现。运动员达到的目标越多,体验到的成功感就越强烈,自信心也就越强。因此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极其重要的。高难度目标可能有助于达到个人的最佳成绩,实现个人的最大潜力,但如果未达到所设置的目标,也可能会造成失败感,使自信心和兴趣受到伤害。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以郑大体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师资1班、2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足球等方面的书籍,以及通过检索中国知识总库等途径搜集目标设置教学、足球教学等相关资料和期刊论文,为论文选题、教学实验设计、教学实验实施和教学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3.2.2专家访谈法
在做实验研究之前,多次询问足球教研室的老师,对我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任务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运用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对实验所需测试内容和指标、实验设计过程和策略等内容向专家、学者征询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确定测试内容和指标、实施实验过程和策略。
3.2.3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学的方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测试、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再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3.2.4教学实验法
3.2.4.1实验前准备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包括肌肉力量、身高体重、速度、平衡性、柔韧性、反应快慢、人球结合能力、球感等等。所以说,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实验前进行了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的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50米、立定跳远,专项技能测试包括一分钟颠球、绕杆、射门。
3.2.4.2实验过程
对我校2011级运动训练系师资1、2班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目标设置教学。本人实验于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足球场进行,分别在2011级足球普修班中随机抽取师资1、2班作为实验对象,每班各45人,1班采取常规教学,2班采用目标设置教学。两个班级都由我来执教,而且两个班级拥有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包括场地、器材、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考核标准。
对照班采取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宣布教学任务、示范与讲解,然后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最后小结。对照班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一般是学习某项技能。目标的描述上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练习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没有提出要达到的量化标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心理能量不能激活,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主观能动性低下。
实验班采取目标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宣布明确的教学任务,然后动作示范讲解,学生按照目标练习,教师纠正错误,课堂随机测验,测验的结果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再进行目标练习,最后及时总结。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更加具体,量化,并且是可以通过实践练习达到的。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身体素质和技能比较
在实验开始的前一周,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统计数据显示(如表1和表2所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颠球、绕杆、射门、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六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基本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
4.2颠球技能数据比较
从表3可知,刚开学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颠球技能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学期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4.3绕杆技能数据比较
为了检验目标设置对绕杆技能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两次测试,数据结果统计如下表4。
由表4可知,刚开学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绕杆技能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一学期结束后两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4.4射门技能数据比较
从表5可知,刚开学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射门技能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一学期结束后,两班在射门技能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得知目标设置理论应用到体育院校足球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助于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和加快足球技能的掌握进度。
(2)目标设置理论应用到足球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努力程度等方面。
(3)通过目标设置理论在体育院校足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难发现,掌握不同的足球技能有不同的规律,比如颠球技能,相对于绕杆和射门,它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最多最长,不可能马上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每个学生的球感也差异很大,所以课时需要安排多一些。绕杆主要涉及运球的连贯性,只要不漏杆,把速度提上去就能取得高分。射门技术相对简单,因此练习起来见效很快,课时安排理应减少。
5.2建议
(1)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得知,目标设置理论应用到体育院校足球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建议以后体育院校技术课教师把目标设置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去。
(2)建议教师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时,应参照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的能力,与学生一起商量着设定目标,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调整目标,确保学生能在目标的指引下完成任务、完成教学。
(3)建议教师一定要定期与学生沟通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从课堂上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习技能的情况。最后切记,教师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影响教学的因素,及时改正教学目标,确保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BlaineKyllol,DanielMLanders.Goal Setting in Sport and Ex-ercise:AResearch Synthesis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C〕.1995,17:117-137.
〔2〕Locke E A.Problems with goal setting research in sports and their solution〔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1,8:311-316.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69—70.
〔4〕贾燕,董新军.体育教学中的目标设置〔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3).
在青少年的培育过程中,对其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今人们提出在农业科普基地内来推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寄以希望利用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来深入化的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以最优的来对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首先应提升自身的认知,对于在科普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义、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恰当的、科学的来完成青少年科普教育,为其的日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推进的作用
(一)农业科研基地
农业科研基地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同时也担负着向人民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的任务。于其内拥有大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科技信息,进而为青少年亲近自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撑。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
所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其教育培养下,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其也是一项促进我国科技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性、基础工作。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而农业科技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培养青少年了解并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于新时代下于农业科研基地内来进行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推进,可促使青少年近距离的了解农业生产、感悟并鉴赏农业知识内涵,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思维能力、科学意志的形成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于各类科技馆、科技示范机构内都开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这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积极的给予了配合,并开展了青少年农业科普实践教育。相关培训机构,还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不断的来对科普基地进行建设,以完善内在的功能,以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在当前的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行中依然存有各类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解决。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当前,虽然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推广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及学生依然未能认识到其的重要性,而是一再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该情况的存在极为不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方法措施方面
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进而对此项工作带来了影响。从而也未深入的来探方法,以促进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完成。就更谈不上工作有规划性,相应的事后考察、教育的科学性都将受到影响。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行效果。
四、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开展多元化的科普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效果,相关人员应积极的进行方法探讨,进而来为学生进行多样式的科普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的来利用基地内的设施,以此为基础来灵活的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来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活动中来,将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认识,完善科普合作机制
相关工作者应加大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推广,将其的意义进行传播,以达到提升大家认识的作用。同时还应强化与学校的合作,将精心设计的科普活动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将其的教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现代意义的网络指的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是指专门用来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和开展气象科技活动的现代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使用既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崭新手段,更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1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诞生与兴起
现代意义的网络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完善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网络的诞生是人类继语言产生、文字发明、印刷术出现和无线电技术应用以后出现的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它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各种信息传播提供最便捷、最迅速、最巨量的通道。这条信息传播通道的诞生问世,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各领域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非同凡响的作用与效益。
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气象站进入校园也有90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校园所使用运转的都是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自动观测无线传输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进入气象部门台站使用,并建立了业务性自动观测网。此后,我国便有学校将这种仪器引入校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并组成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网络。
1.1 GLOBE计划在我国
1994年,当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该年4月22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个旨在“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观测与学习计划”(简称GLOBE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参与学校通过一套专用的观测设备,将当地所观测到的气温、温度、大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直接通过Internet网络,把数据发送到处理中心,为志愿者们对全球气候的研究提供具体的数据。1996年4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四所学校率先加入该计划,到2000年4月,我国已经有56所学校成为GLOBE计划成员单位。GLOBE计划,给我国校园气象网络科普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1.2 台北市校园气象台
饱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侵袭的台湾地区,受到GLOBE计划的启发,为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从小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探究掌握大气变化规律,在台北市教育局的统一筹划下,于2003年12月在台北市教育局所辖的60所中小学内统一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并组成“台北市校园气象台”。2006年7月,桃园市也有21所学校建立了校园自动气象站,并与台北市共同连接成“台湾校园气象网”。这些密集的自动站,组成严密的天气监测网络,记录着台北市长期的气候变化,提供学校本位及在地性探索,并开展系列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这是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诞生之始。
1.3 香港联校气象网
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由新界翁佑中学牵头,组织了3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到了2007年,在香港天文台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又发起创立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香港Co-WIN天气网,参加成员有100多个。这是继“台湾校园气象台”后的第二张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4 中小学校园气象站
2005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任咏夏老师为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前往香港天文台和新界翁佑中学访问学习,回来后筹备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并于2006年6月创建了“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站。2010年,“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迁址到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由该校的网络管理员兼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辅导员邱良川老师负责硬件的管理和信息维护。网站运转数年,每年都有数万点击率。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由个人出资建立的一个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5 北京气象科普网
2007年年初,由北京市气象局牵头,在北京市海淀区8所中小学安装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后来逐渐扩展到十几所学校,并依照台湾、香港的模式把这些自动站的数据统一传输到“北京气象科普网”上,这是我国内地形成的第一个校园气象网。
1.6 岱山校园气象信息网
2007年年底,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增添了一套气象自动站。自动站可以收集十多个气象要素,这些数据通过“校园气象信息网”同步传送到网上,为全校师生及其他气象爱好者研究气象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气象数据。
1.7 无锡校园气象网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在创建“感知生长”和“感知中国”传感网络的同时,为了便于探究植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气象自动站,并把各校的气象数据集中发送到“果实网”上供大家分享。
1.8 校园气象网
2011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为推进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全国中小学的气象科普教育提供平台创设窗口,创办了“校园气象网”。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全国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9 中小学校园气象网
2012年5月,浙江省气象学会为推动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迅速发展,以邱良川老师管理的“中小学校园气象站”为基础,改名为“中小学校园气象网”,作为于该月成立的“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的公网。这是我国首家省级单位政府部门设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分类与作用
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就功能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观测、科普等各种不同类型,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中能够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
2.1 校园气象观测网
校园气象观测网是由数台自动气象观测仪器与上位计算机链接而成的网络。该网主要由具备自动气象仪器的学校,把自动气象站得到的气象要素,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并运用软件把数据通过记录、输送、存储、统计、整理等功能,实时地在网站上显示,它可以为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科技活动以及学习研究提供历史或实时测量数据。它的作用就是为成员单位存储和整理教学与科技活动所需要的历史气象要素数据和实时观测资料,如“台湾校园气象台”和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作用。
2.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是一个独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载体与平台。其不具备观测、记录气象要素的功能,但可将气象科普教育内容,展示在无限的空间,任意地方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翻开它的书页,浏览它的内容资料。它不但有常见的文字资料,还有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它的作用就是为从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单位提供最新信息和深度探究的结果,交流各学校在校园气象科普领域所开展的经验与方法,如“校园气象网”“中小学校园气象网”等。
2.3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是某学校或教育机构开辟在自己单位网页上的一个窗口。内记载本校或本单位气象科普教育的总体态势,目的是宣传、彰显本单位的发展状况和成绩,同时可以展示交流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科技作品,如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的校园气象信息网。
3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思路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媒体来说,网络科普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它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把即时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关系到人们生活与生命财产的气象灾害性事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气象信息站,随时了解当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便于及时地安排工作与生活。在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可以迅速作出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的这种自动气象站分布还不平衡,人们对解读天气网站中气象信息的能力还有所局限,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加大气象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和速度。
其次,网络科普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的广泛性。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现有网民5.64亿,其数量可以与电视观众相媲美,而网络信息涵盖量却是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上网比例又远远高于普通的人群,而校园气象的科普又集中在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气象网络还远未达到普及。大力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网站,让广大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宣传和推广气象知识,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去开拓发展。
其三,网络科普有别于其他科普手段的最明显特点是互动参与。而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了当代广大青少年不愿意被动接受外来的信息、勇于个性张扬、积极表现的生理特征。通过网络的反馈和双边互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气象科普的成绩与效果。但目前具有互动功能的,能够举办参与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网络调查类的网站很少。如果能够增加一部分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网站,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纵观我国校园气象站,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网络气象站与时俱进,跟上了历史的潮流,在宣传和普及校园气象知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目前所做的还仅仅是开始,发展的步子还不平衡,普及的面也还很不够,形式也不够丰富。这也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努力填补。
参考文献
[1]任咏夏.浅谈校园气象科普平台的构建[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
[2]董松乔.你也可以是气象权威:校园气象台与探究式学习[J].网络科技时代,2008(5):72-75.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