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蒙古族的艺术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非物质文化遗产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所有的创造来自社区的文化,在传统的某些团体或个人表达的基础上,并被认为是符合社会期待是一种形式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通过模仿或其他口头传播传统的价值规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包括民间传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食品和传统医学。
自我国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2006年6月10日中国设立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自己的标志,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中国最早一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又新增22项。
1.2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中国一贯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与保护,因此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同样重视,尤其是对逐渐有消失危机的非物质文化也都进行了保护,并设立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 1月经自治区办公室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自治区成立,在2009年3月正式运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已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十六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蒙古包、蒙古象棋等关于民俗、传统手工等方面均有涉猎。
2.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在旅游发展不可避免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影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的关系值得去探讨。
2.1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
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但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交通和信息的通畅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完全在人们面前展示,当地人也并未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与特殊性。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的考虑,许多人离开居住地前往经济繁华的地方打工,越来越少的人会对传统文化与技艺进行学习、传承,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失传。近年来,国家重视力度的增加,媒体传播的介入,使得区外的人对内蒙古地区特殊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增强当地人的重视与传承自身传统文化意识。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向往看到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新奇事物,特别是来自于工业发达和现代化水平高的大城市以及国外的游客,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游客对当地各色文化的喜欢与热衷使当地人逐渐意识到,自身传统文化与技艺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从心理和经济上对当地人都是一种鼓励。当地人重拾忽视已久的技艺与传统文化,并对本民族充满民族自豪感。
提供了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的收入的提高,每当旅游旺季的到来,人员流动的增加,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和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如那达慕大会期间或者是达里湖冬捕期间,游客的骤增。1991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首次全区性那达慕,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其中也有来自国内外的商人。传统文化的盛会也带来了商机,良好的经济前景和资金支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当地人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去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2.2旅游开发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双面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的支持和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非物质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包装和扭曲。为了突出民族特色,以满足游客猎奇心理,改变和夸张了旅游发展民族风俗,引导游客关注古老的、原始、奇异的,神秘的一面,甚至是残酷的,庸俗的民风民俗。市场的商业氛围毁了文化内涵,精神信仰与民族凝聚力的稳定性会造成的影响。有些地方呈现在游客面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经过加工,有的甚至与传统文化相背离,单纯的追逐经济利益,不顾传统面貌的保持,长此以往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百害而无一利,失去历史的积淀,徒有形式的活动,甚至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当地环境的压力增大。内蒙古地区地处中国北部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对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等都有巨大的压力。有些地方甚至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日常人民生活的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3.平衡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举措
旅游业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如何利用好这一权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顺利进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要想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支持,当有不当行为出现时,才能有理有据的进行处置,对大众也是一个警示,会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如日本1950年《文化财产保护法》对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1964年韩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份正式发挥法律效力。我们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可以多借鉴邻国经验。
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协调各方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处理好各自领域的关系,不过分单独追求经济利益,发挥好政府综合领导的作用。
加强对当地民众的教育。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开阔当地群众的眼界,唤醒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鼓励民间人士建立小型展览馆,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收纳和管理。
4.结语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也需要旅游的发展和带动来提供资金和知名度;旅游业的稳定发展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位的保护与妥善的开发提供资源,二者相互扶持,各自完善,才能和谐共存。 [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页:http:// culture heritage intangible.
关键词:现代设计;蒙古传统装饰元素;有机结合
0 引言
蒙古族处于我国北方,是文明的游牧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文化特征鲜明,体现着草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独特魅力。蒙古族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装饰元素经过历史变迁,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现代设计环节中B透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加入蒙古装饰的元素,是设计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将蒙古装饰元素有效运用于现代设计的作品中是传承和弘扬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丰富现代设计的内涵和艺术形式。蒙古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图形、色彩等都是影响现代设计的元素,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能够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传统文化的积淀使蒙古族装饰艺术历久弥新。
1 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现代设计中无论审美形态还是创作手法上与传统装饰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蒙古族传统的纹样、图案与现在设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一脉相承,同宗同源。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被继承峨改良,简单地照搬照抄是不能体现设计产品的现代化和多元化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再创造是有效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些装饰艺术不但体现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也体现着蒙古族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观念。我国著名收藏家叶星生先生曾指出蒙古民族不但是粗犷豪迈的民族,在苍茫草原、辽阔大地上,他们思考更为独立,创造更为新奇,他们也有着细腻、坚韧的品格,这对蒙古族文化和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蒙古人用心灵创造了独特的蒙古艺术形式,各种装饰元素都体现着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蒙古传统装饰元素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代表,这些传统元素为现代设计带来了诸多的素材和设计灵感。设计师通过对蒙古传统装饰元素的分析和研究,会衍生出新的设计思路,进而实现对传统艺术的改造。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是通过代代相传留下来的瑰宝,其形式在各时期的应用十分广泛。自古形成的纹样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符号,代表着一定的寓意,是传承的民族智慧的展现,体现了草原人民的文化特征。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设计一定要体现民族风格,设计师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进行设计创作。现代我国非常重视设计,设计师要将文化作为设计工作的依据和前提,设计是文化的象征和载体。设计师要将蒙古文化意识引入到设计中,将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构筑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传统意味和现代风格的艺术产品。
2 蒙古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
2.1 蒙古民族传统图案元素
蒙古装饰图案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这些图案都代表着吉祥、平安。蒙古族传统图案应用最多的是动物图案,主要包括马、牛、羊等,这些动物是蒙古族赖以生存依靠的动物,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食物。蒙古应用的几何图案中最常见的圆圈纹、菱形纹等,蒙古牧民称圆形为普斯赫,是太阳的象征,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精神的崇拜。
2.2 蒙古族惯用色彩分析
蒙古族众多装饰元素中,颜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蒙古族传统家具和器物上应用最多的颜色是金色,之后才是白、蓝、绿、红等颜色。蒙古民族在传统建筑、家具、物件、服装等运用的色彩是与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分不开的,金色和红色代表着阳光和红日,是温暖和生命力的象征,游牧民族常年游牧为生,他们勇敢、彪悍,金色和红色的使用,凸显蒙古民族生命力的顽强。
2.3 蒙古传统器物造型元素
蒙古族的器物都带有特定的民族特色,例如服饰、头饰、酒壶、奶茶壶、镶嵌工艺品、熏炉、挂饰、乐器等。这些器物上使用的纹样与图案都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能够充分展现出蒙古族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是蒙古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2.4 蒙古族传统家具装饰元素
蒙古族的传统家具的形式是很独特的,游牧生活环境决定了牧民的生活场所经常是不固定的。蒙古族人喜欢席地而坐,所以一般使用的桌椅较矮,有的家庭甚至没有椅子,只有坐垫。蒙古族的家具功能主要是储存物品,一般呈长方形,简洁大方。而且由于牧民经常换地方居住,所以家具要好拆卸和便于携带。
3 蒙古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 直观的应用方式
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没有经过改良的直接运用,这种形式最能体现蒙古民族文化的特色。例如现代家具设计,直接采用蒙古族的图案纹样,彰显一种民族特色。还有一些酒店牌匾的设计,有汉语文字,还带有蒙古族文字。这种带有直接视觉冲击力的表达形式是最简单的蒙古装饰元素的应用手法,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与现代元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蒙古文化的独特之处。
3.2 运用象征的手法参与设计
蒙古族的图案、色彩都带有一种象征意义,是历史文化的产物,蒙古文化形式与其民族的生存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要有效运用这种象征形式,将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进行重组和再造,进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设计师要加强对蒙古元素意象的应用,提升设计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文化性。例如,室内装饰采用大面积的白色,白色在蒙古传统文化中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家具选用白色,体现了居住者对生活的向往。
3.3 避免简单模仿和照搬照抄
民族元素一定要是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因此设计师在现代设计时一定要避免照搬照抄,要对蒙古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创新和改良。首先,设计师不能将传统装饰元素直接使用,要对其进行甄别,对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进行改造。其次,要以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观念指导设计,不能一味照搬照抄,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创新设计理念和模式,在不降低作品民族艺术性的同时,彰显对蒙古文化的重视。
3.4 设计中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要立足根本,设计师要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解读,在设计产品中要体现草原文明的特色,设计中要能够体现蒙古的民族与地域的特点。首先,设计师要挖掘蒙古民族文化的内涵,对装饰元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智慧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设计中。粗犷劲美的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中,是对蒙古文明最好的诠释。
4 结语
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设计中渗透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是促进设计个性化的必然要求。蒙古传统装饰元素是蒙古族文化形式的代表,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是经过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智慧的结晶。将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是提升设计主题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
自古以来,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采,展现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蒙古族民俗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它并不是蒙古人的独创,从有文字记载的匈奴人算起,直至成吉思汗建国,经历了长达1千多年的文明实践。这些民族的历史活动,对蒙古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内蒙古民间艺术主要有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术、民族服饰艺术、蒙古文书法、民族乐器等。
蒙古族美术从原始社会到青铜文化,从宗教美术,民间美术和辽代的草原画派到元明清时期以来的文人画等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遗产。这是蒙古学中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蒙古族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突出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原始的艺术语言,在运用色彩方面突出了浓烈、纯朴的特质。
手工艺术中的“包头剪纸”这一文化品牌的建立与发展,更离不开那些有着一双巧手的剪“花”人。这些年龄不等的剪花手,亲手剪出了包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更剪出了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蒙古族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调、骨雕等。石雕多见于城市建筑物上,如明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马头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艺术品。作品生动、质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蒙古手工织绣包括绣花、贴花等,多用在服饰和生活用品的装潢上。
金属工艺品大体与藏族金银器相仿。流行于华北、东北蒙古族牧区。历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银镶嵌木碗、银壶、包银镶嵌木盅 及包银腰刀等。花纹繁密,多呈凸凹形压花纹,尤为精致。
服饰艺术中的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细,款式肥大,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服装,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五彩缤纷,艳美多姿,尤以镶、嵌、滚、绣、贴、抠等高难手缝工艺而闻名于世。其中自然蕴涵有浓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蒙古文书法是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文有近千年历史,历代蒙古族书法艺术家颇多。奔放自如,章法得体。
旅游业的发展对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手段。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一个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所以,我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蒙古族民俗文化含量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区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开发较晚,目前我区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综合看来,现在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逐渐出现一些设计新颖、材质独特、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促进了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发展。但通过了解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还相当滞后,与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纪念品大多雷同,在设计上没有创新、制作粗糙、形式单一、品种少,艺术品位不高、缺乏地方艺术特色、缺乏民俗含量。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点大多零星、分散、偏僻,商家互相压价,标价过高,假冒产品及劣质产品充斥着市场,缺乏成型的、结构性的市场开发系统,严重影响旅游纪念品的销路及当地形象。专门研究与专业设计人才匮乏,这已成为阻碍我区旅游纪念品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从总体上看,人们还没有站在较高层面认识和看待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是认识与发现蒙古族民间艺术内涵的前提条件,将蒙古族民间艺术涵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使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多样化并独具风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味与民族特色。通过对现在旅游纪念品市场分析结合营销手段找出推动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对保护、传承与弘扬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多彩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的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了解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是旅游纪念品市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传统旅游纪念品和蒙古族古老的工艺美术得到很好地保存和发展,但是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还尚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创意性。旅游者远道而来,一方面是想开眼界、长见识;另一方面当然是想买些中意的旅游纪念品作为珍藏。但是,每当走进内蒙古各地旅游商店时,看到的几乎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都可以买到的所谓蒙古特色产品,如名烟、名酒、景泰蓝。这种所谓的旅游纪念品,丝毫彰显不出本地特色,同时,也不具备文化创意。
第二,产品忽视了文化要素,艺术品味较低,无精致意识。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缺乏“精品”和“名品”,这是由于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之初缺乏品牌意识造成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应塑造旅游产品的地方文化形象,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导向。品牌性是开发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必然要求,但现有的内蒙古旅游纪念品产业却不注重品牌及品牌的培育,不具备纪念品的品质效果。所以,我区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应该通过树立各自的精致的产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取得相对垄断优势和主要地位,使我区的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第三,成品较低档,做工简单,粗糙。毫无疑问,的旅游纪念品总体而言较为低档。为降低成本所经营的旅游纪念品质量较差,种类较为单一,且定位不清,高、中、低档搭配不合理,如蒙古刀具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都想买一件作为礼物或是自己收藏,但它的模型做工却往往很粗糙。包装也略显低廉,游客大多因它粗糙的做工与包装而大大压低价格或不愿意购买。面对着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冲击,在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由温州生产的蒙古皮具,既非原产地,又无蒙古族文化内涵。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明显丧失了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实际价值。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一环,带动性较强,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分析现在蒙古族民间艺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误区,总结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精髓与价值,并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恰当的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如何挖掘当地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资源,使之成为适应当前社会消费的旅游纪念品,并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蒙古族民族特色工艺品有所了解,从而推动蒙古族民间艺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应用,得以传承与创新。加深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积淀,也能帮助更多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正确的理解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内涵。推动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民族工艺的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亚欣.浅谈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舞蹈;魅力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33-01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著名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挤奶员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牧民的喜悦》等。
一、蒙古舞的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骑着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风格。由于长期骑马的缘故,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再加上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风格特点。民族舞蹈的特点,是民族性格、民族风貌、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凝聚,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好似每个人都有个性一样,没有风格的民族舞蹈是不存在的。民族舞蹈的特点,绝非是静止、固定、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它的特点、风格是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毋庸置疑,发展的趋势定将是多层次、多侧面、多类型、多样化的。
二、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于是,他们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会于鹰的舞蹈形象上。他们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做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摸拟天鹅的形象。天鹅也叫做鹄,它既象征女性的温柔、优美,又能体现出牧民妇女向往美好未来的“鸿鹄之志”。这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源于数千年来草原文化对蒙古族的哺育与陶冶,是牧民们继承古代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蒙古族舞蹈中马的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
三、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及特点
蒙古族人口众多,生活地域广阔,在我国除内蒙古地区外,还有东北地区、新疆、云南等都有蒙古族聚居地。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群体,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文化具有较多的差异,即使是内蒙古地区、东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各个地区的舞蹈还有各自的风格。
“安代”是科尔沁草原最具特色的舞蹈,它热烈奔放,雄健粗犷,以重踏步、顿足、转、跳等走马灯为主,舞姿优美、抒情。流行于额济纳旗和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托普修尔”舞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它的绕臂、抖手、提压腕和全身轻微上下颤动等动作极具特点,与“安代”迥然不同。
四、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三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古族民间美术是草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美术总能反映出一定的群体意识和审美倾向,它与北方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蒙古族民间美术种类很多,包括服饰、刺绣、雕刻、金属手工艺、蒙镶、鞍具、剪皮、毡绣、剪纸等。草原上的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在从事民间美术活动的同时,还大量地参与到宗教及官府的艺术活动中,如为寺庙作泥塑、雕刻、壁画,为王公府邸的建筑进行彩绘及各类美术装饰活动。因为与牧民生活紧密相连,蒙古族民间美术具有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一、实用性民间美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陶瓷、铜器、服饰、家具、马鞍具、金银器皿、敖古尔、哈布特格等;二、陈设、观赏性民间美术:一般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用于美化生活环境,如壁毯、壁饰、寺庙彩画、泥塑、雕刻等; 砚、带有精神寓意及民族标志的民间美术:如岩画、民族图腾及标志、巫术及宗教用具、苏力德徽帜等。 蒙古族民间美术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草原流行较广的敖包民俗与“博文化”;活动分不开。可以说,蒙古族古老的原始敖包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孕育了他们的原始美术活动和色彩审美意识,同时,蒙古族“博文化”;也为蒙古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蒙古族民间美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为牧民们提供实际的生活服务,并以艺术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活过程。 自古以来,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均为牧民,而其传播交流均与蒙古族婚礼习俗和盛大的“那达慕”;集会分不开。蒙古族姑娘们18岁开始学习刺绣荷包、绣花帽和靴子等,按照习俗订婚后要为婆家每人做一件刺绣礼物、为自己心爱的人绣8个飘带烟荷包。可以说,学习刺绣是蒙古族妇女的必修课,她们从小就向母亲学习、聪明的姑娘们还会向附近的刺绣能手讨教。刺绣技艺的好坏成为评判姑娘生活能力和聪明程度的标谁之一。
善绣者总是受人喜爱,因此也促进了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集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一个盛大节日。除了将喜庆热烈的气氛传播给大家,“那达慕”;还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每逢此时,牧民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采购物资,开拓眼界,结交朋友。因此,牧民们和民间艺人们都会拿出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在“那达慕”;活动中展示交流,这就大大促进了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制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