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皮影艺术;皮影动画;数字动画;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47-01

皮影戏又叫做灯影戏,最早诞生于西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最形象的诠释。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皮影艺术自身也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以皮影艺术作为载体的皮影动画,可以说皮影动画的出现摆脱了皮影艺术的一些自身限制,无形中也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艺术形式。皮影动画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1957~1965年是中国皮影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几部吸取了皮影表现技法的动画片问世,如《张飞审瓜》、《人参娃娃》、《桥》、《金色的海螺》、《渔童》、《狐狸送葡萄》等,皮影动画从中国的传统皮影艺术中吸取了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动画的传统艺术性。

(二)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中国皮影动画在开拓中转折,发展出现瓶颈。90年代以来,电脑动画成为了动画业的主导潮流,在这种冲击下,出现了运用电脑、数字技术制作皮影动画的趋势。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创作的皮影动画《桃花源记》获得了TBS数字作品大赛的最优秀奖和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大赛最佳短片大奖,这部短片通过数字手段,将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运用在3D技术平台上,既有民族文化特征,又充分体现着高科技的时代气息。

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如何将皮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完美的结合,制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时代信息的皮影动画,我们必须依靠高科技的手段,因为,现达的数字动画技术为皮影艺术、皮影动画提供了灵活的表现手法。

(一)二维皮影动画的模拟效果

二维动画是在二维空间中绘制的一些平面活动的图画,是对手工传统动画的一个很大的改进。通过编辑关键帧部分,计算机会自动生成中间帧,给画面上色,产生特技效果,并且能实现画面与声音的同步。

(二)三维皮影动画的渲染效果

三维动画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立体感。在制作方面更加自动化,绑定骨骼后中间动画可以在电脑中直接生成,节省不少时间和人力。

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皮影艺术当中既能真实的再现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上也更加方便,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随时修改,更重要的是,在皮影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的传统,比如蒙太奇的手法等等。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皮影动画更加容易传播,比如通过互联网,电视等,让更多的人知道皮影,使其广泛传播。但是,数字技术在运用到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必须有,取舍,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既传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发展了当代动画。这也为我们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发展了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只是借助于更容易把皮影艺术以及皮影动画的媒介,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最终是将皮影这门艺术流传下去,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因为皮影艺术也对于当代数字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皮影艺术用于当代动画中,不仅丰富了电脑动画的内容,而且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数字化的时代,制作皮影动画,把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与现代的数字电脑动画技术相结合,两者结合并有一个新的平台发展,使得皮影动画的发展更有生机。

(二)皮影艺术使新式动画人才增强了艺术修养。这个传统的艺术在近代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数字化皮影动画的问世,赋予了皮影艺术新的形式和内容,使得新式动画人才更好的学习传统的皮影艺术,让传统艺术在人才的交流中传递下来更好的应用到现代的电脑动画中去,让皮影艺术符合新时代人的审美观念,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现在国家也对皮影艺术越来越重视,2006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努力的为皮影艺术找到一条适合且长久的路,所以,将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相结合,不仅能使现有的传统皮影艺术重见光明,而且也能在皮影艺术中加入各种各样的现代元素,使它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相信皮影艺术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动画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在未来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子森.皮影戏[N].生活日报,2007,11,21,(4).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南皮影;造型;色彩

1 皮影的起源

皮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对弘扬传统民间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影戏起源于宋代,流传于元代和明代,清末民初几乎遍及全国而到达了高峰。皮影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末后期,日本的侵略和社会的动荡使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广泛流传的皮影也被毁尸灭迹。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在相继复苏,但因为人们长期对民间艺术的忽略,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影戏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因此,皮影艺术正面临着一个困难的局面,需要我们必须从民间皮影中吸收养分,从中探索新的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使之永远的流传下去。

2 河南皮影的造型及艺术特色

2.1 河南皮影的造型特征

河南皮影的造型相当丰富,可分为头部造型、身段造型、衬景道具造型三个方面。头部造型可体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因此头部的造型可谓是整个影人造型的重中之重,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有朝廷的皇帝,也有平民百姓,有将军大臣,也有跑步的士兵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身段造型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服饰,同样也可以体现影人的性别、身份、性格等因素,它的造型可决定整个影人的动态。为了达到影人服饰轮廓清晰、生动多样,在表现身段造型的时候角度和头部造型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采用的是半侧面,而且影人身段的整体造型还有上窄下宽的特征,这样一个鲜活的影人形象就产生了。在河南皮影造型中,衬景、道具造型起着装饰环境、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衬景、道具造型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人物造型的旁边适当的添加动物、植物、建筑、家具等其他事物,这些事物的添加都是以少为精。大部分衬景道具造型都与影人没有连接在一起,部分衬景道具和整个影人连接在一起也是为了操作方便。由此可见头部、身段、衬景道具这三部分可谓是各显奇能,缺一不可。2.2 河南皮影造型的艺术特色

在河南皮影造型艺术中,无论是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还是用具造型,都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河南皮影艺术是集聚了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概括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首先,这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的民间艺人,把生活中的事情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提炼、组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以上下左右、分开重叠的方法摆放在一起,使河南皮影具备了平面化的造型。其次,影人造型和衬景道具造型都是由不同的图案拆分再组合完成的。点的聚集,短线的穿插,配合着面的分割构成了盛大的场面,所以装饰性是河南皮影最纯真的表现。再次,河南皮影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人们将美好的寄托和理想的追求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在了影人造型上,所以河南皮影这种民间艺术还具有象征性的特征。河南民间艺人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可谓是大胆的省略与整合,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提炼与完善,因此又形成了皮影艺术的概括性,使之成为了很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3 河南皮影的审美

3.1 河南皮影的色彩审美

河南皮影艺术总是散发着它迷人的艺术魅力,不仅造型质朴、简洁、生动,色彩也绚丽缤纷有它的独到之处。在色彩的运用上它汇集了主观性、纯色对比和设色规律三大原则。

民间艺人就把对颜色的感觉毫不犹豫地大胆的表现出来,他们的大胆造就了夸张的色彩,因此河南皮影的色彩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河南皮影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虽色彩对比强烈但民间艺人却搭配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他们对高纯度色彩的大胆应用,体现了中国民间最淳朴的审美观念,也就看出了纯色对比的重要性。为了准确地表达皮影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特征,河南的民间艺人就结合所要表达的皮影人物自身的特征和对传统色彩的移植创新,总结出了河南皮影特有的设色规律,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着色大多数是红色,净角角色为显示地位的荣耀服饰大多着黑色。除此之外,黑脸表现的是英勇善战,红脸表现的是精干忠诚,花脸表现是的犀利狡猾,白脸表现的是阴险奸诈。对于影人服饰的着色也是贫穷富有、老少各异。总之,民间艺人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区别不同的影人也让民间自发的本土艺术有了它特有的章程。

3.2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河南皮影不仅造型质朴、泼辣,色彩艳丽丰富,而且雕刻手法和演唱剧目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雕刻手法以镂空为主,用镂空的线条组成影人的轮廓线,因此雕刻的面积较少,在头部显现的更为明显。但也有例外,大花脸的影人头部就雕刻的比较多。如此雕刻的皮影光辉灿烂、玲珑剔透,它的这种外在美使它成为了一件出色的艺术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河南是戏曲的故乡,豫剧在河南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人们就把自己热爱的戏曲融入到皮影的表演当中,在视觉审美上又加以听觉感受也是皮影广为流传的原因。这些剧目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由于贴近生活所以大家都热衷于观看,给造型生动、色彩鲜活、雕刻巧妙的具有外在美的皮影艺术又添加了内容创作的内在美,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剧情充分体现了河南影戏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河南皮影雕刻所展示的外在美和戏曲创作中故事情节的内在美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二者的渗透融合创造了独具河南地方特色的皮影艺术。

4 结语

河南皮影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趋向日趋明显,河南皮影也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一方面是将其完好无损的保存放在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另一方面是将其元素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前者是转化为审美对象,后者是紧跟经济的发展,把皮影中的传统元素转化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物品中,永远围绕在人们周围。本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在保存下来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人们了解它,后者就是最好的方式,将它蕴含的文化价值渗透在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河南民间传统的皮影艺术只有在挖掘保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继承丰富和发展,使传统艺术也跟随着经济的发展,跟随者人们的审美标准永远的继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锦璐.民间皮影[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摘要:侯马皮影是具有鲜明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侯马皮影主题鲜明、内容广博,有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侯马市政府大力开发侯马皮影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侯马皮影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创意缺乏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主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及外商资本投入,吸引并培养人才来造出更好的文化创意,以期实现侯马皮影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保护侯马皮影这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侯马皮影;旅游文化价值;特色

一张黯淡的幕布;

一段逝去的声音;

一个个鲜活的偶人和沙哑的唱腔都随记忆变成了斑驳。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活着》,才知道,原来中国有如此亲切又完美的艺术,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光与影!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缺失,越来越消极。曾一度辉煌与繁荣的皮影戏在我们的眼中变为陌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深,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民间的皮影艺术,现在已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国家保护名录。文化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而要开发好文化旅游却并不容易。侯马皮影文化旅游开发起步于本世纪初,时至今日却一直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本论文通过对侯马皮影旅游文化价值的研究,旨在了解当前侯马皮影文化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促进侯马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下面就是侯马皮影旅游文化价值的几个方面:

(一)折射生活百态,启迪百姓人生

皮影戏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并伴以音乐和歌唱,在电视电影出现之前,观看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演出人员少而且费用小,同时舞台简便。这些临时搭建的舞台很小,在表演方面较之大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侯马各地皮影演出也有很多习俗,也有许多名目,每逢岁时节令,如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其他喜庆事,也是为了酬神还愿、驱邪避疫、祈福祭祀,总要举办迎神花会或者庙会,表演各类舞剧,大的活动由几个村子联办,小的活动则由一个村子独办,包括“愿影”、“会影”、“乐影”、“堂影”、“太平影”、“喜影”、“丧影”、“寿影”、“平安影”、敬神皮影戏等各类节俗影戏和礼俗影戏,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更是给来过万荣的旅游者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1]。

(二)传播民族文化,娱乐百姓生活

皮影戏能满足民众多方面的“需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皮影除了具有艺术的功能,同时他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有时甚至成了民俗的一部分,所以又体现出种种的民俗功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演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还包括请戏、写戏、行规、行话、行业神供奉与祭祀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皮影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剧本形态产生了较大差异,皮影戏的剧目极为丰富,其主要是对通俗小说或地方戏的改革。每个来到这里的旅游者都能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欢愉和满足。

(三)带动相关旅游,扩大侯马影响

侯马是个历史文化旅游市,历史人文资源遍布全市。该市境内有侯马博物馆、台神庙等旅游资源,侯马市的这些旅游资源伴随着皮影文化的氛围在正愈来愈受到多游客的青睐,正是有了皮影文化的衬托,不仅使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这里越来越浓的历史文化,更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健康的极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气息,无形中促进了侯马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

(四)传播区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源。侯马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千百年来传承不息。其价值和生命力足以说明它是我们最宝贵,最难得的文化遗产。侯马市将皮影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作为文化事业的 重中之重,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长。在侯马市原文化局副局、皮影专家廉振华的领导下,恢复了侯马皮影剧团,新建了皮影雕刻艺术研究组织,改进了皮影造型和音乐唱腔,编演现代剧目,改革灯光舞美,使皮影戏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由于民间文化的急速消亡,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其中对皮影艺术的关注是重要话题之一。让人欣慰的是,皮影的艺术魅力也慢慢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政府对其保护力度也在逐渐加大。早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且开始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程。共501项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皮影占整个名录的1.9%[3]。正是这种旅游效应使侯马人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优势,并结合这种文化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同时更加懂得珍惜并保护这种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现在要充分挖掘侯马皮影的文化价值,开发与皮影艺术有关的旅游产品,加强对这种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侯马影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挑战与机会并存,政府要对一些艺人、剧团进行重点扶持和帮助,下意识地培养一批传承人;加强和外地皮影戏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适当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适应时代和旅游者的需要。另外,政府和艺人要与相关专家学者合作,共同促进皮影戏的发展[4]。我们可以明显得感知,受现代社会各种娱乐活动异常丰富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性格喜好差异的影响,影戏已经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娱乐的功能,失去了受众群体,由此而引起的困境正是皮影艺术目前的处境,也是需要大力推动皮影艺术发展的原因。抢救皮影这类珍贵的、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民间的,才越具有民族性。在现代社会,皮影并不新鲜,并不潮流,如果将它提升到一种高度,富有新的创意,再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抓住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侯马皮影将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5]。(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汪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王睿.山西侯马皮影的流变与产业化发展[D].山西:山西大学,2007.

[3]薛国瑞,关于对侯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分析与思考[N].2010 9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字:冀东皮影、装饰造型艺术、地方文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冀东皮影人物造型及装饰手法

对比中国画的白描艺术的人物,皮影人物的装饰造型主要是通过线的处理,如衣纹变化、变换装饰花纹等方式,在皮影人物的装饰上采用雕刻、镂空等技法来装饰,材质的颜色选择上主要有黑、黄、红、白几种颜色来表现。冀东皮影人物造型方面一直是纯侧面的,有一只极度夸张的眼睛,睫毛、瞳孔、双眼皮都做的十分清楚,鼻子是一只拐角,脸蛋只是一道弧线,单这简单的几笔却又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尤其能表现出自己内在的性格。

冀东皮影人物造型主要分阴刻与阳刻,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小”、“生”、“”为主的直脸造型特点为通天鼻、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口、瓜子脸是一般正面人物和小生旦角老生面部造型的基本模式,从额头与鼻梁一条直线贯穿下来,造型俊俏,眉眼处展现出一种外方内圆的曲线构成,造型简洁、舒张,其中巧妙地利用长短曲直不同来区分男女。(二)、以“”“大”为主的花脸造型特点是饱满,额头处似一根很有弹性的钢丝,眉眼处的舒皱、曲直来表现人物性格。(三)、各式丑角及妖魔鬼怪的造型特点大多是缩小前额,鼻子滑稽的上翘呈现蒜头的形状,上翘的鼻翼与下垂的眼睛成反比,给人一种滑稽、圆滑、俏皮、狡诈之感。

根据以上对人物造型分析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把握冀东皮影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其脸的线形决定行当,头饰决定角色和身份,每个人物造型都有其自己的性格特征夸张的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对比,谦和儒雅与不拘小节的性格对比。

就其“砌末(场景、道具)”装饰上分析,冀东皮影影片场景属于外方内圆形,仔细观察也不难看出其外简内繁的造型理念。冀东皮影的道具分为内部器物和外部道具,它们造型特点迥然有异又相铺相成,皮影装饰道具多采用平列式构图,这样可以同内部影人左右移动的步调相匹配。这种成角透视构图可以达到具备透视的视觉,但又不遵循近大远小的视觉法则,所有道具底线则必须是平行的,以便于安放整理。场景布置可以用多个视觉来组成,它硬朗的直线贯穿其间疏密、繁简可以变化自如,受剪纸艺术的影响,冀东皮影其丰富的色彩,又比剪纸更添加了几分华丽和秀气,给人以精巧俊俏之感。就外部轮廓而言,简洁大方,这样可以更好地衬托内部表演活动,使影窗更整体,内外景动静和虚实相得益彰。

二、冀东皮影人物造型装饰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翻看整理出的以往案例不难看出在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从冀东皮影艺术的装饰图案中吸取营养的笔笔皆是,例如2004年获得铜奖的设计《皮影字体―挂历》成功的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及皮影的图形,提取皮影中传统头茬形状,将其内部的细节部分省略,形成的视觉艺术效果。因此冀东影人造型对现代装饰图案的平面化艺术影响。

在装饰中雕刻镂空造型艺术是最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之一,它与民间剪纸艺术不一样,冀东皮影的镂空既可以是留白也可以是镂空单纯上的表现,从而给观众的心里表现出一种视觉效果和审美情趣的心理感受。冀东皮影的镂空感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并且巧妙的结合,在取舍之间做一个巧妙细微地判断,既保留原有的独特味道又要做到创新,例如在2008年的中国世界博览会中,皮影镂空的造型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荷兰馆整体采用镂空的设计,整体颜色为白色,远看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增加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它的巧妙在于整个设计与人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走进展馆,远远看去好像皮影人物在舞台上走动。

冀东皮影传统色彩与现代装饰色彩韵味的戏剧化,传统的五原色:红、黄、白、蓝、黑,冀东皮影造型的色彩运用就如同一种装饰符号,与平面设计色彩有好多相似之处,色彩纯正,采用互补色,对比鲜明,在着色上,依照中国传统的晕染方式,使造型更加明快,层次分明。这对平面设计中的招贴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借鉴皮影中的晕染方式,可以表达出各式不一的设计。

对于冀东皮影造型装饰中舞台道具的艺术化影响也是深远。形与影是相互的,是形与影的集中与概括,冀东皮影就是其中一种,舍去了繁复的细节,留下了生动的表现形式,其抽象概括的影响常常给人更多的联想,给我们带来记忆犹新的整体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感受,冀东皮影在光的照射下使整个影形更加突出的表达出来。由于光的照射使得皮影色彩更加鲜艳明亮栩栩如生,这是一种巧妙地表达,通过人类用心的操纵与编排,使没有生命的影人有了活灵活现的神韵。使静态的皮影有了喜怒哀乐的动态表达。赋予其故事性、神话性的的表达,让我们观看之后难以忘怀,塑造的经典形象经久不衰。冀东皮影的简约含蓄之美使人有更加丰富的联想。现代设计的舞台上有许多这样的借鉴案例,例如现代舞台可以将灯笼的投影散发的光来做出精美绝伦的设计,巧妙地使影子反射到墙上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舞台上的各种颜色的灯光相互穿插使气氛活跃。利用各种投影表演出效果绝佳的节目,这些独特的设计与思维方式,给予我们的现代设计带来灵感。

冀东皮影作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将冀东皮影的雕刻、色彩等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根植于地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设计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才能独占世界艺术之窗。

结语:

冀东皮影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它的独特魅力还涉及到绘画、剪纸、雕刻、戏剧等多方面的艺术领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现在许多设计的语言都是通过在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来吸收营养进行创作的。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们的喜爱,作为优秀地方艺术文化的一枝奇葩,冀东皮影艺术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代传承与保护的使命,重新认识自己的地方文化,深入研究自己地方的艺术,使地方文化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琥著:装饰与民间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3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北区域;民间民俗艺术;概观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80-02

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处。在历史上,西北地区是联系中原和中西亚、欧洲大陆的纽带,在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两汉、魏晋开始直至隋唐,不断延伸、扩展、繁荣的“丝绸之路”,曾一度成为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经通道,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

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缘特征有关。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佛教石窟艺术、岩画艺术、地画艺术、彩陶艺术堪称西北艺术的代表。在这里,有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石窟群,如新疆的古龟兹石窟、莫高窟、榆林石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陇东南北石窟等等;还有充分体现丰富艺术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岩画遗存,这些岩画遗存因其分布广泛、数量巨大而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蕴藏着重要原始社会信息和原始艺术要素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大地湾地画也出现在西北甘肃的秦安。然而,更令人感叹的是这里的彩陶艺术,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中国彩陶数量的大多数,而且还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高水平。诸如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彩陶、大地湾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半山文化彩陶、马厂文化彩陶、齐家文化彩陶、辛店文化彩陶,作为原始文化和史前艺术的重要遗存,这些彩陶艺术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和意义;另外,西北还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建筑艺术,如金碧辉煌的寺庙、各式各样的佛塔,它们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北地区地域面积辽阔,约3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在行政区划上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五省(区)。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以外,聚居着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裕固等4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人口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情,因此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理想,而由此产生的民间民俗艺术样式更是千姿百态,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缘特色。可以说,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西北地区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由于历史悠久和民族众多,形成了兼容开放、成分复杂、质直朴素、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特征。

二、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

民俗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具有模式化、群体化和能够世代传承的特点。可以说,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传承特点的传统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规范体系。民俗艺术的一个重要内涵,即它必须是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并具备各兄弟民族所独有的不同精神风貌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艺术。凡是民俗艺术都与民族所独有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有关,缺少了“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的民俗艺术就“俗”不起来。现代民俗学认为,民俗不仅是原始初民的遗留或残余物,而且是各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因此,西北民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内容和形式都与西北区域社会风俗习惯、民俗事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西北民间民俗艺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它根植于西北民间,是西北地区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它凝聚了西北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是应该地区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要求而创作,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是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本质特点;大众化、通俗化是西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的内涵。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于它和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正在于它的内容表现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正在于它的表现形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同西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艺术、彩陶艺术、地画艺术等相比较,我们对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研究始终薄弱。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西北五省(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我们发现西北民俗艺术就是结合西北地区民众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而演变的一部史话。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规律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根源就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西北民间民俗艺术既是民俗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物,又是民俗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再现。

西北五省(区)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遗存,其民俗艺术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纵观西北地区民俗艺术的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景观。

从形式、种类的角度上划分,西北五省(区)的民间民俗艺术大致可分为民间绘画类、剪纸工艺类、刺绣工艺类、染织编结类、雕塑雕刻类、陶艺瓷器类、民间玩具类、皮影木偶类、戏剧脸谱类、其他工艺类、民俗建筑与人文景观、民俗艺术活动十二个种类,共约300多个工艺品种。2000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之下,西北五省(区)先后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小组,开始注意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使得西北地区一大批民俗艺术得到了有效地保护。政府拨专款用于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命名多个民间艺术之乡。如仅陕西省就命名了24个民间艺术之乡;甘肃省庆阳市也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庆阳的环县被命名为“皮影道情之乡”。与此同时,西北各省还积极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艺人)的调查登记工作,目前仅陕西一省就已经有1.2万多位艺人登记在册。这些举措极大刺激了地方民俗艺术的再生,唤起了群众创作民间艺术作品的热情,对推动民俗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西北民间、民俗艺术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

诚如上述,民间民俗艺术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所以这就给西北五省(区)的民间民俗艺术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在民间民俗艺术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也大大拉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民俗项目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也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西北是民俗文化富足的地区,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宣传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使更多的人通过民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脱贫致富。这种文化驱动成为了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前,西北一些省份及县域利用该地区特色民俗产品项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例如,甘肃省庆阳市以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为基础,连续举办的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就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在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中,仅香包一项销售258万多元,协议引进资金24.7亿多元。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共签约项目489个,签约金额137.18亿元。2004年的第三届香包节,庆阳市向外推介项目较前两届更进一步,共签约项目537个,签约资金84.5亿元,商品交易额达到975万元。目前,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提速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除庆阳外,甘肃环县道情皮影产业的开发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1年,环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发皮影产业的决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实施的项目为:规范皮影戏班100家,组建3―5个代表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最高水平的示范戏班;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皮影艺术节等。 2002年8月,环县成功举办了“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目前,共开发出皮影工艺品两大类(礼品、装饰)22种,制作工艺精细,是馈赠、收藏、室内装饰的高档艺术品;年生产“龙影”牌皮影影件1万件左右,年产值50万元,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同时,还生产皮影挂毯、服饰、口杯、磁带、光碟、画册、桌历、挂历等相关产品。目前,全县有皮影戏箱底近百件,坚持常年演出的戏班60多个,有8个戏班曾经进京和出国献艺;皮影演出中介机构已成立,与北京中美同济文化传播公司签约,皮影戏班已赴北京、青岛、广州等市演出。环县道情皮影至此登上了其辉煌的舞台,成为推介宣传环县的有效载体,扩大了环县知名度,树立了环县新形象。

由此推论,如果西北县域的民俗艺术都能像庆阳、环县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种,并以此为轴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有影响的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那么整个西北地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民俗文化昌盛的崭新局面,必然会更快地到来。庆阳、环县的民间民俗艺术发展方向就是西北地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