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小学科学教育

新小学科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小学科学教育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1篇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观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果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置之不理,同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想象,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找出实验结论。如果学生的实验效果不明显,老师切不可否定学生的猜想,而应帮助学生找出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或者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猜想中的错误,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

三、树立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应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过程的建立两方面进行创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来。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青少年小改小革的成果,以及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如牛顿小时侯制作太阳钟,鲁班发明锯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学习磁铁的性质,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事实;然后让学生将物体分类,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分为一类;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分为一类;接着重点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这些物体属于哪一类物体?最后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制品的结论。

五、突出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2篇

1.分组学习的组织

分组学习形式是新教学理念下较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学习形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交流习惯,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组学习形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分组学习。分组学习的组织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采用分组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组合的搭配,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特点分层组织,使他们能互相补充,相互提携、促进。搭配合理的小组中,每名同学都可胜任小组中的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总结、操作,使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不能让分组学习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同时又使一些学生成为观众。如果在分组学习中出现了一人说了算小组、哑巴小组、众说纷纭小组,就背离了小组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初衷。成功的分组学习,每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信心。

2.探究学习的组织

科学科目的学习以探究实验为主体学习途径,科学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就不能称为合格的科学教师。科学教学的探究及实验组织的基础是材料的组织和课程的设计,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和设计,必然只能教出纸上谈兵的学生。组织探究学习的材料要准备充分、合理,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或实验学习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来准备,一是减少教师的精力投入,二是使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对知识建立初步的了解。

3.拓展学习的组织

其实,新课程下的课本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加上仅凭课堂上的教学,对科学这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说,就如闭门造车。科学的教学组织,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也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实体现。教师组织课堂外的学习是对科学教学的拓展和补充。教师通过合理组织课外的科学学习,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堂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愿意接受且兴趣度较高的,对巩固课本知识、拓展知识宽度、提升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资源整合

1.学校教学资源整合

新课程下要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效果,不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实验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如今,学校里基本配置了标准的实验室和实验设施,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理想场所。如果教师不会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不会实现理想中的教学目标。学校的实验室应向广大学生开放,允许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保护下开展相对独立的实验探索,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验证自己的“奇思妙想”。不论是成功与失败,学生都能收获到在课本上领会不到的知识,而且能锻炼其动手能力。

学校的图书室、网络计算机教室也是科学教师整合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的优势,通过教学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接收渠道。这么多的资源不被利用起来,锁在“深闺人未识”,只被当作学校设施的脸面和摆设,实在可惜。科学教师应想办法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钥匙交到学生的手里。

2.自然资源的整合

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自然学科,只有大自然才是学生学习科学最直接、最根本、最纯粹、最全面的教材。草木鱼虫、土石鸟兽、风雨雷电等自然中的知识和奥秘,是在课堂上凭标本、黑板所不能表述清楚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整合自然资源到科学教学中来,会约束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而,科学教师应经常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科学的奥秘和道理,浪费了“自然”这本“书”,是科学教师的失职。

3.生活资源的整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科学道理是抽象的,不好掌握。而科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如果教师能合理整合生活资源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和探究科学,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很多教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喜人的成绩,其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进步尤其突出。新课改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是教学热情,可见,要想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要对课堂教学足够重视。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重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浅谈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进行高质量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之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感,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引言时间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正确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索。举个例子,在学习放大镜的聚焦作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放大镜在阳光下将纸点着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以分组的形式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摆脱课本束缚,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辅助作用,适时的对其进行指导。小学科学本来就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对其感到熟悉亲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小学科学感兴趣,有热情,相信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 强调合作学习、重视团队配合

无论是在现在学习过程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团队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进行锻炼,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生要多思考,彼此之间要多交流。举个例子,在学习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元件、器材,将班级里的学生按照接受知识程度的不同平均分成几个实践小组,让学生互相配合、连接一些简单的电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简单的指导,要让实践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负责一部分内容,让整个实践小组分工明确、充满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了解电路基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 多表扬肯定,少讽刺批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的教的老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肯定、表扬,尽量减少讽刺与批评。针对学困生,教师要与之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对其充满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期望感,一般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向去努力,久而久之,就会脱离学困生的队伍,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针对学优生,教师要帮助其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领先就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相信只有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想法,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从源头上为学生解决问题。

四、 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班级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因而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分层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教师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优生,要进行拔高式的训练,如在讲述一些科学知识时,可以对其提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锻炼其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困生,则要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性提问,旨在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通过简单问题培养其自信心。此外,在针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对练习题进行分类,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出一些拓展性强、难度稍高的练习题,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准备一些基础题型,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五、 大力应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师时大力应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涉及面广、知识量大的特点,这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孩子们播放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或者是一些包含有简单科学知识的"神奇"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小学科学充满兴趣,相信教学成绩也有更上一个台阶。不仅如此,大力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备课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PPT等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板书相比,PPT容量大、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教师的教学热情就会有所提高,教学成绩更是会有进步。

六、 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对我国教育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只有加强对其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使我国真正的崛起,由此可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明确工作意义,对工作尽职尽责,充满爱心,不仅如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者还要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断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手段,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业的发展。尽管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充满困难,在未来探索的道路上更是阻碍重重,但是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教育者把培养人才作为己任,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我国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新观念

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较之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诉求,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语文教育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再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倡导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一:语文学科综合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语文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割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轻视学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学科综合化的教学观念转变,突出语文学科综合化特点,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语文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并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语文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三、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中,学习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益者。

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因为小组成员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各异、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再次,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现,使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二,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既有生生之间的互助,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其三,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既有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术目标,也包含有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三:语文课程生活化

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将逐步增进。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拘泥课堂,还应融入更为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方式,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而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途径。于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在借鉴同行的经验和总结自己工作的点滴后,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就一堂课来说,只有充分准备才有可能有效,甚至高效。因此必须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做到“三读”:一读教材和教参,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只看“教案集”之类的书);二读学生,现代教育的观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已知”,才能挖掘其教学价值,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三读资料,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教师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尤其是课改后,文章中的一些字或知识可能在以前的教学经历中没有出现过。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也不能令学生信服。

二、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转变。教师要由“传授型”向“研究型”“师生互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强调“齐步走”“照本宣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个性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是主体的活动过程的教法必须改变,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时,就能喜欢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就会变成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首先鼓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人生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提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但老师不能只是鼓劲,应给学生指导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的时机很多,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的组织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评价,教师应以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高度参与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有“全人”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众所周知,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把答案讲解给学生,让他们理解效果会更好。事实上。学生的“参与”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处在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大量的研究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

相关期刊更多

体育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体育局

个人电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新西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