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制造新模式

智能制造新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制造新模式

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会职能;班组建设;新型模式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管理单元,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根基是否牢固。要创新企业工会工作,必须一头扎进生产经营过程中,扎进最基础的职工队伍中去。而班组建设正是工会组织发挥职能,协调企业与职工两者利益的最佳切入点。2012年以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工会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创新思维抓好班组建设,以班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起工会工作品牌。

一、打造五型班组,奏响“工人先锋号”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赋予基层班组劳动竞赛新的内涵,探索建立起“5343工人先锋号”特色创建模式,即以实现班班有特点、站站有特色为目标,把全厂406个班组按工作性质和特点,分为学习型、安全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等5个类型,开展更富针对性的创建活动;将已命名的“工人先锋号”班组进一步细分为达标、优秀、标杆等三个层次,凡达标的班组命名或保留为厂“工人先锋号”称号,连续三年达标的班组获得参评高一档次荣誉的资格并择优向上级推荐,连续五年达标的班组命名为厂“工人先锋号标杆”;丰富完善生产指标、效益指标、员工素质、和谐建设等四套创建指标,将每套指标细分为三个档次,从而使得创建活动有序推进、梯次提高、持续创优。截至2012年年底,全厂有68个班组被命名为 “工人先锋号”、8个班组被命名为油田“工人先锋号”、1个班组被命名为油田“十佳工人先锋号”、1个班组被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

二、强化群众监督,推进班组安全建设

坚持把做优班组群众安全监督活动作为创建有为工会的重要载体,通过抓起点、抓载体、抓考核、抓保障,扎实推进基层班组本质化安全建设。2012年以来,在群众安全监督员队伍中全面推行“AAA”考评机制,根据考评定级给予差别奖励,当月考评、当月兑现,以奖励激发热情,用考核激活队伍;举办群众安全监督经验交流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监督“五步法”、“三、五、四”交接法等一批现场适用的监督经验和技巧,推动了班组管理向规范法、长效化、本质安全化方向发展;编印《安全相伴幸福同行》手册,引领全体员工追求工作安全、创造幸福生活;拍摄制作采油、作业《群众安全监督员现场监督展示片》,举办群众安全监督论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监督员的监督水平;推广实施“三三”工作法,确立了“三个坚持”抓源头、“三项监督”抓细节、“三个到位”促提升的群众安全监督长效机制,群众安全监督效果大幅提升。2012年1月,该厂首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殊荣。

三、发挥典型作用,引领班组创新

把充分发挥学习创新工作室功能作用当作推进油气生产的“加速器”、降本增效的“发动机”、员工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在计量站、维修班、工艺技术研究所等生产科研一线共创建学习创新工作室8个,覆盖了全厂主要行业工种。注重选拔技术精、威信高、善协调的高技能人员担任领头人,创建一个,带动一批。通过目标激励、“三重”奖励、成果冠名等一系列措施,使工作室始终充满创新活力。2012年创建的“祁学习创新工室”,以石化集团采油电工第一名祁为领头人,自编教程,连续举办采油电工培训班,其徒弟杨森在中石化技能大赛中再次夺得采油电工金奖。一年来,班组学习创新工作室通过瞄准瓶颈重突破、现场服务解难题、关注节能创效益、打造团队育新人,完成技术攻关120项,获得国家专利16项,解决现场问题865项,创效1000余万元。

四、推行工作法,培育领头人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2012年,该厂工会着力于班组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举办了基层班组“先进工作法”交流会,让优秀班组长现身说法,以生动具体的实例、客观到位的分析,讲述从业历程、岗位感悟,将成功经验提炼为工作方法推介给全厂班组长,促进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精益管理、自我管理转型。在此基础上,印发优秀班组长工作法推广实施方案,编印《小班组 大舞台——基层班组先进工作法材料汇编》,利用专刊、网站、橱窗等多种阵地,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促进基层班组管理方式提档升级,适应油藏精细管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等形势要求,筑牢了全厂发展根基。在全厂基层班组长中,推介实施了“三式管理法”、“七小管理法”、“332站长工作法”等基层班组长“先进工作法”,在增进职工队伍凝聚力,提升员工执行力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第2篇

浙江制造面临既要在“工业2.0”、“工业3.0”补课,又要在“工业4.0”加课这样一个双重任务,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精神,传达工信部全国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2016年专项行动,浙江省召开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

会上,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君青重点谈及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新常态下“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015年5月、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重要文件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行动纲领。在去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强省长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互联网+制造业”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制造业产生革命性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影响。

会上,吴君青详述了“互联网+制造”的四大好处:一是利用互联网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重塑制造业创新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可以广泛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创新,倒逼企业通过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跨国、跨区域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企业间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系统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从而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大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是四大基础技术及其融合应用,即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所构成的“新四基”。二是互联网使企业与用户零距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使企业与市场、与用户变成零距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还彻底改变了以往生产什么卖什么的理念,倒逼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供给,倒逼传统企业瞄准市场加速创新,形成C2B/B2B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以及智能化在线运维服务等新业态。三是互联网是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互联网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首先,传统的产品或装备一定要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产品自身是一个远程可以采集信息、分析、控制、优化的一个产品。其次,要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和设备大数据的智能云服务平台。四是制造业互联网化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制造,必须练好企业信息化的内功。企业作为产业链和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要融入这个产业创新体系中,必须将互联网延伸到企业内部,使企业系统与外部资源实现实时、无缝、高效连接,使制造系统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或者说转变为由用户来驱动制造的新模式。这就要求制造系统应具有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

把握“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特点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地,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将延续“十二五”期间的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阶段上看,“两化”融合将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阶段发展;从企业类型上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将不断提速;从“两化”融合作用上看,“两化”融合将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吴君青总结概括了“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七个新特点:一是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度高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二是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广泛采用机器人后,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拉开序幕。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四是传统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新模式。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五是工业大数据应用初步发展。大数据应用正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六是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到以“生产+服务”或服务为本转变,服务化转型态势明显。七是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日趋增强,国产软硬件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第3篇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左右,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20%。报告同时指出,大部分中国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10%。

即使如此,面对全球制造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创新改革,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机床被称为是万械之基、工业母机,机床的智能化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2007年至2013年期间,沈阳机床集中做了一件事:全面攻关“i5系统”核心技术,每年投入两个多亿,全方位的资源倾斜。

i5代表着“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智能化数控系统,该系统误差补偿算法、五轴控制技术、虚拟与显示系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2000余次大小版本技术修正更新、上千次产品测试,2014年,世界首台i5智能机床面世,不仅是精度高,运算速度快,加载i5系统的机床,生产效率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i5智能机床具有自动对刀、特征编程、加工仿真、实时监控、智能诊断、远程维护等功能,能够实现网络化的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

直到这时,沈阳机床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一较高下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我们已经实现了i5系统最基本的运动控制技术底层的突破,而第一台基于i5系统智能机床的诞生是在2013年,我们2014年进行了正式。”沈阳机床总系统师朱志浩介绍说,“同时我们推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i5系统无缝对接,实现i5智能机床的实时在线。”

基于这i5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沈阳机床能做什么呢?

i5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面对接,使数控系统不仅是一台机床的控制器,而成为工厂信息化网络的一个节点。依托i5数控系统提供的丰富接口,实现异地工厂车间和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交互,可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

进入信息社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于像沈阳机床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是目前看来最为可行的转型方向。但是,无论是卖服务还是个性化定制需要有数据的联系与支撑。“首先得有数据,然后你才能有机会基于数据进行商业行为,比如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这也是为什么设备必须是智能化的,有实时采集和回传数据的条件和能力。”朱志浩表示,“具体到我们沈阳机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是其中重要内容,但是这个服务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售后服务,而是贯穿整个运营周期,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使用和再制造。未来是共享经济,我们需要最大程度摊薄我们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而且站在客户的角度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所以,从产品设计之初便应该有这样一种新商业模式的思考和定位。那么如何串联起从设计到再制造整个运营周期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协同效应,那就是数据。”

所以说,i5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沈阳机床正在规划一套商业系统、计费系统、结算系统,不再以制造产品为盈利手段,而是使用价值营销,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客户无需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购买设备,只需支付部分定金,就可以接单生产。这种模式完全改变传统经济中简单“买”与“卖”的模式,通过按产品工件、使用时间甚至是所创造的价值付费,极大地降低了将用户的创业门槛,形成共享经济新模式,由此打造制造方、使用方和供应链伙伴新型关系。

这就是“i5新生态”。沈阳机床会依托智能机床终端,借助互联网云平台,打造一个整合产业链各方资源、在线高效配置生产要素的产业生态体系,让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沈阳机床的i5战略深度契合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方向,沈阳机床集团对未来智能网络化制造实践的探索,对我国制造业如何迈向工业4.0时代有所启迪,提供了如何借鉴德国经验为我所用的途径。此外,我们一直在谈“供给侧改革”,i5战略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范本。供给侧改革必须实现三大突破即核心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创造新需求市场,而这正是i5战略的核心。

所以,i5已经超产品范畴,它代表的是一种制造业转型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也对传统制造业未来发展型指明了方向。

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壮大,“新经济”浮出水面。

所谓“新经济”,其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要求。

为了更理性地看待“新经济”、理解新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及其政策着力点,本刊“高端访谈”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

对“新经济”的基本认识

《新经济导刊》:“新经济”这个词本身并不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一直在提“新经济”。当时对“新经济”理解不同,甚至一种美好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驱动下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等特征的经济。但到2000年下半年以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主导的“新经济”泡沫最终破灭,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黄群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互联网这种技术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离开制造业,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大多都会成为泡沫。如果说在上世纪末美国提“新经济”还为时过早,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已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广泛地应用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现在提“新经济”则是水到渠成。

现在新经济已不再是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现象,而是指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驱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其技术革命基础虽然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但还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以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新经济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新经济导刊》:具体而言,新经济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特征?

黄群慧:新经济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的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构成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整个工业系统将逐步发生内涵丰富、多层次巨大变革。现在看来,这种变革表现为四个层:一是以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层面;二是在通用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层面;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的生产系统为代表的各种集成技术系统层面;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层面,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正是德国工业4.0的目标和要求。与德国工业4.0相对应,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投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和利用直接相关,但以前这些信息或数据独立性和流动性弱。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现在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独立流动性日益增强,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大幅度提升边际效率贡献。正是信息(数据)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拉动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APP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的大量投资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供给要素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和可获得性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方式变化,协作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方式变了,于是出现了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等,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智能制造新模式范文第5篇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相关应用系统,从功能视角看,主要由数据采集与交换,数据预处理与存储、建模、分析和数据驱动下的决策与控制应用四个层次五大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与交换层主要实现工业各环节数据的采集与交换,数据源既包含来自传感器、SCADA、MES、ERP等内部数据,也包含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主要包含对象感知、实时采集与批量采集、数据核查、数据路由等功能。

数据预处理与存储层的关键目标是实现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初步清洗、集成,并将工业系统与数据对象进行关联,主要包含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等功能。

数据建模层根据工业实际元素与业务流程,在数据基础上建构用户、设备、产品产线、工厂、工艺等数字模型,并结合数据分析层提供数据报表、可视化、知识库、数据分析工具及数据开放功能,为各类决策的产生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