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优势;短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11-09
2015年11月2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颁发学会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以及有关部门和学会的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牌和证书。自2006年创立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成为展示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科研平台。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在其中起到了先导作用。服务决策,指导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职能和重要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已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也日益依赖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正是基于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于2006年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决定坚持高标准的质量要求,把该奖项办出品牌效应,使其成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届“成果奖”评选活动得到各地职教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38项成果最终获奖,蒋乃平等研究者合作完成的《“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等5项成果获得一等奖。2010年11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作出《关于颁发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决定》,共有89项成果获奖,马树超等完成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等10项成果获得一等奖。
2015年5月,中国职教学会在2005年印发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奖励条例(草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并制定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条例(试行)》,明确了评选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和评分指标等,制定了评选工作方案。该条例经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讨论和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活动,提升了评选结果的权威性。同期启动的第三届“成果奖”评选工作得到各地方学会、学会各分支机构、行业教育协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中国职教学会共收到申报参评成果614份,经过资格审查,确定符合参评条件的420份。经过评审,共评出获奖成果12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80项。详见文后附表。
经过3届的评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成果不断涌现,对其加以梳理,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出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形成的优势与存在的短板。
二、历届获奖统计
(一)获奖整体情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分别于2006年、2010年、2015年三次颁发了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共有248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150项。详见图1。
(二)获奖区域分布
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看,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机构获得过这一奖项。其中,获得10项以上奖励的地区共有10个,按总获奖项目的多少排名依次是:上海、北京、江苏、湖南、辽宁、浙江、重庆、河北、黑龙江、广东。各地区获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情况见表1。
另外,从获一等奖的机构区域分布来看,共有8个地区的机构获得一等奖。其中,北京独占鳌头,有关机构在三届共25项一等奖中获得了10项一等奖;上海紧随其后,获得7项。两地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占一等奖总数的比例接近70%。同时,吉林、安徽两省虽然在获奖总数上排名靠后,但都获得了1项一等奖,提升了获奖成色。各地区不同奖项获奖情况见图2。
(三)获奖机构类型
从获奖者所在机构的类型来看,来自高职院校的研究者获奖最多,占获奖总数的51%;其他依次为中职学校的研究者占19%,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占12%,本科院校的研究者占10%,其他机构的研究者占4%,政府行政部门的研究者占3%。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图3。同时,从各层次奖项的分布情况来看,三届中,科研机构研究者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最多,为13项,占一等奖获奖总数的52%;其次为本科院校的研究者,获得1项特等奖、7项一等奖,占一等奖获奖总数比例的28%。而中职学校的研究者尚无人获得一等奖。见图4、图5、图6。
另外,从获奖的具体单位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单位分别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职业大学。其中,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研究者获得10项成果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者获得8项成果奖,天津职业大学的研究者获得5项成果奖。见表3。而从一等奖获奖的具体单位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单位分别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获7项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获3项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获2项一等奖。见表4、图7。
(四)主要研究方向
由于三届成果奖获奖总数较多,在对研究方向的判定上,我们主要选择了三届一等奖获奖成果。作为三届成果奖的优秀代表,其研究方向也能说明职教研究的当下热点。具体来看,三届一等奖获奖成果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制度。其中,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向和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最多,均为5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均为4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成果为3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为1项。见图8。
(五)主要研究类型
对于研究方法的统计,依然以获得一等奖的成果为数据样本。三届25项一等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成果为12项,应用研究类成果为7项,综合研究类成果为6项。见图9。
三、相关分析
(一)从区域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奖的覆盖面虽然较广,但区域间的获奖差距比较明显
从获得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区域覆盖情况可以看出,该奖的颁奖范围已经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但是,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地区无论是在获奖总数上还是在一等奖获奖数量上都处于绝对领先。另外,东部省份的获奖数量明显高于西部省份。而一些民族地区,如、内蒙古、贵州等地则还没有获奖。
(二)从机构角度来看,获奖机构较多,但机构类型间和机构间的差距较大
从获得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机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0年来已经有200多家机构获得了这一奖项。但是,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的获奖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类型机构。尤其是中职学校不仅获奖数量较少而且没有获得过一次一等奖,表明其在开展职教科研方面还存在现实困境。同时,以机构来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获奖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机构,体现出在国内职业教育科研方面的领军地位。
(三)从研究方向来看,获奖成果的研究方向较为集中,某些研究领域还存在盲点
从获得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的研究方向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教研究者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但是,在职业培训与就业、职业院校校长与教师发展、职业院校德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我国职教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或者说还缺乏有影响力和贡献力的研究。
(四)从研究类型来看,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占比较大,应用研究还不足
从获得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的研究类型情况可以看出,基础研究类的获奖成果有12项,应用研究类的成果只有7项。以本届评选为例,尽管申报的项目中应用类研究成果较多,但获得一等奖的只有2项。这说明,我国职教研究者虽然很重视开展应用型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的采用方面、路径策略的提出方面还不科学、成熟,取得的一般性研究成果较多,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方面的作用还不足。
参 考 文 献
[1]本刊编辑部.收获―首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3):18-41.
Abstract From 2006 to 2015, thre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ing activities” record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By combinging thos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mann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found from one side in 10 years. Seeing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although the cover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re more widely, but the award-winning gap between regions is obvious; seeing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e award-winning institutions is more, but the gap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between institution types are obvious; seeing from the point of research direction,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prize-winning achievements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re are blind spots in some areas; seeing from the point of the research type, most of award-winning achievements belong to basic research field, and appli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地方教科所;成果推广;问题;意义;策略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73-04
吉林省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程。30年来,长春市教育科研经历了发动、发展、成长、成熟阶段,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教育科研成果从小到大、从无用到有用、从侧重理论到回归实践,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理念的引导下,群众性教育科研蓬勃开展。
自“八五”以来,长春市立项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已过千项,大多如期结题,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课题成果奖的有几百项,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奖的有几千项,教师已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市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如,科研部门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厚度轻深度的状况,科研成果一结题便束之高阁,很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的现象仍很严重。教育科研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没有起到应有的先导、引领、推进和服务作用。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本应是市教科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市教科所的科学研究素养、成果推广意识、科研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其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瓶颈。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科研部门认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不属于创新研究,不列为重点工作,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既没有工作要求,也没有工作计划,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科研人员也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推广的价值,重学术理论价值,重个人功利价值,足不出户,不深入基层,闭门造车,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二是水平不到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要求科研人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统筹能力,成果的推广应用还需要科研人员帮助成果拥有者对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但由于科研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有限,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欠缺,其专业水平也影响对科研成果价值的正确判断和理论加工及推广应用。
三是管理不完善。科研部门对于如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科学规划。对课题的管理还停留在重前期研究、轻后期推广的状态,只有研究过程管理,没有成果推广管理。由于科研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序的登记、存档、公布,很多优秀科研成果由于信息管理不力,渠道不畅,缺乏传播与交流,影响其推广和应用。
四是机制不健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科研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果推广奖励机制,科研人员推不推成果一个样,成果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而实证、实验、推广性的研究比纯理论的思辨研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科研人员的实际收益,势必造成科研人员对成果推广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是体制不合理。科研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学术轻实践,从课题的选择、审批到成果的验收、鉴定、评奖,更多强调的是学术因素,忽视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科所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而非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决定了研究人员的评职、评优等切身利益,而且用于成果推广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漠视成果推广工作。
以上几点是导致长春地区大量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闲置、科研成果推广难的主要原因,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极大浪费。为实现长春教育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让教育科研更加务实高效,让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研究者付出的辛勤努力得到认可,长春市教科所理应肩负起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重任。
一、教科所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科研人员必须走出书斋,直面长春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扎根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而这样的研究也更辛苦,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求更高。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更新科研手段、完善科研行为、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市教科所管理水平
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脱节、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科所忽视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不完善。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势必增强市教科所与基层学校的联系,提高教科所的管理水平,这是教科所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有利于产出精品成果。任何一项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对该项研究认识的终结,成果都是在小范围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往往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证实、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形成更完善、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成果推广就是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通过推广,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成果的价值,发展和完善成果的内容,扩大成果的效益,产出更多的精品成果。
(四)有利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任何一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为社会和学校教师了解和接受,并能用以指导教学,让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才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五)有利于提升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水平
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学习、借鉴已有的优秀成果,有助于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意识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转化、吸纳优秀科研成果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学习、模仿和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的粗制滥造,改变长春地区科研“一枝独秀”,实现整体“水涨船高”的科研态势。
(六)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对长春地区所有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在科研成果推广过程中,成果推广者可以通过直接应用、移植、渗透、发展优秀科研成果的方式,让他人的成果为自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成果真正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七)有利于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功能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应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然而,科研部门和专职科研人员毕竟是少数,基层教育工作者受科研水平制约,产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并不多,依靠教育科研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不现实的。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弥补了这一缺憾,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特性
(一)实用性
成果只有好用、管用,才能被教师乐于接受。因此,优秀科研成果应是真正产生于教学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成果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有形的规定、制度、课件、案例等体现出来,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技术和手段、方法的共享性。
(二)先进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在理论、方法、技术、策略方面居同类研究领先地位,在内容和结论上应有新意。因为基层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更多的是草根式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做引领,理论探索就会失去方向,实践活动就会失去价值,研究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三)创新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形成新的方法、策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被推广的价值。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最高境界。成果推广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因此,应更多关注研究成果在实践策略上的创新性。
(四)实践性
优秀课题成果推广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推广成果必须体现实践性特点,应以问题研究为主,强调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选择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避免“大而空”脱离实际的课题。
(五)可行性
教师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有很多制约因素:自身理论水平影响对成果的认识和吸收;推广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影响成果应用操作效果等。优秀成果的推广,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借鉴和应用,因此,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课题进行推广,成果的理论简明、方法易学、操作简便,推广应用有可行性。
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策略
(一)自身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市教科所首先应加强自身建设:
1. 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纯理论的教育科研必然是远离实践的。因此,市教科所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学习和吸收优秀科研成果,并将其融入决策和管理中。科研人员应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和课堂寻找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与教师多层次、全方位的接触,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教师提供指导建议、知识和理论支撑。教科所年终考评应侧重考察科研人员在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做了多少工作,如提炼几项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成果辐射多少县区、改善多少教学实践、带动多少学校、提高多少教师、惠及多少学生。
2. 规范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教科所应建立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常规工作机制,实现成果推广工作的常态化。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好的选题决定了教育科研的高度和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课题选题上向教育教学实践倾斜,在成果结题鉴定时要实地考察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建立科学有效的优秀课题成果管理机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教科所成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通过完善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者,重视推广环节,使研究和推广相互促进。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励是指挥棒,如果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成果推广工作,教科所给予肯定和奖励,科研人员就会下气力去做;反之,科研人员就会忽视它。应制订出台成果推广的激励机制,筹措资金设立成果推广专项资金,对于在成果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科研人员就会有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改变原有的以成果数量评价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完善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评价机制。还应定期召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对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
4. 加强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研究。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是如此。成果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价值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推广体系研究、成果推广策略研究、成果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研究、成果推广操作模式研究、成果推广评价研究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教科所应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5. 研发、提炼优秀科研成果。30年来,长春地区产出了不少优秀科研成果,不可能每项优秀成果都要推广,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精心筛选其中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帮助基层提炼精心修改、提炼、归纳成果,增强成果的可推广性。同时,将优秀成果整理成可操作的形式: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课例、案例汇编等。
(二)组织推广
市教科所应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协助基层学校和教师,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牵线搭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确定推广成果,建立成果推广共同体。根据长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教科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推广成果,成立由课题成果单位、成果推广单位、教科所组成的成果推广共同体,建立彼此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享优质科研资源,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2. 制定推广方案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是开展成果推广的必要环节,既是对推广课题的实践应用,又是新研究方向的确立。因此,要把握好研究目标的确定:第一,目标来源于推广课题的观点和结论;第二,目标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第三,目标来源于对推广课题的补充和完善。成果推广方案包括:推广成果名称、推广目的、推广内容、推广范围、推广步骤、推广评价、推广条件等。推广成果的过程,是普及教育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要制定详尽的科研培训制度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工作。
3. 组织观摩,开展培训。组织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让教师学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首先应开展观摩活动,由课题学校提供现场,通过具体的研究课例、研究报告、研究过程资料等,全方位、直观地展示推广课题成果的价值和功能,让教师对课题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产生兴趣,对推广课题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开展培训。教师对推广课题已有一定的实践感知,再让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促使教师有目的地寻求理论支撑,更新自己的观念,加深对推广课题的理解,以避免课题推广的形式化和追求简单的借鉴与模仿,避免以“形似”替代“神似”。
4. 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实现网络化科研。充分利用《长春教育》和市教科所网站,开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专栏,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扩大优秀成果影响力和公信度,让教师及时了解成果、关注成果,每个推广课题设有专栏,把课题推广研究方案、活动纪实、阶段成果及时上传,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在线研讨、资源共建、跟进管理、成果共享、科学评价,确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编辑出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包括和成果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案、课案、活动纪实等;设立固定的优秀成果展室,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习、借鉴、掌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精髓,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5. 实践操作,交流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教科所应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汇报研究进展、研究策略、存在问题、今后设想,对研究中的共性问题集体公关,让成果拥有者和成果推广者交流与碰撞,明确思想,理清思路,让学校和教师介绍自己成功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和建议,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推广。
6. 制定督导检查机制,组织督导检查。教科所作为管理者,应制定成果推广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行。教科所负责推广研究方向的把握,计划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对推广者的研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确保推广研究保质保量开展;科研人员负责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做好资料的整理和统计、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针对推广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定期检查成果推广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下一步设想。
论文摘要:教科研是学术性的,其一方面是提升自我,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所以,本文就教师如何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从首要准备、实践方向、今后前途和主要方法四方面进行阐述。
近些年来,教育科研已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各级各类学校评估验收,都少不了“教科研”这一块,学校每年工作总结和新年工作思路中,也都要将“教科研”大书一笔;许多学校还纷纷打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旗号,有的甚至不惜将“教科研”誉为其“办学特色”。可见教育科研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重视,还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且是不够自觉的。所谓教科研,往往是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为了应对上级的布置和检查,或者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为之的,乃是奉命之作,应景之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则以为教育科研与己无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基本上按兵不动。学校教育科研应具有群众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像这种行政色彩功利色彩过浓,缺乏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科研,也许可以热闹一时,却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具有科学的活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二者有效地沟通起来。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的概念认定、自主程度的强弱、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以上这些因素的迅速改变乃至持续改观,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将教育科学的巨大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成为教科研的主体呢?
一、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首要准备
教师虽有其实践的优势,却也有着明显的弱势,主要是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不足。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含量为背景,以一定的理论涵养为底蕴的。由于知识和理论不足,使得一些教师在开展教科研时往往捉襟见肘,感到困难重重,至少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勉强开展一些研究,也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成果,尤其难以形成优秀成果。因此,有志于教科研的一线教师,第一要务是为自己“充电”,致力于做好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不但要读一些有关科研工作的专门知识书籍,懂得怎样选择和确定课题,怎样进行课题实施和操作,怎样检索文献资料,怎样形成研究成果等等;还要广泛阅读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人才学、比较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著作。对于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那种“快餐式”的涉猎,而要做一番研究性阅读,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不读孔夫子就不知道中国教育的渊源,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脉;不读、陶行知,就不知道中外教育的联系,不知道近代和现代教育的精髓;不读卢梭、苏霍姆林斯基,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和谐教育。在这个充满物欲和浮躁的时代,人们对经典已经感到陌生。我们教师还是应该要求自己少一点世俗气,多一些书卷气,乐于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二、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方向
科学研究总是以实践为依托,从微观入手,从研究个案开始的。
1. 利用实践优势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躬亲实践的优势,立足教育教学第一线,更多地接触、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更多地观察、了解和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把研究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堂课和研究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注重个案的积累,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研究课题。实践是理论之母,一线教师一旦离开实践这块土壤,教科研必将一事无成。
2. 增强科研意识
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自觉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注入科学性和研究性。要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把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科学研究来做,做到工作科研化、问题课题化、实践理论化。这样,当一个教师接受了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时,他的研究课题就被“立项”了,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或课题的来源。例如,你是一名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阅读习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个问题就很值得研究。其实,庸者只知道做,不知道思考,而智者带着思考的大脑去做。这个“思考”,就是科研意识。可见有没有科研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教育科研就如同一片森林,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劳动,走进去总是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
3. 养成科研习惯
教师要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笔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辨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搞科研就要有点科研的样子,要经常动笔写点东西,从班主任写“教育手记”,学科教师写“教后笔记”做起。要随时把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写成研究报告,积累个案,作为科研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了几千名儿童,记录了几千页的儿童成长笔记,堪称勤于研究又善于研究的典范。要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舍得下工夫,给自己“加压”,例如要求自己每学期或每年至少写作(是否发表不论)多少篇或多少字数的论文。长此以往,必有所成。
三、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今后前途
1. 大胆改造传统,创造先进文化,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可以大胆地预见,在未来社会,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之间不会有等级差别。为了让人类发展得更充分、更美好,对人类的各个阶段的学习乃至生活进行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 转贴于
2. 从各个层面做好制度重建工作
如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方面,提高教育科研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重视教育科研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最直接的受益场所,更应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订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奖惩制度,使我们的中小学借教育科研之东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 专业教育科研人员要关注教育
专业教育科研人员要更多地关注教育,而不是只关注教育学,要提倡平实质朴的文风,而不是以华丽的词汇来掩盖内容的空虚。如果放下架子,真实地面对教育,真诚地面对教师,二者的沟通就会有效得多。在这里,基层教育科研工作人员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既比较了解一线教师的鲜活实践,又能够较为从容地进入教育科学话语体系中去,可以较为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者将鲜活的实践加以提升,加以推广,或者将先进的理论介绍给急需的一线。
4. 弘扬教师的主体性
当今普遍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主体的自我建构。尤其是教育科研,它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没有对主体自身价值的追求,没有自主的觉悟与觉醒,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支持它完成这一复杂过程。只有对教师这一概念进行时代的重建,才能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教师这一概念绝不应被平庸填塞,而应与高尚、创造、探究为伍。教育的劳动性质不是简单、枯燥、接受,它是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四、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对教育科研中各种方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此,把最常用的方法划分为以下六大类:
1. 文献方法
文献方法是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以确定有关教育研究的“研究内容”和“价值大小”的一种研究方法。使用这一方法,首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占有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其次是收集资料要全面、系统,具有代表性。
2. 实验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对自然科学的众多研究的独特作用,这一方法也被引入了教育研究等社会科学中。为了解决某一教育研究的命题,常常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提出假设,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依照一定的设计程序进行实验,然后通过对实验效果与传统方式下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检验假设的目的。例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实验、诱导、探究教学法”实验等等,都属于实验研究。
3. 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此外,还有统计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趋势分析法、评价研究法、模型法、计算机模拟法等方法,在此不一一阐述,都得靠我们教师不断去学习、去领会、去实践。
关键词:区域;教育科研;实践;推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34-03
教育科研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软实力”,在服务决策、探寻规律、指导实践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是在成都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反思市教科院在推进教育科研上所做的努力,我们对地方教科院(所)科研工作的职能、路径与方式形成以下思考。
一、明确服务取向,彰显教育科研价值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如果没有体现在推进教育的变革中,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成都市的教育科研首先应当“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做好“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决策
地方教科院(所)要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主动构建教育决策研究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论证,搜集重大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决策服务的实效性。
(二)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科院(所)要发挥先进理念与教育现实之间“桥梁”的作用,利用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心工作,发现现实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用研究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略。要以务实求真的实践改革方案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实践活动,“上通理论,下接地气”,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三)教育科研要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
要发挥地方教科院(所)与学校和教师具有天然和紧密联系的优势,通过选题指南、课题管理、师培干训等多种途径,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及时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为学校做好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指导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在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组织系统实施,促进教育科研繁荣
地方教科院(所)担负着推进地区教育科研发展的任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提高本地区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科研承担着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双重任务。研究任务的双重性,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研究队伍的群众性、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市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八项重点。
(一)建立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按照能级管理原理,我们建立了由市、县(区)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区(市)县教研室大都设立了科研室或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科研室,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市各层面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搭建多元化教育科研格局
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人员不同,教育科研的类型既有中宏观层面的决策研究,也有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改研究,还有教师层面的专题研究,因此,只有多层兼顾,分类管理才能促进“和谐共生”式的多元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我们主要通过对市级课题的设计来体现并合理引导和布局各类课题研究。目前,成都市立项的市级课题有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专项课题四类,其中专项课题包括教育决策、调查研究、农村教育、高中课改、名师专项等,构成了全市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格局。
(三)定期教育科研指导意见
为了使教育科研更好地结合成都教育改革的实际,避免出现研究课题分布上的空缺或重复,聚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强化教育科研的系统性和滚动发展,需要做好教育科研规划。我们坚持每五年一次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坚持每年根据我市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当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突出了研究的重点,引领了全市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
课题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我们提倡开展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坚决反对虚假科研、泡沫科研,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时,尤其关注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形成了从课题立项――过程管理――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立项答辩制度、课题年度考核制度、课题分类管理制度、课题结题检测制度、课题成果公报制度等管理制度,较好地完善了这项重要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规范了教育科研行为。
(五)做好教育科研成果遴选
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导向措施。通过遴选评奖,一方面肯定广大研究人员在科研中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遴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和应用,更好地发挥科研在实践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标准,并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两年一届的优秀成果评选。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评选市级先进教科室、优秀研究人员制度,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六)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我们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优化实践有较大影响的成果,组织力量帮助梳理、提炼,突出亮点;通过研讨会、成果会、成果汇编、定点帮扶等方式予以宣传和推广。对于一些行动特别有力,效果特别明显的课题,我们会在研究过程中组织现场研讨会,在研讨中交流、学习、借鉴,及时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
(七)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强化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一般在课题立项后,我们会集中对主研人员开展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会结合典型研究案例在研讨中开展培训;在成果评选前,会对如何提炼成果进行培训。为以高质量的“外促”引发“内生”,我们还与教育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合作培养骨干人员。至今,已连续四年每年送出50名左右骨干教科研人员到上海市教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前沿理论培训和科研名校实地考察,开阔了教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对比思考。
(八)加强研究工作学术指导
教科院(所)的研究人员自身不仅要承担课题研究,而且担负着教育科研普及和指导的责任,理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术帮助。因此,下基层走学校应成为科研管理和指导的常态。我们经常深入区县,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的研究现场,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学校提供前沿信息,帮助学校梳理问题,论证方案,提炼成果,给予理论和方法指导,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八项重点工作优化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体系,使教育科研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科研兴教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科研管理日趋完善,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与教育改革及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市的教育科研已从具有部分优势,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优势变化,获得高等级奖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三、聚焦核心问题,增强教育科研效能
作为地方教科研院(所),既要发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智库”的作用,也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教育实践在科学轨道上的持续变革。围绕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关注实践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加大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力度,加大对全市教育科研的引领。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成都市教科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以“两个聚焦”来增强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和指导实践变革的力度,提高教育科研的效能。
(一)聚焦战略性问题,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的力度
在大力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在教育部城乡统筹教育试验区建设中,教育决策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院把教育决策研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了领导,配备了研究人员,设立了专门机构,逐步建立起了由决策制定前的科学论证与研究、决策执行中的情况调查与评估两个系统构成的教育决策研究机制。聚焦我市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如:成都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与调查评估研究,较好地发挥了“成都教育智库”的作用。
(二)聚焦重难点问题,加大教育科研引导实践变革的力度
在加大教育科研指导实践变革的进程中,我们打破了以学科教研为主的格局,实现了学科之间、科室之间研究力量的整合。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推进,加强对教育改革实践中涉及面较宽、影响较大、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性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推进素质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中、高考分析、新课程改革、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新优质学校培育、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教师培训有效性、名校集团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班主任队伍建设、择校现象、入园难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开展“攻坚克难”。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探索科学路径和改进对策,用以指导区域和学校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推进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学校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的难度增加,为了推进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
(一)突出主抓手
突出课题研究质量和骨干队伍建设这两个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全市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科学工作的规划和统筹,引领课题研究方向。要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质量标准,加强全市教育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和质量跟踪,提高课题科研效能;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与在蓉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区域、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要建立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构建教、研、培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实施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要建立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准入、激励机制,优化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二)增强主动性
教育科研做好不易,创优更难。主动作为,常研常新;被动去干,越干越厌。主动性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教育改革主题和主线,加强教育研究。一是要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的研究,二是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开展对策性调研,对实践中具有借鉴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要主动协助提炼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三是要主动深入开展实践性应用研究,特别要对数字化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现代学校制度系统建设、纵深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外部教育发展环境等进行深入持续研究。
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
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 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26个,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创新研究群体2个,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2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3741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3.4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511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64万余册(盘)。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9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7496人。其中,研究生6277 人,普通本、专科学生18676人,留学生243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2300人。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24人,30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76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其中专任教师1363 人,教授(含研究员)291人,副教授514人,483人具有博士学位,647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28 人,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学校聘请了4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理论、地理学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34个校级重点学科。现有7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 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9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莫斯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在苏丹国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分别合作建立2所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标迈进。
一、招生地区及计划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招生省份
备注
130201
音乐表演
70
甘肃、河北、内蒙古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音乐学类专业统考成绩,河北、内蒙古考生使用该省音乐类统考(联考)成绩
130202
音乐学
40
甘肃
使用甘肃省音乐学类专业统考成绩
130204
舞蹈表演
70
甘肃、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青海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舞蹈学类专业统考成绩,青海省考生使用青海省舞蹈类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205
舞蹈学
30
甘肃
使用甘肃省舞蹈学类专业统考成绩
130401
美术学
80
甘肃、安徽、广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402
绘画
4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5
130503
环境设计
50
130310
动画
25
甘肃、安徽、山东、河北
130401
美术学(书法方向)
30
甘肃、山西、山东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书法)专业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05
甘肃、山西、河南、四川、湖南、山东、河北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成绩,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成绩,河南省考生使用河南省编导制作类专业统考成绩,四川省考生使用四川省编导类专业统考成绩,湖南、山东、河北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0
甘肃、山西、河北、山东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成绩,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联考成绩,河北、山东省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201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
160
甘肃
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注:1、招生计划如与正式公布的有出入,以正式公布的计划为准。
2、以上专业均为文理兼收,学制四年。
二、专业报名、考试时间及地点
省份
招生专业
报名时间
(2014年)
考试时间
(2014年)
报名地点
甘肃
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美术学(书法方向)
2013.12.20-
2013.12.21(中午12:00)
2013.12.22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音乐表演
1.4-1.5(中午12:00)
1.6-1.10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音乐学
舞蹈表演
1.13-1.14(中午12:00)
1.15-1.17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
广播电视编导
1.10-1.11(中午12:00)
1.12-1.14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
1.14-1.15(中午12:00)
1.16-1.17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广西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1.16-1.17
1.18
广西师范大学
湖南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2.7-2.8
2.9-2.10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舞蹈表演
2.15-2.16
2.17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校区)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支持艺术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2.15-2.16
2.18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
内蒙古
舞蹈表演
待定
待定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疆
舞蹈表演
2.17-2.18
2.19
新疆师范大学
山西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待定
待定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学(书法方向)
河南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2.9-2.10
2.11
郑州市106中学
安徽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待定
待定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山东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2.16-2.17
2.19
潍坊(富华国际展览中心)
美术学(书法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