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医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独生子女;幼儿;问题;对策
一、当前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培养,忽视自理能力的培养。
(2)重视个别兴趣培养,忽视全面发展。
(3)家长重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当前独生子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因素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导致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
2.过分看重分数
在一些父母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中唯一的宝贝考上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于是,上学期间分数成了衡定子女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育方法因素
1.过分溺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经常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点给家里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而另一位家长的行为却大不相同,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起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事情“分摊”给大人。
2.过分管制
父母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讲话,用命令的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当前的独生子女面对父母用这样的姿态更会产生逆反或者对抗的心理,更加难以沟通。
(三)家庭结构因素
1.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一方面希望孩子成才,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闹离婚等,或者是为了忙事业、工作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2.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当今社会,生儿育女的中青年父母大多处于事业和社会生活压力的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为子女抚养和照看孩子的义务,然而老年人往往就会陷入溺爱的误区,过于保护他们,提供过多的帮助,把他们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3.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昔日稳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家庭解体了。这样完全破坏了先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印象,使孩子完全陷入信任危机,并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交往的倾向。
三、改善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二)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对于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谐,这是温馨的基础。
(2)对独生子女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对于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来说,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年人的关系。
(2)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3)要舍得独生子女吃一点苦。
3.而对于单亲家庭来说,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血缘关系教育优势。
(2)培养诚信精神。
(3)培养责任感。
总之,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原动力。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尽量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是一门很全面的医学学科
General一词作“总的”、“全面的”解,practice一词有趣了,原本的解释是“实践”,因为医学是给人治病的学问,是要付诸实践的学问,所以它也作医生的业务解。所以Generalpractice一词便是:对于各种疾病实施治疗的业务,我国将其译为“全科医学”,突出一个“全”字是很适合的。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
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
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
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
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
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
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
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
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
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
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
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故全科医师的培训仍需大力推进,此外还需注意培训的方向。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外、妇、儿复训一遍,不过使他们成了高一级学历的通科医生而已。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1届[R].浙江,2012.
[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2-16.
http://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2-16/news201-
20216111318.html.
[5]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3):99-102.
[6]覃泽萍,彭翠香.146名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04):174-176.
[7]王生锋,齐玉梅,黄行芝.临床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及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01).
参考文献:
[1]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2001,36(4):180-181.
[2]闫瑞芹,沈宁,陈京立,等.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同时期的压力源、压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C].护理研究,2006,20(20):3019-3021.
[3]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4]段功香,张平,王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A],当代护士,2006,(8):3-5.
[5]于丽荣,冯先琼.护生学习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A].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8-10.
[6]柯永红.护理专业学生减轻压力技能训练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9):523-525.
参考资料
[1] 王平,裴莉琳.顶岗实习背景下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61.
[2] 鱼鱼.血染的白大褂[J].家庭医生,2012(10):1.
2000年,我从大学毕业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向往就如同普通运动员想进国家队一样。所以,从大三暑假开始我就铆足了劲准备CPA考试。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不仅没有让我感觉痛苦,反而成为我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日子。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积累经验,一边努力学习,继续着我未完的CPA梦想。很幸运,2001年我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注册会计师,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负责一部分到负责全盘审计,从商业到制造业,在一点一滴的成长中我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准备考试的过程,可以促使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2001年结束CPA的考试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这时候我想起小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去武汉大学春游的情景,美丽的珞珈山和满园的樱花,让我重新燃起对这所大学的追求。经过比较和权衡,我最终决定报考武大经管学院的MBA专业,既可以保证工作又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台阶。但工作之余的兼职学习比在学校里的全职学习需要更大的毅力,每年1月的考试正好也是会计师事务所一年中最忙的日子,我既不想为了学习耽误工作,更不希望因为工作放弃学习。因此,只能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每天坐公汽上班的路上,拿着掌中宝背英语单词;在工作结束后同事们一起娱乐时,我在房间里做习题。在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学习的时候专心学习。经过考试,2005年我终于被录取了,开始了周一至周五上班,周末学习的忙碌的日子。一门课一门课的学习,一个学分一个学分的考试,一直到毕业论文答辩。从2003年开始报考,到2008年拿到毕业证,又是一个5年过去了。
在这几年的备考学习过程中,没有风花雪月,也远离了时尚,错过了很多年轻人应有的乐趣。朋友不理解地说:你看看你的周围,许多研究生毕业了也未必找得到好的工作,你应该学习如何享受生活。但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李家伯伯最近去了一趟南方,他在南方海边买了房子过冬,属于候鸟式养老。气候好极了,只是比较寂寞,跟当地的老广谈不大来,于是想到请几位老朋友来住一段时间,大家开心。李老伯、张老伯、赵老伯应邀,但老太太们都要在家照顾孙子,走不了。于是三老头相约,买了高速列车票,脱离了老太太们的“管制”,一路上“高歌猛进”,其乐无穷。在南方住了半个月,自是快活,姑且不表,“生猛海鲜”实在是吃了不少。虽说是老朋友,也不好意思过多打扰,半月之后打道回府。李老伯回来后总觉得胃部不舒服,于是去了某大医院,看了消化科专家。老伯唯恐专家不够重视,自然把病情朝重里说些,说是胃不舒服,胃口也差些,人好像也瘦了点。专家对胃肠道癌症有所研究,还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胃癌的论文。一听马上警觉起来,认为要做胃镜检查。老伯一听要做胃镜检查,也暗自吃惊,怕真有事,但又怕“插管子”。幸有病友告知,只要另付麻醉费,可做“无痛胃镜”。李家伯伯只好依言,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只是“轻度浅表性胃炎”而已。专家开了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只是医保的、自负的钱花了不少。李老伯感到报纸上说“看病贵”,这话真是不假。
两个病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常遇到的再普通不过的例子。这样“看病”,也的确难点、的确贵点。
叫这些医院再改进,应该的。不过也难了,最好是看专家不用等,病人太多,哪来那么多专家?“胃不舒服、食欲下降、人也瘦了”,就开点药?万一是胃癌怎么了得?做胃镜检查、有不用付麻醉费的,便宜多了,只是检查时有点不舒服。
怎么办呢?换一个场景。
王家姆妈所住的社区有个诊所,规模不大,也就六七位医生,都不是什么专家,叫“全科医生”,据说什么病都看。他们是专门为这片社区居民服务的,虽说不一定是随到随看,但看病不用预约,也基本上不用排队久等。别以为他们只会看感冒、腹泻,还真是什么病都看。像王家姆妈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问题,要验个血糖、量个血压、做个心电图之类他们能做,吃的药要调整调整,他们也会。别看他们不是什么专家,他们也是医科大学毕业后,又经过了3年的培训,成了合格的全科医生,才分配来社区诊所服务的。虽说他们不做大手术、也不“放支架”,他们的学问叫“慢性病管理”,伤风感冒、肠炎腹泻固然看,长个疮、生个癣也治,得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老慢支、肺气肿、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除了有的要做手术、放支架外,其实需要的几乎都是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比如调整药物、预防并发症、营养指导、心理调适等,即“慢性病管理”。这恰恰是全科医生的主业和专长。这些病人只要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都可以由他们“管理”。
王家姆妈带着“不太相信”的心情,到社区诊所试了一试。在诊室外面坐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就来招呼她了。女医生只有二十六七岁的样子,看了她的病历,量了血压,又听心脏,王家姆妈这才想起:看心脏科专家门诊,专家们并不给她量血压,只是问她血压还好吗?也不是每次都听心脏的,说明这年轻医生“还仔细”,问过吃药的事又问吃饭的事了,还告诉她:“想吃点水果也行,只是量不要太多”,配了常用的药,还关照:“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来”。这下子王家姆妈“服贴了”。后来又听说69号里的“大块头”,觉得心里不舒服、左边手臂疼,就是这位年轻的女医生看出来是心肌梗死,马上联系送医院,保住了性命。从此,王家姆妈认定了这位年轻的女医生,不去大医院看专家门诊了。还隔三差五地往诊所里跑,这会她不嫌腿脚不方便了,一则是因为近,再则她要去打听人家有没有对象,心想她那小孙子也该成家了。
全科医生,在国外或境外又称“家庭医生”。顾名思义,他们是你家庭的医生,因为他们在社区、在你家门口给人治病,看病应该是不难的。病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呢?主要是对社区的医生不放心,其实李家伯伯对专家也没彻底放心,他不也把病“朝重里说”吗。一个老人,突然感到胃不舒服,加上李老伯还说不太想吃东西、人也瘦了一点,专家能不考虑到胃癌的可能性吗?专家门诊是“一次性”的,病人不挂他的号,他就没法继续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只好把要做的检查都做了,也算对病人尽了责任。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专家自然建议做胃镜检查。李老伯怕“插管子”不舒服,只好做“无痛胃镜”,又多花了些钱。幸而尚无大碍,医生开的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一个并无大碍的病,费了事、也花了钱,该怨谁呢?
李家伯伯实在应该先看全科医生,对于一般常见病,全科医生都能处理。假设李老伯去他家社区诊所看全科医生,那应诊的张医生就住在附近,平时也常见面的。一见面张医生就看出来,李老伯好象清瘦了一些,便问道:“最近忙什么啊?”说是去了南方老朋友家,应酬不少,最近胃还不太舒服,就想吃点清淡的(注意不是“不太想吃东西”)。张医生查了一下李老伯的身体,又问了问大便的颜色之类,便道:“没事,给你开点消化药吃吃。”李老伯倒也定心了。张医生又说:“若是不好,再来啊(这叫‘随访’,全科医生的法宝)。”又过了几天,李老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了,也不去“随访”。张医生却记得这事(这是全科医生的本事,专家没的),下班时碰到李太太,便问“老李好些吗?”回答是:“好了,没事了。”这回李老伯只花了几块钱,因为吃的是复合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