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第1篇

与古代艺术的自然的纯朴性相比,现代的艺术存在的形态和价值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这与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密不可分。人类逐步从破坏使用自然资源,向开发高附加值的无形智能资源转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而文化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全球文化的交流融汇,这种非物质的资源的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产业化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审美需求,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艺术产业发展过程,如何协调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对当前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是个现实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下几个角度,用审美的眼光考察经济,用经济的眼光来考察艺术,从而辩证地考察和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功利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功利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虽然“功利”是人类追求生活的各种效益和福祉的基础,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确常常隐含贬义,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从概念上来讲,功利对人类的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对功利的追求本身是无可指责的。当然,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不仅需要物质的需求,更需要精神和审美的需求,人类生活真正提升的境界是精神需求。

一方面,功利性需求是不具有超越性的,而精神性需求是具有超越性的,所谓的“超功利”,是指审美和艺术超越了单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功效利益的层面,旨在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更高层面的愉悦需求。另一方面,精神需求的超越性又建立在物质功利性的基础之上,超越性之所以构成可审美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的内在发展本性,是人的生命特质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状态。

二、艺术产业的经济因素

艺术产业的形成,使艺术品这具有审美本质的精神产品,成为按照产业规模生产。流通和销售,并且可以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间接满足人类物质功利需要的特殊商品。由此,对艺术品经济价值的追求便成了艺术产业发展的直接目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产业与艺术事业相区别的关键所在,经济因素在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就不可避免地占据重要地位。艺术产业链所包含的主要环节有:艺术创作、艺术制作、艺术流通和艺术消费。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通过独有的艺术创造活动,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过程。“独创性”可以被认为是区分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一个核心标准。在产业化的经济运行中,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不仅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审美的角度上也各有侧重;既涉及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相关的经济因素,还涉及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审美因素。

艺术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的交易不再仅仅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个体之间的简单流通,而是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流通模式。艺术流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节省了时间,一方面促进了艺术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艺术消费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同时也是构建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使消费者在艺术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标准。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使艺术的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

由于审美因素始终在艺术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即便在艺术形成的产业化运行之后,审美也不可避免地要渗入到艺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审美在这些环节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也有所差别。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用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对艺术独有的理解,支撑起自己的创作。艺术家不仅感知体验和认识对象,而且从情感、理智上评价对象,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一个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地整体。这一环节的审美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到艺术产业中的艺术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消费作为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不仅是艺术产业中艺术产品的归宿,也是消费主体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构建精神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对艺术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审美体验消费艺术品,审美过程也是认识过程,因此艺术消费环节的审美因素也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论争及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在全世界的强制推行,引起了先生的深深忧思,在这种背景下,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理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1]

文化自觉首先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因为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先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认识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但是,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发展,需要开花结果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保持其连续性。因此,要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自己的历史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向现代文化和他种文化学习。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构成社会的重要成分之一,社会越发展,文化就越重要。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l世纪,全球文化所呈现的融合与分离并行的趋势使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文化有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分。本土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蕴涵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应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文化互动使得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一个民族要想真正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走出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只能通过对外开放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

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4]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5],才能“天下大同”,才有可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视角

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艺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从文化的结构看,艺术处于核心地位,它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西方学者巴赞曾说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人同艺术结婚时,就有了文化。而当与艺术离异时,野蛮随之来临。鲁迅先生也曾把文艺喻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马尔库塞则说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起舞,来同物化作斗争。艺术教育与艺术相伴相生,自始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通过发现、选择、传递、创造等重要手段使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文化无论是以物或物化的形态存在,还是以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存在,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教育赋予文化以生命般的活力,使古老的传统得以以活态的形式生存下来,使文化不仅能延续,而且能更新、发展。教育沟通了人类群体的精神力量和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在国际间文化理解与合作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教育已成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和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借鉴于互补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对于人类艺术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世界各国中,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法国的艺术教育无疑走在了前面。他们从儿童开始,就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生命教育的重点。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表现出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尊,体现了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成功典范。而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则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渐进。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观念冲击下,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渐转变,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始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即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同时又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其文化艺术的修养,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周星教授指出,当前的艺术教育已经不是过去意义的技巧教育,而应当包括对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艺术教育、社区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艺术文化教育等多重层面,这说明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放在大社会的艺术教育基础上来认识。

在国力逐步增强、走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艺术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也得到重视;同时,艺术自身在逐步超越简单功利工具而向文化素养培养进程中更为自觉。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文化机构,高等学府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研究,推动其发展。王冀生先生曾指出,从大学文化本质观来看,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准确地说,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联系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从大学文化使命观来看,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在当代,大学正在全面承担着时代赋予的重大文化使命,大学不仅服务于当前的现实社会,而且应当面向未来、引领社会前进,承担起更为独特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文化引领的重大使命,始终辐射、影响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6]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以推动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发展。

三、文化自觉中的高校艺术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政治多极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临着断代的危险,人们普遍产生了民族认同危机。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护卫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只有走文化自觉之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完成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使命,首先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激励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钻研。另一方面,加快高校艺术教师师资队伍优化调整。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缺乏,通过选拔优秀毕业生、聘请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入课堂等方式,拓宽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引进渠道及机制。

2.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及形式,积极推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地位,奠定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不仅有着系统完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更有着众多的地方性知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在其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程和各种增强人文素质修养的选修课程,如中国音乐鉴赏、经典名著导读等;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授,大学语文中赏析唐诗宋词,音乐课中欣赏民乐、民歌等,美术课学习中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体育课舞弄中国武术等,让学生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组织各种各样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诗词朗诵、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等,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更大层面上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更好地建立并坚定广大学子的民族身份认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门类建构;艺术学学科;文化视野;文化认知;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入经济盘算的快车道似乎心安理得,人们计算文化指标也不可避免地用收益数据来证明,这里隐含了正常的不合理和合理中的不正常,因为,文化艺术另有精神层面的判定标准,是不是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才是艺术的最终判断指标。应当承认,艺术文化建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理所应当,因为从根本上而言艺术文化生存发展需要经济支撑推动。但更为根本的是艺术文化依存于超越物质利益之上自由畅快的跃进,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品格绝不取决于经济的赐予。所以,量化的增长需要辨析,而内涵的深浅更要澄清。就艺术学科而言,快速膨胀已经是事实,学科疾驰入快车道也不可阻挡,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从原本不过20多所学校,猛然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紧接着,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不到3月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又一次迅速跃入高歌猛进的漩涡中: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5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600个学科申请报点,其中除了设计学170余个申报点外,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1个。按照基本对应标准,大部将得到批准,于是短短时间内,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将猛增十倍以上,艺术学科的数量发展春天似乎到来。

但我们需要进行艺术文化视野的得失思考。

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中,艺术文化始终是核心所在,古代文人的文化标志除了科举就是书籍书写所代表的文化高下,而大众的有文化与否不是琴棋书画就是吟诗作对,能不能赏鉴词曲,会不会沉溺戏曲唱段都是一种判别的标志,孔子的成就包括有关对于六艺的注解和听了韶乐叹赏若干时光、李煜皇帝的误国也因为过于沉溺歌舞升平等等。艺术文化是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延续不衰,一直达到当今创意文化的认可层面——因为创意文化的要害是艺术的观念形态的创造性认定。国家在2010年第一次将创意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几乎就是高峰之态的认识了。

在艺术认知的另外一端,也显然是充满了无关社会经济利益获取的文化推进的热情。艺术学科的增长是和以往所谓关涉无用、休闲之类认识相反的精神认知高涨相关的。这就是如同巴尔扎克所论述的:“帝王统治的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整整几个世纪。”①艺术不是短期的效益增长而是世道人心的濡染,所以,在文化的历史观中,艺术不亚于物质财富的意义和艺术创造对于精神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远。

一、文化视野的认知

艺术学门类建立标志着艺术学科发展进入文化建构的新阶段。我们谈论问题的背景已经今非昔比,艺术具有了独立的门类,可以按照艺术文化标准和发展独特性来建设,其认知的视野就不同以往。首先,艺术文化的蕴积其实不在于外在的变化,艺术的积累是渐进性的,大起大落未必是福音,也难免不会混乱,自然,艺术学门类建立绝对是大得——因为在国家文化层面认可和社会文化的认知上,艺术地位猛然上扬有利于站到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但同时,艺术的精神性文化价值却还没有得到同步理解,数量的外在功利需要还影响着艺术文化内涵的发挥。于是,艺术是不是具有独立价值就应当在文化层面来认知。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的审美精神和价值一直是备受尊崇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②何等崇高的艺术价值认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以学术评价为标准的肯定却一直将艺术学作为边缘而漠视。艺术其实是独立而个性的精神创造对象,但艺术研究和艺术学术的被看轻,和艺术学没有独立门类、以及集中到艺术门类的被忽视的问题上却是事实。奈何如此?个中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局限造就了缺憾的现状。艺术学一直屈居于文学门类中而缺乏昂首挺胸的气度。艺术与文学原本具有亲密关系自不待言,艺术和文学不仅是兄弟关系,按照艺术学家的认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了文学,至少应当说,艺术伴随着人类精神创造就得以出现,从发声而有歌唱、狩猎而有岩画,欢悦就有载歌载舞的肢体舞动开始,艺术已经成为与人类文化创造相互依存的对象。艺术精神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她的呈现兴旺与否也是文化兴旺几何的标志。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第4篇

而今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巨浪正翻卷奔腾。宁夏又是一个汇聚了多民族与多种文化精华的灵润之地。故而从事或热爱艺术的人,崇尚美与和谐的人,皆有责任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力图在社会上生发出懂艺,习艺,尚艺的和煦春风。崇尚和欣赏艺术的人多了,艺术的消费市场亦会渐成渐大,艺术的春天也就近了。

关键词:劳动;艺术;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2-03

1 艺术诞生于伟大的劳动

人的艺术,是指艺术只属于人类。艺术对人的专属性是基于人在自然中的独特地位而言的。

在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也曾属于动物,茹毛饮血,群居而凶残。但是它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劳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是知识的源泉①,从茹毛饮血的洞窟生活到学会用火、烤肉、搭建房屋,这种有目的行为活动,就是“劳动”。而劳动的概念――“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也证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性。人类的祖先在生活与劳动中,产生了友谊、爱情,也产生过恐惧,认识了敌人。有痛苦、有欢笑、有天灾、有人祸……

而于自然界漫长的变迁中,洪水、山火、地震、冻饿、杀戮给人类的祖先留下了深刻而惨痛的教训。他们须千方百计地把这些记忆信息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子孙后代少吃一些亏,少受一些伤害,少走一些弯路。

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是距今三万年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洞壁上围猎野牛的清晰轮廓,仿佛在诉说着史前人类的睿智与勇敢。劳动需要设计、构思与行为操作,而艺术更是离不开这一过程。人类早期艺术活动是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一起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早期的音乐。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这就是文学。”说明这类歌曲产生于劳动的需要。这既是音乐和诗歌的萌芽,又是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行为②。艺术是劳动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生存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用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那么,从劳动中生发出来的艺术,也必将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

2 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标志

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淳朴的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史前文化遗址辽西牛河梁的“红山文化”,有造型精美的泥塑人像,绘制粗犷的烧土、陶器,雕琢生动的各种玉器。这证明了彼时即有制造工艺,有了使用火烧制陶器的技术,而这些精美的玉器在加工之前是需要构思设计,并且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目的指向。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在早期的劳动者手中已然有了美的痕迹。他们对于纯美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在其所创制的各种工具上。

贺兰山岩画向我们传递了贺兰山一代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和劳动状况。岩画中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智勇狩猎、虔诚祭祀。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向往,更渗透出一种原始而淳朴的大爱与人文精神。

无数次考古发现证明,人类的祖先用其所佩带的兽骨、贝壳、玉器、陶器、铜器、丝织品、绘画、洞窟壁画、雕塑、泥塑等等方式表达美,传递美,这更证明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表达美的过程中,生发出文化艺术。就像歌中唱道的“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人类的求实,务实的经验,文化的积累都是为了传递文明,是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爱的信仰。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人类除物质生产力”外还有“精神生产力。”

欧洲的艺术来源于他们的。但爱神维纳斯、圣母玛丽亚、耶稣及希腊诸神的画像,都离不开人的形象。因为人的智慧、人的勤劳、人的朴实,以及人类那用劳动创造一切的精神,才是最美的。马克思告诉我们“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还是老舍先生的《茶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无论是凡高的《向日葵》还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无论齐白石的《虾》,还是徐悲鸿的《奔马》,都凝聚着艺术家对人类精神与文明的观察和领悟,对生活,对文化的积淀与理解。所以艺术作品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对人类伟大的文明与自身辛勤创造的感悟,是文化、才气和智慧的结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广大劳动人民勇敢智慧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的源泉,而没有艺术家精心灵动的感悟和千锤百炼的磨砺,就不会有伟大而震撼的艺术。而一切艺术形式,又都是人类精神与文明的伟大体现。

3艺术表达的时代感和社会性

秦兵马俑阵,被世界公认为人类奇观,它的塑形比例与真人的相同,表情逼真,威武雄壮,战车,战马,军械武器一应俱全,虽然其目的是为是保证逝去的帝王在“天国”仍有不可侵犯的地位。但同时也反映出秦王朝强大的军力和雄厚的国力。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国人奋起抗争;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救亡战争中也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快板书《金门宴》、《劫刑车》表达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电影《林海雪原》《渡江侦查记》《列宁在1918》;油画《江山如此多娇》、《去安源》,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华君武的批蒋漫画,以及杨柳青年画、剪纸艺术等,数不清的艺术形式,都起到了记录老百姓情感,展现时代风貌的作用。它富有不可争辩的时代感、社会感与民族情结。艺术从劳动中走来,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走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它反映了时代的特色,人民的属性,也必将对一个时代和时代下的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与时俱进,艺术需要人才

艺术世界是由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能够直接创造艺术品的人不是全人类,而是全人类中的一小部分。艺术家通过作品对社会发生作用,所以艺术家必须是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具备广博的修养和高超技能的人,是社会其它职业的人不可替代的。

求新求奇是艺术欣赏心理特点之一。艺术家只有深入广大劳动人民,深入社会不断进行创造,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怎样进行创造呢?

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六十岁的齐白石老人受画家陈师曾的点悟,强烈认识到艺术创造的意义,决定变法“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③”下定决心,终于创造出自己的画风,成一代大师。

宁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徐明智先生不断的创作出歌唱家乡,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作品,承葆艺术青春。戚建波,徐佩东先生,老艺术家吕远、谷建芬、阎肃先生都是作品的高产者,为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其次须有坚韧的意志。艺术人才须是毅志坚定,咬定青山不放的人,须是学者型的,不能急功近利,视艺术事业如同生命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我看来,普通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队伍里,有谁能预料,不会涌现出齐白石、张大千、范曾那样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呢?从古至今,真正创造艺术的人,记录情感、积淀文明、传承文明的人往往是鲜有社会地位,没有富裕生活的人。

有人问:改革开放,百姓的日子好转了,社会和谐稳定,为什么还出现不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因为大唐盛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诗作,写诗,吟诗形成一种风气。诗的艺术就像种子,有了生长的土壤。所以,放大来说,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及爱好艺术的人民,我们都应考虑,怎样营造艺术气候及艺术土壤。

5 艺术的春天,艺术的土壤需要正能量

秦腔源于三秦大地,昆曲生于锦绣江南,“二人转”长于东北黑土,“豫剧”兴于中原大地。这些艺术,曲种都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密切关系。就连欧洲的油画审美也与文艺复兴有极大的关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艺术兴衰,与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当权者追求什么?百姓们崇尚什么?这些都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如今,不论是天山脚下,还是东海之滨,不论是北疆的黑土地,还是南海天涯,到处都能听到民族悠扬的乐音。无论是草原的“呼麦”,还是“侗族酒歌”;无论是黄土高坡的阿宝,还是齐鲁农民朱之文;无论中国的水墨丹青写意,还是西方油彩的写真;无论是芭蕾舞,还是锅庄舞;无论是杨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被百姓所接受、喜爱着。

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河南省搞的比较出色。那里的艺术土壤,艺术气候比较适合艺术人才成长。品目纷繁的艺术比赛充实着人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河南电视台,它通过比赛、竞争、专家点评,使小演员及孩子能够在表现中成长,个人的成就感、荣誉感、进取心,都是促生艺术兴趣的积极元素。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把观众称作“衣食父母”就很有道理。衣食父母就是艺术的土壤。艺术人才没有父母就不能诞生,没有土壤就不能成长。

以往的广播体操如今被广场舞所代替,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像群众体育活动,是一种普及性的。它替代不了专业艺术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但却可以为专业院校输送人才。文化艺术工作者,尤其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主管人、决策者,都应成为艺术花园里的园丁。而园丁是需要有远见、有公心、有诚心、有爱心、有红心、有热心的人。要能把经费花在刀刃上,花在关键点上,让伯乐产生动力,让艺术的种子发芽成长。

斗转星移,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也只是宇宙运行的一瞬,人类的发展,艺术的前景,会更加美好。十提出两个百年目标,提出: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的中国梦亦皆离不开艺术。当你选定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时应该是喜悦的。哥德说的好,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范文第5篇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kao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kao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kao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