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经验总结

一、总结实验方法

既然物理实验方法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自如呢?首先我们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所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控制变量法

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二)等效替代法

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往往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六)理想化方法

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七)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特征。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运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谈谈怎样进行探究实验方法的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细谈实验教学步骤

(一)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明确该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最合适,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实验方法。这就要求你对各种实验方法都要有深入的认识,并有所研究。

(二)在实验问题的提出时就开始渗透实验方法的思想,并让学生联系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寻找,并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当我们换用不同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那样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不一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有温度,从而确定该实验的变量。

(三)确定变量后,要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四个实验的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变量与电阻的关系?怎样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每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就必须在每次实验中控制另外的变量保持不变。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提出实验要使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接着教师要把控制变量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之后的实验方法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后,但是对该实验方法还处在认识阶段,还没有理解,更难说得上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来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在该实验设计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金属导线。那么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金属导线进行实验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选用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的导线来进行实验。

(五)实验操作完成之后,并不表示实验方法的教学就在此结束了。恰恰相反,对实验进行的总结,就是我们检验学生对该实验方法的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结论最好由学生来讨论完成,教师最后做一个总评,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法的认识更准确,理解更深。

总结:

实验方法的教学,我们往往通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同时,逐渐认识、理解并运用该实验方法,这样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记忆实验方法好得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实验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第2篇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什么是力》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导入课堂,让学生用力拍桌子,手会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变得非常强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的手段和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将物理问题与生活现象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联系,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初步的猜想和假设。

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可先让学生观察蜡烛、玩具小车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的猜想就有根有据了。

比如,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教师可以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学生观察,碗里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让学生猜想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要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法,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比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可以先通过猜想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来导入新课。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可以简单设计一个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器材,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对于学生的实验方案要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最后,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这样,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第3篇

1 传统物理教学法

1.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1]。演示讲授法是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用于传授新知识,也用于巩固旧知识;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解释物理概念,又可以论证原理、阐明规律。

1.2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他阅读文献、网上查阅,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1]。讨论能促进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讨论还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1.3 实验法

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1]。把观察、实验这种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1.4 练习法

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1]。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为了巩固某一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这类练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某种智力或能力,培养学生的某种科学思维方法。

2 新课程改革特点和意义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程的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2]。新课改就是要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3]。

3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3.1 符合学科知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在新课程教材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开始,揭示物理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与兴趣,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科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自然规律以及物理学科知识,这样的物理教学生活化才能真真正正对学生学习物理起到促进作用[4]。

3.2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学生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变化有了清晰、明确的印象,积累了一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一定量的数据,才能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为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提供线索和依据,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3.3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各种教学活动,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现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4.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成功的引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引入要有亮点,还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奠定生动有趣的基调[5]。结合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简单而真实的生活现象最具有说服力,学生在熟悉的实例中增强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些生活经验与实际的物理理论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将生活性和科学性素材进行加工和重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现象直观、真实地展示给学生。

利用生活实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材料和物品作为实验材料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与物理的理解,更容易自发地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4.2 用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如果仅仅讲授和分析规律,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晦涩难懂。但是,如果能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4.3 用生活语言丰富物理教学

为了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生活中的一些包含物理知识的谚语、诗句以及成语等。例如,在“运动和力”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 磨刀不误砍柴工;四两拨千斤;坐地日行八万里等。通过学生日常接触的成语中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比法 探究学习 物理学习

物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析事物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使他们自觉地运用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深化对物理思想和物理规律的认识,可以达到弱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利于发展思维,激发创造意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对比,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对比,有对比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对比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新方法中的对比法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横向对比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横向对比常常能为知识的平行式扩展起到最适宜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将一个学科领域内已经发现的知识、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移植”到新的领域中去,由此及彼,把事物的固有规律揭示出来。如:对于简谐振动与正弦交流电,它们的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的运动形式又都遵循正弦规律,一个是回复力变化的结果,一个是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时切割速度的变化所致。因此在进行简谐振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简谐振动和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表示方法做横向对比,建立对应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联系、领会。再如,在进行磁感应强度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磁感应强度定义公式B=F/IL与电场强度公式E=F/q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在二者公式形似的背后,其物理意义也存在着内在的统一――都是通过检验体受到该处的场力和本身相关量比值的方法来反映该处的强弱,但该处场的强弱又都只取决于场本身,与式中各量均无关系,学生在对比中自然更深刻地领悟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统一,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内涵理解。另外在教学中对磁感线与电场线的对比,分子势能、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的对比,以及各势能的变化均可借助对应的场力做功来类比、判断等,都可以使学生在横向对比中使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事物本身固有规律的认识。

二、纵向对比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得以实现知识的扩充和巩固,准确把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高中物理中的一些概念或规律与初中物理中的知识是完全等同的,但更多知识是初中物理的延伸和拓展。对前一类的知识可通过讲授使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印象得以重现和巩固,如:力、重力势能、动能、电流、电阻、能量守恒等;对后一类知识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进行深入理解和扩充,如速度的概念,初中物理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定义,对比简单,而高中物理则在此基础上,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进行衡量,赋予了矢量的特性。又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把加速度两个公式a=F/m和a=v/t进行对比,说明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根本原因,而速度变化的快慢则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在物体运动中的具体反映,一个是本质表达,一个是外在表现,物理意义不同。再如:在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时,可以先通过具体的物理情景如小船过河或飞机投弹等,使学生对分运动合运动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思维联系,然后引导学生与力的合成与分解中所得出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对比,从而使之扩展到速度、位移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使这一矢量法则体现出普遍的物理意义;通过纵向对比,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融合,使学生对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层,更深一步,更远一点,避免产生“一个概念”、“两种解释”等现象,在深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同时对比

运用“同时对比”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教材介绍了三对“差时对比”的对比实验。这些实验虽然使学生反复练习了振动周期的测定,但每次测出至少要3到4分钟,共需20多分钟。这样,单摆这节就不可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若运用下列三对“同时对比”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

2.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

3.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同时对比”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四、局部对比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某些概念或概念的某些性质、特征进行对比,从局部对比的形式或质似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的统一联系。例如:在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把线速度、角速度与高中物理速度的概念进行对比既可使学生对曲线运动中质点通过的弧长或角度关系进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领会更加深刻,又有助于学生对线速度矢量性、瞬时性的理解。又如:在学习感抗和容抗时,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都有阻碍作用,且阻碍作用均与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由X=2fL和X=1/fC可知阻碍作用及感抗、容抗的随交变电流的频率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但相似的物理状态或情境恰当地进行对照,同样可以加强教学效果。再如:对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分析、对比,对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的两个力的异同进行对比,对光滑或粗糙面上物体的功能关系转化进行讨论等,都可使学生通过对同一规律在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或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类物理问题,在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整体对比

整体对比,即在宏观上对不同的物理现象、规律或概念进行相似的类比或相反的对照等,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整体对比,可以使学生弄清概念和思维方法的构建。例如:对于三种基本场――重力场,电场和磁场,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场的产生、性质、场能变化和场力做功的关系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这一客观物质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对其中的重力、电场力和安培力,重力势能与电势力等概念通过定义式进行对比,在形似的类比中捕捉性质上的相似与相异,感悟同类概念的共同性,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领悟更深一层,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实际应用。又如: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提受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对直线运动中的匀速、匀变速、变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中常见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以及直线、曲线运动的特例――简谐振动等具体的运动形式加深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宏观上系统性地把握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实验对比

物理是建立在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这正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内容。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操作体现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凝聚着不同的探究理念,因此对比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新教材在讲解摩擦力的部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法如下图左所示。用弹簧秤水平匀速拉动木板上的滑块,用小纸团记录最大静摩擦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用手拉动难以保证拉力水平且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难以观察弹簧秤运动过程中的数据等。有同学从一道实验习题得到启发,提出如下图右的实验方法。我们又运用DISLab实验系统,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秤并且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正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等实验条件,对摩擦力的性质进行了全面的探究。第二种实验方案有效克服了第一种方案的缺点,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范文第5篇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