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中的礼仪

社交中的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中的礼仪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第1篇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于礼仪的重视遍布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家庭伦理、君臣伦理、社交礼仪。作为文人必学的经典“六经”中就有专门介绍礼仪的《礼记》,用来规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一般体现在称谓、座次和做客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称谓

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交礼仪中,在称谓上具有尊人卑己、交际礼节中的亲属化等特点。所谓尊人卑己,就是在与对方交谈时,对对方总是处处尊重,使用敬词,把自己贬低,使用谦词。如称对方的家人都用“令”,具有“美善”之意。如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对方的兄弟“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令郎、令爱”。而称自己的家人则都为“家”,“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自己的儿女则要贬低为“小女,犬子”。对方的配偶是“尊夫人”,自己的配偶是“贱内、拙荆”。

对方若是比自己大,则是带姓尊为“某兄”,自己是小弟;若对方比自己小,则称为“贤弟”,自己是“愚兄”。对于初次见面的平辈人一般都称为“足下”“阁下”,自己是“在下”。

这种尊人卑己的称呼也有讲究,就是尊的是别人,卑的是自己,如果用错了就是笑话,如称别人为“愚兄”,别人的孩子是“犬子,小女”,自己的父亲是“令尊”,配偶是“夫人”都是笑话。为防止出笑话,还有一句口诀叫“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称呼自己的家人长辈加个“家”,小一些的加个“舍”,如“舍弟、舍妹”,而“令”全是称呼别人。

这种尊人卑己的敬词和谦词的用法,不仅体现在称呼上,平时语言上也常用到,称对方的住处为“尊府”,对方的姓名是“尊姓大名”,对方的年龄是“贵庚”,对方的作品是“大作”。而自己的则是“敝处、贱名、贱庚、拙作”。

古人的名字是两个概念,名是名,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在称谓上,君对臣、父对子、师对生要称名,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是管仲的名,“仲父”是对他的尊称;孔子作为老师,称子贡则叫他的名“赐”。而平辈人只能称字,称名就有自高自大之嫌,把自己当做对方的父亲长辈,是极不礼貌的事。像鲍叔牙称管仲为“夷吾”,就是管仲的字;孔子的学生称子贡就为“子贡”。还有诸葛亮称关羽为“云长”,都是称对方的字。

古人在交际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属化,如称传授技艺的为“师父”,同学之间称为“师兄、师弟”;朋友之间的“贤弟”等。连在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的进士之间也以年兄、年弟相称。连皇上也将德高望重的大臣称为“父”,像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等。皇帝称臣民为“子民”也有这个意思,而大臣称皇后为“国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座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座次的礼仪也有讲究,一般大堂以南面为尊,朝廷和学堂都是这样的,君王坐北朝南,所以叫“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拜,因此叫“北面称臣”;学堂里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在家庭中,举办宴席时,则是以东面为尊。在今天一些保持古风的乡间,在结婚典礼后的宴席上,首座的东面位子最大,要让给舅舅坐。就是平时宴请客人,东座都要留给客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辈。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一场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的室内还是东面为尊,但项羽却自己坐在东面,让刘邦坐在北面,显示了项羽目中无人的狂妄。

东汉到唐宋,随着官职以左为大,座次也开始由东面为尊改为以左面为尊。这样的座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安排座次时,都是将客人安在左边,右边是晚辈作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之做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对于到别人家做客的礼仪也多有讲究。从进门开始一直到吃饭都有整套的礼仪。

《礼记》中有“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屐,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指的到人家做客,未进门先要发出声响,让屋里知道,不可以悄无声息地走到门前。

进门之后,还要“视必下”,不能目光朝上,这样给人趾高气扬的感觉,也不能四处张望,这也是不礼貌。如果主人的门开着,进去之后还要让门开着,不能关上,如果关着,进门之后就要关上,但不能关太紧,要准备还有后来者进门。

在与主人交谈时,首先要正襟危坐,要坐的端正,不能将双臂张开,要将衣服整理好坐下。与人交谈时不能侧着耳朵听,不能大声回应,也不看盯着一样物体凝视,这都不礼貌。听别人说话一定要挺直上身,以表敬意。回答问题要干脆,不能慢条斯理。有时在长辈说话时,不可以摇扇子、弹琴、抠指甲,这些行为都对人不敬。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对于一些传统的社交礼仪却越来越生疏,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对人们的社交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第2篇

 

言语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教育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往往渗透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越南人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礼貌。这种长幼尊卑秩序观念在日常交际语言中体现出来,例如越南人用家族称谓词“anh”,“ch?”,“?ng”,“bà”,“c?”,“chú”……做人称代词使用随着身份、地位、情感的变换而变换,而应答允诺词和语气词也会随着称呼的变换而做相应的改变。

 

一、社交礼仪词

 

(一)家族称谓词做人称代词。把家族称谓词社会化是越南传统交际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越南人注重宗族、注重集体,注重维持彼此时间的关系。越南人会把一个陌生人称呼为“?ng,bà,c?,chú,bác,anh,ch?”,家族称谓次社会化体现了越南人希望的把家族扩大,血缘不断延续的传统价值观。

 

(二)应答允诺词。越南俗语中有这样嘱咐小孩子的话语“B?o v?ng g?i d? con ?i,v?ng l?i sau tr??c con th?i ch? quen”教育小孩子要注意遵循“B?o v?ng g?i d?”的理解,应答长者时要用“d?”,长者有吩咐时要应答“v?ng”,人前人后都不可忘记这一点。现代越南语中,常用的应答允诺词有四个:v?ng,d?,?,?i。

 

当别人呼唤,应答别人的时有三个表示应答的词:d?,?,?i,相当于汉语中的“唉”。当别人吩咐时,表示允诺的词有三个:v?ng,d?,?,相当于汉语中的“好的”,“是的”。

 

(三)语气词。越南语中的语气词也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体现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如:à,?,nhé,c?,nh?等。社交中不可随意使用语气词,除了要强调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语气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交际的对象。如?用于受尊敬的交际对象,nhé表祈使、命令号召和邀约语气,但只能用于下级,晚辈或同辈之间。语气词虽然没有实际意思,但是它反映了说话人态度、心境、素质、思维等内心活动,一场成功的交际,与正确得体的语气词密不可分。

 

二、社交礼仪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某一语言习惯的形成绝非偶然或随意,由于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观形成了某一特定的语言习惯,因此,社交礼仪词的形成与使用,正是越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物,反映了越南人的生活方式、道德理念、思维习惯等。

 

(一)传统稻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稻作业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整个红河平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古代越南(红河平原)是稻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水稻作为经济基础,导致了村社的长期存在,同时也巩固了村社文化。

 

因此,稻作业在越南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居民的文化性格,包括内在气质、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载体,既反应文化,也能反映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社交礼仪语言有长幼尊卑之别,正是稻作文化的长期存在和村社文化共同结合的产物。

 

越南人在村社中注重血缘,注重宗族的传统观念,崇拜英雄,习惯悼念家族祖先,尊重村社里对大家有功的人,因此把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词用作人称代词,把家族称谓词社会化,反映了越南人在村社集体生活方式下有着注重维护群里关系,重视邻里感情的思维。因此,越南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B?o v?ng g?i d?”的交际原则也不足为奇了。

 

(二)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越南人自古以因受儒学的影响,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们认为Con ??i cái mang(儿女愚笨,过在父母),因此越南人十分注意孩子的道德培养,要求儿女Tiên h?c l?,h?u h?c v?n(先学礼,后学文)。因此,越南人比较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礼貌,如果一个人在交际中不懂得使用正确的交际语言,会被看做是没文化,没教养,会被骂“?? m?t d?y”(没教养)。

 

10世纪以前的越南受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开始,越南深受汉文化的影响。10世纪后,越南脱离中国封建王朝,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深受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1000多年的渗透,已经形成了儒学在越南自上而下的影响,10世纪后,越南封建王朝的统治依然需要儒学思想进行巩固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儒家学说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渗透了儒学忠孝节义观念。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òmò”的性格体现了越南人注重与他人的交往的性格特征,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越南文化,越南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取精华,在历史的发展中塑造了“礼孝为先、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越南人观念认为正是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推进了民族进步与发展,因此,即便到了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今天,越南人依旧延续了遵守长幼尊卑秩序的习惯,在交际中谦虚谨慎的性格也体现了越南人注重情感交流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语言是表达物质、思维、思想的工具,同时是历史文化的“挖掘机”,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找回历史,还原历史进程中民族的生产、生活与交际方式。家族称谓词社会化、应答允诺词和语气词只是解答语言与历史文化关系的冰山一角。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透过语言才能看到光彩夺目的文化内涵。

 

作者:何艳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第3篇

一、趣味设问,激活思维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些风趣的语言,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例如在讲势能时,可问学生,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答:“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类似这些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二、递进设问,发展思维

“递进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递进设问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使他们通过解答问题这一过程,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三、启发设问,调控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中开始的。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课堂上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教师要适时地启发设问,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受到启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密度”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问题:“铁比棉花重吗?”依照生活常识,有很多学生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铁比棉花重,故在被老师指出此想法错误的时候会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便可进一步启发提问:1kg的铁与1kg的棉花相比谁重?1立方厘米的铁比1立方厘米的木块重吗?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纷纷举手,争相回答这个问题。

四、开拓提问,深化思维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第4篇

一、设疑激趣,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需符合物理学本身的知识规律,设计的问题即要有一定广度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教师的提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和学生的最高认知区相比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和思考应当能够掌握。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本质、从表层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问题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对应他们所属的层次相对应地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全体同学都对学习有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1.依据教纲巧设疑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系统性,从各方面设之问题,引导学习。比如,可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各个“知识点”与“知识点”最紧密联系的地方设计成问题,强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已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成问题,加深印象,巩固学生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呢?请大家先做实验后答题。②“切割磁感线”与“磁通量变化”两种物理现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然后,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让每学生都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因材制宜分层设计问题。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并根据教材和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水平的问题。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最基本、较浅显、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们只要认真听讲和看书就能回答正确;对中等水平的生设计的问题只要他认真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对较好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比较难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相互联系方能获得答案。通过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能让所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利。例如,在学习在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对差生可提出以下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运动,有的静止?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用正确的观点又该怎样理解?让中等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几层含义?让优秀生回答:牛顿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体现在何处?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因为是面向全班所有同学的,并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因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二、启发释疑,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较多,直接涉及本质的少。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忙于解答,要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让学生按自己的设想说一下,弄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疑问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的问题。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对某些定理、规律应用不当,导致疑问。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理,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学生提问:鞋底为什么要凸凹不平?要使自行车尽快停下来,应该怎么办?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复习摩擦力的概念,再进行启发,敲开疑惑之门。

2.思维及方法上的问题。由于思维不到或方法不得当,也是学生常常提出疑问的原因之一。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疑法;物理教学;情境创设;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98-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尝试。

1.坚持做好课前练习,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掌握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出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自学兴趣。如刚学完牛顿定律,给学生布置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一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再如讲动量定律之间,布置预习题,玻璃杯为什么落在硬地上会破,而落在棉被上却不破,在热学学习玻――马定律和查理定律之后布置,当一定质量气体P,V,T三个物理量同时发生变化时,所遵循规律又如何?这样的预习题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还有探索性,学生上课时带着疑难和求知欲望听课、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尝到了经过自学获得知识的甜头,增加了自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培养了能力。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标准》所述,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3.实验讨论,程序设疑

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的问题,急于求知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参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且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根据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首先从理论设疑:既然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对于放到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体的磁场对于放入其中的电流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经这么一问,学生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猜想出磁体的磁场对电流也应该产生力的作用,也产生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

4.通过疑难解决,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

有些同学课本看得不可谓不多,要是问他看懂了吗?他也认为看懂了,但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不断出现问题。他们是真的看懂课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物理课本的内容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谴词造句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往往不能分辨出这个词和那个词在科学含义上的区别,从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教材有其中心和思路,知识总是围绕着某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恰恰是学生不能理解清楚的,虽然看了几遍书,可其中的精义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自然也不能恰当地运用,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这种情况下,我会与有相应疑难的学生分析物理课本的特点,做到字斟句酌,同时举出相应类似的例子,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物理概念与原理。

5.通过疑难解决,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