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发式教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概念;幼儿园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问题的水平,我们称之为已经达到的水平;一种是学生通过教学有可能获得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可能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作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幼儿园教学思想中,教师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领域都很有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新鲜个体。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幼儿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引导者”和“协助者”,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协助,促使幼儿自主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对每个幼儿都应做到尽职尽责,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制定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帮助幼儿从不懂到略懂,从不喜欢到不讨厌,从幼稚走向成熟。幼儿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独立学习、独立面对困难,并知道如何选择和判断。成熟的幼儿不会处处依赖教师,而是将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引路人。
当然,幼儿的成熟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精准掌握和下一个发展区的嗜放卸稀S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幼儿进行能力评估,比如幼儿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有怎样的沟通交际能力?认知水平又是如何?等等。然后帮助幼儿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并协助幼儿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因材施教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便是因材施教的出处。是对同一个问题,给出相左答案,使“材”能各尽所长。可见我国在很久以前的孔子时期就已经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论,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现代依然焕发着无与伦比的光彩。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它既注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各方面教育中。
但是,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却从侧面展现出传统的因材施教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幼儿的教育需要。人们都知道,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适合的素质教育。而由于现在幼儿的实际情况的多边性,迫切得需要建立一种因材施教的新型观念。仅就幼儿的现有水平进行教育是落后的行为,应将幼儿的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作为重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判断其潜在能力,寻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精准掌握幼儿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教师与幼儿在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的沟通桥梁
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在思想上的重合部分,可以称之为沟通桥梁。教师就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设定活动目标。这个活动目标幼儿教师是最清楚的,而幼儿却懵懂不知。幼儿可能会猜测和探索教师设定的活动目标;教师也会根据幼儿的表现,来审视活动目标。
教师将幼儿的活动行为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幼儿和教师在思想上的沟通桥梁就此建立。举个例子,一个中班的小女孩正在将积木分装进口袋。分别将木质积木和塑料积木进行分类。教师问她:“你在做什么?”女孩说:“积木”。教师指着塑料积木说:“没错,这么多都是积木。但是这堆是什么呢?女孩回答:红的,绿的。教师又说:很棒,有各种颜色,那么这一堆到底是什么呢?”教师顺手拿起一个塑料积木和一个木制积木,并将塑料积木放回到一堆塑料积木中去,这个过程被小女孩看在眼里。教师又拿起一个塑料积木,问小女孩:你准备把这个积木放在哪里呢?小女孩说着便将塑料积木放在了一起。这个过程中,开始小女孩并不知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她通过教师的一步步提问了解了教师的意图,并将最终答案找出。教师和幼儿通过一问一答,彼此之间一步一步了解,形成有效的沟通,建立思想上的沟通桥梁。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一 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注入式教学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提出的,它作为一项教学艺术,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自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启发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主动思考、怎样表达思想,使学生获得身心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知识。
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即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用的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主要类比法、比喻法、描述法、悬念法和故事法。此外,还有直观演示法、表情动作法、问题法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讲授内容、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方法。
二 离散数学课程性质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离散量的结构及其关系。它作为数学工具,充分描述了计算机科学离本文由收集整理散性的特点,对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中普遍地采用了离散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离散数学各个分支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大量地应用在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字电路、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的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容错诊断,机器定理证明等方面。同时,离散数学所提供的训练十分有益于学生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教学中,离散数学主要是为专业服务的基础理论课,是一门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离教数学课程主要教授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方面的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教学中一些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现代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初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所必须的描述工具和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缜密概括、逻辑推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开拓专业理论的素质和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启发式教学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基于该门课程中许多知识都是抽象难于理解的,选择启发式教学中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实例有很多,本文用两个实例进行简单阐述。
1.悖论概念的讲授
悖论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离散数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也不作为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离散数学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内容,以及离散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悖论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在悖论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中的故事法来完成这一抽象概念的传达。在运用故事法时,教师可以讲授“理发师理发”的故事、苏格拉底名言等实例。以理发师悖论为例,故事情节如下:在萨维尔村有这样一名理发师,他在店门口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故事讲解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这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如果给自己理发,他又违背了他所挂出的招牌上的承诺,所以,他又不能给自己理发。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命题,进而使学生理解了悖论的概念。
2.图论中最短路径问题的讲授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图论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比喻法讲授该问题时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比喻法将图中的节点比作城市或校园中的某个建筑,将节点中的连线比作城市(或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时间代价或费用等可以定量的因素,让学生们在比喻的例子中找到任意两个节点中最省钱或最省时间的路线。这样的方法便可以使学生慢慢地总结出图论中求得最短路径的算法。
四 总结
现行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几个思维误区:
一种是“以练代启”。认为启发式教学既然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就应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即“精讲多练”。多练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解题术的套用)而大量做一些重复性练习,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领悟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启发式教学。
另一种是“以活代启”。这里的“活”不是思维上的活,而是追求教学形式的活跃、热烈,认为教学气氛不热烈就不是启发。常见的有:教师用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换回学生的“对”“不对”“是”“不是”。或是哗众取宠,通过一些偏离主题的动作、语言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等。
那么,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呢?应抓住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启发的原型、启发的时机、启发的力度。
一、启发的原型
所谓启发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教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些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新知识的相关材料(即启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
比如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教材抽象概括而成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从这些学生已知的实际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入手,去其表象、存其精髓,逐步形成概念。如平行线的概念,可先列举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日常生活中诸多不相交线的实例,找出它们的共性,使学生形成初步印象后,再抽象成两条直线,由相交时逐渐移动一直线变成不相交,从而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
二、启发的时机
关于启发的时机,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只有在学生思考不出而产生烦闷心情时,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予以启发。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把握时机。如上例证明边边边定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虽明白题意而又不知如何下手时,抽取第一个启发原型,从而把思路定向为“证角相等”;当学生在分析中不知用何法证角相等,出现第二次思维困惑时,再次抽取启发原型。将思路定向为“利用等腰三角形”;当学生不知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出现等三次思维障碍时,教师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及时诱导、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拼在一块”上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创造时机。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在启发原型的基础上,及时创设愤悱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
三、启发的力度
关于启发的力度,古人也早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示之始而正之于终”,意思就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诱导、提示,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
启发式教学方式是全新推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极大地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辅助功效。开展启发式教学法首先能够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中增进对教学知识点的体会。
1.通过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实验是一种很好的直观展现的形式,同时也符合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在生物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实验的作用,这是启发式教学应用于课堂的重要标志,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帮助都是非常大的。比如,在学习"观察洋葱的细胞"时,学生知道细胞的存在,但是关于细胞的具体生长及分裂过程,平常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因此对这些的概念性不是很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进行细致地观察,首先,找来学生熟悉的洋葱,然后小心地撕下一块洋葱的表皮,制作成切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对于细胞的形态及分裂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生物世界的神奇.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实验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获得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有很多体现形式,如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来深化对于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辅助知识教学,并且可以通过知识的多样化呈现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提升。
2.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课堂启发式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有很多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PPT、视频或者是音频的形式,对相关分子层面上的内部运动进行解释,就生动形象的多了,学生也能理解的更加深刻,比如说,DNA的复制过程是反向复制的,一条链是可以顺着复制,而另一条链是分段复制的,这个过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从而提高了启发式教学的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灵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一些规律,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多媒体技术具备展示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的功能,多样化的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视觉及听觉上的双重冲击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能够通过更加受欢迎的形式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3.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调整语言的形式及表达的方式,实现技巧性的表达,一些生物课堂之所以会非常沉闷,没有生机,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Z言表达方式是有关的,教师表达的内容枯燥单一,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复述,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都变得沉闷枯燥.这样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不用说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概念性质的内容时,应该运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熟悉的形象,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时,其中教材中讲到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在光学显微镜下成为圆柱状或是杆状的染色体。这一描述在学生的脑海中还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可以将染色体比喻成弹簧,螺旋的程度及形状都是和弹簧十分相似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4.借助自主实验展开课堂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粮食;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89-1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学生感观的能力作用(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其实质在于它严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内因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粮食学与粮食化学主要研究粮食的成分、性质及其在储藏、加工中的变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粮食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掌握水分、矿物质的存在状态及生理作用;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化学成分在粮食籽粒内的分布、化学组成、性质及生理作用;掌握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储粮的影响。其中部分章节的内容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结构复杂,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那么在粮食学与粮食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的认识论是根本。精通教材内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是前提。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学大纲与教材,全面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真正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才能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吃透两头(教材、大纲及学生)的基础上,关键就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结合粮食学与粮食化学课“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在教学中把着重点放在“打好基础,培养能力”上。注重运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方法。采用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 提问启发式
新课伊始,如何复习好旧课,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采用提问启发式即在掌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巧妙的提问,使学生在紧张而有兴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例如讲授粮食的物理性质――容重时,提出问题:玉米是根据什么确定等级的?大多数同学会回答:水分。这时你告诉他们不是水分而是容重时,学生感到很新奇:什么是容重?怎么测定的?从而引出容重的概念、测定意义、影响因素及容重的测定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描述启发式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讲解强烈地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记忆能力。
3 推理启发式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知识的的连贯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进行科学地论证,逻辑的推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诱使学生联想思维,并启发学生学会掌握粮食学与粮食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4 质疑启发式
所谓质疑启发,就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战备状态。让学生在质疑、释疑,在提问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探求知识,发展智能。例如,讲授粮食中水分的内容时,以将粮食晒干为例,讲授水分的两种存在状态及性质,进而引申至水分对粮食加工和储藏的影响,扩展介绍粮食水分的测定方法。
5 现象启发式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经常选做一些现象明显,吸引力较强的演示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寻求导致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讲粮食中蛋白质种类时,让学生根据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溶解性不同,用水、中性盐溶液、75%乙醇溶液、稀盐酸溶液将其区分开,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几种蛋白质的性质。
6 讨论启发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而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寻求答案,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粮食学与粮食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大有用武之地。应该指出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方式很多,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只有把各种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在不断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璐.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71-72.
[2] 王坤.“两课”的启发式教学法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02).
[3] 蔡肯.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J].2007,(23).
[4] 王晓林.也谈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1,